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清代小四王 專輯 臺北故宮硯臺特展 天博明清書法舉萃 再探近代高麗青瓷【內容大綱】(編者的話)書畫之道文‧編輯部「傳統」與「創新」是藝壇經常可見的用語,尤其在淵遠流長的中國繪畫領域,更是一再被提及的話題。長期以來,提倡創新改革的藝評者多將清初正統派「四王」的仿古、摹古,視作守舊、缺乏「開創性」的因襲。承揚其風的「小四王」,也被片面貼上「一代不如一代」標籤,難以進入畫史的研究重心。本期專題為清代「小四王」,透過數篇專文介紹繼承「四王」山水畫的族系、弟子及後世影響,客觀地呈現這一個完整的筆墨系統和源流。其中,也進一步釐清「仿古」之道的真諦──師古鑽研是手段,「與之俱化」是過程,「過之」才是目的。藝術「創新」與「古典」並不牴觸,在「集其大成」後,自然能跳脫「外相形式」,從精神理念去探尋新的風格。也就是說,獨特的藝術語彙不在向外索取,而是向內建立。每一個過往的「古代」其實都曾經是「現代」;每一個「傳統」,在當時也可能被視為「創新」。高居翰曾於晚年特別錄製「溪山清遠: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的系列講座,提倡以視覺為面向的藝術作品探究方法。此一緣由,亦與部分學術研究受到新藝術史方法論影響而逐漸缺少具體聚焦於繪畫圖像的趨勢有關。在欣賞藝術時,雖然不一定需反對各種新興的理念與創作方式,但自古傳承至今的「筆墨」、「鑑定」,仍是足以孕育出書畫領域紮實功力的沃土。以此角度,重新再對如「四王」、「小四王」、「後四王」等為後世所撻伐的古代繪畫進行省視,訴諸同理,方能得到一個較為客觀的理解。本次除去「小四王」外,特別同時輯錄兩篇有關青瓷的文章,一篇討論近代高麗青瓷的發現與再現,細心蒐羅各式作品與文獻,為國內學者過往較少關注的議題;另篇探討文房中的動物形象,試圖匡正此前定名上的謬誤,皆值得深讀。近期展覽部分,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於三月底所開幕的「豈止於善──受贈渡海書畫展」,係由袁守謙收藏、袁旃捐贈的書畫名品,此次也特由盧慧紋所長執筆介紹,為該批文物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說。截稿前夕,傳來訃聞,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書畫鑑定泰斗、為藝術史學界貢獻良多的傅申教授,於四月中旬遠遊仙去,《大觀》編輯部於此謹表哀悼,也由衷感念傅申教授為後人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