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文系的人 (BD+DVD+作家小傳) | 誠品線上

The Inspired Island II: A Life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商品描述 讀中文系的人 (BD+DVD+作家小傳):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ALifetimeinChineseLiterature  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臺大第一景」。是校園傳奇,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A Life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臺大第一景」。是校園傳奇,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出身臺灣史家連橫的學養家庭,生於上海日租界,12歲以前是「日本籍」,光復之後舉家返臺。重新學習新身份與新語言的成長過程,奠定林文月細膩的多語言轉譯文采。 本片依循著林文月的散文創作,回顧戰亂大時代下的變動與遷徙的童年;溫習師承文人大家臺靜農、鄭騫的文學熏陶時光;執起前世盟約的一雙手;展讀翻譯鉅著《源氏物語》,並歷時五年半持續不輟一字一句鑄鍊的成就與毅力。林文月兼擅翻譯、學術論文與散文,作品豐富多元,形繪了特殊的人情風貌,深而濃的回憶故事中成就色香味俱全的文學風格。 「文字,是鮮活的,而書,是有生命的。」本片帶我們進入林文月所寫下鮮活生命風景。本商品包含:● 電影藍光版1部● 電影DVD版1部● 作家小傳1本 光碟基本資訊:類別:藍光 DVD級別:普遍級區碼:全區螢幕比例:16:9a字幕:繁體中文、英文語言發音:華語發音影音格式:無杜比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所長、作家) 張艾嘉(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導演) 楊照(作家) 曹瑞原(導演)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目宿媒體於2009年成立,「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為目宿的重點作品。未來將持續聚焦於文學、社會、文化等多面向議題,陸續發掘紀錄題材,以好的故事與影像,紀錄並推廣值得被傳唱的人、事、 物,並透過紀錄影片,深入探討每一個題材的文化深層意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藍光 DVD光碟: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A Life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導演 齊怡、劉佩怡)電影本片─95分鐘電影花絮─85分鐘(含幕後花絮與未收入片段)讀情‧何寄澎讀跡‧許秦蓁讀字‧胡耀恆讀書‧三碩士生讀美‧蔣勳讀人‧杜維明導演與幕後工作人員談製作過程作家小傳書籍:總序作家簡介重要事件年表作品書影作品選讀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讀中文系的人 (BD+DVD+作家小傳)
簡介 / 讀中文系的人 (BD+DVD+作家小傳):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ALifetimeinChineseLiterature  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臺大第一景」。是校園傳奇,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
誠品26碼 / 2681448747009
頁數 / 64
開數 / 25K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文學家在哪裡,文學就在哪裡

二○一二年二月,冬風正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一的六部紀錄電影DVD典藏版,在臺北國際書展上正式面世。每位作家除了電影正片,還包含未收錄訪談、工作人員談創作過程的幕後花絮,以及一本作家小傳的紙本介紹。六位作家,十二片DVD,六本小書,整套DVD拿在手上的實質重量,正代表了我們對於完整呈現􁻧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歷史價值。



時隔五年,系列二的典藏版又即將在二○一七年冬日的臺北國際書展推出。這五年內,我們除了帶著系列一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中國各大重要城市巡迴放映,也讓影片前進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美國、法國等地,或受邀影展,或洽談合作進行推廣。於此同時,我們仍不敢停下腳步,陸續拍攝了系列二的七位文學大家,記錄他們的生命和作品,並在臺灣與香港的戲院盛大上映。接著,再度花費一年時間,堅持製作收錄完整幕後花絮的系列二藍光及DVD光碟—這一切宛若手工藝的雕磨過程雖然艱難,但支撐大家繼續前行的動力,除了各地放映後產生的熱烈迴響外,一波波「詩歌復興」、「文學與電影」的相關討論與活動遍地開花。這些鼓勵是我們始料未及,卻又由衷開心的事。是的,我們始終未忘初心,總是希冀將文學的美好與感動以不同媒介和語言再度與更多人分享, 讓文學家的生命厚度與歷史故事,繼續在觀眾與讀者之間躍動與流傳。



