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誠品線上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

作者 邁可.桑德爾
出版社 PENGUIN BOOKS LTD.
商品描述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Sandel在哈佛大學倫理學這門課,將社會關注的議題整合,帶入亞里斯多德、康德到羅爾斯等不同面向對公平正義的討論。無論從功利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哈佛大學唯一公開課YouTube 點閱率過百萬學生人數打破哈佛375年校史所有紀錄在高等教育,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堂是一則傳奇。1980年第一次開課,學生只有15人,近年則每每破千,總是比第二熱門課還多出四五百人,累計學生人數已超過一萬五,桃李遍及各界菁英。2009年,哈佛決定把這門課向全球公開。作者不只把教學內容寫成本書,上課實況還被剪輯成12個鐘頭,在美國公共電視播出。大學課堂整學期實況向公眾播放,這是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僅有的一次。這12個鐘頭在網路上被瘋狂轉寄。整個2010年下半年,日本、中國、韓國都在討論「桑德爾熱潮」,成為一大文化現象。他到東京演講,黃牛票竟然要價500美元。在中國,網友自動為畫面加上中文字幕,把上網「淘課」變成新流行。《中國新聞週刊》因此在2010年底將桑德爾選為年度「最有影響力人物」。書名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作者有教學天才,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正義思考的案例。要解釋康德,他使用柯林頓偷腥案。要解釋羅爾斯,他搬出伍迪艾倫。要把理性帶進公領域,公民必須把自己的正義觀說出道理,不能只是「我說我對就是我對」。本書目的正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視,搞清楚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何以抱持這些信念。有了理性思辨,民主對話才能向上提升,不會一直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以上介紹出自中文版《正義:一場思辯之旅》雅言文化出版【內容簡介】這是哈佛大學學生最喜愛的一門課看哈佛法學系教授探討如何思考公平與正義?從維尼小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彈劾案聽證會的記錄、到西方古代哲學思想家貫古博今,關於如何做出正確選擇,現代人最重要的一門課你對於最近的美國政府金援、代理孕母、同性婚姻、移民改革等議題有什麼看法?作者將功利主義、康德以及羅爾斯的理論從教室帶到現實世界,示現它們如何在建構現今西方世界扮演重要角色,以及如何形成現代都會中的種種議題這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由法學系教授Michael J. Sandel所開的十二堂課程:《公正:該如何做是好? 》回顧從古代哲學思想家亞里斯多德,到現代政治哲學家康德與羅爾斯;從墮胎、平權行動、同性婚姻到現代家庭的忠誠理論和自由觀點,以拓展學生對於政治與道德哲學的認知理解,探究固有觀念是與非。Sandel在課程中會運用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置學生於倫理兩難困境中,然後要他們做出決定:「該如何做是好?」並鼓勵學生站出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這通常激發生動而幽默的課堂辯論,使得圍繞倫理問題開展,得以更深層次地觸及不同道德選擇背後的假設,揭示道德推論的矛盾本質。正值傳統尊重與自我放任價值觀扭曲的當下,閱讀本書是一個重要且迫切的選擇,從本書中,或者可以了解到所謂在自由市場去尋求最大的幸福,其實是一種自由放任的傾斜,為有必要對自由市場的監管,並和正義聯繫在一起的美德,方能追求到對美好生活。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這是一部道德推理的示範之作。Justice是西方道德哲學中一個最複雜難解的中心觀念,自古迄今,論者無數。作者桑德爾以有限篇幅處理這一難題,對每一重要學派的理論都進行了透闢的分析和闡釋。作者深入淺出,筆下如行雲流水,又「能近取譬」,運用眼前事例說理。他的思辨方式也引人入勝:時而「周道如矢」,直貫而下;時而峰迴路轉,蜿蜒以出。這本書可以大大提升讀者思維和判斷的能力。」