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 林佳龍與十二位企業CEO的關鍵對話, 前瞻台灣產業新未來
作者 | 財團法人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科技特派員: 林佳龍與十二位企業CEO的關鍵對話, 前瞻台灣產業新未來:|智慧生活.元宇宙.物聯網.電動車.生技疫苗.綠能科技|後疫情時代的社會並未因移動的中斷與隔離 |
作者 | 財團法人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科技特派員: 林佳龍與十二位企業CEO的關鍵對話, 前瞻台灣產業新未來:|智慧生活.元宇宙.物聯網.電動車.生技疫苗.綠能科技|後疫情時代的社會並未因移動的中斷與隔離 |
內容簡介 |智慧生活.元宇宙.物聯網.電動車.生技疫苗.綠能科技| 後疫情時代的社會並未因移動的中斷與隔離而停滯下來,反倒以多種創造革新的生活方式快速連接起來,並將世界推向無設限的數位網絡中。藉由林佳龍特派員的面對面訪談與報導,讓我們一起前瞻台灣產業的大未來! 在這個科技快速更迭創新的後疫情時代下,台灣人對世界的貢獻,不再只是綠色矽島與矽屏障,不再是筆電與網通產品的代工王國,而是全球數位生活的領航者與中堅企業! AI人工智慧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資料上雲及雲端運算的技術,成為各產業無法忽視的世界潮流,面對G2抗衡、碳中和、後疫情的時代,AI人工智慧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如何影響企業決策來因應世界的快速轉變? 在本書陸續介紹的成功案例中,我們透過數十位企業家的前瞻遠見與果斷落實,看到跨域協作所形塑的一種產業棲息網絡,而這樣的生態系成員彼此之間,在不斷動態式打散重組的矩陣創新過程中,建立大量的數位資產與系統性創新洞見(Insight),且擁有這些智慧財產者,不獨於科技產業,亦包括傳統產業,其彼此鑲嵌同存共依之競爭力,有如螺旋向上的氣流,將創新同時外溢,經濟成果同時共享。
各界推薦 蔡英文 總統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 宣明智 聯華電子榮譽副董事長 龔明鑫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施茂林 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董事長 林佳龍 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專文推薦!
作者介紹 財團法人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出版策畫 「財團法人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成立於2018年,由林佳龍榮譽董事長、施茂林董事長、廖紫岑執行長、柯承恩教授、張光瑤國策顧問等工作夥伴組成。宗旨是以帶動中台灣區域產業創新,協助中小企業提升附加價值、促進產官學研共學帶動區域經濟成長為其目標。 基金會以舉辦課程為開端,邀請全台產官學研界專業優秀的講師,來此教學分享。同時也以大肚山基金會做為連接中部產業的平台,促進產官學研共同學習與合作。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學員人數已達300位。除學院課程外,基金會也舉辦了多達20場的海內外參訪,希望結合北、中、南的產業鏈,打造大肚山的策略結盟,也藉由到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學習,讓台灣走向世界。 2020年開始,基金會與大椽DIGITIMES合作出刊「大肚山產創報」,以智慧製造、交通、娛樂、醫療、城市為主軸,舉辦大小型論壇、交流會,使中部產業與北部地區科技業交流鏈結,帶動產業間的升級及轉型。且透過週刊、電子報,同時將中部許多隱形冠軍報導出刊,於國內外曝光露出。 作為多元發展的公益性平台,基金會長期致力於帶動區域產業創新,在組織發展過程也跟緊後疫情時代趨勢轉型,從線下到線上、區域到全國,基金會將持續匯集各界能量,以打造大肚山成為全台性的跨域交流合作組織為目標。感謝所有產業對於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的認同與支持,期許未來繼續與產業界共學、共創、共好!