他者記憶建構如此困難,希冀以紀錄片形式還原歷史、或呈現文學之細緻優美是否障礙重重?作家們自塵封書櫃抽屜翻出斑駁照片,浮光掠影僅僅定格曾經瞬間;口述過往之黯啞微音,時而模糊細不可測、時而歷歷在目擲地有聲—但唯有「當下」如此真實。影像記錄的本身,便是導演與作家們共寫記憶的過程。導演從作家作品中吸吮養分、互相激盪,進而轉化為電影敘事。這曾經交疊的共時,對每一位導演與工作團隊而言,都是生命中難以抹滅的記憶。或於創作上的突破與成長,或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與信任。這過程有時又令人焦急,宛若與時間賽跑。二○一四年,詩人周夢蝶離我們而去,我們悲痛之餘卻又深感幸運,曾經留下詩人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的珍貴身影。



「幸好有島嶼寫作。」這樣的聲音自遠方傳來,我們的肩膀上便多了一份歷史使命的重量。除了周夢蝶,這幾年來,商禽、葉泥、辛鬱等受訪者相繼辭世,曾幫助系列一香港宣傳的也斯,其音聲也成絕響。我們兢兢業業,懷抱著對「今日當下,明日歷史」的責任感,繼續扛起攝影機。力揚風帆, 跨海而行。希冀繞渡海上女妖的迷惑與紛擾,直直向各座矗立世界的文學島嶼航行。



是的,「他們在島嶼寫作」。島嶼從地理上的疆界、海與陸的實質分野擴而大之。對系列二來說,「文學」才是那一座座傲視世界的島嶼,「他們」 在不同的文學版圖上投注下青春、時間、創造力與愛,我們謙卑地穿梭航行其中,希冀在袤大的時光汪洋中記錄下他們的此時此刻。以我們緩慢微小卻堅定向前的力量,一步一步,向更多觀眾與讀者,拼構出文學版圖的樣貌。



而這一切都從臺灣出發。一如文學,從來就不是單一地、點狀地橫空出世。系列二,我們繞行至香港,看《1918》(年)出生、至今已九十八歲的劉以鬯如何立足於香港彈丸之地,影響二十年後的西西,建構小說魔幻時空書寫《我城》、影響三十年後的也斯,輕靈連結文化藝術與文學《東西》; 而在當年跨越地域限囿,率先讓香港文字渡海而行在臺灣進行出版,仰賴詩人編輯瘂弦的穿針引線,編織《如歌的行板》;同期,詩人洛夫以超現實主義書寫戰爭,為華文世界打開文學視野奇觀,深層脈流《無岸之河》;《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更是以女性細膩優雅的筆調,寫上海、寫京都、寫臺灣;定居美國的白先勇,將真情摯意放在小說裡、崑曲中,其繁花盛茂風景,《奼紫嫣紅開遍》。



文學之自由從來不受疆界束縛,文學家在哪裡,文學就在哪裡。系列二,我們亦步亦趨,跟隨我們摯愛文學家們的步伐,攝影機從臺灣出發, 遍及香港土瓜灣、加拿大溫哥華、美國聖塔芭芭拉、日本京都、中國湖南衡陽、廣西桂林、河南南陽等地。他們帶著筆與探索世界的眼光,書寫、旅行、居住、生活,他們的心靈容納世界萬物,其美好富足,我們也不敢停下。



「我曾暗自希望,把書寫的人書寫的事都記錄下來,代代相傳。如今一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文學紀錄片,就是在做這件事。」本計劃善意的出資者童子賢先生,多年前曾經這樣寫過這段話。而多年後,我們的理想與初心,也從未改變過。如果說,戲院上映是以一種最尊重電影、尊重記錄者的盛重形式,傳播書寫的事,那麼藍光及DVD典藏版的製作與發行,是為了打破時間與地理的限制,無遠弗屆,代代相傳。



