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spired Island II: Boundary
商品描述 | 東西 (BD+DVD+作家小傳):也斯:《東西》Boundary也斯,本名梁秉鈞,以兩個虛詞為筆名的華文界重要詩人。2014年香港和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也斯」的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 |
---|
商品描述 | 東西 (BD+DVD+作家小傳):也斯:《東西》Boundary也斯,本名梁秉鈞,以兩個虛詞為筆名的華文界重要詩人。2014年香港和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也斯」的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 |
---|
內容簡介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也斯:《東西》Boundary 也斯,本名梁秉鈞,以兩個虛詞為筆名的華文界重要詩人。2014年香港和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 也斯」的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以及他所聚集的美好年代。也斯溫和而充滿善意的笑容,對世間不墜的熱情與好奇心,讓他人緣奇佳。涉獵不同文化與人群,跨越文體以及媒體,構成了也斯獨特的人文視野,說明了香港的一個時代。他寫作的詩、散文、小說和評論,如繁花盛開的狂夏,千姿百態。本片啓動於2009年,當時也斯建議導演團隊:「若你想認識我,就去認識我的朋友,在我朋友身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影子」。於是本片訪問不同領域的人士,包括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和美食家,以及也斯家人等,在風格化的訪談中,跟著也斯的身影橫跨半個世紀,展開五○年代到21世紀的旅程。片中記錄了也斯生前珍貴的片段,充滿詩意的影像,縮影了多元跨界聚合的香港文化。本商品包含:● 電影藍光版1部● 電影DVD版1部● 作家小傳1本 光碟基本資訊:類別:藍光 DVD級別:普遍級區碼:全區螢幕比例:16:9a字幕:繁體中文、英文語言發音:華語及粵語發音影音格式:無杜比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所長、作家) 張艾嘉(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導演) 楊照(作家) 曹瑞原(導演)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作者介紹 目宿媒體於2009年成立,「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為目宿的重點作品。未來將持續聚焦於文學、社會、文化等多面向議題,陸續發掘紀錄題材,以好的故事與影像,紀錄並推廣值得被傳唱的人、事、 物,並透過紀錄影片,深入探討每一個題材的文化深層意義。
產品目錄 藍光 DVD光碟:也斯:《東西》Boundary(導演 黃勁輝)電影本片─139分鐘電影花絮─69分鐘(含幕後花絮與未收入片段)追憶也斯作品朗讀導演與幕後工作人員談製作過程作家小傳書籍:總序作家簡介重要事件年表作品書影作品選讀
商品名 / | 東西 (BD+DVD+作家小傳) |
---|---|
簡介 / | 東西 (BD+DVD+作家小傳):也斯:《東西》Boundary也斯,本名梁秉鈞,以兩個虛詞為筆名的華文界重要詩人。2014年香港和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也斯」的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 |
誠品26碼 / | 2681448745005 |
頁數 / | 64 |
開數 / | 25K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序】文學家在哪裡,文學就在哪裡
二○一二年二月,冬風正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一的六部紀錄電影DVD典藏版,在臺北國際書展上正式面世。每位作家除了電影正片,還包含未收錄訪談、工作人員談創作過程的幕後花絮,以及一本作家小傳的紙本介紹。六位作家,十二片DVD,六本小書,整套DVD拿在手上的實質重量,正代表了我們對於完整呈現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歷史價值。
