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처받은 나를 위한 애도 수업: 프로이트가 조언하는 후회와 자책에서 벗어나는 법
作者 | 강은호 |
---|---|
出版社 | 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和創傷說再見: 好好哀悼, 好好悲傷—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式的故事療癒:【專文推薦】鐘穎|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這是一本能使讀者進入心靈內核,又使讀者能安穩離開的作品 |
作者 | 강은호 |
---|---|
出版社 | 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和創傷說再見: 好好哀悼, 好好悲傷—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式的故事療癒:【專文推薦】鐘穎|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這是一本能使讀者進入心靈內核,又使讀者能安穩離開的作品 |
內容簡介 成長和生活,是一連串失去的過程,我們失去了一些,才能得到一些。 問題是失去的那一些並不會真的失去,而是以某種形式存放於心裡,慢慢發酵。 如果一直放任不管,它終將成為一道道的創傷,臭不可聞…… 所以,我們必須哀悼「失去」,與這些「創傷」好好道別。 ◆ ★前三星首爾醫院精神科醫師、「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專家姜恩鎬 最新著作★ 透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試著找回曾經失去的、可能失去的、忘記失去過的一切吧! 不要害怕回首過去,勇敢地悼念過往,以悲傷為代價,或許,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書封視覺設計理念|── 龜背芋縱使有裂痕依舊美麗,接納這些傷痕,最終反而能成為璀璨綠葉的養分,獲得痊癒和美好。 ◆ 所謂的「失去」,其形式非常多元:一天天老去、原本健康的身體逐漸衰老、孩子們長大離家、父母年老生病與死亡、心中重要對象的理想形象消失而感到失望等,以上這一切都是一種失去。如果沒能在失去發生時好好悼念它、送走它,就會造成內心的創傷,從而使我們的心靈時間停滯,永遠禁錮在那個時刻。 許多人諮商個案說自己成長過程中都沒有什麼問題,平安無事地長大,實在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過得這麼辛苦。不過開始諮商之後,他們就會展現與個人認知截然不同的樣貌。這就表示諮商個案內心的過去或創傷,與當前狀態的連結已經中斷。而了解這之間的關聯如何產生,並恢復兩者之間的連結,就是所謂的「好好哀悼」,而精神分析能幫助我們做到這一切。 ● 精神分析能助我們恢復「對自己」的好奇心,避免出現憂鬱症、低自尊等重複性強迫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失去了對自我生命與內在的好奇心,而在這樣的好奇心消失之後,取而代之的是: ▌毫不遲疑重複某種模式的「重複強迫」,進而造成憂鬱症、低自尊或特定人格問題。 ▌即使重複經歷相同的痛苦,也不會去思考甚至不曾懷疑這樣的情況是否有問題,而這樣的模式重複久了之後,就會產生「心理防衛機制」,不斷地否認問題的存在,認為自己沒有問題,以為「忘記了」或是「否認」就能解決心理症狀。 ▌持續責怪他人(投射)、認為自己是個不幸的人、不斷責怪自己(自我約束)等,也是因為缺乏對自我好奇,所造成的心理症狀。 而透過這本書中所收錄的個案故事,能幫助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自我代入,去感受和探索該如何做才能找回對自己的好奇與關注,進而稍稍恢復或滿足對自己內心的好奇。 ● 精神分析能重新檢視「關係問題」,防止有毒關係不斷地被複製 由於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所以無可避免地會受傷或留下所謂的創傷;事實上,很多人本身都具有病患的特質,只是程度輕重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在這些關係中所受到的創傷,會使我們產生病態的人際關係模式,而當這樣的模式固定下來,就會不斷重複各種有害的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和伴侶關係。 諮商室內所發生的關係,會帶到諮商室外,而佛洛伊德將這種狀況稱為「轉移」,這樣的轉移,有助於我們重新檢視問題關係,進而產生新的體悟,如此一來,想法、情緒、行為以及人生都會開始有所改變。而這本書,就像是一位諮商師,陪伴各位讀者藉由書中的個案故事、文學或電影的象徵,幫助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如同「轉移」的現象。 ▌《彼得潘》是作者詹姆斯‧巴利嘗試克服該創傷過程之下所誕生的產物? ▌《大亨小傳》的主人翁傑伊‧蓋茨比的悲劇,是因為無法接受「自我理想」毀滅? ▌《神癮少女》中的無臉男為何在說出「好孤單」後,就「吐」出一切? ▌《冰雪奇緣》中艾莎將自己冰封在冰雪世界意象,象徵著現在與過去的斷絕? ● 精神分析能重新設定「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免於活在不斷自責與後悔的循環 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而現在的狀態也會影響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不過即便知道這個道理,許多人在面對心理問題時,還是會問:「過去的事情就已經過去了,無法改變,硬是挖掘過去,有什麼幫助嗎?」實際上,精神分析並不是意圖倒轉時間修正過去,因為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與此相對,精神分析是操控現在的學問。 大多數人的狀況,都是過去的某些事情仍以現在進行式的狀態留在心裡,只是「腦袋」不想承認或無法承認而已。因此,用「心」而不是用「腦袋」理解、感受自己究竟失去了什麼,就是好好哀悼的過程,也是擺脫創傷陰霾的關鍵部分。 ● 精神分析能恢復構成生命的所有「連結」,以免出現各種心理症狀 將人類的生命、內心、行為全部串聯起來,就是精神分析的基本世界觀。過去與現在相連,透過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建立起的特定模式,會在與他人間的關係當中不斷重複;前一天白天發生的事,到了晚上便會與夢境連結,過去的記憶與創傷則會混雜在這個過程當中。 然而,一旦內心的過去或創傷,與當前狀態的連結中斷了,就會導致我們出現各種心理症狀,而了解這之間的關聯如何產生,並恢復兩者之間的連結,就是精神分析的重要過程。透過書中的各種個案故事,能幫助我們理解自身究竟與過去什麼失去了連結, 失去的時間與人們,並非過去的片段。若沒有帶著它們同行,現在的我也不復存在;也因此這些「失去」是彌足珍貴的。然而,為了在失去通過我們時,不讓自己粉碎或崩潰, 我們需要盡情地哭、盡情地悲傷、盡情地哀悼,好好地與創傷道別。 ───|我能夠改變自己,是生命中最迷人、最令人感動的事。|── 當心中出現「這種生活真的對嗎?」、「為何內心總是感到痛苦?」、「為何總是被情緒困擾」或「總是感受到強烈的不安」時,請去敲敲精神分析的大門吧!比起獨自一人在黑暗中摸索, 有人陪你一起走,會比較不辛苦。只要鼓起勇氣接納自己,以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安與恐懼就會消失。 〔本書特色〕 ☉以大量臨床個案故事、文學、電影深入淺出地說明,讓專門的心理學理論更容易被理解與閱讀,幫助讀者快速認識精神分析法的奧義。 ☉對於「失去」一詞的重新詮釋。不是只有實際人事物的消失,才能使用的字詞,而是作為一種對於內心失落或失望,與過去正式到別的過程;將這個詞更多元地運用在自我內心探索的意涵中。 ☉對於想要接受心理諮商的人,可先藉由閱讀這本書,了解實際上心理諮商是如何進行。書中所舉的案例,皆為作者在臨床上遇到的真實個案,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嘗試著先把自我代入,將本書視為自己的心理諮商師。