產品目錄 【推薦序】共創永續發展,邁向國際╱蔡英文 【推薦序】以前瞻思維開創台灣新未來╱施振榮 【推薦序】「傾聽」、「高瞻」,再造新局╱宣明智 【推薦序】推動產業計畫,見證台灣經濟奇蹟2.0╱龔明鑫 【推薦序】矩陣創新共享經濟成果╱施茂林 【推薦序】掌握趨勢,前瞻科技大未來╱林佳龍 【前言】世界的台灣,台灣世界好──科技大未來與台灣經濟定位新思維╱林佳龍 ● 科技大未來:林佳龍與12位科技企業的關鍵對話 鴻 海|電動車產業鏈串連者 鴻海打造MIH聯盟 台 達 電|全球淨零碳排,台達電成智慧節能先驅 宏 碁|科技人本綠色生活 打造智能生活品牌 宏?「虎」力全開 友達光電|面子裡子兼備!友達「雙軸轉型」驅動智慧生活新未來 佳 世 達|聯合艦隊啟航 佳世達引領台灣邁向智慧醫療加值轉型 研華科技|AIoT數位轉型驅動者 研華躋身全方位工業物聯網領導大廠 普 萊 德|智慧網通國際拓荒者 普萊德加速數位轉型 台 灣 大|5G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台灣大哥大搶得先機 LINE台灣|挖掘數據新黑金 LINE台灣加速虛實融合 打造全方位數位生活 AI Labs |元宇宙浪潮起!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攜手台灣超前部署 三顧公司|細胞治療望成疾病解方 聚焦台灣再生醫療 凱亞良品|永續智慧養殖 加值台灣綠金 ● 5+2產業創新計畫:26家企業開創黃金縱谷科技新未來 上銀集團|全球前三大傳動元件大廠 上銀科技助製造產業升級 台中精機|台中精機七年智慧布局 快速接軌後疫情時代 利茗機械|掌握機器人「心臟」 利茗機械國產減速機出頭天 銳泰精密|銳泰斥八億推動智慧製造 靠彈性生產在疫情中突圍 國倉機械|製麵機量能革新 國倉機械加快智慧化布局 吉徑科技|吉徑科技全球最快換刀系統 征服日本工具機龍頭 六星機械|齒輪界勞斯萊斯 六星機械二代接班協助轉型 明昌國際|占領全美消費市場 台灣工具箱龍頭的品牌經營學 靄崴科技|靄崴多元布局電控核心 橫跨半導體與精密機械市場 本土企業|手握電動車大單 齒輪廠本土的「低成本智造」心法 為升電裝|以自主技術延伸產品價值 為昇科擴大車用毫米波雷達競爭優勢 公信電子|完善政策為電動車發展定錨 公信電子讓技術根留台灣 宏 佳 騰|領航沙灘車技術 宏佳騰啟動機車智能時代 台灣京三|解決邊坡滑落 台灣京三智慧技術讓鐵路更安全 巨大機械|自行車市場發熱 巨大多品牌經營與智慧工廠備戰 台萬工業|自行車踏板隱形冠軍 台萬工業砸五億打造智慧工廠的關鍵 亞拓電器|遙控模型玩家變賣家 亞拓造出空中隱形冠軍 世紀鋼構|從鐵工廠變成離岸風電王 世紀鋼構放眼綠能新未來 合盈光電|持續研發新技術 合盈光電站穩全球車用鏡頭地位 健豪印刷|科技管理創造價值 健豪開啟雲端數位印刷新時代 台 數 科|越在地越國際 台數科轉型科技智慧集團 今網資訊|社區智慧化 今網資訊力促物業管理數位轉型 采威國際|數位轉型迫在眉睫 采威國際助攻製造業化解導入困境 緯 育|職場能力數位轉型 緯育TibaMe平台培育數位人才競爭力 長聖生技|用細胞治療重症 長聖生技要當台灣生醫產業領頭羊 秀傳醫院|智慧醫療「品牌意義」 耕耘數十年找一個邁向國際的機會 ● 政府在產業創新所扮演的角色:以交通科技產業會報為例 【專文】從交通科技的未來趨勢,看政府政策與角色的轉變╱呂曜志 【附錄】交通科技產業政策推動措施一覽表
書名 / | 科技特派員: 林佳龍與十二位企業CEO的關鍵對話, 前瞻台灣產業新未來 |
---|---|
作者 / | 財團法人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 |
簡介 / | 科技特派員: 林佳龍與十二位企業CEO的關鍵對話, 前瞻台灣產業新未來:|智慧生活.元宇宙.物聯網.電動車.生技疫苗.綠能科技|後疫情時代的社會並未因移動的中斷與隔離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9578900 |
ISBN10 / | 6269578906 |
EAN / | 9786269578900 |
誠品26碼 / | 2682138597003 |
頁數 / | 28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4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 林佳龍與12位企業CEO針對台灣未來科技發展所進行的深度對談紀錄!
