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V
作者 | 沈旭暉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V: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 |
作者 | 沈旭暉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V: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 |
內容簡介 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選取了劇情時間跨度兩千年、以電影為主的影劇作品,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為讀者分析劇情、補充歷史脈絡,希望建立一個有系統的方式,以流行文化為主軸來講解及討論。第五冊的討論給了更多故事發生地點或者電影拍攝地點的文化脈絡,諸如日本二戰時期的軍國與民族主義、英國最後的大國外交戰略、美國民權運動及流行文化的互動、剛果內戰與政權更迭等,也有更多奠基於史實上的奇想。「國際政治夢工場」累積至此,相信已經帶領讀者突破娛樂的表層,並且養成了深入脈絡和觀察局勢的獨到觀點。 目前五冊基本上在2014年左右完成,折射出一個尚未遭逢巨變的「香江國際視野」,是經歷了傘運和反修例抗爭的我們,回顧世界局勢與時空脈絡的重要參考。 本冊探討的作品為: 藍色小精靈│王的盛宴│皇家獵日│復活島│博物館驚魂夜2│博物館驚魂夜3│蟬之記│林肯│露西婭│讓子彈飛│建黨偉業│賽德克巴萊│KANO│真善美│名畫的控訴│當總統遇上皇上│山本五十六│日落真相│模仿遊戲│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誘‧惑│狼圖騰│自由大道│逐夢大道│激樂人心│美國與約翰藍儂│鐵娘子:堅固柔情│醉夢英倫│足球有毒│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高山上的世界盃│我的朋友,我的同學,我愛過的一切│喬治‧布希之叱吒風雲│戀童如子│金盞花大酒店│聖地上的通靈婆婆│00:30凌晨密令│剛果風雲│11 26慘案│美國狙擊手│金牌特務│超人:鋼鐵英雄│愛‧尋‧迷│十二夜│熊麻吉2
作者介紹 沈旭暉沈旭暉Simon Shen國際關係學者,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香港智庫組織Roundtable、GLOs基金創辦人。FB粉專: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Simon's Glos World
產品目錄 自序 藍色小精靈──卡通符號學:共產?納粹還是性革命? 王的盛宴──借古諷今的侷限 皇家獵日──《皇家獵日》與真實的印加覆亡之謎 復活島──《復活島》:真正的悲劇比電影更恐怖 博物館驚魂夜2──博物館驚魂夜2與美國史 博物館驚魂夜3──《博物館驚魂夜3》:不為注視的大翻案 蟬之記──《蟬之記》:日本「武士道」必然產生軍國主義嗎? 林肯──造神 露西婭──《露西婭》與古巴的大國陰影 讓子彈飛──從《讓子彈飛》發掘八國聯軍 建黨偉業──《建黨偉業》的民國翻案 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巴萊》與比較政治學 KANO──臺灣親日嗎? 真善美──經典重構之《真善美》:誰是奧地利愛國者? 名畫的控訴──《名畫的控訴》:當陳年歷史在日常生活出現 當總統遇上皇上──從家事閱讀國事的難度 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的平行時空 日落真相──不審訊日皇與當代國際關係 模仿遊戲──《模仿遊戲》:如何重構耳熟能詳的二戰史 為愛璀璨:永遠的葛麗絲──摩納哥王妃與主權的故事 誘.