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四月 | 誠品線上

文訊, 四月

商品描述 文訊, 四月:文訊462期(2024/04):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的文化場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期重點】自從蒸汽機問世後,人類開始進入碳世紀。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日漸增,人類足跡不放過陸地的寸縷,連海洋、天際也納入探索標的,不禁要問這顆藍綠星球可還有人蹤未至的「荒野」?可還有未被染指過的純淨「自然」?面對環境的丕變,自然書寫崛起,試圖重尋人跡不及的自然甚或荒野。及至今日,用「自然書寫」似乎已無法涵蓋諸般人為擾動下的書寫。相較之後,「環境書寫」似乎比較能廣泛指涉人與所在環境的種種面向,人亦是環境的一角,人並未比人以外的他物更靈,「萬物之靈」僅是人自以為是階段的自我謬封。 當代環境書寫的範疇從來脫不了人間煙火,不僅止於呼籲尊重自然與搶救生態的單一面向與省思,人與環境的盤根錯節,每個靜止與移動都悄然若種子落地,人們無法預測會長出什麼樣貌。人與萬物包括有機物無機物的交集、競爭、利用甚至錯身而過,滄海桑田,正是令當代環境書寫最能馬賽克般地施展開來的文本;爭鳴,永遠是創作者的賽局,我們樂見環境書寫者泅泳於賽局中,描摹出種種獨一無二的創作路徑。 猶如文學與環境學會(Association for Study of Leterrature and Enviroment)旨在於研究文學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無所不包的內容例如海洋、溪川、陸地、山巒、動物、植物、森林、石頭、農業、工業、科技、城市、食物、能源、垃圾、疾病、病毒等範圍,環境書寫已跨越人本,放大關照面,謙卑自牧地探索未知。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輯室報告】 ◆吳櫂暄【自由談】第二幕:鐵殼船的結果 ◆夏曼.藍波安解鎖一隻小獸 ◆章緣考古 ◆楊富閔【本期專題】和諧.衝突.生生不息——關於環境書寫的敘事環境書寫,啟動一個前所未有的當代書寫風貌 ◆古碧玲惜情 ◆陳二源恆常有光 ◆林毓恩徑隱‧山蕪‧任其恣意 ◆凌拂椰子回家 ◆黃瀚嶢在動物與「我」之間——近年臺灣動物書寫的一點觀察與反思 ◆黃宗潔當代自然書寫的趨勢 ◆劉克襄複數世界的可能——近年的生態文學與藝術 ◆呂樾活在瀾漫溼地中的行者 ◆劉鎮純種自然 ◆包子逸塵螨的爪 ◆林薇晨關於自然科學幻想故事的啟示 ◆姚若潔不再路過而是走進世界的綠色旅行 ◆李偉文後山有熊 ◆郭彥仁畫石 ◆李政霖落海 ◆廖鴻基她是如此煥然一新 ◆劉崇鳳【聚光燈】在歷史傷口邊緣,劃開無限逼近的一刀——平路與陳蕙慧對談《夢魂之地》 ◆高于婷小說家平路╳朱宥勳對談:當我們暫時「離開」自己——從《夢魂之地》的「外部」視角,譜出「臺灣三部曲」多聲道 ◆呂珮綾【人物春秋】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專訪柴松林教授 ◆戴曉楓沒有生出孩子的母親,是最好的母親嗎?——訪林文心《滿花》 ◆鄭博元揮別了江湖——懷念胡耀恆教授 ◆黃碧端胡老師,謝謝您!——悼胡耀恆先生 ◆彭鏡禧永遠的夢想家——致敬胡耀恆教授 ◆林鶴宜父親與我——懷念胡耀恆教授 ◆胡宗文心的學問——奚淞談黃永松與《漢聲》的精神軌跡 ◆蔣皓為台灣留下了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館的人——《漢聲》創辦人黃永松 ◆丘延亮一生走的路,都留在書裡了——黃永松老師訪談實錄 ◆葉家妤長在伯公紅土高崗上的作家——懷念鄭煥 ◆彭瑞金我那位木訥的父親——鄭煥 ◆鄭莉莉悠遊豁達一書生——懷念作家書戈 ◆黃漢龍【談文論藝】悄凌與一九七八年《蕉風月刊》的二三事 ◆張錦忠死亡也無法使之沉寂——我看廖憶玲、朱柏穎《尋找.另一個故事All and Nothing ◆蕭義玲【我們的文學夢】世界的「鬼地方」仍在發生:陳思宏的文學夢 ◆陳思宏【書的世界】寫詩是為了招喚——談阮文略《物種形成》的傷憤與遺忘 ◆余欣娟異質自然的空間構築——讀陳顥仁詩集《坡上的見證者》 ◆楊小濱寫給此在——《被偷走的書店》簡評 ◆蕭宇翔熱愛人間的證物——讀潘家欣《玩物誌》 ◆陳育萱髣髴有光——溫任平詩集《髣髴》序 ◆李瑞騰【人文出版社系列】華夏文藝,欣欣以榮——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吳桐踏荒而來,拓植斯土——拓荒者出版社 ◆吳桐【全球華文文學通訊】北美、澳門、新加坡◆李秀臻、陸奧雷、偉奇【銀光副刊】在高樓裡親近大自然(一) ◆劉光能生平重病 ◆鍾玲伊愛寫詩 ◆夐虹晚景落寞的葉公超 ◆林銘章盜 ◆蔡忠修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文訊, 四月
簡介 / 文訊, 四月:文訊462期(2024 04):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過線上網路,傳遞博雅的溫度,打造全新的文化場域。
誠品26碼 / 268012877504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對於自然,我們都是客】