★ 一窺疫情下台灣產業動向的轉變、智慧化生產的未來應用,以及面對全球化競爭底下的國內產業整合與國際協力合作。
★ 藉由科技特派員的面對面訪談與報導,一起前瞻台灣科技產業的大未來!
推薦序 : 【推薦序】掌握趨勢,前瞻科技大未來╱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林佳龍
◆ 國民所得超韓趕日,數位發展是關鍵因素
台灣在二○二一年人均國民所得年成長百分之十七,並在睽違十八年後,再次超越韓國。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預測甚至指出,台灣人均國民所得,將在二○二八年首度超越日本,其關鍵原因之一,正是台灣在掌握數位科技發展與數位化轉型應用上,較日本社會更加快速。
◆ 佳龍與數位的不解之緣
未來的世界,數位化是不可以逆的趨勢,台灣產業能否快速佈局,超前部署,將決定下一代的經濟未來。佳龍的公務生涯中,一直跟數位發展有著不解之緣,在二○○四年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期間,推動傳播廣電平台的數位化發展,包括無線三台的數位化與MOD開展。在二○一四年開始擔任台中市市長時,佳龍再度以數位發展為主要施政目標,率全國之先籌設「數位治理局」,並推動台中成為智慧機械之都。而在二○一九年擔任交通部長後,面對5G時代來臨與數位科技的多元應用發展,交通部順應市場需要,推動5G頻譜釋照並規劃企業專網,並成立「交通科技產業會報」,加速各產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城市發展。佳龍見證二十多年來的產業轉型,一路走來,從中學習甚多,對於未來,也有所期待。
◆ 當前是產業轉型與超越的關鍵時期
在世界逐步走向美中抗衡、雙元雙規的G2市場體系下,台灣在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持續得到歐美市場的信賴;在Covid-19疫情干擾下,大部分國家的生產與經濟活動都受到影響,而台灣人民配合政府疫情控管,上下團結一心,也讓全世界都看到我們的優異表現。然而,台灣經濟的前景未來仍然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包括淨零轉型、人口老化及城鄉差距等影響國內消費及投資意願的內循環議題。
◆ 與12位科技企業家共同思考未來
為了掌握趨勢,前瞻未來,佳龍有幸在二○二一年的年中開始,陸續啟動一系列與國內多名世界級產業CEO的對談,並透過實地參訪與親身體驗,進行多角度的對談思辨,共同探討如何擴大台灣科技影響力,因應未來挑戰的各種關鍵作法。
而「數位科技應用」、「導入低碳循環技術」與「以服務為導向的矩陣創新」,是我與十二位科技產業CEO對談中,所激盪出來的核心致勝思考方向。
這十二位知名企業家所領導的企業中,過去多以線性供應鏈為邏輯;是幫助全球品牌從事資源整合與代工的大型硬體供應商,更有許多是在這個線性供應鏈底下,提供關鍵零組件與次系統的科技業者。
難能可貴的是,這十二位世界級企業家均能洞悉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體察全球政治經濟脈動,進而能全盤掌握前述三項致勝關鍵,對內積極推動組織變革,培養數位科技人才,鼓勵內部創新,對外則大膽進行併購,整合跨領域關鍵夥伴,打造聯合艦隊,不但成功切入智慧家庭、智慧製造、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能源與智慧農業等領域,同時透過製程環境的優化並使用綠色能源,邁向淨零轉型的目標。他們成功降低線性供應鏈原本的束縛與風險,並為自己的企業找到新藍海,積極迎向下一個二十年。
◆ 矩陣創新需要中堅企業的共好與支持
