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五月 | 誠品線上

文訊, 五月

商品描述 文訊, 五月:文訊463期(2024/05):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的文化場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期重點】人類或許是唯一會對老死憂懼的生物,弔詭的是,老與死亡,卻完成了生命。西蒙.波娃在《論老年》裡開宗明義指出,「因為,是通過老年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是有意義還是沒意義。」由此,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它甚至是靈性動物不可避免檢視生命意義的最後階段。 創作者們終將愈寫愈老,而衰老帶來的,又是什麼呢? 電影《黃金時代》裡的一句臺詞,「這就是我們的黃金時代。」那是才女蕭紅說的。面對老也該如此,唯有好,才禁得起老。或許最萬全的抗老方法,是把每時每刻都過好,那麼每一當下,永遠會是餘生的黃金時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輯室報告】 ◆蔣皓 【自由談】楊牧先生:始於詩,終於詩 ◆曾淑美和貓咪一起曬太陽 ◆顧玉玲犬與狼之間的喜與憂 ◆周丹穎【本期專題】一個作家的老後:樂齡生活與身心養護 每時每刻,都是黃金時刻 ◆吳妮民活到老讀到老——銀髮族閱讀市場觀察,以及跳脫紙書的閱讀可能 ◆王美珍打開高齡者的「藥櫃子」 ◆劉介修傳統醫學的樂齡生活 ◆吳建東創作者中的永恆少年 ◆愛智者(鐘穎)其實年老是一種新的生命世界 ◆王浩威發呆,眺望菩提樹葉與風拔河 ◆劉靜娟陽光空氣花和水 ◆蕭蕭幸運的人生 ◆隱地我的家常日和 ◆袁瓊瓊也許我只是還沒遇上有緣的醫生罷了 ◆廖玉蕙薪火相傳——《張秀亞全集》出版略記 ◆于德蘭擁抱母親的老年 ◆王亞維熟齡人生,開心花錢不是夢 ◆施昇輝當創作變成遺產時,你想怎麼辦? ◆章忠信慢慢,從理解、諒解走向和解——照護者的夢:病痛雖苦,來日方糖——我們的長照之路與自我實現 ◆高唯【聚光燈】關於身分,一場漫長的探尋之路——黃美娥與林剪雲對談《叛:叛之三部曲最終曲》 ◆陳柏宇林剪雲《叛:叛之三部曲最終曲》之多聲道歷史敘述 ◆高嘉勵【人物春秋】千手繆思的有恆創作——專訪吳德亮 ◆小令開啟多重世界的咒語——專訪林敬峰《山獸與雜魚》 ◆黃瀚嶢巨流湧去——向齊邦媛先生致敬 ◆王德威彷彿還是昨天——追思齊邦媛先生 ◆向陽與文偕老,邦之媛也──追憶齊邦媛老師與《巨流河》背後的故事 ◆單德興永遠的齊老師 ◆高天恩日記兩則——懷念齊邦媛教授 ◆隱地千千和煦的風——想念齊邦媛先生 ◆丁貞婉文學女皇——恭送齊邦媛老師啟程 ◆簡媜點點滴滴的深情時光——側記齊邦媛教授 ◆項人慧【談文論藝】刀的歌聲吞遙遠 ◆唐捐直到理想為止——相會在戰後台灣的中日木刻家與《南天之虹》 ◆邱士杰吾生蹇剝不逢辰——《張夢機先生詩文補遺》編後記 ◆何維剛【我們的文學夢】那些流浪,和孤獨,教我的事——謝旺霖的文學夢 ◆謝旺霖【書的世界】下廚的絲路——讀馬世芳《也好吃》 ◆吳億偉異域承載的苦樂與悲喜——讀林國峰《快手澳客》 ◆黃錦珠虛擬主體的耍廢展演——讀林佑霖詩集《哀仔》 ◆楊小濱雪山與南國——讀陳德政《時空迴游》 ◆張瑞芬俳句四季,心境風景——序說《四季》李敏勇俳句集 ◆李敏勇俳句之心,日本俳句的窗景和鏡像——序說《日本俳句五人選:芭蕉、-茶、良寬、蕪村、子規》 ◆李敏勇以秒抹去之前,砂畫壇城——廖偉棠短篇小說集《末日練習》序 ◆高翊峰【人文出版社系列】河出圖 洛出書:傳遞中華文化薪火——河洛圖書出版社 ◆吳桐浪漫是多情,爛漫是天真——三三書坊與《三三集刊》的青春紀傳 ◆吳桐【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 ◆朱双一【銀光副刊】流浪的小銀叉子 ◆李黎稻香硫磺與魚腥 ◆詹澈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文訊, 五月
簡介 / 文訊, 五月:文訊463期(2024 05):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的文化場域。
誠品26碼 / 2680128775059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讓我們平安老去】

