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歷史人物學品格‧忠貞篇 | 誠品線上

向歷史人物學品格‧忠貞篇

作者 劉昭仁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向歷史人物學品格‧忠貞篇:●內容簡介中學生提升品格層面的最佳讀物凡是盡自己的心力,真誠無私,完成本身職責的事,沒有愧對良心,就是忠了!本書的旨趣,在企圖以歷史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忠貞的意義】從文獻中引經據典的指出忠貞的意義。【忠貞的故事】列舉14篇中國歷代的歷史人物,透過人物介紹,啟迪我們為人處事的德慧。【聽劉老師說】劉老師再補充說明,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凡是盡自己的心力,真誠無私,完成本身職責的事,沒有愧對良心,就是忠了!本書的旨趣,在企圖以歷史人物的事蹟故事,來啟迪當今我們為人處世的道德與智慧。子路本是一個粗野魯莽剛直的武夫,自入孔子門下,孔子循序漸進地調教他,使他知道「君子義為上」、「君子死冠不免」,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成為儒家忠仁禮義思想的實踐者。屈原竭智盡忠,愛國愛民,智而見疑,忠而被謗,竟含冤沉江。他的自殺,不是悲觀,也不是厭世,而是對腐敗的楚國朝廷做堅強的反抗。他偉大的氣節,照耀千古,不啻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星星,靈魂永不朽。諸葛亮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智」的化身,也是「忠」的楷模,他的忠智誠的優秀品德,已滲入到中華民族的性格之中。適合國小中高年級及國中一年級學生提升品格層面的最佳讀物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狄更斯),現今社會變遷迅速,是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全球化的社會,加以科技進步,交通發達,雖說是天涯若比鄰,但人際關係卻相對疏離,使得為中國人所稱道的忠、孝、仁、愛、禮、義等傳統美德逐步崩解中。我們需要為我們提燈引路的典範,我們需要能夠讓我們效法學習的榜樣。值此有志之士亟思如何導正這股社會偏差的價值觀之時,《向歷史人物學為人處世》的著作群編輯了這一系列叢書,列舉大家所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故事,並從每一故事中告訴我們如何在他們身上發現作人作事的道理,進而啟發我們奮發向上,在在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思,是一個有系統有可讀性的好書。《臺北市立新民國中校長》--柯淑惠《新民國中》--柯淑惠校長《貢寮國中》--陳君武校長《至善國中》--葉瑞煜校長《寶山國中》--程惠民前校長《內壢國中》--楊秀嬌教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劉昭仁學歷: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經歷:國民小學、高級中學教師 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講師、副教授 臺北醫學院副教授兼主任祕書 實踐大學教授兼主任祕書現職:實踐大學教授退休、實踐大學兼任教授著作:《戴東原思想研究》、《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陸宣公學記》、《戴學小記》、《呂東萊之文學與史學》、《細說弟子規》、《應用家庭倫理學》、《螢雪齋文輯》、《臺灣仁醫的身影》、《螢雪齋文續輯》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出版心語編著者的話忠貞的意義忠貞的故事──見義勇為的子路忠貞的故事──善廳忠言的齊威王忠貞的故事──忠君愛國的屈原忠貞的故事──忠於秦惠王的陳軫忠貞的故事──盡忠守節的蘇武忠貞的故事──功通西域的張騫忠貞的故事──託孤受命的諸葛亮忠貞的故事──犯顏忠諫的魏徵忠貞的故事──鞠躬盡瘁的韓琦忠貞的故事──精忠報國的岳飛忠貞的故事──正氣千秋的文天祥忠貞的故事──忠烈千秋的史可法忠貞的故事──除奸愛國的楊繼盛主要參考書目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向歷史人物學品格‧忠貞篇
作者 / 劉昭仁
簡介 / 向歷史人物學品格‧忠貞篇:●內容簡介中學生提升品格層面的最佳讀物凡是盡自己的心力,真誠無私,完成本身職責的事,沒有愧對良心,就是忠了!本書的旨趣,在企圖以歷史人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731175
ISBN10 / 9865731177
EAN / 9789865731175
誠品26碼 / 2680970909008
頁數 / 15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忠貞的故事──見義勇為的子路
仲由,字子路,別號季路,春秋魯國人,是孔子門下最年長的弟子之一。
子路性格粗野,行事魯莽,是個勇武之人,但是重感情,守然諾。子路自幼喜好勇力,常在頭上戴著雄雞冠型的帽子,腰間掛著刻繪野豬的佩飾,以示威武。他初來見孔子時,穿著戎服,拔劍而舞。
孔子告訴他說:「古時的君子,以忠為本質,用仁做護衛,坐在居室中,能達於千里之外。有不善的人,用忠來教化;遇見侵暴的事,則以仁來固守,幹麼要用劍呢?」
子路聽了,深受震撼,心悅誠服,於是在十九歲那年,投身在孔門之下,受孔子教誨,改變了魯莽的氣質,成為孔子相當倚重的弟子,隨侍孔子周遊列國。
子路二十二歲時,娶了衛國賢大夫顏濁鄒的妹妹為妻,仍然隨侍孔子左右。孔子很擔憂他個性剛直,恐怕會遇到禍端,不得善終。四十五歲時,孔子推薦他去當掌握魯國政務的權臣季桓子的家宰,以便執行墮三都的計畫。後來子路任用才二十二歲、個性又憨直的子羔,任季氏封地費邑的邑宰,孔子指責他這樣做簡直是害了年輕人。
魯哀公十二年(西元前四八三),衛靈公採納孔子的建議,正式任命子路為蒲宰,時子路六十一歲。子路向孔子辭行,並請示為政之道。
孔子提醒他說:「蒲邑多壯士,非常難治理。可是,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親近;恭謹清正又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上司了。」
子路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上任後,不敢懈怠,完全按照孔子教導治蒲。三年後,蒲地繁榮了,蒲人文明懂禮了。子路邀孔子來蒲邑看看。孔子不打招呼就來到蒲地,有如突擊檢查。孔子入蒲,三稱其善,大為誇讚。
魯哀公十五年(西元前四八○)的冬天,衛國被廢的太子蒯聵,挾持執政的孔悝一起作亂,蒯聵之子──也就是當時的國君衛出公逃亡。這時,子路正好有事不在都城內,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在半路上遇見逃出都城的子羔,勸子路不要進城。
子路說:「我拿人家的俸祿,不能見難不救。」
子路趕到城門口,公孫敢守在城門,勸他不要進城。
子路說:「你身為公孫,求取了俸祿卻逃避救難。我仲由可做不到,既然當初求取俸祿,現在一定要解救患難。」
正好有使者要出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趁機進城去。子路找到蒯聵時,蒯聵和孔悝兩人正站在高臺上。
子路說:「大王為何要挾持孔悝呢?就算您把我主人殺了,我也會馬上找人繼承他,也不會和你結盟的。」
蒯聵不聽從他的勸說。於是子路打算放火燒臺。蒯聵害怕了,於是叫石乞、盂黶到臺下攻打子路,砍擊頭部,連繫帽的帶子也被砍斷了。
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繫好帽子就死了。
時年子路六十三歲。
後來奪得君位的衛莊公,為了恐嚇不從者,竟然將子路的屍身剁成肉醬。
當使者向孔子稟告噩耗時,孔子痛哭長嘆:「唉呀!老天要斷絕我的大道啊!」一邊流淚,一邊命身邊弟子在院中祭奠。又命令弟子去把廚房內未食用的肉醬全部倒掉,並痛苦地說:「我怎麼忍心再吃這個呢?」

