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與協作: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作者 |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出版委員會 |
---|---|
出版社 |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溝通與協作: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2020年2月1日,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正式邁入創系二十週年,適逢盛會,《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 |
作者 |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出版委員會 |
---|---|
出版社 |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溝通與協作: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2020年2月1日,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正式邁入創系二十週年,適逢盛會,《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 |
內容簡介 2020 年2 月1 日,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正式邁入創系二十週年,適逢盛會,《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集合系上專、兼任及合聘教師所提供之專題論文,作為見證本系歷史薪傳與學術發展的階段性里程碑。「禮俗研究」是本系成立之初學術研究的重點方向,禮、樂二者,均與人的身體相關連,由身體而群體,包括了個人、群體的行為,故而禮俗、禮樂也延伸到了社會行動,乃至國家面向。本論文集共計論文23 篇,多篇論題即含有禮俗相關詞語,以及針對禮樂教化之相關研究,故以「溝通與時代」為主軸,由宗教人的溝通、醫療身體與政治身體、國家:協作的整體性及中央與地方、禮法與社會溝通、溝通與時代、工業革命以來的東西方溝通等六個分項構成。願在過去二十年的基礎上,繼續凝聚本系共識,以「溝通與協作」之精神,開展本系新教育之路。
作者介紹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出版委員會
產品目錄 序/蔣義斌 一、宗教人的溝通 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劉增貴 當「天學」遇上「地學」:十九世紀後期來臺傳教士 對於風水民俗的態度/洪健榮 二、醫療身體與政治身體 絕經的歷史研究—從「更年期」一詞談起/李貞德 1920 年代德國支持安樂死的論述:以《對於無生存價值生命滅絕的開放:其範圍與方式》為中心之分析/伍碧雯 忠君或虔信?知識菁英與亨利八世的對抗及妥協/李若庸 從基礎邁向上層建築:英國左派理論與政治的變革/楊子政 三、國家:協作的整體性及中央與地方之分 依違於江湖與廟堂之間—明清之際保標行跡考/陳熙遠 宋代先賢祠考:兼論南宋中後期的地方官學/山口智哉 抗戰時期中央控制地方之再思:以蔣中正對楊全宇、吳肇章囤積案的處理為例 /王超然 四、禮法與社會溝通 唐代前期死刑覆奏制度/陳俊強 納兵於禮—中國古代軍禮的形成/李訓詳 蘇轍禮論與史論關係之探究/蔣義斌 絕塞山泉煮龍井—高士奇扈從東巡及其東北見聞/林士鉉 五、溝通與時代 時代危機與個人抉擇—以晚明士紳劉錫玄的宗教經驗為例/何淑宜 北伐時期政治思潮探討:《革命評論》的個案研究/李朝津 清末民初文人的社會網絡—以上海南社為個案研究(1909–1923)/陳香杏 Tackling the “National Problem,” Proposing the Cooperative: Instituto de Estudios Peruanos and the Chancay Valley Project, 1962–196/褚縈瑩 六、工業革命以來的東西方世界:東西方的溝通 二戰結束前東北電力事業的發展/陳慈玉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建築人才的來源及其建樹:以尾辻國吉為例/蔡龍保 十七至十八世紀之巴達維亞唐人美色甘/查忻 西學衝擊下的中國與日本:從譯書書目所作的初步查考/辛法春、顧力仁 民初山水畫中的風景/王舒津 以農業培養工業:戰後臺灣農業普查體系的建立/林佩欣 編輯後記
書名 / | 溝通與協作: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
---|---|
作者 / |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出版委員會 |
簡介 / | 溝通與協作: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2020年2月1日,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正式邁入創系二十週年,適逢盛會,《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成立二十週年紀念 |
出版社 / |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371778 |
ISBN10 / | 9864371770 |
EAN / | 9789864371778 |
誠品26碼 / | 2682064298005 |
頁數 / | 79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5.4X17.8X4CM |
級別 / | N: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