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 李真
作者 | 亞洲藝術中心 |
---|---|
出版社 | 亞洲藝術中心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古往今来: 李真:震旦博物館攜手藝術家李真,與亞洲藝術中心合作舉辦「古往今來—李真個展」,這是李真在上海舉辦的首次個展,也是第一次嘗試與古代佛教造像對話,回溯李真 |
作者 | 亞洲藝術中心 |
---|---|
出版社 | 亞洲藝術中心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古往今来: 李真:震旦博物館攜手藝術家李真,與亞洲藝術中心合作舉辦「古往今來—李真個展」,這是李真在上海舉辦的首次個展,也是第一次嘗試與古代佛教造像對話,回溯李真 |
內容簡介 震旦博物館攜手藝術家李真,與亞洲藝術中心合作舉辦「古往今來—李真個展」,這是李真在上海舉辦的首次個展,也是第一次嘗試與古代佛教造像對話,回溯李真一路以來,從早期傳統佛像到最新雕塑作品的創作歷程,開啟一項跨越時空的展覽。
作者介紹 亞洲藝術中心「亞洲藝術中心」1982年由李敦朗先生創立於台北,2007年在北京798藝術區成立畫廊空間,2015年在上海M50創意園成立畫廊空間,在三個城市擁有四間畫廊,共計超過3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目前代理及合作逾40位藝術家。
產品目錄 17 宇·宙之觀·想 賴素鈴Meditating the Universe Joy Lai29 變與不變——李真作品中的傳統特徵和當代性 徐天進 Variability and Invariability—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neity of Li Chen’s Works Xu Tianjin30 李真系列創作年表 Li Chen Chronology35 從佛界到人間 陳慧君From the Buddha Realm to the Human Realm Tan Hwee Koon115 沉浮·疏漏法影 李義山The Heavy Floating Shadow of the Dharma Li Yishan156 藝術家簡歷Biographie158 學術主持簡歷Biographie161 震旦博物館 Aurora Museum
書名 / | 古往今来: 李真 |
---|---|
作者 / | 亞洲藝術中心 |
簡介 / | 古往今来: 李真:震旦博物館攜手藝術家李真,與亞洲藝術中心合作舉辦「古往今來—李真個展」,這是李真在上海舉辦的首次個展,也是第一次嘗試與古代佛教造像對話,回溯李真 |
出版社 / | 亞洲藝術中心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566438 |
ISBN10 / | 986956643X |
EAN / | 9789869566438 |
誠品26碼 / | 2681871031003 |
頁數 / | 19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93:中簡 英對照 |
尺寸 / | 24X29X2.4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沉浮‧疏漏法影」
李義山
李真堪稱是當代雕塑藝術的煉金術士,他擅長運用材料語言轉換物質間的屬性對立關係,在試驗的進程中不斷翻玩視覺上的感官認知,運用東方傳統繪畫的墨色在作品上形成視覺感官上的「沉甸」與「厚重」,代表大自然裡的大地屬性經過厚實沉重的智慧能量粹煉後充氣飽滿,「冥想」與「意念」同時間漫漫浮遊於無形。李真的作品進程溯「古」汲「今」;作品旨題廣納「天」與「世」;作品風格完備「東方」與「西方」藝術語境。在縱橫廣度與深度的意涵下,以佛法為心源,他讓自己的作品點「石」成「金」,貫穿佛法,結合佛學哲思義理,粹煉出全新的當代語境。