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鐘穎 | 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 「這是一本能使讀者進入心靈內核,又使讀者能安穩離開的作品,大量的故事運用讓人可以無痛吸收精神分析的精髓,而非困惑於生冷的術語。心理學觀點的故事分析本就是我的興趣之一,因此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本書是精神分析的相關作品中最引人入勝的。」 【療癒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洪仲清 | 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 | 暢銷作家 諮商心理師 劉仲彬 | 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鄭俊德 | 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益賢 | 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姜恩鎬姜恩鎬(강은호)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師。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曾擔任三星首爾醫院的臨床講師、臨床助理教授和成均館大學醫學院的教育助理院長;亦曾擔任韓國精神分析學會常務理事(現為非會員)、韓國睡眠醫學會常務理事、韓國焦慮醫學會理事、美國心身學會學術會員。他曾在紐約 IPTAR 精神分析研究所、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紐約大學醫院附屬的 PANY 精神分析研究所遠程項目,學習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心理治療,是專門研究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專家。陳品芳陳品芳政大韓文系畢業,曾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目前為二、三次元娛樂文化皆跨很足的專職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掛網打遊戲的時光。Instagram|@translate_cake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走入哀悼,走出創傷 〔前言〕 關於生命的船錨 第一章 接受痛苦,但不要自責 〔心理上的再體驗〕 努力嘗試擺脫自己的錯誤 〔自我理想〕 「還不夠好,還要更認真」 〔投射〕 對「我不知道的我」的恐懼 〔哀悼的意義〕 以悲傷為代價獲得自由 【專欄1】擺脫烙印在身體上的記憶 第二章 充分憤怒,再徹底悲傷 〔超越時間的心靈〕 能擊垮情緒堤防的事情 〔矛盾心理〕 以為是愛而「吞」下的一切 〔回歸熟悉的痛苦〕 緊緊抓住理所當然的恐懼 〔心理防衛機制〕 究竟是從哪裡開始出問題? 【專欄2】我們究竟遺失了什麼? 第三章 只為自己而哭 〔內化〕 填補空虛內心的方法 〔心理警戒〕 越想掩飾,情況越糟 〔重複強迫〕 如何逃離這條不斷循環的路? 〔夢的解析〕 聆聽身心所說的每一句話 【專欄3】拯救一個人是有可能的嗎? 第四章 終於獲得自由 〔代理我〕 為了尋找失去的自我 〔控制感〕 卸下心中的「防禦」 〔連結與斷絕〕 尋找能暫時喘息的地方 〔面對〕 人生無法重啟,但可以修復 【專欄4】哀悼之後所獲得的事物
書名 / | 和創傷說再見: 好好哀悼, 好好悲傷—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式的故事療癒 |
---|---|
作者 / | 강은호 |