台灣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經濟奇蹟,打的本來就是團體戰與國家隊,台灣產業群聚所具備的整合力與創新力,透過中堅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緊密協作,創造出具包容性的台灣經濟成果,打造出北中南三大科技園區廊帶與周邊的產業共同體。而矩陣創新的本質上,強調次系統的「優化」與「再整合」,其中「再整合」是中大型科技企業的核心策略,而「優化」則是中堅企業的強項所在。
台灣的中堅企業,組織與策略上較為靈活彈性,能夠與中大型科技業相互協作並累積多元能力。相對日韓大企業體系下,策略較難調整的子公司供應商,本書所介紹的二十六家中堅企業,個個具備足以逐鹿全球的核心技術與管理能力,並且在數位轉型、彈性製造與商業模式的「製造業服務化」上,持續突破與發展,未來都將是台灣產業聯合艦隊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護衛艦。
◆ 政府應以服務領導的思維,帶領產業往前衝
打造產業聯合艦隊,編整建軍,自然少不了政策生態系的政府、法人、智庫與產業公協會等角色。未來產業的發展是以服務為導向,以終為始的循環。在次系統不斷再整合與優化的過程中,既有產業的範疇將被打破,或重新定義,其變動的頻率將越來越高,也會形成對政府施政的挑戰,若政府任由部門本位主義作祟,恐將因此失去健康發展與形塑市場機制的契機,最終影響到內循環與外循環的良善進程。
佳龍深知政府雖不是萬能,但沒有政府卻是萬萬不能,如何在政策生態系中形成良好的跨部會協作,將是十倍速競爭下的勝出關鍵。當初交通科技產業會報下的十二項產業分組,就是在這樣的思維下成立的。經過兩年多來的努力,我們已經成功推出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形成良好的內循環市場,並同步使得國內電動大客車的製造商爭取南向國家,甚至是中東地區的訂單商機。淡海新市鎮的5G與智慧交通示範運行計畫,配合制度沙盒的建立,也使得國內如MIH聯盟等智慧車產業鏈平台得以驗證與精進,加速新產品開發與商轉的時程。而5G的企業專網政策,也是在不斷協商與溝通之下,最後讓生態系中的利害關係人都共同跨進一步,拓展了所有工業物聯網與智慧應用的可能。
佳龍認為,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服務業,要以服務領導的思維,帶領產業往前衝,如此才能讓企業有所依循,驅動台灣投資與優質工作機會的良性發展循環。
而政府內部,不論是組織、制度、方法論、與外界的協作關係,甚至是工具,未來也都要高度運用數位科技,掌握並運用資訊,降低各種制度交易成本,並管控風險,同時也藉由數位科技,對政府內部組織與制度產生質變,打破本位主義,打造Team of Teams的高效能組織。
◆ 感謝產官學各界參與者的奉獻
佳龍在二○一八年舉辦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機緣之下,與一群大肚山下的企業隱形冠軍,結伴攜手同行,共同成立「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推動共學、共創、共好的「三共運動」。本書的完成,有賴大肚山基金會的整體策畫與統合,也要感謝台灣智庫與電子時報在內容上的協助。而在數位時代下,知識的傳播需要以更多元的方式進行,本書部分內容的原創影音,係由優秀的鑫傳團隊所製播完成,並得到電子時報黃欽勇社長,財訊謝金河社長與台大柯承恩教授的鼎力相助。而以製播優質節目與提供創新數位服務為目標的台數科,結合LINE TV,始終是本系列在通路上的最大貢獻夥伴,在此一併致謝。
佳龍期待,藉由《科技特派員》此書,可以讓讀者一窺跨產業矩陣創新的未來趨勢,也冀望能引發讀者對企業策略經營、產業技術發展、跨國經貿互動等,有更多深入探索與共同討論的興趣。期盼我們一起努力壯大台灣的未來,讓台灣在世界上更形重要,從「世界的台灣」發展到「台灣世界好」,成為被世人尊敬、受世人喜愛的台灣。
內文 : 【前言】世界的台灣,台灣世界好──科技大未來與台灣經濟定位新思維╱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林佳龍
