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讀聊齋志異
作者 | 蒲松齡/ 原著; 高欣/ 改寫 |
---|---|
出版社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巧讀聊齋志異:經典著作優秀改寫,全白話無障礙讀本,內含精美手繪插圖,人物、典故、成語、知識點隨文注釋,是一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國學入門書。《聊齋志異》是清初的一部 |
作者 | 蒲松齡/ 原著; 高欣/ 改寫 |
---|---|
出版社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巧讀聊齋志異:經典著作優秀改寫,全白話無障礙讀本,內含精美手繪插圖,人物、典故、成語、知識點隨文注釋,是一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國學入門書。《聊齋志異》是清初的一部 |
內容簡介 經典著作優秀改寫,全白話無障礙讀本,內含精美手繪插圖,人物、典故、成語、知識點隨文注釋,是一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國學入門書。 《聊齋志異》是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小說近五百篇,或講民間的民俗民習、奇談異聞、或講世間萬物的奇異變幻、題材極為廣泛。《聊齋志異》為讀者描繪了一個詭異奇幻的世界,藉描繪狐仙鬼怪,反映人間百態,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書中既有對漆黑如墨的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官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讚歎;而數量最多、品質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美愛情。此書歷來被視為小說中的翹楚之作,有「空前絕後」的美譽。 本書是《聊齋志異》的白話改寫版,保留了《聊齋志異》的全部精華,故事性強,敘述精彩,篇幅適中,簡明易懂,可讀性非常高,很適合青少年閱讀。
作者介紹 (清)蒲松齡原著、高欣改寫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書香家庭,功名不顯。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參加科舉屢試不中。71歲時才援例成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產品目錄 第一回 考城隍/011 第二回 瞳人語/015 第三回 耍蛇人/020 第四回 畫壁/025 第五回 王六郎/030 第六回 偷桃/037 第七回 種梨/042 第八回 勞山道士/045 第九回 狐嫁女/050 第十回 嬌娜/057 第十一回 妖術/069 第十二回 葉生/074 第十三回 新郎/079 第十四回 青鳳/083 第十五回 聶小倩/092 第十六回 水莽草/103 第十七回 耿十八/109 第十八回 口技/114 第十九回 商三官/117 第二十回 劉海石/121 第二十一回 賭符/126 第二十二回 促織/130 第二十三回 酒狂/137 第二十四回 武孝廉/144 第二十五回 柳氏子/150 第二十六回 竇氏/154 第二十七回 劉姓/161 第二十八回 鞏仙/166 第二十九回 二商/174 第三十回 梅女/180 第三十一回 阿英/189 第三十二回 青娥/198 第三十三回 胡四娘/209 第三十四回 牛/217 第三十五回 宦娘/220 第三十六回 阿繡/228 第三十七回 細柳/237 第三十八回 褚生/245 第三十九回 司文郎/251 第四十回 崔猛/261 第四十一回 陳錫九/271 第四十二回 于去惡/280 第四十三回 鳳仙/288 第四十四回 小梅/298 第四十五回 績女/307 第四十六回 張鴻漸/312 第四十七回 雲蘿公主/322 第四十八回 劉夫人/336 第四十九回 神女/344 第五十回 素秋/354
書名 / | 巧讀聊齋志異 |
---|---|
作者 / | 蒲松齡 原著; 高欣 改寫 |
簡介 / | 巧讀聊齋志異:經典著作優秀改寫,全白話無障礙讀本,內含精美手繪插圖,人物、典故、成語、知識點隨文注釋,是一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國學入門書。《聊齋志異》是清初的一部 |
出版社 / | 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023387 |
ISBN10 / | 9864023381 |
EAN / | 9789864023387 |
誠品26碼 / | 2681893194007 |
頁數 / | 368 |
開數 / | 25K |
裝訂 / | 平裝 |
語言 / | 中文 繁體 |
級別 / | 無 |
最佳賣點 : 經典著作優秀改寫,全白話無障礙讀本,內含精美手繪插圖,人物、典故、成語、知識點隨文注釋,是一版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國學入門書。
