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五月
商品描述 |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五月: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49期(2024/05):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 |
---|
商品描述 |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五月: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49期(2024/05):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 |
---|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白的嚴色──1949~1992【封面故事】「如果現實一再重複卻沒有人難為情,那麼思想在面對不斷重複的現實時終究會沉默下來。」這是昆德拉的話,亦是《殘骸書》的引文之一,似是艱難回看與質問之後的依恃,若迴避面對是人類天性,那麼,還需要再討論下去嗎?價值選擇和決心,之於這整個國家社會到底是什麼?1949~1992,這四十三年間被白色掩蓋的青春與生命,該如何被這個世界記憶?行政院核定「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之後,他們的故事,以及故事之後更長遠的思索,逐漸清晰。濃霧總有散去的時候。
產品目錄 【目次】編輯室報告012回看 蔡俊傑030封面專輯 白的嚴色──1949~1992〔論〕032All about connection:歷史˙記憶˙想像的未來 王美琇038全人類,都不能再發生 陳彥斌042凝視歷史災難的廢墟:轉型正義的文化實踐 陳俊宏046穿越恐懼,建構記憶──白恐研究二三事 蘇瑞鏘050集體記憶,是島國自我修復的起點 彭仁郁〔我/他們的故事〕058不可埋葬的記憶──有多少故事要對你傾訴? 呂昱064立願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 陳欽生068若果被剝奪幸福,就不能再被剝奪記憶──我的白恐經驗與戲劇創作 郎亞玲072我們也能給世界光亮:一位白恐二代的心路歷程 藍芸若077我是你們吞嚥黑暗所吐出的小小微光粒子 楊翠054靈魂的去向 利格拉樂.阿𡠄082關於爸爸的二三事 陳芸娟090《殘骸書》回看 陳列專欄:小屋筆記096五月鈴蘭 賴香吟專欄:顏觀點102隨著自我膨脹的黑暗 顏擇雅專欄:維多利亞公園106 SHOTS(上) 張潔平趨勢匯流人文書院專題112 AI時代下的人文與體驗 楊照vs.陳怡蓁特別刊載120張愛玲的電影史 河本美紀觀景窗134不夠善良的我們 徐譽庭詩人部落152詩的練習 蕭熠〈譬如〉、〈愛欲〉、〈40〉 、〈正確的興趣〉、〈新生活〉、〈疫情生活〉、〈義大利式的回憶〉、〈小說與生活〉、〈婚姻〉、〈不在場的母親〉五月小說162變形記 丁允恭
商品名 / |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五月 |
---|---|
簡介 / | INK 印刻文學生活誌, 五月: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49期(2024 05):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 |
誠品26碼 / | 268013586205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編輯室報告】
回看
在四月三日上午七點五十八分,發生了全台有感的芮氏規模七‧二的地震,震央在台灣東部海岸靠近花蓮沿海,最接近的花蓮也發生了大樓倒塌,還有人員的傷亡與失聯,包括交通道路的中斷和搶通,相關的影響層面,從空間延展開來,更被時間拉長,直至今日,四月剩下最後幾天,幾乎整個月的時間,全台灣每天都在晃動著。那些有感與無感的餘震,如夢似幻,藉由體感的知覺,不斷地提醒著我們每個人,那個無可抗拒的,只能接受,甚至當下還來不及反應的巨大搖晃,好像是已然是曾經,卻又似乎貼近在身邊,與生活挨擠著,熟悉的日常被加上了一層,或者是一層又一層的不可測。
明確的困礙和難題,都可以預想到解決的方法和面對的心理準備,唯有那種不知何時會發生的,當事情無可預測時,它就彷彿一直在發生,就好像恐怖箱的測試,只要把視覺遮蔽起來,或把手伸進某個封閉的空間裡,這時感官會被超頻放大,像走入一團迷霧,所有接觸到的輕重觸感都被陌生化。而這樣陌生的恐懼只要入侵生活,寄居在日常的記憶裡,無關多少,只要在那邊就好了,那股灰霧就可能會緩緩吞噬掉,那些以為會不斷蔓延重複下去的生活。
我想到,在《殘骸書》出版前,製作的「巨大的容恕」專輯。當時陳列與甫卸任人權館館長的陳俊宏對談,兩人提到「有些事情,只有文學可以處理。」也許就是因為,面對著傷痛,要抵忍住第一層的痛,也唯有文學的迂迴內斂的推進和退後,就好像聲波般,相互泛起的漣漪,去探循著那些意識深海的起伏,柔軟無礙地,喚起潛躲在人心中最裡層的那些情感。
而那時陳列也反覆說著,對於自己這樣的書寫意義的猶豫和存疑。關於個人的疼痛和苦難,是無法比較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遭遇和承受,那無法被量化,各自的存在也無法被抵銷。而我們後來都知道,那個意義其實就是,經過梳理和確認後,無論大小,只要是相關的,那些記憶被書寫下來的這件事。因為記憶的積累,才是組成我們自身存在的,最踏實的地層。而藉由更多人的記憶的地層被連結起來,才會成為更廣泛,或者說,才能還原成原本可能的,那廣泛的面貌,建構起那些該有的複雜度和更趨近於完整。也唯有如此,在延續的生命時間中,在變與不變的日常空間裡,那些攀附在記憶裡的傷痛褶皺才有可能緩緩開展,擴散出去,直到被撫平。
這次的「白的嚴色1949-1992」專輯,受限於雜誌的篇幅,卻也算是微微的掀開了一個關於記憶的小角。那些別人的,以及漫淹出來更多的,與我們自己相關的。有些事情,沒看見不代表沒有。就如同我們回去查看那些歷年的強震時,可以看到許多基本的資料和數據,時間、地點、強度,代表性的照片和相關損傷的新聞標題。我們要如何在面對一個巨大的事件時,在已然過渡的迢遠時間中,耐心地去細究,那些身處當下的人事。要如何把那些經歷,把那些記憶,恰如其分地還給個人?
我想到那些持續的餘震,就好像那些曾遭受劇力的記憶,在往後的日子裡,每日每日承受著只有自己感知到的晃動,真真切切,迴盪在自己的時刻中,猶疑地凝滯自困,又期望著,有一天可以讓時間繼續下去。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