四百多年以來的台灣發展,就世界史的觀點而言,十八世紀中葉前的大航海與海權帝國主義爭霸時期,台灣扮演的是遠東的「重要海貿樞紐」,包括明鄭在內的政權,在台灣建立了數個初具規模的港口城市。在十八世紀中葉後,台灣在世界的地位一度沉寂,雖有稍具規模的內陸城市,現代化的各種設施與制度逐步建立,但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的冷戰時期,台灣才再次因為地理位置的關鍵性與國際政治情勢演變過程的需求,在韓戰時期成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重要軍事樞紐」。台灣雖然重要,但卻是列強爭霸下的棋子,台灣主體性仍未彰顯。
從經濟與科技發展的觀點,台灣之於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要一直到一九八○年代後,台灣在新自由主義與全球化的浪潮下,進行選擇與聚焦,並成功在資訊工業的技術與供應鏈上搶下一席之地,才開始奠定對世界發展的關鍵貢獻,成為全球「重要產業樞紐」。
雖然就價值創造的本質與分配而言,以資訊工業為主的台灣經濟發展,仍以服務西方先進國家品牌企業的委外代工型態為主,其關鍵性與主導性仍有待提升,但台灣對世界的重要性,已經逐漸從「台灣地理空間在世界的特殊性」,轉變為「台灣人能力在世界的關鍵性」。主體已經改變,從台灣這塊土地,延伸到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
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朝著我們的理想往前,台灣人能夠貢獻世界,台灣能夠成為世界的台灣,台灣人,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
歷史的發展是漸進的,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產業競爭力及其對世界的貢獻,也會存在許多途徑依賴的問題與挑戰。然而科技的進步卻是指數發展的,人類社會的行為與偏好,也會受到外部自然與其他人為的影響,包括政治對抗、疾厄、各種制度缺陷下的社會矛盾,都會共伴著科技進步,而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重組與重定義。如何讓台灣人貢獻世界的同時,解決內部的分配問題,讓過程能夠共好,讓成果能夠共享,讓貢獻來自於台灣每個角落的英雄,一百人走一步,勝過一人走一百步,也是我們終極的關懷。
資訊科技的發展,已經逐漸從硬體走向軟體,並從「線性供應鏈創新」的上中下游相互帶動與影響,到軟體驅動不同硬體間系統整合的「矩陣式供應鏈創新」。每一個物端都可能生成資訊,產生應用價值,每一個使用各種物端的行為者,也可能成為「自媒體」與「自經體」。
在這樣「矩陣創新」與「萬物聯網」的「數位時代」下,第一相對變得無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是唯一;台灣人對世界的貢獻,也會質變,不再只是綠色矽島與矽屏障,不再是筆電與網通產品的代工王國,而是全球數位生活的領航者或中堅企業。
世界發展的史觀,也不再只是地緣政治上的強權,用硬實力競逐勢力範圍,而是在跨越實體國界的範圍上,用數位國力投射影響力。因此台灣人要造福世界,未來需要在G2抗衡之下,加緊腳步,思考台灣的數位印太戰略,在過往硬體的基礎之下,厚植數位創新國力,打造被需要、被喜愛的創新經濟定位,並且在數位「非排他」及「可加乘」的本質下,與所有志於改善人類社會未來前途的台灣盟友,一起在世界數位領土的開拓上,做出貢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始於累土」。外循環的國際間數位互利共生,將始於內循環的矩陣共進共好。台灣傳統與科技產業間如何有意義且有效推動創新與整合,也將決定台灣的隊形,以及台灣在世界數位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聚落空間面,雖然既有產業群聚的空間組合,難以短期內調整重組,但透過「網路、資料,與移動」科技,可以有效降低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在實體聚落上協作的空間限制,而達到協同研發、試量產與整合測試的目標。
