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spired Island II: A Life That Sings
商品描述 | 如歌的行板 (BD+DVD+作家小傳):著名台灣詩人瘂弦在1964年,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如歌的行板》,從上一世紀中迄今,影響力仍持續擴散,本片跟隨著傳奇的傳主,打開保存將近 |
---|
商品描述 | 如歌的行板 (BD+DVD+作家小傳):著名台灣詩人瘂弦在1964年,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如歌的行板》,從上一世紀中迄今,影響力仍持續擴散,本片跟隨著傳奇的傳主,打開保存將近 |
---|
內容簡介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一波的書寫復興。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攝影◎《如歌的行板》2015臺北電影節最佳剪輯瘂弦:《如歌的行板》A Life That Sings 「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著名台灣詩人瘂弦在1964年,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如歌的行板》,此後投身編輯工作,致力於提攜文學與後進,到了1966年便不再公開發表詩作。 一位詩人,一本詩集,從上一世紀中迄今,影響力仍持續擴散,詩人擁有什麼神奇的特質?詩,寫下什麼故事? 本片跟隨著傳奇的傳主,從溫哥華到河南南陽,從童年的流動圖書館到現在的地下室。打開保存將近60年的藏書與情書,打開詩人記憶的寶庫,為觀眾呈現:舞蹈家林懷民、作家蔣勳、詩人席慕蓉、吳晟、陳義芝、攝影家阮義忠等人與瘂弦之間恆逾40年的交會與情緣。歷經大時代變遷、波瀾壯闊的文學生活,在本片中藉著抒情詩般的影像,生動而優美地鋪展開來。本商品包含:● 電影藍光版1部● 電影DVD版1部● 作家小傳1本 光碟基本資訊:類別:藍光 DVD級別:普遍級區碼:全區螢幕比例:16:9a字幕:繁體中文、英文語言發音:華語發音影音格式:無杜比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所長、作家) 張艾嘉(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導演) 楊照(作家) 曹瑞原(導演)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作者介紹 目宿媒體於2009年成立,「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為目宿的重點作品。未來將持續聚焦於文學、社會、文化等多面向議題,陸續發掘紀錄題材,以好的故事與影像,紀錄並推廣值得被傳唱的人、事、 物,並透過紀錄影片,深入探討每一個題材的文化深層意義。
產品目錄 藍光 DVD光碟:瘂弦:《如歌的行板》A Life That Sings (導演 陳懷恩)電影本片─143分鐘電影花絮─96分鐘(含幕後花絮與未收入片段)原來是這樣拍的之必要重拾被剪掉片段之必要作家小傳書籍:總序作家簡介重要事件年表作品書影作品選讀
商品名 / | 如歌的行板 (BD+DVD+作家小傳) |
---|---|
簡介 / | 如歌的行板 (BD+DVD+作家小傳):著名台灣詩人瘂弦在1964年,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如歌的行板》,從上一世紀中迄今,影響力仍持續擴散,本片跟隨著傳奇的傳主,打開保存將近 |
誠品26碼 / | 2681448743001 |
頁數 / | 64 |
開數 / | 25K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序】文學家在哪裡,文學就在哪裡
二○一二年二月,冬風正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一的六部紀錄電影DVD典藏版,在臺北國際書展上正式面世。每位作家除了電影正片,還包含未收錄訪談、工作人員談創作過程的幕後花絮,以及一本作家小傳的紙本介紹。六位作家,十二片DVD,六本小書,整套DVD拿在手上的實質重量,正代表了我們對於完整呈現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歷史價值。
