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夏普不是鴻海的拖油瓶,是鴻海做得不夠好!」這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接受商周獨家專訪時,用近乎認錯的口吻,敞開胸懷的談論自己過去十個月,如何解決旗下日本子公司夏普(Sharp)的危機,並嚴詞澄清過去兩年,外界對夏普的負面觀感。這句話,揭開了夏普未來的新篇章,也揭露了一個與過去鐵腕文化截然不同的鴻海,正在成形。「六兆鐵血帝國鴻海」翻轉中每月25%時間在日本、與300員工座談身為鴻海六兆帝國主帥的他,為何認錯?五月十四日,夏普在大阪總部召開記者會,宣布中期營運計畫。這家二○一六年被鴻海購併的百年企業,證實了三月下旬就甚囂塵上的傳言:它將正式終止旗下最大面板廠」堺工廠」的生產。未來該廠原址,將轉型成AI算力與資料中心。不僅如此,該公司更將全面走向」輕資產」公司。意思是,占公司近五成營收的零組件事業:包括大、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還有半導體等零組件,將來都會逐步淡出製造。過去夏普號稱」液晶之王」:全球第一台液晶計算機、液晶電視、液晶攝影機,都出自它手,更一度是蘋果最大的面板供應商,曾經的武林盟主,卻宣布撤守面板製造事業,消息一出,震撼日本輿論界。雖然,關廠這步棋,已是不得不走。不敵中國同業競爭、連年赤字的堺工廠,導致夏普去年淨損逾新台幣五百億元,創下史上第三大虧損;而鴻海也因此吃下近兩百億元的轉投資損失、侵蝕稅後淨利約一四%;更讓去年電子五哥因AI題材大漲,鴻海股價卻不動如山。」 這麼做(關廠), 就是停損。」以賽亞調研執行長曾盟斌說。但,這個在市場眼中,理所當然的決定,卻是劉揚偉奔走了超過三百天、與三百多位夏普日本員工懇談後,才催生出來的成果。甚至,他在這段時間,為了夏普,每個月有四分之一的時間,人都在日本辦公。夏普全年營收不過五千億元,僅是鴻海一個月的營業額,為什麼劉揚偉為了這家遠在一千八百公里遠的日本公司,砸了這麼不成比例的時間?買下虧損黑洞引爆信任危機員工、股東痛斥,日本怒火延燒兩年這背後,其實是一場已經在日本延燒超過兩年的信任危機,而且,這場危機如果沒控制住,恐卡死鴻海最倚重的電動車、半導體等未來轉型路。為了理解這場信任危機,商周在夏普公布中期營運計畫前夕,前進大阪,與夏普超過十位員工對談,還原劉揚偉三百天的拆彈實錄。」把堺工廠買回來的事情,股東們都⋯⋯非常生氣,」這名從大學畢業就進入夏普工作的資深員工,向我們回憶去年火爆的股東會,」今年(股東會)估計起來,氣氛也不會太冷靜,」他苦笑道。這場股東會,發生在去年六月二十七日。」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錯誤的商業決策!」一名夏普小股東,在這場砲聲連連、開會時間比前年多一倍的股東會,嚴厲譴責夏普的經營高層,」雖然收購堺工廠沒有法律問題,但,卻對夏普造成巨大虧損,你們要怎麼負責?」他的憤怒,也道出了現場兩百多位股東的不解。他們不明白,曾被媒體形容是」罪魁禍首」、十四年前就因嚴重虧損近乎壓垮夏普的堺工廠,好不容易賣出後,為什麼公司要在二○二二年購回,讓夏普連兩年蒙受加總逾四千億日圓的虧損。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