1989年是他與佛教雕塑結緣的啟始,一位即將出家的居士偶然看見李真以自己的兒子為模特兒捏製的《神氣》(圖1) 作品而邀請李真製作佛像,至此開啟李真變革傳統佛像雕塑的歷程。《神氣》一作展現對細節與情境再現的講究,杏眼、濃眉及厚唇表現出逼真寫實的功力,而1982年李真於19歲時也曾以現為夫人的肖像模特兒製作《少女》(圖2)變形 塑像,閉眼及微張的脣形捕捉女性柔美羞澀的神韻,拉長削尖的臉形呈現西方雕塑之影響,於此因有一面之緣的居士預見了李真對雕塑的靈性,致使李真在傳統雕塑的創作道路上為佛家法相雕塑注入以往所疏漏的人性、物性及神性。於此之前,佛教造像的藝術塑性僅停滯於精湛的雕刻技藝以及釋典所制訂的造像法規所帶來的佛學供養及服務功能的精神,而李真身處於當代藝術語境,將源頭直指於個人中心,由世化的虛空意境探求佛性的本源,揭開宗教藝術的各種可能性,成為千年來首次演化佛像藝術帶來全新視覺性的當代藝術家。
早期的佛教傳統造像,不論是形象、手相、坐勢、法器、掛飾等,通常都必須遵循一定的造像儀軌。經典當中也必定對於諸神的形象描繪嚴格限制。然而,造像過程在歷經形式模擬、融會貫通的發展歷程中逐漸變革。李真在1992年完成首件佛像落款作品《水月觀音》(圖3),落款明示了李真對於佛教雕像創作的個人化以及創作語彙的個性化,他遺棄釋典詳細制訂的造像法規,讓隨類應化的觀世音菩薩懸坐於一輪明月之上,隨著波褶浪紋汲上的衣帶化虛空為意境,形成既水有月的「水月」觀音,刻意描繪的水紋踏浪以及化外為境的萌月有別於百年來傳統描繪的「水月觀音」意象,李真於此開啟了個人創作語彙的空靈美學,在落款的那一刻起也預示了往後演進的寫意氣能風格。
1992至1997年是李真將觀音像推進至形象化的初期階段,除了《水月觀音》外,《一葉觀音》(圖4) 及《普陀山》(圖5)中 安詳的面容及秀美的儀態承襲了宋朝佛教造像的風韻,五代至兩宋的觀音雕像除了吸收並改造外來文化外並融合儒、釋、道三教義理形成滲透了世俗化、豐富人性化的宋代佛教雕像。收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的一尊宋朝觀音菩薩坐像 (圖6) 安然悠閒的坐姿與清麗婥約的姿態說明了當時的觀音形象已被塑造為俗世群眾,而另一尊美國納爾遜藝術館的宋朝菩薩坐像更顯大器(圖7)。二尊宋朝觀音像以瀟灑的傳統坐像顯示雍容大氣,下視的半睜眼以及稜線分明的豐唇說明宋朝佛像臉部刻劃的特色(圖8)。而此時期李真的觀音像卻以舟葉孵化再現「一葉觀音」形象,以觀音雲遊海上仙山的姿態示意觀世音菩薩發源聖地「普陀山」之造境,乘風的神彩霞衣飛帶令人油生「野馬飄鼓而不動」之姿。李真的佛像臉部美學凝煉而純粹,緩緩眉弧如彎弓,杏眼閉目如鼓睖,微開的眼瞼下垂落簾幕的冥思 (圖9) ,與作品氣流飄搖產生反差的矛盾頗有一股八風吹不動之禪定,如此加諸的情境營造,產生顯著的空靈之美,以之對佛學義理哲思之讚嘆。
此後,李真的塑像形態漸趨簡化,在釋典內容的詮釋上更趨繁複。1996 年所創作的《悲》(圖10) 、《智》(圖11)、《願》(圖12)、《行》(圖13)四件菩薩作品面容端莊秀雅無疑地承襲唐宋詩意韻味,在表現「慈悲」的觀音菩薩像刻意加諸窩梨的點飾 (圖14),並在為眾生度大「願」的地藏菩薩像側邊鑿刻「地獄門」印記並刻劃九界眾生相 (圖15) ,特別的點飾逐漸鑿開前所未有的當代佛教美學新視野,預示了1997年《接引》(圖16) 作品的完成。《接引》作品中,李真將「自己」形塑於造像底部 (圖17),顛覆傳統,完整表達佛學無我中之「有我」創造性的一次探索。同年的《未來佛》(圖18) 造像則為李真由「空靈之美」過渡到「虛空中的能量」系列轉折的重要作品,《未來佛》以行僧樣貌別於傳統佛像,彌勒菩薩形象則隱藏於背後的石窟,未來性十足,面露一抹了然於心的微笑,足踏蓮花,薄衣貼體,體態飽實,彷佛內部有肌理竄動,由空靈之美的視覺效果進入對佛性空无的哲思,如此處理縮小佛龕之比例造像是李真獨特的具體詮釋 (圖19)。這個時期的造像風格已由宋朝世俗情感進入高古六朝疏簡清貧之美,相較於南北朝及其以前的佛教造像因著西域沿絲路向東傳播的北傳系統而多受到古印度犍陀羅和笈多式造像的影響,李真除了仍沿襲當時期佛像造型體態寬厚、飾物裝扮疏簡清風的傳統風格外 (圖20),他已大膽地將個人獨創性語彙加諸於作品之上。
西方繪畫之父喬托 (Giotto di Bondone, BC. 1266-1337) 在13世紀時期於義大利為帕多瓦斯克羅維克禮拜堂所作的壁畫作品《哀悼基督》(圖21) 中描繪了耶穌基督受難後釘死於十字架下放的情景。在喬托的選擇下,以加重畫面中心聖徒約翰哀慟的表情與張開手臂的詮釋,極富張力。盤旋在上空的天使長袍飄飛,動作與神情哀慟欲絕,與下方肅穆哀悽的聖徒形成對比。喬托淡化了基督的神性,強調圍繞在基督旁的聖徒及世俗群眾與耶穌之間的情感連結,無形中以此加強了耶穌基督崇高的宗教精神性,並在當時突破中世紀對藝術塑性的渴求,推波助瀾地讓繪畫藝術推進至注重人文主體、追求藝術家個人精神自由的文藝復興時期。東方的《涅槃》(圖22) 形象應為佛陀臨終之時與之圍繞在側的諸天神佛與佛門弟子之情景。李真的《涅槃》(圖23) 則以佛像為主體,下方的十大弟子以凡人姿態專注於自身抑鬱悲傷的情感,頭頂佛陀襯托氣能充塞的輕盈佛身,而刻意縮小比例的十大弟子與充氣放大的佛陀身軀形成視覺觀感上的強烈反差,在物質與能量轉換之間形成既重又輕的物理感受,能量擴張而飄浮,佛陀超然離塵的狀態與下方悲傷抑鬱而備感沉重不捨感知的十大弟子形象形成虛空中不生不滅的永恆狀態,真切的體現佛理本質。