惑──人生的雙重標準 狼圖騰──《狼圖騰》:法西斯份子,還是環保份子? 自由大道──美國同志政治 逐夢大道──《逐夢大道》的本土意涵 激樂人心──靈魂音樂教父詹姆士.布朗如何影響美國黑人身分認同 美國與約翰藍儂[紀錄片]──重溫陰謀論時代 鐵娘子:堅固柔情──英國最後的大國外交 醉夢英倫[紀錄片]──Spandau Ballet與英國當代音樂政治 足球有毒[紀錄片]──哥倫比亞足球王朝解謎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北京眼中的「原罪」 高山上的世界盃──不丹的入世宣言 我的朋友,我的同學,我愛過的一切──從「新加坡《那些年》」閱讀新加坡本土社會 喬治‧布希之叱吒風雲──假如《喬治‧布希之叱吒風雲》開拍續集…… 戀童如子──當戀童遇上相對論 金盞花大酒店──從《金盞花大酒店》看英印兩國情結 聖地上的通靈婆婆──還原真正的哈薩克 00:30凌晨密令──破譯美國加工的反恐戰史 剛果風雲──閱讀剛果政局的荒謬 11 26慘案──如何在印度處理敏感題目? 美國狙擊手──《美國狙擊手》:21世紀還會誕生名將嗎? 金牌特務──21世紀還有主宰會嗎? 超人:鋼鐵英雄──《超人:鋼鐵英雄》是否影射耶穌? 愛.尋.迷──重構世紀末巴黎—《愛.尋.迷》的香港平行時空 十二夜[紀錄片]──《十二夜》與國際關係:狗會成為「非人類人」嗎? 熊麻吉2 ──《熊麻吉2》的美國政治社會文化解讀
書名 / | 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V |
---|---|
作者 / | 沈旭暉 |
簡介 / | 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V: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9860603743 |
ISBN10 / | 986060374X |
EAN / | 9789860603743 |
誠品26碼 / | 2681977946003 |
頁數 / | 30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1.5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513 |
自序 : 〈自序〉
在知識細碎化的全球化時代,象牙塔的遊戲愈見小圈子,非學術文章一天比一天即食,文字的價值,彷彿越來越低。講求獨立思考的科制整合,成了活化硬知識、深化軟知識的僅有出路。國際關係和電影的互動,源自這樣的背景。
分析兩者的互動方法眾多,簡化而言,可包括六類,它們又可歸納為三種視角。第一種是以電影為第一人稱,包括解構電影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或老闆)的政治意識,或分析電影時代背景和真實歷史的差異,這多少屬於八十年代興起的「影像史學」(historiophoty)的文本演繹方法論。例如研究美國娛樂大亨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在五十年代開拍爛片《成吉思汗》(The Conqueror)是否為了製造本土危機感、從而突出蘇聯威脅論,又或分析內地愛國電影如何在歷史原型上加工、自我陶醉,都屬於這流派。
第二種是以電影為第二人稱、作為社會現象的次要角色,即研究電影的上映和流行變成獨立的社會現象後,如何直接影響各國政治和國際關係,與及追蹤政治角力的各方如何反過來利用電影傳訊。在這範疇,電影的導演、編劇和演員,就退居到不由自主的角色,主角變成了那些影評人、推銷員和政客。伊朗政府和美國右翼份子如何分別回應被指為醜化波斯祖先的《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人權份子如何主動通過《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向國際社會控訴赤柬的大屠殺,都在此列。