簡介 / | 和創傷說再見: 好好哀悼, 好好悲傷—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式的故事療癒:【專文推薦】鐘穎|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這是一本能使讀者進入心靈內核,又使讀者能安穩離開的作品 |
出版社 / | 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087749 |
ISBN10 / | 6267087743 |
EAN / | 9786267087749 |
誠品26碼 / | 2682303046008 |
頁數 / | 256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6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走入哀悼,走出創傷
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 鐘穎
這是今年最令我感動的深度心理學作品,由韓國分析師姜恩鎬所寫,每字每句每個故事,都使我一再回想起日本分析師河合隼雄筆下的溫柔視野與寬厚。
精神分析是處理時間感與意義的學問,而這正是所有創傷倖存者的痛苦之所在。創傷遠比你我以為的還要普遍,讀者想必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吧?感嘆著「當時如果......」,回想著生命的某個時刻,這都是時間感受到創傷經驗所影響的尋常例子。我們內在的時鐘停滯了,彷彿被放逐到一座不存在的島嶼,日復一日,重複著事件發生的那一天。
精神分析也是關於記憶與遺忘的學問。為什麼有些記憶如此鮮活,有些拚了命想記住的卻不免逐漸淡去。在漫長的一生中,那些記得與遺忘的事物構成了我們個人獨特的生命,而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精神分析更是詮釋與懷疑的學問。所有陳述與打破常規的行為背後都藏著另一層意思,而且當事人有時渾然不覺。忘了交作業的學生,忘了買牛奶的老公,或者忘了赴約的老朋友。人生沒有意外,意外不過是潛意識有意為之的結果。你信還是不信?然而精神分析創立的目的是為了協助所有遭逢失落的人們能好好哀悼,用現在很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為了療癒。成長的過程就是一連串失落的過程,我們失去一些,才能得到一些。問題是,失去的那一些並不會真的失去,而是以某種形式存放於心裡,慢慢發酵,如果一直放著不管,它終將臭不可聞。
由於這本書大量述及了當代小說與韓國的創作,因此我也不揣冒昧地舉個本土的例子。臺灣第一位芥川賞的得獎作品《彼岸花盛開之島》就以象徵性的方式描述了失落,直到「男人」及其所象徵的廣大世界被接受之前,女主角都必須在這座遺忘了歷史的島嶼裡等待認可與復原。島上被禁止學習的「歷史」,就是因創傷而凝結的時間。自我療癒何其困難,因為哀悼的歷程總是隱而未顯,但時間從不停歇,新的失落很快添加在舊的失落之上,直到某種症狀強迫我們必須面對為止。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就是失眠,甚至是捨不得睡。透過報復性的熬夜,來補償好像白天生活太過「充實」(其實只是無意義的匆忙)的遺憾。許多人因此失去了最基本的休養本能,陷在慢性自殺的生活模式裡。
時間感的破壞因此與意義產生了聯繫,熬夜便是我們心理上謀求「再生」的一種願望,象徵著我們想要重啟每一天的潛意識期待。
這種對於再生與重啟的渴求就是書中談到的哀悼歷程的重要部分。那人際關係中重複出現的主題,你腦海裡反覆回想的「當時如果」,都得在述說或類似的表達過程裡重新體驗(例如:遊戲治療、沙盤、藝術治療、或身體工作取向的治療),而後才能緩慢退去,使舊故事納入新元素,再編織成全新的意義。
利用「故事」的象徵,獲得療癒的力量
你注意到了嗎?我用的詞語是「故事」。不論是病人的故事、電影的故事、還是動漫的故事皆是如此。精神分析與榮格心理學(兩者可合稱「深度心理學」)都是擅長聆聽與解讀故事的學問,因為我們把病症視為一種象徵,它的目的是為了溝通,為了促使天性抗拒改變的自我(ego)能對失落與創傷的情感敞開心胸,促進更深層次的整合。述說與聆聽因此同時療癒了雙方。