時隔五年,系列二的典藏版又即將在二○一七年冬日的臺北國際書展推出。這五年內,我們除了帶著系列一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中國各大重要城市巡迴放映,也讓影片前進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美國、法國等地,或受邀影展,或洽談合作進行推廣。於此同時,我們仍不敢停下腳步,陸續拍攝了系列二的七位文學大家,記錄他們的生命和作品,並在臺灣與香港的戲院盛大上映。接著,再度花費一年時間,堅持製作收錄完整幕後花絮的系列二藍光及DVD光碟—這一切宛若手工藝的雕磨過程雖然艱難,但支撐大家繼續前行的動力,除了各地放映後產生的熱烈迴響外,一波波「詩歌復興」、「文學與電影」的相關討論與活動遍地開花。這些鼓勵是我們始料未及,卻又由衷開心的事。是的,我們始終未忘初心,總是希冀將文學的美好與感動以不同媒介和語言再度與更多人分享, 讓文學家的生命厚度與歷史故事,繼續在觀眾與讀者之間躍動與流傳。
他者記憶建構如此困難,希冀以紀錄片形式還原歷史、或呈現文學之細緻優美是否障礙重重?作家們自塵封書櫃抽屜翻出斑駁照片,浮光掠影僅僅定格曾經瞬間;口述過往之黯啞微音,時而模糊細不可測、時而歷歷在目擲地有聲—但唯有「當下」如此真實。影像記錄的本身,便是導演與作家們共寫記憶的過程。導演從作家作品中吸吮養分、互相激盪,進而轉化為電影敘事。這曾經交疊的共時,對每一位導演與工作團隊而言,都是生命中難以抹滅的記憶。或於創作上的突破與成長,或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與信任。這過程有時又令人焦急,宛若與時間賽跑。二○一四年,詩人周夢蝶離我們而去,我們悲痛之餘卻又深感幸運,曾經留下詩人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的珍貴身影。
「幸好有島嶼寫作。」這樣的聲音自遠方傳來,我們的肩膀上便多了一份歷史使命的重量。除了周夢蝶,這幾年來,商禽、葉泥、辛鬱等受訪者相繼辭世,曾幫助系列一香港宣傳的也斯,其音聲也成絕響。我們兢兢業業,懷抱著對「今日當下,明日歷史」的責任感,繼續扛起攝影機。力揚風帆, 跨海而行。希冀繞渡海上女妖的迷惑與紛擾,直直向各座矗立世界的文學島嶼航行。
是的,「他們在島嶼寫作」。島嶼從地理上的疆界、海與陸的實質分野擴而大之。對系列二來說,「文學」才是那一座座傲視世界的島嶼,「他們」 在不同的文學版圖上投注下青春、時間、創造力與愛,我們謙卑地穿梭航行其中,希冀在袤大的時光汪洋中記錄下他們的此時此刻。以我們緩慢微小卻堅定向前的力量,一步一步,向更多觀眾與讀者,拼構出文學版圖的樣貌。
而這一切都從臺灣出發。一如文學,從來就不是單一地、點狀地橫空出世。系列二,我們繞行至香港,看《1918》(年)出生、至今已九十八歲的劉以鬯如何立足於香港彈丸之地,影響二十年後的西西,建構小說魔幻時空書寫《我城》、影響三十年後的也斯,輕靈連結文化藝術與文學《東西》; 而在當年跨越地域限囿,率先讓香港文字渡海而行在臺灣進行出版,仰賴詩人編輯瘂弦的穿針引線,編織《如歌的行板》;同期,詩人洛夫以超現實主義書寫戰爭,為華文世界打開文學視野奇觀,深層脈流《無岸之河》;《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更是以女性細膩優雅的筆調,寫上海、寫京都、寫臺灣;定居美國的白先勇,將真情摯意放在小說裡、崑曲中,其繁花盛茂風景,《奼紫嫣紅開遍》。
文學之自由從來不受疆界束縛,文學家在哪裡,文學就在哪裡。系列二,我們亦步亦趨,跟隨我們摯愛文學家們的步伐,攝影機從臺灣出發, 遍及香港土瓜灣、加拿大溫哥華、美國聖塔芭芭拉、日本京都、中國湖南衡陽、廣西桂林、河南南陽等地。他們帶著筆與探索世界的眼光,書寫、旅行、居住、生活,他們的心靈容納世界萬物,其美好富足,我們也不敢停下。
「我曾暗自希望,把書寫的人書寫的事都記錄下來,代代相傳。如今一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文學紀錄片,就是在做這件事。」本計劃善意的出資者童子賢先生,多年前曾經這樣寫過這段話。而多年後,我們的理想與初心,也從未改變過。如果說,戲院上映是以一種最尊重電影、尊重記錄者的盛重形式,傳播書寫的事,那麼藍光及DVD典藏版的製作與發行,是為了打破時間與地理的限制,無遠弗屆,代代相傳。
寫在系列二藍光及DVD典藏版出版上市之前。乘風破浪,我們仍會繼續向更多島嶼前航。
【內文試閱】
生如雷鳴,香港最重要的文化人