第三種是以電影為第三人稱,即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反客為主,通過電影旁徵博引其相關時代背景,或借電影激發個人相干或不相干的思考。近年好萊塢電影興起非洲熱,讓美國人大大加強了對非洲局勢的興趣,屬於前者;《達賴的一生》(Kundun)一類電影,讓不少西方人被東方宗教吸引,從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世界觀,屬於後者。
本系列提及的電影按劇情時序排列,前後跨越二千年,當然近代的要集中些;收錄的電影相關文章則分別採用了上述三種視角,作為筆者的個人筆記,它們自然並非上述範疇的學術文章。畢竟,再艱深的文章也有人認為是顯淺,反之亦然,這裡只希望拋磚引玉而已。原本希望將文章按上述類型學作出細分,但為免出版社承受經濟壓力,也為免友好誤會筆者誤闖其他學術領域,相信維持目前的形式,還是較適合。結集的意念有了很久,主要源自多年前看過美國史家學會策劃的《幻影與真實》,以及Marc Ferro的《電影與歷史》。部份原文曾刊登於《茶杯雜誌》、《號外雜誌》、《明報》、《信報》、《AM730》、《藝訊》、《瞭望東方雜誌》等;由於媒體篇幅有限,刊登的多是字數濃縮了一半的精讀。現在重寫的版本補充了基本框架,也理順了相關資料。編輯過程中,刻意加強文章之間的援引,集中論證國際體系的整體性和跨學科意象。
香港人和臺灣人,我相信都需要五點對國際視野的認識:
一、國際視野是一門進階的、複合的知識,涉及基礎政治及經濟等知識;
二、國際視野是可將國際知識與自身環境融會貫通的能力;
三、國際視野是具備不同地方的在地工作和適應能力;
四、國際視野應衍生一定的人本關懷;
五、國際視野不會與其他民族及社會身分有所牴觸,涉及一般人的生活。
而電影研究,明顯不是我的本科。只是電影作為折射國際政治的中介,同時也是直接參與國際政治的配角,讓大家通過它們釋放個人思想、乃至借題發揮,是值得的,也是一種廣義的學習交流,而且不用承受通識教育的形式主義。
笑笑說說想想,獨立思考,是毋須什麼光環的。
內文 : 〈鐵娘子:堅固柔情──《鐵娘子:堅固柔情》與英國最後的大國外交〉
港譯:鐵娘子
時代:1970-1990
地域:英國
製作:英國、法國/2011/95分鐘
導演:Phyllida Lloyd
編劇:Abi Morgan
演員:Meryl Streep/ Jim Broadbent/ Iain Glen
以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為主角的電影《鐵娘子:堅固柔情》上映時,這位傳奇女政治家依然在世,雖然已患上老人癡呆,但相信不可能沒有看過電影,對影后梅莉‧史翠普的演技大概也不會不讚歎。當時我們搞了一個首映籌款晚會,邀請了陶傑先生當主講嘉賓,關於電影如何緊扣英國政局,這裡就不再贅。到了2013年,柴契爾夫人終於離世,世人再次對她的一生品評,那時候,大眾才發現《鐵娘子:堅固柔情》的缺憾不是任何內政部分,而是對她的大外交格局輕輕帶過。柴契爾夫人對國際關係理論從來有自己的一套見解,無論是否同意她,都不能否定她具有大國戰略眼光。她的理論並非鐵板一塊,而是由數個相互補充、乃至衝突的體系組成,而且到了今天,不少國際案例,依然有「柴契爾理論」的影子。對這位近代最有國際視野、也最有全球影響力的英國首相而言,電影只突顯其強悍、「大國夢」,卻沒有刻劃任何大戰略思維,反而情願突出其老人病,未免有點遺憾。為了彌補這遺憾,我們不妨介紹柴契爾外交的五個面向:
一、柴契爾夫人雖然一如電影刻劃,畢生以反共著稱(還十分仇視英國工會),但並不盲目反獨裁,更不是廣義的「民主鬥士」(對此不少香港人大概深有感受)。她跟不少獨裁政權都保持友好,例如智利獨裁者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就是她的私人密友。而柴契爾夫人對南非、羅德西亞白人政權等種族隔離政策的批判,也相當有保留。但這些角色都沒有在電影出場。柴契爾夫人反對的,主要是作為一個對外擴張陣營的「共產帝國」,因此強烈支持美國總統雷根針對這個「邪惡帝國」的幾乎一切行動,並因此被視作終結冷戰的功臣之一。但電影沒有解釋的是,這道公式,更多是源自對英國地位的現實主義考慮,多於理念。同一「大西洋聯盟」公式,在冷戰結束後其實繼續在中東出現:英美都支持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埃及等友好獨裁國家,反對敘利亞、伊拉克等被視為有外擴野心的獨裁政體,直到茉莉花革命爆發,英國國內種族問題激化,倫敦才意識到公式是時候變改。這時候,距離柴契爾時代已二十多年。