隋代刻像刻劃清瘦,唐代則圓滿風行,對於內在心理描寫深刻細緻,同時間並承襲南北朝遺風又雜揉印度天竺佛像之風格。唐時期的造像描繪面部圓潤、體積量感豐盈、衣带褶紋自然流動。從唐代的佛頭石雕即可看出豐潤的面頰以及深邃的眼窩 (圖24),1995年的《靈山》(圖25)作品無疑是唐風美學的遺韻,而《靈山》中髮螺變形為李真形塑的108羅漢昭示李真對於佛教義理的獨特詮釋。1998年始李真已藉由佛法教義,全面性進入個人創作當代語境,法影亦即「虛空」,而「虛空中的能量」推進了李真創作系列的演進,也顯明地揭示了李真除了傳承古代造像的遺風外,在個人獨特語境下與當代西風接軌。《無量壽》(圖 26)及《三覺者》(圖 27)除了表現唐代圓潤飽滿之氣度外,氣能風格的主張已經形塑了李真個人獨特的雕塑。《無量壽》的造型已然掙脫傳統東方雕塑的束縛,膨脹的手臂刻意拉長充滿氣能,英國19世紀雕塑家亨利‧摩爾 (Henry Spencer Moore, 1898-1986) 以簡化身軀造型而聞名,逐漸抽象以及圓弧的身軀說明西方雕塑強調造型發展 (圖28) ,與東方造型藝術由內涵底蘊出發而變形有所不同。而《三覺者》中以釋迦牟尼佛像手持托缽端坐中央,左方為阿彌陀佛手持蓮花,右方的藥師如來則手持寶瓶以去眾苦、治眾病入世。過去三尊造像以無相不著相,單一法相為臉部特徵,李真的三尊造像皆脫離過去高古佛像形態,充氣而圓弧的身軀及四肢充滿流線造型。日本安平時代初期以傳入的中國唐朝佛教造像形態最具代表性,當時期的佛教造像有一稱為「貞觀雕刻」,佛像表現以有性格著稱,造像中尤以藥師如來廣為流行。置放於奈良新藥師寺中的一尊藥師如來以圓睜的雙眼以及鼓脹的臉頰受人注目 (圖29),《三覺者》中的藥師如來保留日本藥師佛的臉部神韻,刻意下壓以及加厚的唇型加重嚴肅氣息,其中坐的釋迦牟尼佛像則保留印度深邃五官的面相,而阿彌陀佛卻保留華人敦厚面相,展現李真一貫凝煉且純粹的臉部美學造詣,細膩地觀察出不同區域以及佛教藝術視覺上的法相流變。三尊如來整體以不同層次的墨黑表現龐大身軀,而蓮座空懸於無物之狀態體現李真一直以來在哲思內涵上、材料上、造型上以及美學上所意欲之沉重之輕卻又懸浮力重的獨特東方語彙。
李真的美學針砭生命經驗的體悟,呈現淡然與虛無於作品之上。回首2001年他開始褪去高古造像的軌跡,追求純然性的創作自由精神,他所稱之為的「大氣神遊」系列作品由2001年持續至2015年創作不輟,期間作品以東方傳統水墨繪畫的墨色為主體形式,進行一場尋找自我精神空間的釋放,注入強大充塞氣能,以金、銀、墨黑三大元素為手段呈現作品,他在往後的創作中陸續以金、木、水、火、土代表大自然裡的五種元素屬性構成創作,有著脫胎凡俗與超俗的氣質,一種反璞天真的氣韻,更有看透人世間的詼諧俗性以譏諷人性的陋習隱喻人性慾望的根氣。除此之外,他亦開展其他系列作品,內容涵蓋「神與魄」、「識與悟」、「生與滅」、「氣與靈」似「天」上及「世」下二大空間所存在的非物質性探索,說明枯榮如白駒過隙,幻化萬物之空相。而屆於耳順之年的李真以最新力作,法影之「青煙」又將再度展開自我解放,為新東方視覺尋找新的契機……….。
「生之盛衰又輕重
思之縝密又疏忽
如異變
如規則
只是一個身影 」 ─ 李真
最佳賣點 : 李真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他的作品曾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展覽,但在歷史類的博物館展出,這是第一次,因此別具意義。此本畫冊帶引我們徜徉於震旦博物館「古往今來—李真個展」,穿梭於古今的藝術傑作之間,感受「不舍晝夜」的時光流變,同時也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千百年來不曾改變的一點,即人類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