  遠在得知四月號雜誌專題,要做環境書寫之前的2024年元月一日,我和朋友走了一趟唭哩岸至北投的十連峰——奇岩山、唭哩岸山、唭哩岸山西南峰、奇岩山西峰、八頭山、烏尖連山、軍艦岩、丹鳳山、湯手岩、弘法大師岩。儘管如都市化程度之高的臺北,亦能隨時隨地相約上山健行或搭車至海邊觀浪,臺灣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一念之間,只花一點點時間便沉浸在自然的擁抱裡。
  還記得高中時,曾和朋友上山走踏杳無人跡的山中小徑,甚或以四肢伏地、雙手攀爬於樹木叢林之間,鼻準離泥土地近的宛如已貼合於上,吸入的空氣充滿土壤與樹皮的氣息。「坐下來,不要站著。」當攀爬至高點時,朋友如此告誡。深入森林的我們是外來的訪客,壓低身姿不僅是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也提醒自己身為打擾環境的一分子,必須抱持謝意與敬意,「謝謝你們讓我們來這裡,不好意思打擾了。」心裡和每一個攀爬與輕扶過的樹木對話,走入自然,我們都只是客。
  自然包容萬物的特性,讓深處鋼筋水泥建築,於繁忙的日常中行走在柏油與磁磚路面的人們,也形容自己所處的環境如「都市叢林」,不知這是否意味著一種自省?畢竟叢林的綠意盎然與都市的鐵灰冷寂毫不搭嘎。可儘管這些人造物破壞了原有的生態,人們成為破壞動植物生命樣態的元兇,但好像在廣袤的自然視野之下,它也默許人們在其中繼續破壞與建造。客座主編古碧玲說:「人亦是環境的一角,人並未比人以外的他物更靈。」讓我覺得或許這份容許一切變化的環境,也只是將人們視為這多樣化生態中的一分子,沒有獨特。
  關於環境書寫,每一個領域都有各自的樣貌,此次專題的每一篇文章也如臺灣的生態多樣性般豐富。感謝古碧玲擔下「和諧.衝突.生生不息——關於環境書寫的敘事」客座主編的重任,不只從大眾熟悉的山海、動植物著手架構專題內容,更跳脫出原有的框架,容納進科幻視角的書寫視野。也許百年後的人們回望,這些當初科幻的自然,也已成為現實存在的一部分,成為再自然不過的「自然」。
  而本期「資深作家」柴松林,亦是保護臺灣環境的重要推手,就算他深知這類型的環境保護措施推行不易,他也記得曾看過英國詩人雪萊〈西風頌〉的一段:「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臺灣是在這樣眾多人們一棒接一棒,於春夏秋冬的長跑中不斷經營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才有機會走到今日,讓我們意識到在關照自身生存發展之外,也必須謙卑的思索,自身能為所在的這片土地即將到來的下一個春季,留下什麼樣繽紛生態。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