把故事裡的元素或病徵視為象徵是有好處的。因為象徵會穿透表象,一如電影《神隱少女》中吞掉了一切的無臉男,不用過多解釋,許多觀眾都能明白他在說出「好孤單」之後就吐出一切究竟在表達什麼。本書作者藉由此例在談暴食症,我此處試著補充一句:內在越空乏的人越想擁有更多。
而解方何在?解方就在於那句「好孤單」。當他說出好孤單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能將內在的空乏給化為語言說出來的那一刻,無臉男就走在了哀悼的路上。什麼意思?療癒有賴於將難以說出口的情緒轉為語言,唯有如此,情緒(emotion)才能再度化為感受(feel),成為無害的東西。海原電車之旅,就此開始。
使用象徵來進行治療雖然也散見於不同學派,但卻是深度心理學最富特色的手法。象徵是意識與潛意識的中介,我不擬對它詳細解說,只請讀者想想,你的房間裡、辦公桌上有沒有療癒小物?它的存在如何療癒了你?它可能逗趣、可能犯懶,在應該精實的辦公室裡看來一點都不精實,可它承載了你的投射,見到它與世無爭或搞不清楚狀況的模樣,你的某部分也跟著釋放。
深度心理學看重這樣的中介,佛洛伊德則是開啟這門知識的創始人。正因為具備這樣的視角,心靈中原本模糊的陰影突然照進了亮光。一代又一代的分析師投入其中,一代又一代的學習者也跟著受益。但是,理論轉化為生活是極不容易的。討論精神分析理論的書籍雖然越來越普及,但長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它離一般民眾依舊遙遠。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像姜恩鎬分析師這樣傑出敏銳的說書人並不多見,這樣溫暖深刻接地氣的文筆,不論國內外,都找不到太多的例子。
這是一本能使讀者進入心靈內核,又使讀者能安穩離開的作品,大量的故事運用讓人可以無痛吸收精神分析的精髓,而非困惑於生冷的術語。心理學觀點的故事分析本就是我的興趣之一,因此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本書是精神分析的相關作品中最引人入勝的。走入哀悼,走出創傷,姜恩鎬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務。日後再有人問我學習精神分析應當從何處入手時,我只需要把這本書拿起來,對他擺擺手就夠了。
內文 : (內文)矛盾心理─以為是愛而「吞」下的一切
二○○一年日本動畫電影《神隱少女》中有個名叫「無臉男」的妖怪,牠會將遇見的所有事物吃掉並逐漸變大。登場初期,我們無從得知他想要什麼、有什麼想法。起初他無法為人們所接納,後來因製造並揮灑砂金,讓人們開始對他鞠躬哈腰、獻上食物,頓時無臉男成了眾人崇拜的對象。
渴望獲得砂金的人們獻上食物,無臉男會張開面具底下的血盆大口將食物吞噬。雖然身體逐漸肥大,卻無法填補他心靈的空虛。第一個跟他搭話的人是小千,無臉男渴望獲得小千的心,但小千卻對他的砂金毫無興趣。
「要給妳食物嗎?還是要黃金?妳想要什麼?我決定只把黃金送給妳。」小千什麼都不要,於是無臉男再度遭遇挫折。之後無臉男說出了自己心中的饑渴以為是愛而「吞」下的一切矛盾心理源頭:「好孤單。」在這部動畫中,我們無從得知無臉男究竟是什麼,只能看見牠的黑色披風下有著手和腳。無臉男為了緩解自己的空虛,開始將當初吞下的人原封不動地吐出來。無臉男究竟想要什麼呢?
食物、愛與自我意象的關係
對人類來說,「擁有食物」代表很多意義。試著回想一下電影《春逝》的劇情,當劇中人問「要吃個泡麵再走嗎?」的時候,泡麵就成了引誘的詞彙。但之後「煮個泡麵吧!」卻帶著一種輕蔑感,讓對方知道他在我們心裡不再特別,也宣告浪漫熱情的愛意,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逐漸冷卻。「你把我當泡麵嗎?」是預期愛情將逝去的劇中人,用於表達焦慮、受踐踏的自尊以及隨之而來的羞恥的方式,「泡麵(速食)」象徵著兩人不完整且不成熟的關係。由此可見,飲食並不只是各種營養素的化學合成品,更具備其他的象徵意義,代表著人心、感情與關係。