導讀 : 蒲松齡(一六四○--一七一五),字留仙,又字劍臣,出生在淄川(今山東淄博)一個沒落的書香門第。父親蒲槃雖然棄學從商,但學識淵博,對蒲松齡產生了很大影響。十九歲的時候,蒲松齡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當地的秀才。但是至此之後,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始終不中。也就是在這時,他開始了《聊齋志異》的創作。
三十歲的時候,蒲松齡應好友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僚。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接觸南方的田園山水與風土民情。這段時期裡,他目睹了民間的困頓與疾苦,親身經歷了官場的黑暗與腐敗。從此,他對通往仕途之路的科舉考試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回到北方以後,蒲松齡一邊以教書為生,一邊大量閱讀藏書,繼續寫作《聊齋志異》。他自幼愛好民間傳說,喜歡搜集鬼魅神怪的離奇故事,創作的時候,他將自己的切身體驗和生活見聞融於其中,慢慢地便成就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初步成書於康熙十八年,此時的蒲松齡已步入人生不惑之年。
《聊齋志異》初步完成後,蒲松齡並不滿足,而是想方設法地進行修改和補充。「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幾個人坐在一起進行交談。據說,蒲松齡修改這部小說的時候,時常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搭設一間簡易的茶棚,專門請過往的客人喝茶。凡是給他講鬼怪奇異故事的,一律免收茶錢。每一次,蒲松齡都有意外收穫,事後便將這些故事寫進自己的小說裡。
《聊齋志異》多談狐仙、妖魔、花神、鬼怪,其內容大致有三大類:第一種是人與人或者非人之間的友情、愛情故事;第二種是反抗黑暗社會現實的故事;第三種是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其中,尤以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愛情篇章最為動人。現代學者、文學家郭沫若曾經評價《聊齋志異》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這是極為中肯的。
在中國文學史上,清代是古典小說發展的巔峰時期,同時也預示著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終結。作為這一時期的作品,《聊齋志異》一直顯示著自身獨特的魅力。自成書以來,《聊齋志異》就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後來,它又被翻譯成英、法、德、日等二十多種譯文,享譽海外。
推薦序 : 經典 梅子涵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裡著急,恨不得把一切有價值的書都搬來給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關懷多,責任多,總想著未來幾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們都能閱讀著幾千年的經典,讓未來因為他們的經典記憶風平浪靜、盛世不斷,給人類一個經久的大指望。
我們要說,這簡直是一個經典的好心腸、好意願,唯有稱頌。
可是一部《資治通鑑》,如何能讓青少年閱讀?即使是《紅樓夢》,那裡面也是有多少敘述和細節,是不能讓孩子有興致的,孩子總是孩子,他們不能深,只能淺,恰是他們的可愛;他們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氣讀完,也恰是他們蹦蹦跳跳的生命的優點,絕不是缺點!
這樣,那好心腸、好意願便又生出了好靈感、好方式,把很長的故事變短,很繁複的敘述變簡單,很滔滔的教誨變乾脆,很不明白的哲學變明白,於是一本很厚很重的書就變薄變輕了。是的,它們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來的偉岸和高大,但是它們讓孩子們靠近了,捧得起來了,沒讀幾句已經願意讀完了。於是,一種原本是成年後正襟危坐讀的書,還在小時候沒有學會把玩耍的手洗得乾乾淨淨的時候,已經讀將起來,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這樣的經典和高山,留在他們的記憶裡當個「存目」,等他們長大了以後再去正襟危坐地讀,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個變本加厲的新亮度來,當成教授和專家。而如果,長大了,實在忙得不可開交,養家糊口,建設世界,沒有機會和情境再閱讀,那麼那小時候的閱讀和記憶也已經為他的生命塗過了顏色,再簡單的經典味道總還是經典的味道,你說,一個人在童年時讀過經典改寫本,還會是一種羞恥嗎?還會沒有經典的痕跡留給了一生嗎?