在本書陸續介紹的成功案例中,我們透過數十位企業家的前瞻遠見與果斷落實,看到跨域協作所形塑的一種產業棲息網絡,而這樣的生態系成員彼此之間,在不斷動態式打散重組的矩陣創新過程中,建立大量的數位資產與系統性創新洞見(Insight),且擁有這些智慧財產者,不獨於科技產業,亦包括傳統產業,其彼此鑲嵌同存共依之競爭力,有如螺旋向上的氣流,將創新同時外溢,經濟成果同時共享。
台灣內循環的力量,正在逐漸展開,「現在決定未來」,台灣的科技大未來,由你我一同共創、共好與共享開始。
● 科技大未來:林佳龍與12位科技企業的關鍵對話
【鴻海】電動車產業鏈串連者 鴻海打造MIH聯盟
電動車浪潮席捲全球,面對二○二五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達六千億美元、車輛數達兩千萬台的預估市場,以ICT(資訊與通訊)產業起家的鴻海科技集團也踏入電動車領域,與七十多年造車經驗的裕隆結盟為夥伴,壯大造車陣容,快速電動車市場,力拚二○二五年攻下百分之五的全球市占。
鴻海發起成立MIH聯盟,開放全球產業夥伴加入,至今已有超過兩千家廠商會員,延伸出上下游產業生態鏈,建立電動車產業生態圈。鴻海透過MIH平台打開台灣電動車產業的出海口,以「標準化、模組化、平台化」,加速電動車的產製速度,降低開發成本,縮短製程,提升產品競爭力,讓MIH聯盟成員能做大生意。本次將透過前交通部長林佳龍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的對談,探究台灣在未來電動車領域的發展與世界技術地位。
◆ 跨足電動車市場 導入手機開放平台概念
劉揚偉:
鴻海與裕隆合作創立鴻華先進科技,提出「MIH」設計理念,分別是極簡化(Minimalism)、本質(Intrinsic)、和諧(Harmonic)。因為我們進入電動車產業時發現,車輛開發成本其實相當巨大,平均大概要投入一百億到兩百億新台幣的資金,開發時程大概也要三到四年;從ICT產業的角度來看,整體開發時程太長且成本昂貴,所以我們思考如何利用鴻海在ICT產業的經驗,打造一個標準化、模組化的開放平台,來縮短開發時程及降低成本。
MIH聯盟成立的過程中,我們頻繁地前往行政院、交通部溝通討論;外界也有很多期許,希望MIH聯盟可以成為一個中立組織,給加入的聯盟成員帶來實質的好處。MIH聯盟成立以來,已在二○二一年七月從鴻海獨立,成為一個公正、超然的非營利組織,鴻海也持續開闢全球出海口與會員共享,二○二一年幾乎每個月都有進展,包括跟全球第四大車廠Stellantis、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等簽訂合作協議,我們要帶領台灣隊躋身「一級玩家」。
◆ 改變產業線性供應鏈 中小企業轉型需取得信任
林佳龍:
鴻海的創新在組織經營是一個共好模式,平台化、標準化、模組化,過去在全球供應鏈,「台灣人給世界的禮物就是供應鏈服務」,台灣很有優勢;但在全球的供應鏈是線性供應,受制於人。在數位經濟的時代,很多傳統產業因為競爭很激烈,導致附加價值越來越低,像手機汽車產業,其實已經遇到深水區,「產業必須要跨業、必須轉型,卻沒有出口」,而MIH聯盟搭建了平台讓大家參與,抓對時機,號召大家試看看。
MIH聯盟在成立一年內就有超過兩千多家會員參與,在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過程,「要有聯合艦隊、領頭羊,需要共好」,在這共創基礎上,我想到宏?施振榮董事長所講的「王道精神」,他最近也提出矩陣創新、跨域合作,看哪兩種的產業或產品結合,開拓出矩陣空間,大家可以找到適當的位置共創與共好。我期待在數位經濟時代,台灣在全球有新的角色,我非常高興MIH聯盟捷足先登,是好的開始。