寫在系列二藍光及DVD典藏版出版上市之前。乘風破浪,我們仍會繼續向更多島嶼前航。







【內文試閱】

讀中文系的人,弘毅的知識勇氣

林文月(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市日本租界,自小環境優渥。父親籍貫是彰化縣北斗鎮,母親連夏甸為連橫長女。父親留學日本人設立於上海的東亞同文書院,後進入三井物產公司工作,所以林文月在租界出生。那時台灣仍隸屬於日本殖民地,身份屬日本國民,林文月進入日本小學「第八國民學校」讀書,全校只有林文月與其胞妹為台灣籍,其餘皆是日本人,日語成為林文月的啓蒙教育。

後來因日本戰敗,台灣籍身份敏感,一九四六年舉家返歸台灣,林文月在小學六年級以後,始接受中國語文教育。無論是錯綜的文化、國籍的流動,還是多語環境(日文、中文、閩南語),都成為林文月日後寫作、翻譯的養分。

林文月於一九五二年考上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後進入同校中文研究所就讀,一九五七年開始發表學術論文〈曹操為人及作品〉,開啓近六十年的學術生涯,一九五九年自中文所畢業後,在中文系執教,任職達三十五年,尤擅精陶謝詩,著有多種學術專書、學術論文數十篇。

一九六九年,在學校的推薦下,林文月成為赴日研究教員。林文月落腳京都,並浸淫在古都深厚的人文素養之美中,此時她除了撰寫論文〈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之餘,應社長林海音的要求,每月寄一篇散文刊登於《純文學》雜誌上,日後集結成林文月第一本散文集《京都一年》。

一九七二年,林文月應邀參加京都舉辦的國際筆會,她發現《源氏物語》多受唐代文學的影響。會後,她將自己於會中發表的論文〈桐壺與長恨歌〉翻成中文之餘,也一併將《源氏物語》的〈桐壺〉段落翻譯發表在《中外文學》上,結果廣受讀者歡迎,在社長胡耀恆的鼓勵下,林文月花了五年的時間翻完《源氏物語》,成為日本古典文學在台灣的經典譯本。由於林文月中、日文造詣皆深厚優美,又勤於考據,一九七三年至二〇〇四年間,她所翻譯的《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文學作品,皆膾炙人口。

從台大退休,林文月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等客座教授。一生獲獎無數,二〇一〇年獲第三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二〇一三年獲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第三回日本研究功勞賞」等,其文學與研究貢獻,在海內外都備受尊崇。



京都一年,如散文清暢雅致

林文月一生對寫作、翻譯不遺餘力,集學者、作家、翻譯家多重身份。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學創作的路上林文月獨鍾情於散文,這與許多作者會嘗試創作各種不同類型的文類很不一樣,林文月的專心一致,也讓她在散文風格上自成一家,實有可觀。白先勇曾稱讚林文月的散文為「筆意清暢,風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憫欣喜於平淡之中,字裡行間輻射溫暖與智慧的光芒」。

林文月的代表作品有《京都一年》(純文學,一九七一年)、《讀中文系的人》(洪範,一九七八年)、《午後書房》(洪範,一九八六年)、《交談》(洪範,一九八八年)、《擬古》(洪範,一九九三年)、《飲膳札記》(洪範,一九九九年)、《回首》(洪範,二〇〇四年)等,而學術著作則有《謝靈運及其詩》、《澄輝集》、《山水與古典》等。

林文月於〈八十自述〉中曾說:「我回首自省,真正把創作類文章和學術類論文區別開來,大概是到了寫作《遙遠》(一九八一)⋯⋯論文書寫講究理性,凡是必有所根據,不尚華文麗辭;但文學創作則不避藝術經營。我一方面把這個感悟在不同文章裡表現出來,同時也寫成一篇〈散文的經營〉。」、「散文的書寫,是我個人在教學、研究的空擋中進行的行為。把握筆的時間,有時投入在抒發感情思想的另一範疇,頗能夠令我自得其樂。」

這是林文月對散文創作的自省與體悟,可見學術寫作與文學創作,在她的生命中是一體兩面,同樣都是筆耕,卻是作家本人不同感情抒發的兩種面向,拼湊起來才是完整的創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