也斯(一九四九年~二〇一三年),本名梁秉鈞,廣東新會人,出生後便來到香港,十多歲即開始寫作,二十歲開始專欄創作。筆名「也斯」,是取沒有意義的兩個虛詞「也」與「斯」,他希望能夠突破筆名是「有意義」的文字這一點,改由讓讀者自行思考、賦予感覺意義,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在香港浸會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也斯曾任中學教師、《南華早報》美術版編輯,輾轉任職多間報社,認識了許多藝術界、傳媒界的朋友,寫了八年的專欄,有書評、影評、藝術評論。才情洋溢的他,不只是詩人,同時在小說、散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上都造詣深厚。
一九七二年,也斯與朋友創辦《四季》雜誌,是香港第一份譯介拉美文學的刊物。一九七八年赴美進修,一九八四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他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專授文學與電影、比較文學、香港文學、現代文學批評、中文文學創作等。也斯多次赴歐美演講,瑞士蘇黎世大學也頒授榮譽博士榮銜予也斯,表示對他學術成就的肯定。
也斯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人。在文學成就上,他一生著作豐富,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一九七八年),即以洗鍊文筆征服文壇,其後更有《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等十三餘卷,詩作被翻成英、法、葡、日等多種語言。在散文上,有《灰鴿早晨的話》、《山水人物》等,小說有《養人龍師門》、《剪紙》、《島和大陸》等。但最重要的是,他對香港城市文化的思考,如《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拾論》、《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這些文化論述都帶給香港這座城市自省與新生的力量。
因在文學與文化研究上的成就,曾獲香港政府頒授紫荊榮譽勳章、「藝盟」香港作家年獎,二〇一〇年誠品選為「香港十大作家」之一。
也斯在二〇〇九年時罹患肺癌,與病魔搏鬥多年,卻仍不忘創作,其間仍出版許多著作,也斯曾說:「香港像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他不希望香港繼續丟棄自身的歷史,拋棄過往的記錄,真正成為一個無情城市,所以也斯不斷地用筆創作,同時也是記錄一段香港文化、演繹香港社會與香港人的關係。
二〇一三年一月,也斯辭世。他的臨別遺願仍是心繫香港文學發展,願能平反香港文學多年來的邊緣地位,讓世界關注到香港的優秀作家。
熱愛文學,也熱愛東西遊戲的也斯
也斯的重要著作都有由香港文化工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復刻再版,像是《雷聲與蟬鳴》(香港大拇指半月刊,一九七八年;香港文化工坊,二〇〇九年),前述提到的作品,也幾乎都有再版,讓讀者方便取得。
除了上述的作品外,值得注意的是,也斯多年來也致力於讓詩創作結合不同藝術媒體,達成創新對話空間。如他曾與視覺藝術家蔡仞姿、編舞家彭錦耀完成《詩舞畫的對話》(一九八六年),彭錦耀也改編詩集《游詩》為現代舞演出;與攝影師李家昇合作《詩與攝影》(一九九〇年)、《蔬果說話》(二〇〇五年);與舞蹈家梅卓燕合作《東西遊戲》(一九八九年)、《花影》(一九九四年)等。
由此可看出,也斯喜歡遊戲,行動力驚人,他把一般人可能覺得難以親近的詩歌,帶到新的藝術互動領域,讓文學更加親近大眾、方便讓大眾「看」得到。這也是他振興香港文化的一個環節,可以說對香港的愛與希望香港更好的願望,一直是他創作的動力之一。
詩集《蔬菜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二〇〇七年),是一本以巡迴亞洲食物為主題,勾勒出城市風情或是當代議題,並穿插詩人緬懷的詩集。中有一卷的主題「香港2.3事」,其中的〈城市風景〉(節錄):
來自不同地方的水果
各有各敘說自己的故事
櫥窗有最新的構圖
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韻
我在你的食肆裡
碰上多年未見的朋友
在漬勿和泡飯之間
一杯茶喝了一生的時間
此詩很完整地展現了香港作為島嶼的特質,島上的人們似乎相融但又衝突地生活著,可是作為社會共同體,生命總會找到對彼此最好的相處方式。也斯的思考,也給了同樣處於邊緣地帶的台灣文學與社會,很好的借鏡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