二、一方面,柴契爾夫人以戰勝作為共產國家龍頭的蘇聯為己任,但另一方面,她同時其實希望保留冷戰的二元格局,因為那對英國最有利。在那個格局,柴契爾夫人令英國成為美國陣營的二把手,她和雷根的關係平起平坐,有時更能對美國施壓,不像後來布萊爾(Tony Blair)徹底淪為布希的附庸。二人的友誼,電影是有著墨的。不過更多的外交計算,還是難以像「柴契爾─雷根關係」那樣容易形象化,電影就難以白描了。例如柴契爾夫人除了針對另一方的敵人,也著力避免陣營內其他勢力的冒起,特別是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實行改革開放後,柴契爾夫人情願這樣的蘇聯繼續存在,去維持冷戰二元體系,並親口告訴戈巴契夫,她「不希望兩德統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一派學者相信冷戰後的國際亂局成因,就是源自失去二元格局,因此希望以中美為主軸,重構一個二元體系;假如成事,日本也可能扮演當年英國在體系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柴契爾夫人生前擬定了喪禮出席者名單,名單上原來包括了全體在生的美國總統及前總統,這陣容也是美國給予最重要盟友的待遇,例如以色列前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乃至約旦前國王胡笙(Hussein bin Talal)病逝時,所有在生的美國總統、前總統都一起乘坐總統專機,飛到當地出席喪禮。但結果到了柴契爾夫人這次,沒有一人願意出席,令英國舉國上下感到不是滋味。假如她在冷戰期間離世,美國的重視肯定百倍不止,這正正反映了英美領袖的私人友誼,畢竟沒有凌駕國家利益。
三、柴契爾夫人對歐洲態度鮮明,既要加入其共同市場,又對任何可能削弱英國主權的機制極度抗拒,假如增加相關描寫,電影的現實價值相信會更大。英國至今拒絕加入歐元區,2010年上任的保守黨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2015年競選時聲稱連任後將舉行是否留在歐盟的公投,都與她的路線關係至鉅。柴契爾夫人的疑歐態度,除了源自英國人的民族主義,也反映對聯邦主義者的不信任,擔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等會凌駕英國議會民主,並削弱英國獨自處理經濟危機的彈性。近年歐盟爆發危機後,希臘、塞浦路斯等都讚賞英國的智慧,而柴契爾夫人在下臺後,依然不時「勸勉」愛沙尼亞等小國不要加入歐盟。相信這條「柴契爾疑歐路線」,會繼續成為歐盟內部鬥爭的其中一條主軸。
四、柴契爾夫人與智利建立的特殊關係,在國際格局中頗有特色,因為那是先有相似經濟發展模式、後有共同利益、繼而深化至軍事層面的盟友關係,因此皮諾契特理應得到幾個鏡頭。可惜沒有。今天我們熟悉的「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其實是源自智利皮諾契特右翼政權的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式經濟實驗,她以「智利模式」為師時,屬於全球先驅。後來福克蘭群島戰爭爆發,與阿根廷存在邊境糾紛的智利成了唯一支持英國的南美洲國家,為英國提供了大量寶貴情報,那是柴契爾夫人政治生涯的轉捩點。因此她視皮諾契特為生死之交,在後者下臺面臨起訴時,還親往探望。現在的「金磚國家」原來利益互不相干、乃至互相衝突,但經濟發展模式相近,開始謀求深化為戰略合作,部分也和英智關係異曲同工。