所以經典縮寫本改寫本的誕生,的確也是一個經典。
它也許不是在中國發明,但是中國人也想到這樣做,是對一種經典做法的經典繼承。經典著作的優秀改寫,在世界文化先進、關懷兒童閱讀的國家,是一個不停止的現代做法,是一個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說起這件事,已經絕不只是舉英國蘭姆姐弟的莎士比亞戲劇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極為豐盛。
所以,我們也可以很信任地讓我們的孩子們來欣賞中國的這一套「新經典」,給他們一個簡易走近經典的機會;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勞永逸,可以邊出版邊修訂,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時簡直沒有缺點,於是這個品種和你的出版,也成長得沒有缺點。那時,這一切也就真的經典了。連同我在前面寫下的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為孩子做事,為人生做事,是應該經典的。
內文 : 第一回 考城隍
我有一個姐夫,他的祖父叫宋燾(),是縣裡的秀才。
有一天,宋燾生病了,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突然,他隱約看見一個官差,手裡拿著一份官府的文書,牽著一匹馬,朝他走來。那馬的額頭上,長著白色的毛。只聽這個官差對他說:「先生,請你立刻動身,去參加考試。」
宋先生問:「主持考試的學臺老爺還沒有來,怎麼能開始考試呢?」官差沒有回答宋先生的疑問,只是一個勁兒地要求他快點上路。無奈之下,宋先生只好忍著病痛,騎上馬和那官差一起去了。
路上經過的每個地方,宋先生都覺得十分陌生。沒過多久,他們兩人來到了一個城市。這個城市氣勢宏偉,看起來像是帝王居住的地方。過了一會兒,一座官府出現在他們眼前。這是一座十分華麗的宮殿,大堂上面有十幾個官員正坐在那裡。這些人裡除了關壯繆1之外,其他的宋先生一個也不認識。大堂的殿簷前有幾張書桌、兩個坐墩。這時候,已經有一個秀才坐在了第一張書桌上。宋先生便緊挨著他坐下來。桌子上面放好了紙和筆。過了一會兒,一張卷子從殿堂之上飛下來,落到書桌上。宋先生拿起來一看,上面寫著:「一個人有兩顆心,一顆是有心,一顆是無心。」
兩個人寫完文章後,就交了上去。宋先生的文章裡,有這樣一句話:「有的人雖然做了壞事,但不是故意的,可以不受到處罰;而有的人雖然做了好事,卻是故意的,可以不給他獎勵。」大堂上的官員,一個接一個地傳看。每一個人看到後,都不住地點頭稱讚。最後,宋先生被召喚到大堂上。
那些官員對他說:「河南地界缺一個城隍2,正好由你去任職。」宋先生這才明白過來,一邊磕頭,一邊哭訴著說:「承蒙諸位大人的厚愛,讓我擔此重擔,我哪裡敢猶豫呢!只是,家中的老母親已經七十多歲,身邊沒有人照顧。所以,請允許我回去奉養母親,直到她老人家歸西。之後我再來上任。」
有個帝王模樣的人聽到這裡,命人查看宋母的陽壽3。一個官員嘴上留著鬍鬚,手裡拿著一本小冊子,翻了一翻,說:「宋母還有九年的壽命。」
一時之間,諸位官員也拿不定主意。這時候,關公說:「眼前還有一位張秀才,何不讓張秀才先代勞,等九年之後,再讓他去接任。」