劉揚偉:
籌組MIH聯盟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取得傳統車廠和ICT同業的信任。
我們在和傳統車廠溝通時,大多的回應是:「你們不了解,你們不懂。」剛開始大家是都不相信,必須不斷地去溝通,讓大家知道MIH聯盟提供的模式,是一種突破性的做法,而鴻海可以帶領大家做到。
其實台灣的產業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只要能號召各方,集眾人之力,這也是MIH聯盟有超過兩千家會員參與的重要原因。
◆ 二○三○年大型車電動化 鴻海加入助交通轉型
林佳龍:
一年前我也開始推動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在二○三○年我們台灣所有的電動大客車,都要轉型成為電動巴士、電動遊覽車等,鼓勵國內自主開發業者及願意在台投資設廠的電巴業者投入公共運輸服務領域。我在交通部長的時候,我鼓勵不只是要補助電動巴士,更要將遠程大客車、充電樁還有包括儲能的設備納入輔導對象,政府有政策也有預算補助,可是必須要有兩三個隊去組成。現在台灣確實有客運業者結合汽車業者在執行,鴻海也是其中一隊,與政府推動方向一致。
劉揚偉:
電動車產業除了硬體,軟體也非常重要,軟體不單僅是控制車體,還要能提供服務,像是電動巴士可警示周遭的人車、跟總站或控制中心聯繫等。台灣的地理環境可以提供不同的路況測試,非常適合開發車用軟體;相信拿到世界各地,大概都可以使用。所以我非常看好台灣開發電動巴士,希望能將電動巴士推廣出去。
◆ Covid-19影響 全球缺料反成汽車產業鏈轉型助力
劉揚偉:
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整體產能供需受到很大的影響,我接到很多OEM(委託製造代工)廠商來尋求幫助,尤其是缺料問題在短期內不容易改善,且長期下來,對傳統汽車產業鏈會是嚴重挑戰。
過去傳統車廠不會去接觸第Tier 2供應商,而會經過Tier 1供應商,以此類推的階層關係讓傳統車廠反應太慢。這使得OEM廠商重新思考供應鏈的調整,進而讓供應鏈越來越有效率。台灣可望打破從過去Tier 3、Tier 4慢慢爬的困境,對台灣來說,是很好的機會,而Covid-19疫情也意外成為改變汽車供應鏈的契機。
林佳龍:
過去汽車產業很封閉,因為涉及智慧財產權專利,「鴻海的MIH聯盟殺出第三條路」,涉及到天時地利人和,確實台灣現在剛好有市場需求,地利是我們的供應鏈有個國家隊,再來就是人和,不管從鴻海扮演新的角色,或是我們台灣人才,未來還是一個關鍵。
◆ 結合人才與技術優勢 台灣須搶下電動車發展機會
劉揚偉:
傳統車廠雖有上百年的製造經驗與基礎,可是從傳統燃油車切換到電動車時,它更需要的是軟體、半導體這兩項非常重要的關鍵技術,這是台灣擅長的領域,我們一定要把握軟體、半導體加上三電技術,才能與傳統車廠做出區隔,形成互補。
林佳龍:
產業的競爭都涉及人才競爭,包括台積電他需要那麼多人才,磁吸效應影響其他產業人才短缺,更不用講大環境少子化,台灣需要在數量上增加,除了台灣的人口政策還有移民政策,我們必須要有新的一個人才結合人口的政策,包括人力資源的政策,要有上位的國家戰略,這是產業的人才供需;另一方面,量增加後,質的提升也重要,產學訓用讓生產效率提高,產業創新模式就要數位化跟知識管理,像現在的MIH聯盟就跨產業甚至跨很多企業的時候,那這些人才其實是要在更大的架構中共學、共創、共好。跨域交流可透過很多的數位化教材跟虛實整合現場,讓人才可以分工合作,提升品質,這也是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我們一開始創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