五、電影把福克蘭群島戰爭,視作柴契爾夫人證明自身正確和實力的關鍵一役,但一切過份個人化,而沒有刻劃這場戰爭的真正特色。事實上,雖然這場貌似無關痛癢的戰爭沒有根本影響世界局勢,卻開啟了一個模式,就是英國通過福克蘭群島的千多名居民,把戰爭建構為一場「認同戰爭」。當時世上支持阿根廷擁有福島理據的國家為數頗多,根據剛解密的《柴契爾夫人文件》,甚至有她身邊的黨友提議放棄福克蘭、接回全體島民。但最終英國成功扭轉國際輿論,把阿根廷描繪成侵略者,靠的就是強調島民對英國的認同和英式生活習慣,以及誇大阿根廷佔領群島後的舉措,以突顯對方為侵略者、「他者」。事實上,柴契爾夫人處理香港問題原來也希望使用同樣模式,不過對手是大國,她就沒有魄力執行了。冷戰結束後,不少戰爭的交戰方都刻意建構居民認同,以求影響戰局,也是福克蘭戰爭的故智。
從柴契爾夫人的回憶錄可見,她對國際事務興趣極濃,從不懷疑自己的世界領袖身分,也因而忽略了對黨內矛盾的警惕。結果,她戰勝了種種國際對手,卻被黨內的自己人轟下臺,這自然成了她畢生的遺憾。她下臺後,逐漸退化成了一個癡呆老人,而英國再也沒有大國外交的氣派。她離去後,也許英國再也產生不了下一位大國領袖。既然是這樣,《鐵娘子:堅固柔情》未能對她的國際身分認同有更多描繪,就更令人遺憾了。
〈金牌特務──21世紀還有主宰會嗎?〉
港譯:皇家特工:間諜密令
時代:現代
地域:英國、美國
原著:The Secret Service (Mark Millar, Dave Gibbons/ 2012)
製作:美國/2014/129分鐘
導演:Matthew Vaughn
編劇:Matthew Vaughn
演員:Colin Firth/ Taron Egerton/ Samuel L. Jackson
《金牌特務》是一齣特務喜劇,由同名漫畫改編,講述祕密特務組織「Kingsman」,阻止億萬富翁范倫坦(Richmond Valentine) 進行人類大屠殺以「拯救地球」的陰謀。范倫坦的部署是透過衛星網路和手機SIM卡系統,發放某種特別訊號,受訊號影響的人會失控地使用暴力,互相殘殺,造成絕大部分人類自我毀滅,以減輕地球所受的人為破壞。范倫坦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句格言:「人類像病毒,地球像宿主。總有一天,不是宿主消滅了病毒,就是病毒毀滅了宿主,兩者都一樣!」
古今中外的瘋狂「救世」計畫
「視人類為地球文明的瘟疫,計劃發動大屠殺拯救地球」這類邏輯,其實在古今中外的小說、歷史都屢見不鮮。香港人熟悉的有衛斯理系列的《瘟神》──由世界各國勢力人物組成的「主宰會」計劃散播恐怖病毒,消滅二十億人,以抵銷全球人口增長。主宰會的意識形態,似乎與《金牌特務》大反派范倫坦的近似,而且都是真心相信自己在做「偉大」的事。類似陰謀也在香港彭浩翔數年前執導電影《出埃及記》出現過──一群女性成立祕密組織,計劃用一種服後會打嗝致死的毒藥,以圖殺光所有男人,認為成事後世界就會更美好,只是其中衝突設定在兩性之間,屬於另一種話題而已。
至於歷史上,迷信對某部分人類進行大屠殺、或集體自我毀滅,從而篩選出較優秀的「人類文明」或世界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例如前者有日本奧姆真理教,後者則有人民聖殿教(The Peoples Temple of the Disciples of Christ)。
日本的奧姆真理教在1995年3月發動東京地鐵沙林毒氣襲擊,造成13人死亡,6300人受傷,相信不少朋友記憶猶新。其實,奧姆真理教還策劃過更大規模的「十一月戰爭」,準備在1995年11月國會開幕儀式舉行期間,動用之前購入的俄製軍用直升機,在東京上空噴灑沙林毒氣、肉毒桿菌等,再乘混亂推翻日本政府。教主麻原彰晃的「信念」是,先成為日本之王,之後將世界大部分地區納入奧姆真理教管轄範圍,建立「奧姆真理國」,並將仇視「真理」的人殺掉。只是東京恐攻後,日本警方深入調查,搜獲奧姆真理教核心成員早川紀代秀的筆記,才揭發計畫;據筆記所載,麻原對「十一月戰爭」計畫滿有信心,除了殺死天皇、政府內閣,更明確定下殺死1200萬東京都市民的目標。假如成事,場景恐怕和《金牌特務》的慘烈不遑多讓,而且不會有那種戲謔存在。