於是,帝王模樣的人對宋先生說:「原本你應該即刻赴任的。念你對母親一片孝心,便給你九年的時間。九年的時間一過,你再去任職。」說完這些,又對一旁守候的張秀才叮囑了幾句。
一切安排穩妥之後,兩位秀才叩首謝恩,並一起走到了大堂門外。張秀才為宋先生送行,一直來到郊外。路上,張秀才告訴宋先生,他姓張,是長山人。臨別前,張秀才還作了一首詩,算是留作紀念。這首詩的大部分內容,宋先生已經忘記了,隱約只記得兩句:「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於是,宋先生與張秀才揮手作別,之後便上馬離去。
很快,宋先生就回到家中。他感覺彷彿做了一場夢,而這會兒剛從夢中醒來。實際上,他已經死去三天,並被放進了棺木。這時候,他呻吟了幾聲,正好被宋母聽見。接著,他被母親從棺木中扶起來。又過了半天工夫,宋先生才能張口說話。他連忙派人去長山打聽,那邊果然有個姓張的秀才,與他在同一天死去。
九年之後,宋母真的去世了。料理好母親的後事,宋先生洗漱一番,走進自己的屋子後就死了。宋先生的岳父家,就在城中西門裡。這一天,岳父看見宋先生騎著駿馬,身後跟著一班僕役,走進了自家的內堂。之後,宋先生對著岳父,恭敬地拜了一拜,便揚長而去。宋先生這時已經成了神仙,只是全家人並不知道,因此感到很驚異。岳父派人到宋先生家打探消息,得知宋先生已經去世了。
關於自己的生平,宋先生曾經寫過一本小傳。後來,經歷多次戰爭,那些傳記也遺失了。這裡所講的,只是他經歷的一些片段。
註
1【關壯繆()】即關羽,字雲長,三國時蜀漢大將。
2【城隍】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城池守護神。
3【陽壽】指人在世間的壽命。
圖說
他隱約看見一個官差,手裡拿著一份官府的文書,牽著一匹馬,朝他走來。那馬的額頭上,長著白色的毛。
第二回 瞳人語
長安有個叫方棟的書生,才華出眾,在當地頗有些名氣。不過,他這個人舉止輕浮,行為很不檢點。外出遊玩時,路遇出行的女子,他總是像個浪子一樣跟在人家後面。
有一年,清明節的前一天1,他出外散步,無意間走到了城郊,看見幾個穿著綠色衣裳的婢女騎著馬慢慢地跟在一輛小馬車後面。這小馬車前面的小簾子是紅色的,帷幔上也繡著花,裝飾得非常精緻。那些婢女中,有個騎小馬的,相貌秀麗,十分可人。方棟想看清楚些,就緊跟兩步靠了上去,這時車簾已被挑起,車子裡坐著個打扮得明豔動人的姑娘,看上去也就十六七歲的光景。方棟還沒見過這麼美麗的女子,一時間眼前暈眩,不由自主地想要多看看她。他像丟了魂似的一直追著那輛馬車,時而跑在馬車前面,時而被落在後面,就這樣竟一路追出去好幾里。
走著走著,坐在車裡的姑娘忽然召喚一個婢女,說:「把車簾放下來!那個輕佻的小子不知是哪裡來的,一直跟著偷看。」婢女聽命把車簾放下,轉頭對方棟發火道:「你這秀才怎麼這麼無理,這車裡坐的不是普通人家的媳婦,乃是芙蓉城七郎子的新娘,今日是要回娘家探親。哪能讓你這麼輕薄!」說完,婢女在車輪碾過留下的溝裡抓起一把土,扔向了方棟。方棟來不及躲閃,眼睛一下子被土迷得睜不開。等他揉好眼睛再看,這一行人已經不見了蹤跡。