時隔五年,系列二的典藏版又即將在二○一七年冬日的臺北國際書展推出。這五年內,我們除了帶著系列一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中國各大重要城市巡迴放映,也讓影片前進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美國、法國等地,或受邀影展,或洽談合作進行推廣。於此同時,我們仍不敢停下腳步,陸續拍攝了系列二的七位文學大家,記錄他們的生命和作品,並在臺灣與香港的戲院盛大上映。接著,再度花費一年時間,堅持製作收錄完整幕後花絮的系列二藍光及DVD光碟—這一切宛若手工藝的雕磨過程雖然艱難,但支撐大家繼續前行的動力,除了各地放映後產生的熱烈迴響外,一波波「詩歌復興」、「文學與電影」的相關討論與活動遍地開花。這些鼓勵是我們始料未及,卻又由衷開心的事。是的,我們始終未忘初心,總是希冀將文學的美好與感動以不同媒介和語言再度與更多人分享, 讓文學家的生命厚度與歷史故事,繼續在觀眾與讀者之間躍動與流傳。
他者記憶建構如此困難,希冀以紀錄片形式還原歷史、或呈現文學之細緻優美是否障礙重重?作家們自塵封書櫃抽屜翻出斑駁照片,浮光掠影僅僅定格曾經瞬間;口述過往之黯啞微音,時而模糊細不可測、時而歷歷在目擲地有聲—但唯有「當下」如此真實。影像記錄的本身,便是導演與作家們共寫記憶的過程。導演從作家作品中吸吮養分、互相激盪,進而轉化為電影敘事。這曾經交疊的共時,對每一位導演與工作團隊而言,都是生命中難以抹滅的記憶。或於創作上的突破與成長,或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與信任。這過程有時又令人焦急,宛若與時間賽跑。二○一四年,詩人周夢蝶離我們而去,我們悲痛之餘卻又深感幸運,曾經留下詩人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的珍貴身影。
「幸好有島嶼寫作。」這樣的聲音自遠方傳來,我們的肩膀上便多了一份歷史使命的重量。除了周夢蝶,這幾年來,商禽、葉泥、辛鬱等受訪者相繼辭世,曾幫助系列一香港宣傳的也斯,其音聲也成絕響。我們兢兢業業,懷抱著對「今日當下,明日歷史」的責任感,繼續扛起攝影機。力揚風帆, 跨海而行。希冀繞渡海上女妖的迷惑與紛擾,直直向各座矗立世界的文學島嶼航行。
是的,「他們在島嶼寫作」。島嶼從地理上的疆界、海與陸的實質分野擴而大之。對系列二來說,「文學」才是那一座座傲視世界的島嶼,「他們」 在不同的文學版圖上投注下青春、時間、創造力與愛,我們謙卑地穿梭航行其中,希冀在袤大的時光汪洋中記錄下他們的此時此刻。以我們緩慢微小卻堅定向前的力量,一步一步,向更多觀眾與讀者,拼構出文學版圖的樣貌。
而這一切都從臺灣出發。一如文學,從來就不是單一地、點狀地橫空出世。系列二,我們繞行至香港,看《1918》(年)出生、至今已九十八歲的劉以鬯如何立足於香港彈丸之地,影響二十年後的西西,建構小說魔幻時空書寫《我城》、影響三十年後的也斯,輕靈連結文化藝術與文學《東西》; 而在當年跨越地域限囿,率先讓香港文字渡海而行在臺灣進行出版,仰賴詩人編輯瘂弦的穿針引線,編織《如歌的行板》;同期,詩人洛夫以超現實主義書寫戰爭,為華文世界打開文學視野奇觀,深層脈流《無岸之河》;《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更是以女性細膩優雅的筆調,寫上海、寫京都、寫臺灣;定居美國的白先勇,將真情摯意放在小說裡、崑曲中,其繁花盛茂風景,《奼紫嫣紅開遍》。
文學之自由從來不受疆界束縛,文學家在哪裡,文學就在哪裡。系列二,我們亦步亦趨,跟隨我們摯愛文學家們的步伐,攝影機從臺灣出發, 遍及香港土瓜灣、加拿大溫哥華、美國聖塔芭芭拉、日本京都、中國湖南衡陽、廣西桂林、河南南陽等地。他們帶著筆與探索世界的眼光,書寫、旅行、居住、生活,他們的心靈容納世界萬物,其美好富足,我們也不敢停下。
「我曾暗自希望,把書寫的人書寫的事都記錄下來,代代相傳。如今一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文學紀錄片,就是在做這件事。」本計劃善意的出資者童子賢先生,多年前曾經這樣寫過這段話。而多年後,我們的理想與初心,也從未改變過。如果說,戲院上映是以一種最尊重電影、尊重記錄者的盛重形式,傳播書寫的事,那麼藍光及DVD典藏版的製作與發行,是為了打破時間與地理的限制,無遠弗屆,代代相傳。
