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黃春明的寫作,以小說為主,他是個說故事的好手,除了能將故事轉化成生動的文字外,筆下大都是卑微、委屈、愚昧的小人物、然而透過這些人物的一舉一動,我們不由得會產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悲憫心懷,其毫不矯飾的人性表露,嘻笑怒罵、率直樸實的原始味,形成一種獨特的鄉土風格。 全系列透過小說文本、插圖,以及文史資料的結合,重現台灣小說經典,同時追溯昔時的生活樣貌,構築小說的舞台,提供閱讀台灣小說的新經驗,特別是青春少年的族群。 雨過天青,太陽出來了,孩童們,稚嫩的笑聲早已漫天飛舞,如天籟之音穿梭田野,玩起辦家家酒的遊戲;有的各摘一把粉紅色的酢醬花準備到土地公廟旁的榕樹下玩,卻見樹下已經有一位滿臉白鬚的老公公,靠著樹幹斜躺在那裡睡著了。孩子們覺得那位老人家很像土地公,都不約而同的驚叫起來!孩子們清澈純真,彷彿是春天的化身,也給銀鬚老人帶來甘甜與幸福。 ■作者簡介 黃春明(1939~) 生於宜蘭縣羅東鎮。生性叛逆,年輕時血氣方剛,但有著豐富的憐憫情懷,有主見也有創造力。屏東師專畢業,工作經驗十分可觀,曾任小學教師、電器行學徒、通信兵、電台編輯、拍紀錄片、電視節目策劃、公司經理、電影拍攝,並編劇製作兒童電視及「芬芳寶島」紀錄片,開啟臺灣紀錄片及報紙副刊報導文學紀元。 早期作品發表於林海音主編之聯合副刊上,後則出現於文學季刊上。其小說故事,尤以描寫鄉士人物的卑苦生活見稱,因具強烈的草根性和泥土味,故被稱為鄉土作家。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兩個油漆匠》等曾被改編拍成電影,1985年由他自編自導的《莎喲娜啦‧再見》尤引人矚目。近年來辭去廣告公司職務,潛心致力於有關兒童方面之創作,如出版童話故事、從事兒童撕畫之創作、編寫兒童劇本,協助宜蘭縣設立蘭陽兒童劇團及本土語言之復健工作。曾獲「吳三連文教基金會文藝獎」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 寫作以小說為主,他是個說故事的好手,除了能將故事轉化成生動的文字外,筆下大都是卑微、委屈、愚昧的小人物,我們可以看到妓女的淚水與苦笑,也可以看到窮鄉僻壤間的純樸與血汗。他以寬廣的胸懷和敏銳的觸覺,傳達出這些小人物為弱的心聲,肯定他們的生命與價值,同時反映了蛻變中的台灣社會種種的問題與現象。其毫不矯飾的人性表露,嘻笑怒?、率直樸實的原始味,形成一種獨特的鄉土風格。 他的小說中常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老人形象,或是老人與小孩令人動容的祖孫情感,這緣於他從小跟著祖父母生活,深諳老人的脾性,他仔細觀察體會老人的心情,因此寫起來也就格外生動。黃春明仍然秉持一貫的悲憫筆調,以說故事的方式,對台灣變遷迅速政經環境下,孤苦老人的遭遇與問題加以記錄,並探討其內在的複雜性,尤其是農村老人對子女的犧牲與期盼、與孫兒間倫理親情的疏離,老人不但和環境明爭,也和時間暗搏,而其生活的無聊與被遺棄的無奈,更能引發我們笑中帶淚的深層悲嘆。作品除了前述小說集,還有《放生》等。 ■繪者簡介 梁正居 1945年出生。自小喜歡畫畫、玩泥巴、觀看工人修理機器和農人勞動,做過連環圖小畫工,藝專時專攻雕塑,後來擔任國內外雜誌的攝影、設計和採訪撰文,擅長人文生活和環境生態的記錄。攝影、撰文與插畫等作品散見國內各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