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十一月 | 誠品線上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十一月

商品描述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十一月: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55期(2024/11)【封面故事】二○一四年開始舉辦的青年超新星文學獎,今年正式邁入第十一屆,十年一代,是一輪新的開始。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2024超新星文學獎小說的時光膠囊包裹著我們過去與未來以及此時此刻的青春韶光。【封面故事】二○一四年開始舉辦的青年超新星文學獎,今年正式邁入第十一屆,十年一代,是一輪新的開始。綜觀來自全國二十七所大專院校的作品,作者均是二○○○年後,或上世紀末出生,可說是新世紀的青年。而「新」,總同時挾帶著亮眼,讓人期待著更多意料之外,還有更多的,對既有現況的突破與動搖,以及被嘗試實踐的,更明確的可能。今年,從這個可視為大學校園文學獎季後賽脫穎而出的創作者們,作品不約而同地朝向離別與尋求心的安處,要如何在消逝與迷惘之間,嘗試聚焦,切截一道屬於自我,而且不馴的聲路。這道追索,或正也回應了青年超新星最初的意念,亦即開拓延展,如同新星在宇宙成形,作者也會在作品中緩緩顯影。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編輯室報告010更多的未知 蔡俊傑026封面專輯 2024超新星文學獎〔總評〕028文學帶路 楊富閔〔首獎〕東華大學‧龔聖凱032小說:飛上太陽的碎片 044得獎感言:只是希望有自己空間的故事046 評審意見:獨自的瞻望 童偉格〔優等〕成功大學‧陳品君048小說:最後一次嘗試 058得獎感言:Call in,山城電台 060評審意見:不速之客 楊富閔政治大學‧蕭崇富062 小說:找窗記 076得獎感言:木柵酒吧後記 078評審意見:就從小說裡找吧──〈找窗記〉 伊格言中央大學‧宋俊磊080小說:怎麼會有像我這樣的女人 092得獎感言:以我(sorry, can I keep this one?)094評審意見:從混沌而生:短評2024青年超新星文學獎 蔣亞妮東海大學‧鄭堪崎096小說:逃 108得獎感言: 第十二封信110評審意見:深沉的內視 連明偉〔決審紀錄〕112第十一屆青年超新星文學獎決審會議全紀錄 蔡俊傑/記錄專欄:小屋筆記140孩子們(之一) 賴香吟專欄:顏觀點146是什麼,在內部一點點噬咬? 顏擇雅專欄:維多利亞公園150離人(一) 張潔平2024諾貝爾文學獎158心臟、火花、電流:關於韓江 盧鴻金162主詞清醒,動詞韓江 李立亨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十一月
簡介 /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十一月: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55期(2024 11)【封面故事】二○一四年開始舉辦的青年超新星文學獎,今年正式邁入第十一屆,十年一代,是一輪新的開始。綜
誠品26碼 / 2680135862117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編輯室報告】

更多的未知

執行主編 蔡俊傑

有些時候,當沉浸在某件事或狀態太久的時候,就得適時的讓自己拉開心神,暫時脫離一下,或也可以說放鬆休息一下,以長久來看,放緩反倒可以有充足的餘裕去檢視當下,甚至是找到那些因為專心而侷限、因為急促而忽略的一些重要的小細節。
我喜歡這些嘗試去分心的節點,甚至我覺得分心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在緊湊的節奏中,提供更多可能的間隙,讓自己從旁去驗證自己,當然有時不免也會有失焦的風險。我常常會在爬梳著字句工作的同時,會在電腦螢幕上打開兩個即時影像的網頁放著,一個可以看到阿里山上的雲海湧動,時而晴空萬里,遠方的山影橫列,時而雲氣嬝繞朦朧,滿眼霧茫,濃淡錯縱彷彿回填了山高日遠;另一個即時影像,是東海岸的多良車站,通常點開時會特意的戴上耳機,聽著海上傳來連綿的潮浪聲響,以及間隔著時間,許多人同時在線上倒數著即將從山洞裡穿行而出的列車。
時間被凝滯了,或者說,限縮在許許多多的小小的視野,被留停在那些架設在某處的鏡頭之中。而我們所看見的,以及沒看見的那些光景,雲海簇擁著曙光,每日最後一班行駛而過的列車,海邊的潮浪,山上的雲影……,所有事情都持續發生著。
在遠方啊。
而眼前,窩坐在室內的自己,頭頂上白燈熾閃,四周堆滿了紙堆和文具,以及桌上的一堆小廢物玩意,伸手可及的水杯,耳邊不時傳來影印機列印的聲音,不時可以嗅聞到墨粉被燙置在紙上的微溫焦氣。回神繼續看著手上的小說稿件,字句之間的描述且也無關遠近,更像是一種手作感,其實閱讀和寫作就好像組裝與拆解模型的大小零件,認真栽進去,會感受到一種著實的觸感,有時輕柔,有時堅硬的印壓著皮膚留下久久不消的痕跡。
分完心,回頭說說這次青年超新星文學獎專輯。每次評審會議進行時,我總喜歡那些奇妙的安靜時刻,特別是在投票時。例如第一次進行投票,即每位評審要圈選出幾篇自己喜歡的作品,在接下來的討論中,為自己喜歡的、疑惑的作品,提出優點,以及可能的缺失。這時評審間會互相說服拉票,或者提出異議,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通常這過程可以看見每位寫作者,不僅僅是以評審的角度在審視這些作品,同時是讀者在討論,更是創作者就著自己的眼光和對於創作的懷想,自己進行著一種引導與分類的習慣;然後是第二次投票,基本上所有被選出的作品都討論過了,表面上看起來若有所思,但實際上,也有可能此時每個評審心中都有了自己的排名,這時的沉默,更多是留給那些手上僅有著微弱差距的作品,加一或減一,沉默的思考,而時間有限,是鼓勵周全熟練,還是訴諸可能性?而他們想寫的,跟我們想要的,之間的疊合與歧異是什麼?但也似乎不一定真要是什麼。
最近與朋友聊到《瑞克和莫蒂》,其中有一集印象深刻,大概就是瑞克和莫蒂兩人又做了瘋狂實驗,然後把自己所在的世界給毀滅了,只剩下他們兩人存活。這時瑞克說,沒關係的,我們總可以再找到另一個只有我們兩個死掉的世界,然後我們就可以去那邊繼續生活了。之後他們真找到了──只有瑞克與莫蒂(犧牲組)默默死於自己瘋狂實驗的世界。隨即瑞克與莫蒂(倖存組)抵達,各自挖坑,把「自己」掩埋在這個世界的家裡後院,每日看著死去的自己,又得要說服自己若無其事地繼續生活,因為「我」已被取回,並且又成為「我」了。
也許,對於創作者來說,對於這樣「埋葬」自己的過程也不會太陌生,還可能得要一次又一次的發生,並且(痛苦或掙扎的)復活重生,然後不斷地去適應那種屬於我,卻又不只是屬於我,甚至不是我的拉扯。於此,那些疊合與歧異,或者說他們或我們,都是更多可能的見與不見,知與(尚)未知。或許所有的我,其實也只是執拗的意想,感受的觸發點,往往最重要的,都不(只)是我,而是那個盛載著我的,世界本身。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