方棟驚魂不定,回到家裡,總覺得眼睛很難受,於是讓人幫忙察看。家人翻開他的眼皮,看到眼珠上生出一小塊膜。過了一晚上,他的眼睛更加疼痛難忍,眼淚直流。不幾天的工夫,那一小塊膜已經長得跟銅錢一樣厚了,右眼的眼珠上也長了一塊螺旋形狀的膜,吃藥也不見好。方棟十分懊惱,恨不得死掉,回想自己的行為,非常後悔當初的輕薄。他聽說讀《光明經》2能夠化災解難,就請人教他讀經。開始時,儘管嘴裡念著經文,但是他的心仍然非常煩躁,無法平靜下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覺得內心真的越來越平靜安寧了。從此,閒來無事,他就手握佛珠,盤著腿坐下來靜心休養。過了一年,方棟覺得自己透徹清亮,心中已無任何雜念了。
有一天,他突然聽到從左眼裡傳出來一個聲音,細小得就像蒼蠅蚊子的叫聲,只聽那聲音說:「到處黑乎乎的,真是憋悶死了!」這時右眼有個聲音回答說:「要不咱們一塊兒出去,到處遊玩遊玩,也好散散心,解解悶。」接著,方棟就覺得鼻孔裡一陣發癢,就好像有蟲子在裡面爬,不知是什麼東西真的從鼻孔裡爬了出來,走了。過了好一會兒,那東西回來了,又從鼻孔回到了眼眶裡,說:「太久沒去花園了,珍珠蘭不知什麼時候枯死的。」方棟很喜歡蘭花的香味,因此特意在花園裡種了很多蘭花,經常自己去打理照看,但是自從得了眼疾之後,就顧不上它們了。聽說蘭花都枯死了,他急忙問妻子:「怎麼回事?蘭花都乾枯了?」妻子很驚訝,問他怎麼知道的。他便把自己聽到聲音的經過告訴了妻子。妻子馬上跑到花園去查驗,蘭花果然都凋零了。她覺得這事太怪異了,就偷偷地躲在屋子裡,想看看那是個什麼東西。不一會兒,她看見方棟的鼻孔裡爬出兩個比豆粒還小的小人兒來,他們邊說邊走,聲音嗡嗡的,出了門就走遠了,也沒看清去了哪裡。又過了一會兒,他們又牽著手回來了,就像蜜蜂、螞蟻回巢一樣,飛回了方棟的鼻孔裡。
接下來的兩天,一直都是這種情況。方棟聽見左眼裡的小人兒說:「這條出去的路太曲折了,出入很不方便,我們自己來開一扇門,怎麼樣?」右眼裡的小人兒回答說:「我這邊的牆太厚了,怕打不通。」左眼的小人兒就說:「我先從這邊試試,如果真的打通了,我們就一起用吧。」這時,方棟只覺得左眼眶裡有東西在抓,有些刺痛。過了好一會兒,他才能睜開眼,再看時,房間裡的陳設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了。方棟欣喜不已,告訴妻子自己復明了。妻子靠近他的眼睛仔細察看,發現左眼那塊厚厚的膜上,開了一個小口,也就有半個花椒那麼大,卻能看到黑眼珠在來回晃動。過了一個晚上,左眼上的那層厚膜已經都消失了,儘管右眼裡螺旋形狀的膜還是那麼厚,一點兒變化都沒有,但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左眼裡有兩個瞳孔。方棟明白這是兩隻眼睛裡的小人兒搬到一起住了。
雖然只有一隻眼睛,但是方棟比用兩隻眼睛的人看東西更清楚。從此,方棟越發懂得自律,注意自己的言行。當地的人對他的品行都讚賞有加。
註
1【清明節的前一天】即寒食節。寒食,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的意思。
2【《光明經》】又名《金光明經》,是佛教的一個分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據說誦讀此經可以消除自身罪孽。
圖說
不一會兒,她看見方棟的鼻孔裡爬出兩個比豆粒還小的小人兒來,他們邊說邊走,聲音嗡嗡的……