食物與愛,乃至自我意象有很深的關聯。許多厭食症患者,都有渴望透過外表獲得愛與關注的傾向。這些患者記得自己幼年時期,沒有從依附對象身上獲得充分的愛,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獲得當時未能得到的愛與認同。如果無法確定自己可以獲得認同,他們就會感覺自己的存在變得不明確,最後彷彿失去自我一般,隨時陷入焦慮與孤單之中,極度渴望擁有朋友。於是,他們更執著於美麗的外貌,拼命想讓自己符合社會認為美麗的標準,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最容易獲得關注、愛與認同的方法。雖然造成進食障礙的原因有生物學上的,也有社會上的因素,但其中肯定也受到個性與家庭因素的影響。首次把吃東西的意義,引入人類心理發展學問體系的人是佛洛伊德。佛洛伊德將人類的幼年發展階段,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伊底帕斯期)、潛伏期;他將出生至十二個月前後這段時期歸為口腔期,即使過了這個階段,該階段所代表的意義與扮演的角色,也會以不同的形式持續對未來的人生發展造成影響。
口腔期最大的特徵,就在於這時期的孩童是無力獨自生存的存在,必須完全依附父母等養育者;一個人為了發揮獨立個體的功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依賴與依靠。因此,口腔期的特性幾乎與所有心理問題有所關聯,若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也可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情況。
在語言開始發展之前,孩童會動用觸覺、嗅覺、聽覺等所有直接的感覺器官去理解這個世界,其中也包括將母親的乳頭含在口中的這個行為(經典的例子就是孩子在開始會爬的時候,會將所有東西先放進嘴裡,從而掌握、探索該物品的特性)。在這段時期,嬰兒感到飢餓時,必須要有東西放進嘴裡才能消除那份不快感,也必須要有人幫忙清理,才能清除排泄物令肌膚不適的感覺。藉由這樣的過程,感受到外在世界對自己較為親切或較為敵對,並將這樣的印象烙印在心中。若在成長過程中,口腔期的依賴需求沒有被徹底滿足,反而會使人更加難以獨立,也會使人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另外,這個時期主要的成長課題,除了感受人生安穩的樂趣與快樂之外,也要透過具有重要意義的對象(在口腔期,具有重要意義的對象通常會是母親或父親等主要的養育者)的相處,充分體會依賴與安全感。原則上,人這輩子所會經歷的對人的基本信賴、快樂的感受、積極性與適當的攻擊性等,都是奠基於這個時期的經驗。
她的暴飮暴食與嘔吐,還有媽媽
C是一位二十多歲的未婚女性,患有心因性暴食症。她每天會暴飲暴食一次,發作時所吃下的食物分量,相當於十名普通成人的食量。她會吃到肚子幾乎要撐爆的程度,再用手指挖喉嚨催吐,有時候甚至可以不靠手指,只憑自己的意志吐出來。吐出來之後她會感到十分暢快,不過隨即又會感到空虛與羞恥。暴飲暴食的時候,很難品嘗到食物的美味,只會有種內在十分空虛,想盡快找東西填補的感覺。嘔吐完後她雖不再感到緊張,但卻會對反覆暴飲暴食、嘔吐的自己感到厭惡,進而變得憂鬱、產生想輕生的念頭。
開始進行精神分析式諮商之後,她有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與諮商師建立親密感。當她感覺與我變得親密時,就會陷入嚴重的焦慮,擔心自己過度依賴我或沉迷於這段關係。當然,她也有表現出其他的態度。
「親密感?當然,我知道醫生很努力想幫我,不過諮商的時間都是固定的,我也支付了相應的費用。醫生也沒辦法當我的爸媽不是嗎?」雖然態度有些消極,但她仍抱持著希望透過諮商接受協助進而改變的想法,所以我們的諮商得以持續。
事實上,所有類型的諮商,尤其是精神分析式的諮商,都具有兩種相互矛盾的特性。親子、情侶、配偶之間無法談論或不會談論的內容,經常會成為諮商的主題,這也使得諮商師與個案建立起在情緒上相當親近、深刻的關係。
但另一方面就跟C說的一樣,這的確是有金錢往來的「交易」,時間也都是固定的,所以諮商師不會過度暴露自己的私生活,也不會談論自己的問題,雙方也不會在諮商室外有私人會面。後者明顯是諮商的限制,但同時也是一個最低限度的保護措施,保護雙方不會因彼此生活中某些具破壞性的部分而引發問題;仔細思考以「家人」和「血緣」為名而發生的大小控制、干涉、虐待,就會明白這種保護措施有多重要。