【聽劉老師說】
子路本是一個粗野魯莽剛直的武夫,自入孔子門下,孔子循序漸進地調教他,使他知道「君子義為上」、「君子死冠不免」,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成為儒家忠仁禮義思想的實踐者。
西漢劉向《說苑‧雜言》,有一段記載:
子路將要出行,向孔子告別。
孔子問他說:「我送給你車子呢,還是送你一段話?」
子路說:「請贈言。」
孔子說:「一個人不堅強則不能致遠,不勤勞就不能建功立業,不忠於國家就沒有君親,不講信用就難被信任,不恭敬則無禮。謹慎地做到這五點,就可以長久安身立命了。」
孔子萬萬沒有想到,子路為了實踐這五點,不知道權變,結果最後死於衛國的一場內亂之中。
子路死,孔子白髮人送黑髮人,甚為悲慟。在之前,孔子也哭過顏回,但是哭子路比哭顏回更悲傷。因為顏回是貧病交加而亡,而子路是為忠、為義、為禮而死。
大陸學者錢鈞華先生認為,孔子哭子路哭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萬般感思交雜的哭聲裡,可能包含他未必贊同子路是如此這般極端地執行他的禮儀思想。因為孔子是提倡中庸的,而子路做得非常極端。孔子的哭聲,可能還有責備的成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