第三回 耍蛇人
東郡有個靠耍蛇表演來謀生的人。他以前養過一大一小兩條青綠色的蛇,給大的起名叫大青,給小的起名叫二青。二青的額頭上長了個紅點,非常聰明乖巧,總能按照指令左右騰挪,來回旋轉,不管表演什麼動作都非常流暢。耍蛇人對它非常寵愛,給它的待遇也好過其他的蛇。
一年後,大青死了。耍蛇人本想再找一條蛇來替補大青,只是苦於一直到處奔波,沒有顧得上。一天他路行深山,見天色已晚就在一座山寺裡過了夜。第二天天亮,他打開裝蛇的竹箱,發現二青已經跑了。耍蛇人又沮喪又懊悔,他一邊大聲叫著二青的名字,一邊各處尋找,但怎麼也找不到。以前,如果來到林茂草盛的地方,耍蛇人會特意把蛇放出去,讓它們在叢林裡放放風,自由自在地玩一會兒,過不了多久,它們自己就會回來。想到這些,耍蛇人想也許二青會自己回來,所以他就在原地等著。可是,快接近晌午時,還是不見二青的蹤跡,耍蛇人覺得它不會回來了,只好失落地離開了。沒走幾步,他忽然聽見草叢中,有窸窸窣窣的聲音正越來越近,停下來仔細一看,欣喜地發現,是二青回來了。耍蛇人如獲至寶,高興得不得了。二青爬到路邊停在耍蛇人身邊,後面還跟著一條小蛇。耍蛇人放下擔子,無限憐愛地輕撫著二青,說:「我還以為你不回來了呢,你是去替我找這條小蛇了,是嗎?」說著,他拿出食物餵二青和那條小蛇。小蛇雖然跟著二青來,但是還有些膽怯,身體向後縮著不敢吃。二青像個主人似的,用嘴含著食物餵給小蛇。這樣,耍蛇人再餵小蛇時,小蛇才肯吃。吃完東西,二青回到竹箱裡,小蛇也跟了進去。耍蛇人對小蛇進行訓練,發現它也很乖巧,表演的動作一教就會,做得很好,簡直就是另一個二青,於是耍蛇人就給它取名叫小青。耍蛇人帶著它們,每到一處都能賺很多錢。
通常,耍蛇人用來表演的蛇不會長過兩尺,否則就太重,要換新的了。其實,二青已經有兩尺多長了,但是它又溫順又乖巧,耍蛇人捨不得放掉它。就這樣,又過了兩三年,二青已經長到三尺多長了,竹箱都快裝不下它了。終於,耍蛇人覺得不得不放掉它了。
一天,他來到臨淄縣東山,讓二青好好地飽餐了一頓,然後說了很多祝福的話,讓它走了。二青走了沒多久又回來了,圍著竹箱盤爬捨不得離開。耍蛇人揮揮手說:「去吧,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你是可以稱雄稱霸的神物,這小小的竹箱怎是你的安身之所。以後,這叢林山谷才是你的家。」二青這才走了。耍蛇人看著它走遠,可是過了一會兒,它又回來了。這次無論耍蛇人怎麼驅趕它,也不管用,只見它的頭不停地碰著竹箱。小青在裡頭也很不安,好像很想出來。耍蛇人這才明白,說:「原來,你是想和小青告個別呀!」他打開竹箱,小青一下子就躥了出來,與二青交纏在一起,它們的頭纏繞在一塊兒,嘶嘶地一個勁兒地吐舌,好像在說離別的話。不一會兒,這兩條蛇居然纏繞著爬遠了。耍蛇人想,小青估計是跟著二青走了,可是沒多久,又看見小青自己回來了,並且溫順地爬進竹箱裡臥下了。以後,耍蛇人又去找新的蛇來替補二青,可是他再也沒遇到像二青、小青這麼靈巧的蛇。而小青也已經長得越來越長,不適合表演了。後來耍蛇人又找到一條蛇,倒是很溫順,可就是沒有小青那麼靈巧。此時的小青已經長得很大,跟小孩的胳膊差不多粗了。
二青自從回到山林中,很多打柴的人都見過。幾年後,二青已經有好幾尺長,像碗口那麼粗,並且開始侵擾過路的行人。那些經常過往的人便警告行人旅客,繞路而行,不要在此處經過。