--余英時 「作者也許是全美國最知名的大學教授。」--《華盛頓郵報》 「作者竟然不到四十頁就把康德解釋得清清楚楚,光這一章就值回票價。」--《紐約時報》 「讀這本書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哈佛學生擠破頭要進桑德爾的「正義」課。」--《經濟學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又譯沈岱爾,1953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當代知名哲學家。成名甚早,28歲在牛津寫成的博士論文《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於1982年由劍橋大學出版,即被公認為批判羅爾斯與自由主義的代表作,被譯成八種語言。33歲獲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Harvard- Radcliffe Phi Beta Kappa Teaching Prize)。2008年獲美國政治學會頒發特別成就獎。我們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書中可以讀到偉大教學者的一流修煉。他尊重人人的思考力。不灌輸,只引導。他帶領讀者,在直覺反應與正義原則之間,來回思考。身為知名的公共知識份子,他很早即對公共事務有濃厚興趣。他在加州讀高中,17歲擔任學生會主席,即曾邀請雷根總統(當時還是加州州長)來校與他同台對談。論者經常將他歸入社群主義陣營。但他不喜歡社群主義這個標籤,比較喜歡「公民共和主義」(civic republicanis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1.福祉、自由、美德 ◎ 三個出發點怎麼做才符合正義?哄抬物價、紫心勳章、華爾街紓困案,這些都是引發辯論的真實案例。在案例與原則之間,如何來來回回再思考,「電車問題」即一例。 2.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 功利主義邊沁思想體系好像少了點人性,其邏輯在今天的政府、企業決策卻俯拾皆是。彌爾試圖加以挽救,大力標榜自由,並為快樂區分高低級。 3.我身我命歸我有 ◎ 自由至上主義經濟學界有海耶克、傅利曼,哲學界有諾齊克。支持小政府,主張人民有權選擇安樂死和器官買賣,反對有錢人多繳稅,反對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 4.募兵制與代理孕母 ◎ 市場的角色民意不支持徵兵,認為違反自由,盧梭卻看法相反,主張募兵才腐蝕自由。在「世界是平的」時代,懷孕就像服務業,也外包到印度了。 5.人權是普世價值 ◎ 康德的自由主義挑選冰淇淋口味不算真自由。人是目的,不可被當作手段,所以自殺與殺人同樣不道德,一夜情是互相侮辱。柯林頓偷腥雖然不對,有一點卻符合道德。 6.為底層爭平等 ◎ 羅爾斯的自由主義不必均貧富,但是輸贏差異應該要以有利於社會底層為前提。贏家只能有「合法期望」,不能主張「道義應得」,因為天賦、努力、生逢其時都有運氣成份。 7.特定族群的大學門檻 ◎ 優惠待遇如果說,進榜資格與「道義應得」無關,大學何不乾脆把新生名額拿來競拍,爸媽多捐錢小孩就能進大學?爭議正顯示,正義問題有時很難不牽涉到美德。 8.適才適性適本質 ◎ 亞里士多德長笛吹最好的人應該拿到最好的長笛,因為長笛之目的就是吹奏好音樂。語言能力的目的就是道德審議,所以人必須成為公民,才能邁向良善。 9.有歸屬就有責任 ◎ 社群主義如果自由主義是對的,人具有自由獨立之自我,日本、德國的戰後世代就不必為二戰罪行道歉了。 10.從美德到共善 ◎ 重建公民意識只說尊重他人選擇,不對道德爭議表態,就不足以構成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理由。只說幫助弱勢,不談公共領域空洞化,亦難以說服有錢人多繳一點稅。

商品規格

書名 /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作者 / 邁可.桑德爾
簡介 /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Sandel在哈佛大學倫理學這門課,將社會關注的議題整合,帶入亞里斯多德、康德到羅爾斯等不同面向對公平正義的討論。無論從功利主
出版社 / PENGUIN BOOKS LTD.
ISBN13 / 9780141041339
ISBN10 / 0141041331
EAN / 9780141041339
誠品26碼 / 2680535895005
頁數 / 32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3:英文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