寫在系列二藍光及DVD典藏版出版上市之前。乘風破浪,我們仍會繼續向更多島嶼前航。
【內文試閱】
成功的詩人,也是成功的編輯
瘂弦(一九三二~),本名王慶麟,祖籍為河南省南陽市。取這個筆名,是由於年少時喜歡二胡喑啞聲色之故。瘂弦於一九四九年時,在豫衡聯合中學就讀,但因中國內亂之故,在湖南零陵加入國民黨軍隊,不久後隨軍來台,擔任中華民國陸軍上等兵。
一九五三年,瘂弦進入政工幹校影劇系就讀,瘂弦不只在劇場上表現傑出,他的詩作中,也經常能看到戲劇理論與良好的音樂節奏感。瘂弦曾因飾演話劇《國父傳》裡的孫中山,而獲得第二屆話劇金鼎獎最佳男演員獎,巡迴七十餘場。其後還回母校任教,講授「中國舞蹈史」與「藝術概論」。
翌年畢業後,被分發至左營軍中廣播電台工作,因而結識了同在左營軍中的張默、洛夫等人,兩人邀他加入創世紀詩社,他於一九五四年底至一九五五年初加入,成為創社三巨頭的元老之一,人稱詩壇「鐵三角」。
瘂弦於一九六六年退役,並於同年,訪問美國愛荷華大學兩年,參加「國際作家寫作計劃」,回國後任《幼獅文藝》的主編,不遺餘力提攜新人,就連退的稿子都會認真點評再寄回,他熱愛編輯事業,工作態度堅定認真。瘂弦也曾自謙說,他雖然是位「失敗的詩人」,但是位「成功的編輯」。像是年輕時的林懷民、蔣勳、席慕蓉等人,都曾受到瘂弦的指點與幫忙。就連到現在,新一代的詩人林婉瑜都與瘂弦亦師亦友,瘂弦是受許多作家敬重的前輩。
一九七七年,瘂弦再度赴美進修,獲得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一九八〇年起,他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直至一九九八年退休,後同好朋友洛夫一樣,也移居至加拿大溫哥華。
如歌的行板,詩作貴精不貴多
瘂弦自一九五四年開始寫詩,但到了一九六五年即封筆,至於封筆的箇中原委,雖未有明確交代,但在目前留下的不到百首的詩作中,其中許多已是詩壇經典佳作,甚至被詩壇譽為是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有「詩儒」的雅稱。瘂弦的代表詩集有《瘂弦詩抄》(香港國際圖書公司,一九五九年)、《深淵》(眾人,一九六八年),後來有由洪範搜羅、出版其詩全集,《瘂弦詩集》(二〇一〇年再版),可說是用一本詩集就能獨步詩壇。
瘂弦前期的詩作風格清新,但一九五九年後,陸續發表了〈從感覺出發〉、〈深淵〉等詩作時,就已能嫻熟地運用超現實主義技巧,受到詩壇注目。但瘂弦本身並不自囿於超現實主義的範圍,他認為應將所有詩的方法融會貫通,不揚棄傳統,甚至口語也可以入詩。
也由於瘂弦經歷過國共內戰,年僅十六歲的他就已流離失所,這段顛沛流離的日子,讓詩人吃盡苦頭、也看過許多苦難,甚至造成往後詩人與雙親永隔的遺憾,於是戰爭成為他詩作中潛伏的大時代背景,瘂弦曾自嘲自憶:逃難時,竟沒有帶父母親的照片,而是帶了何其芳的詩集。
他曾創作出悲苦的〈鹽〉與〈紅玉米〉等詩。〈鹽〉裡面有著沉痛的呼喊:「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那年碗豆差不多完全沒有開花」。但另一方面,瘂弦總是能用一些輕鬆幽默的口吻,這種反差,看得出他希望光明的本質,以及悲天憫人的情懷,「人道思想」是瘂弦詩作中最鮮明的特色與主題。
關於現實色彩與口語化的情調的特色,他也曾說過:「在題材上我愛表現小人物的悲苦,和自我的嘲弄,以及使用一些戲劇的觀點和短篇小說的技巧。」另外在〈如歌的行板〉一詩中,也能看出瘂弦良好的音樂性,用節奏凸顯出人生的場景的重複轉換,最後把鏡頭對焦在遠方的思索:「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觀音在遙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裡」。
而瘂弦最著名的詩為〈深淵〉,讓他奠定自身在詩壇的地位,整首詩有著濃鬱的黑色,加上超現實主義色彩,讓讀者跌落至一個深淵夾縫中,同詩人一樣探索人生出路,而其中:「沒有什麼正在死去,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更成為經典名句。瘂弦曾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文學類)、五四文學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