一天,耍蛇人經過那個地方,忽然一條巨蟒猛地躥了出來。耍蛇人驚駭不已,匆忙逃跑,那條巨蟒則緊追不捨。眼看就要追上了,耍蛇人回頭看時,一下看到了巨蟒額頭上的紅點,認出這條巨蟒就是二青。他停下來,呼喊道:「二青!二青!」巨蟒立刻停住,端詳了耍蛇人一會兒,然後一下子撲到了耍蛇人的身上,在他身上來回纏繞,好像回到了以前表演時的樣子。耍蛇人明白,它並不想傷害自己,可是它現在長得又長又重,自己已經承受不住了,於是倒在地上央求它放開自己。二青放開耍蛇人,又用頭去碰竹箱。耍蛇人知道它想見小青,就打開竹箱放小青出來。兩條蛇立即親昵地纏繞到一塊兒,就好像兩股擰到一起的繩子,久久捨不得分開。等它們分開了,耍蛇人對小青說:「我早該放你走了,現在你有伴兒了,我們就此告別吧。」然後,他又對二青說:「小青是你帶來給我的,現在還由你帶走吧。另外,有句話我希望你聽我的,這深山裡有的是你的吃食,餓不著你,不要再傷害過路人了,免得惹怒了神仙,降下懲罰。」兩條蛇十分恭順地聽著,好像是在認錯,表示以後會改正,然後就一前一後趕緊離開了。它們的身軀又長又重,爬過的地方草木都被壓得朝兩邊倒伏。耍蛇人站起來目送它們離去,直到看不見它倆的蹤跡了才走。
從此以後,二青沒有再出來驚擾路人,那一帶又恢復了太平,沒人知道那兩條蛇去了哪裡。
圖說
一天,耍蛇人經過那個地方,忽然一條巨蟒猛地躥了出來。
第四回 畫壁
一個姓朱的舉人在京城暫住,認識了一個叫孟龍潭的江西人。一天,兩人不經意間走進一座寺廟。寺廟不是很大,只有一個老和尚暫時居住在那裡。看到有人進來,老和尚就整理衣服出來迎接他們,並領著他們到廟中各處觀光。
大殿裡,一座高僧寶誌1的塑像,矗立在中央。在周圍的牆壁上,繪著精美的壁畫。畫上的人物唯妙唯肖,簡直和真人一樣。東邊的牆上,畫著一群仙女,她們姿態優美地撒著鮮花。其中有一位少女,披著長長的頭髮,手裡拿著一朵鮮花,臉上露出笑容,櫻桃般的小嘴好像要說什麼,嫵媚的眼睛裡充溢著無限的柔光。
朱舉人盯著那少女看了很久,不覺失了神。霎時間,他神魂顛倒,想入非非。突然,他感覺飄飄忽忽,身體變得格外輕盈,好似騰雲駕霧一般,進入到牆壁中。只見那裡的殿堂樓宇層出不窮,好像仙境一樣。
有一個老和尚正在宣講佛經,他的周圍坐滿了聽講的僧人。朱舉人也坐在人群當中。過了一會兒,他隱約感到有人輕輕地拉了拉他的衣袖。他回過頭來一看,原來正是那位披著長髮的少女。少女衝他微微一笑,沒說什麼,便轉身走開了。
朱舉人連忙站起身來,緊跟著少女走去。經過一段曲曲折折的長廊,少女走進了一間小屋。朱舉人停下腳步,不知道該不該進去。這時候,少女回過頭來,舉著手中的花朵,朝朱舉人示意。朱舉人不再猶豫,快步走進小屋,跟了上去。
小屋裡沒有其他人,顯得極為清淨。朱舉人走上去,一把抱住少女。對於朱舉人的行為,少女沒有顯示出任何不願意的態度。於是,這兩個人好好地恩愛了一番,就像是一對夫妻一樣。之後,少女要朱舉人待在屋裡,不要咳嗽出聲。叮囑完之後,少女就出去了。到了晚上,少女重新來到小屋。
兩天過去了,少女的同伴們都察覺到了這件事。並且,她們還設法找到了朱舉人。姐妹們對少女開玩笑地說:「看看你的肚子,小孩都這麼大了,怎麼還整天披著長髮,裝作大姑娘呢?」於是,她們拿出耳環和髮髻,一個勁兒地起哄,要少女趕緊裝扮成婦人的模樣。少女十分害羞,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時候,一個姐妹說:「姐妹們,咱們在這裡待了這麼長時間,是不是該走了,要不然他們兩個人會不高興的。」說完,少女的女伴們就走了。