  那位作家還寫嗎?他是否還坐在書房中,吃力或不吃力地在紙上刻字?他用什麼寫?又,要花多久完成一篇稿?作為《文訊》的編輯,經手老作家的稿件是日常,偶爾我會看著資深作家們的名字,作此般過於好奇的想像。忽地我憶起去年夏天跟訪向明老師的事。那時我與採訪者走進老師的書房,看到詩人電腦前的手寫板,不由得瞠目相視三秒,同時也聽向明老師平常如何靠它寫詩,並幾乎天天在Facebook上發表貼文──那可真是年輕。
  當然,年輕的不是科技或社群網站本身,而是那使用手寫板的企圖。年輕是拒絕去計較,或者不知道要去計較。在手寫與敲擊鍵盤間,我看到了另一種嘗試接近「此刻」的恆久動力,那是讓人驚喜的企圖。或許也不必感到驚訝,因為那時向明老師的記憶力是真的好,聲音也宏朗,說到激動處還會作勢起身要進書房拿書給你看。除了腳步變得緩慢,老年作家會面臨的挑戰,似乎在他身上看不到一點跡象。
  不過真實的情境可能也比我們想的要複雜許多(就像你曾對無來由的痠痛毫無概念),畢竟在真正抵達老之前,我們都不能為其他的時序代言。而我想像的老後不該只是關於衰弱與孤獨,它需要的其實是理解:必須理解「老」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尋常事,需要一些被遺忘的尊重;也要去理解確實有人在年紀增長的過程中,依舊過得年輕快活。所謂養護,在我看來與年紀也沒有太大關係,不外乎是身為一個人,想辦法讓自己過得快活順心點,讓事事更穩妥一些。這甚至是有些年輕一輩忘記去做的事。
  本期我們特別聚焦於「一個作家的老後」,並請吳妮民擔任客座主編。透過觀察與理論的交織,我們得以開箱一次高齡者的生活問題,並看看作家們如何看待時間帶來的身心靈變化:首先,王美珍總編從生活切入,為我們觀察了銀髮閱讀市場的趨勢與可能;劉介修醫師詳細闡述了多重慢性病對老年人的影響;而吳建東中醫師則從東方醫學的角度提供了不同的治療觀點,這兩種不同的醫療思維彼此呼應,皆強調身心的平衡。在心理學層面,鐘穎與王浩威各自探討了文化創造者的永恆少年特性,以及老年帶來的新視野與潛在的智慧。
  此外,五位資深作家——劉靜娟、蕭蕭、隱地、袁瓊瓊與廖玉蕙——分別分享了他們在樂齡之年遇到的身體變化以及心靈的調適。在照顧老年的實際經驗方面,于德蘭分享了為母親張秀亞出版作品全集的完整心路歷程;王亞維副教授則生動地描繪了其與妻子如何深度關懷高齡的母親,同時也是現今臺灣最年長的女性作家,王黛影女士。這兩則記事顯示了家庭中的愛與責任,也讓我們瞥見了作家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需要;最後,我們也觸及老年作家面對晚年財務和法律問題的現實:施昇輝提出了合理的財務規劃對於保障樂齡生活的重要性;章忠信使我們看到作家們可能面臨的「特殊注意事項」。
  關於老後,是枝裕和的《比海還深》應該存在一些啟發:樹木希林所飾的淑子婆婆的家庭,在颱風來之前老早就被吹散了──被兒子失敗的婚姻,被現代生活的種種疏離。她說從來沒感受過比海還深的愛,卻也還是在獨居生活中一步一步走了過來,她那坐在飯廳椅子上垂著眼的模樣,像極了世界上所有被疏離的老母親,可她仍然順著對人生的理解,過著寡淡又深刻的日子。我猜想平安老去後的實態,大抵如此。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