被淡忘的圭亞那「人民聖殿教」大屠殺
在南美洲,1978年則發生過瓊斯鎮集體自殺事件,鎮上909人集體服毒自殺死亡,當年轟動一時,不過今天已漸為人淡忘。瓊斯鎮(Jonestown)位於南美國家圭亞那,在1974年為美國宗教組織「人民聖殿教」的教徒開發,要在當地建立農村人民公社,並以教主瓊斯(Jim Jones)名字為該鎮命名。教眾起初聲稱為逃避美國資本主義的壓榨而遷往瓊斯鎮,但瓊斯宣傳美國中情局、圭亞那政府等機構準備攻陷瓦解瓊斯鎮,並提出逃往蘇聯,或集體以「革命性自殺犧牲殉道」的選項,結果903人選擇了後者。瓊斯當時指示,「革命性自殺」要從小童開始,因他知道小孩往往讓成年父母有所留戀,當父母先動手殺了孩子,就更容易、更有決心服從集體自殺。據一些當時逃離瓊斯鎮,或在自殺中倖存的人憶述,自殺者接受藥物注射時普遍冷靜,認為自己將前往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納粹屠殺的「現代性」
當然,說到大屠殺,更多人立即想起希特勒。納粹德國在發動二次大戰之前、之初,就曾以「猶太瘟疫」作口號,為屠殺猶太人作意識形態宣傳,和電影談及的「人類瘟疫」如出一轍。二戰的經歷,教不少人懷疑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科技、理性的進步反而造成大屠殺、集中營和戰爭武器,傷害世界和人類文明,一度引發懷疑「現代性」(modernity)的思潮。波蘭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曾著書《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解釋為何文明愈來愈進步,反而出現猶太大屠殺這種倒退,結論是現代性本身成為了大屠殺的必要條件,讓這種後者不再是空想,而是可以部署、執行的計畫。
生於1925年的猶太裔波蘭社會學巨頭。他在二戰時曾加入蘇聯紅軍,曾參與進攻柏林的戰役。戰後,鮑曼踏上學術之路,在華沙大學深造。他在1968年因犯下「毒害青年罪」被驅逐出境,後來到英國居住。鮑曼在1971年至1990年於英國利茲大學任教社會學系,其研究範疇主要有消費主義、現代性等等。鮑曼!
回顧歷史,反猶主義其實是數千年來的普遍現象,然而在威瑪共和時期,德國人對猶太人並沒有比其他國家嚴重的厭惡(程度甚至不及法國人)。鮑曼認為以反猶主義到達極端來解釋大屠殺的發生,是犯了以普遍性解釋獨特性的邏輯謬誤。反而,鮑曼認為「現代性」與美麗、潔淨和秩序有關,配合理性、效率、官僚體制等現代性手段,要麼從正面建立美好世界,要不就會演繹成消滅醜惡、骯髒的負面建設──這才是納粹大屠殺的根源。
雖然現代性不一定發展出大屠殺,但假若沒有現代國家官僚體制,沒有成本計算、按章辦事、機械式分工,大屠殺只能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似乎又解釋了歷史、文學、電影中,一些實行驚天滅絕大陰謀的「魔頭」,總有歇斯底里、潔癖、強迫症等形象,而且通常是瘋狂政治家、科學家等天才。《金牌特務》的IT富商,正是上述模式的21世紀進化版:他無須是政治領袖,只需一部手機,加上「現代性」,就可顛覆世界。多年前網絡惡搞比爾‧蓋茲(Bill Gates)代表「666」(編按: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666被視為不吉利的「魔鬼數字」),資訊科技革命令每人難逃監控,恐怕這預言,也逐漸正成為「現代性」的事實。
最佳賣點 : 知名國際關係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沈旭暉,從近200部電影探討古今中外國際關係的重磅力作──
★電影不只是娛樂!拓展視野的世界局勢全解讀!
★電影不只是聲光!故事背景的歷史脈絡全掌握!
★電影不只是流行!歷久彌新的國際視野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