少女的頭上梳起了一個髮髻,上面還插著一根低垂的鳳釵。朱舉人看了,覺得她比披散頭髮的時候更美麗動人。見四下裡沒有人,他又情不自禁地與少女親熱起來。一股蘭草和麝香般的氣味迎面撲來,他整個人都陶醉在其中。
兩個人正親熱得難捨難分的時候,忽然一陣聲響傳來。先是「咚咚咚」的皮靴聲夾雜著「嘩啦嘩啦」的繩索聲,接著四周人聲鼎沸,好不嘈雜。少女吃了一驚,立刻從床上坐起來。兩個人往外看去,只見一個使者穿著金甲,面色黝黑,一手拿著大錘,一手提著鎖鏈,少女的同伴們圍繞在他周圍。
使者問:「所有的仙女,都到齊了嗎?」仙女們回答說:「全都到齊了!」使者說:「如果有人在仙界私藏凡人,大家要是發現了,一定要積極揭發,以免惹麻煩。」仙女們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接著,使者回轉身來,就像一隻大鵰一樣,四處張望,好像要進行搜查。
少女驚魂不定,嚇得面如死灰。她惶恐地對朱舉人說:「快,你趕緊藏到床底下去。」她自己則打開小屋的一扇小門,倉皇逃走了。朱舉人也嚇了一跳,迅速鑽到床底下,大氣不敢喘一口。過了一會兒,他聽皮靴的響聲由遠及近,走進小屋,又走了出去。再過了一會兒,外面的嘈雜聲也慢慢消逝了。朱舉人這才稍微安下心來。但是,小屋門外始終有人來來往往,不斷地說著話。
朱舉人趴在床底一動不動,時間一久,又感到不安起來。突然,他覺得耳畔有蟬鳴之聲慢慢傳來。他的眼前冒起了金星。雖然很難忍受,但是他沒有辦法,只好靜待少女回來。他就這樣靜靜地聆聽耳旁的聲音,居然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了。
這時候,在寺廟的大殿裡,孟龍潭突然發現朱舉人不見了。他感到很驚訝,疑神疑鬼地向老和尚打聽。老和尚微微一笑,說:「你的同伴去聽傳經說法去了。」孟龍潭忙問:「在哪裡呢?」老和尚回答說:「就在不遠處。」過了一會兒,老和尚用手指了指畫壁,使勁喊了一聲:「遠遊了這麼長時間,朱施主也該回來了吧!」
只見壁畫上,頓時出現了朱舉人的肖像,他正站在那裡,靜靜地側耳聽著什麼。老和尚又說:「你的同伴在這裡,已經等你很長時間了。」朱舉人便從壁畫上慢慢地飛下來。朱舉人這時候瞠目結舌,神色失常地站在那裡,只覺得渾身鬆軟無力。孟龍潭不知其中緣由,過了一會兒詢問朱舉人,才知道他趴在床底下的時候,驚聞一聲敲擊聲,就像是打雷一樣,等他走出小屋門外察看,卻發現已經回到凡間。
三個人一起再去察看那個壁畫上的少女,只見她雖然還手持花朵,但是頭髮已經綰成髮髻,不再是披散著頭髮的少女模樣了。朱舉人頓時感到很驚愕,一邊給老和尚行禮,一邊詢問這是怎麼回事。老和尚笑著說:「幻覺,是從人的心裡產生出來的。我這個老和尚又怎麼能知道呢?」孟龍潭聽後,更是驚詫不已,疑懼萬分。朱舉人這時覺得胸中煩悶,渾身不暢。二人便起身告辭,離開了寺廟。
註
1【寶誌】南朝僧人,俗姓朱氏,祖籍金城,即今甘肅蘭州。他少年時出家,在京師道林寺跟隨沙門僧修行。
圖說
朱舉人連忙站起身來,緊跟著少女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