如上所述,她對諮商師抱持著兩種背道而馳的感覺,也就是有著嚴重的矛盾心理,有時會因為這些情緒相互衝突而感到混亂或焦慮。諮商一方面有著特定的框架(用她的說法是「冷漠」),但同時也能很有「人性」。在這樣的特性之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方能藉由諮商幫助個案打從心底,接受自己不需要過著那麼緊繃的生活。隨著諮商的進行,我們也能慢慢看見她為何難以從與諮商師之間的關係,感受到親密與安定。實際上,對於諮商師的矛盾心理,其實與她和母親之間的關係非常類似。如果有需要,C的母親會無視她本人的需求,硬是逼C吃到肚子很撐,因為沒把媽媽給的食物吃完是C家中的禁忌。母親心情不好時會變得非常冷漠,而C的父親個性衝動,只要稍不順心就會大發雷霆。夫妻經常因為小事爭吵,吵完之後母親經常離家,年幼的C也因此常有「媽媽如果不回來怎麼辦」的焦慮。C對媽媽的態度有時極為親近,有時則是像永遠不會再見面的人一樣冷漠,沒有中間值,通常都是這兩者極端之一。只要累積壓力或是與媽媽之間的關係變差,她的嘔吐與暴飲暴食問題就會加劇;事實上,在諮商過程中,她若是感覺與諮商師在心理上變得太過親近,或是對諮商師感到憤怒時,暴飲暴食的症狀也會變嚴重。
幸好,在諮商過程中,她逐漸了解暴飲暴食與嘔吐所代表的各種意義。其中之一就是暴飲暴食對C來說,是類似用來安撫壓力或焦慮的機制。「安撫」這個詞並不準確,這更像是打針打在其中一邊的臀部時,必須去打一下另一邊的臀部,才能令人遺忘被針扎的痛楚。暴飲暴食對她來說,是藉由飲食帶來的強烈刺激,暫時忘卻帶給她壓力的現實情況。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暴飲暴食也象徵與母親的一體感,嘔吐則意味著與母親保持距離,而這也適用於與諮商師間的關係。母親與諮商師所象徵的意義,都能具象化成為飲食。
一部一九九五年上映的韓國老電影《三○一. 三○二》就生動地描繪了在人際關係中,與飲食有關的問題,究竟會多麼的暴力。新希望拜歐公寓三○二號的住戶名叫允熙,她因罹患神經性厭食症(厭食症)而拒絕進食。劇中,允熙在青春期時曾遭到經營肉舖的養父性侵。至於三○一號的住戶宋熙,則是個執著於料理的女人。宋熙會把自己做好的料理分送給允熙,但後來她得知允熙都不吃自己做的料理,還會將這些菜全部丟掉,於是,兩人之間的關係從單純懷抱好意的鄰居,逐漸轉變成強迫餵食的加害者與抗拒進食的被害者。
施虐性(虐待狂)原本指的是透過折磨、虐待性伴侶的行為,獲得興奮與滿足的現象。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即使在與性無關的情況下,也能將這種傾向擴大解釋成為透過施加生理的虐待或心理的操縱、蔑視等來獲得滿足。受虐性(受虐狂)則相反,指的是讓自己反覆受罰,或一再重複遭受虐待的相處模式。在這部電影的前半段,宋熙可說是一個施虐者。因為這是一部電影,所以情節多少有些誇大,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確實存在很多這種施虐與受虐的關係。
除此之外,其中一個值得玩味的點在於性侵允熙的養父,是一位經營肉舖的老闆。換句話說,對允熙來說飲食,尤其是肉食與加害者的攻擊性及性(暴力)有所連結,同時也是令她想起人類(醜陋)欲望的媒介。這會刺激她內心的攻擊欲望,使她想攻擊對自己施以性虐待的養父和袖手旁觀的母親。同時,飲食也會讓允熙對人類自然的性成長與需求感到羞恥。除了飲食之外,允熙在性與感情方面都相當壓抑,執著於書本與文字的原因也能追溯至此。
佛洛伊德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將這種執著於書本與文字,意圖藉此逃避內在衝突與矛盾的防衛機制命名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在攻擊性與性成長快速發展的青春期或青少年期,理智化是正常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傾向。
最佳賣點 : 成長和生活,是一連串失去的過程,我們失去了一些,才能得到一些。
問題是失去的那一些並不會真的失去,而是以某種形式存放於心裡,慢慢發酵。
如果一直放任不管,它終將成為一道道的創傷,臭不可聞……
所以,我們必須哀悼「失去」,與這些「創傷」好好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