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I
作者 | 沈旭暉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I: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 |
作者 | 沈旭暉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I: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 |
內容簡介 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選取了劇情時間跨度兩千年、以電影為主的影劇作品,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為讀者分析劇情、補充歷史脈絡,希望建立一個有系統的方式,以流行文化為主軸來講解及討論,舉凡美國總統小布希與反恐戰爭、美國左派右派意識形態之別、東歐國家歷史及冷戰遺留、中東局勢角力、非洲區域關係和國際組織發展等國際議題,從而增添國際視野。 目前五冊基本上在2014年左右完成,折射出一個尚未遭逢巨變的「香江國際視野」,是經歷了傘運和反修例抗爭的我們,回顧世界局勢與時空脈絡的重要參考。 本冊探討的電影為: 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墨攻│神鬼戰士│滿城盡帶黃金甲│王者天下│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盜│七劍│蒙面俠蘇洛2:不朽傳奇│玩偶之家│頂尖對決│霍元甲│蠟像館│近距交戰│阿拉伯的勞倫斯│大軍閥│神鬼玩家│太行山上│戰地情人│帝國大審判│帝國毀滅│東京審判│達賴的一生│阿維那的夏天│光榮之子│巧克力冒險工廠│最後的蘇格蘭王│慕尼黑│盲流感│烈火青春│竊聽風暴│再見列寧!│血鑽石│盧安達飯店│黛妃與女皇│諜對諜│疑雲殺機│九一一事件簿之布吉納法索段│華氏911│反恐戰線│門當父不對2:親家路窄│愛情,不用尋找│疾風禁區│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門徒│不願面對的真相│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Hello Kitty樂園之歌舞劇場│哆啦A夢:大雄的貓狗時空傳│超劇場版Keroro軍曹
作者介紹 沈旭暉沈旭暉Simon Shen國際關係學者,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香港智庫組織Roundtable、GLOs基金創辦人。FB粉專: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Simon's Glos World
產品目錄 自序 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怎樣才算傷害伊朗人民感情? 墨攻──西方傳奇對墨家大滲透 神鬼戰士──賢君昏君多面觀 滿城盡帶黃金甲──驗證張藝謀「自我東方化」偽正史 王者天下──重構賓拉登和海珊的共同偶像 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盜──沒有國家的非國家個體NSA史 七劍──東方星戰之人造業報史詩 蒙面俠蘇洛2:不朽傳奇──美國對拉丁英雄的「愛國吸納」 玩偶之家[舞台劇]──2006侏儒版vs. 1935江青版 頂尖對決──華人、間諜和怪人的魔術政治 霍元甲──清末民初武師等同排外土霸? 蠟像館──蠟像館:戰前的第四權 近距交戰──「兄弟化現象」解剖:讓李香蘭Fraternize東亞吧! 阿拉伯的勞倫斯──等著21世紀重拍的中東前傳 大軍閥──無心插柳的大歷史 神鬼玩家──霍華‧休斯的法西斯變自由派手術 太行山上──發掘愛國樣板戲的細胞 戰地情人──「去愛國化」鋼琴師的本來面目 帝國大審判──德國反右女神的接班路 帝國毀滅──帕金森梟雄的最後前瞻 東京審判──中國審日本為何不能與國際接軌? 達賴的一生──活學活用「放低次要矛盾」的矛盾論 阿維那的夏天──解構以色列三代「集體回憶」 光榮之子──悲劇五十年祭:革命的廣義成功 巧克力冒險工廠──奇想背後的魔幻寫實與歌德次文化 最後的蘇格蘭王──未破解的「烏干達狂人」成名密碼 慕尼黑──「反反恐」雞精哲學的一大堆盲點 盲流感[舞台劇]──葡國流感的中國文革隱喻 烈火青春──新浪潮經典的恐怖份子:赤軍.赤火.赤裸.赤的疑惑 竊聽風暴──文化人自我陶醉的謊言 再見列寧!──再見列寧,再見日成 血鑽石──通緝沒有出場的四個非洲主角 盧安達飯店──「盧安達辛德勒」背後的禁忌 黛妃與女皇──英國王室剩餘價值論 諜對諜──中國在中東形象啟示錄 疑雲殺機──討伐藥閥的非洲風情畫 九一一事件簿之布吉納法索段──由非洲坎城到非洲王晶 華氏911──宣傳反布希的概念偷換 反恐戰線──反恐,過季了 門當父不對2:親家路窄──美國保守主義vs.自由主義大戰 愛情,不用尋找──唐璜文化21世紀還可怎變? 疾風禁區──紐卡索自我宣傳的深層結構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他者」如何對美國左右開弓 門徒──商榷金三角夕陽論 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環保電影.超限閱讀 酷狗寶貝之魔兔詛咒──「生態恐怖動畫」的巴哈伊教生態觀 Hello Kitty樂園之歌舞劇場──泡沫樂園之父辻信太郎 哆啦A夢:大雄的貓狗時空傳──當叮噹變成達賴喇嘛…… 超劇場版Keroro軍曹──軍曹與日本軍國主義的未來……
書名 / | 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I |
---|---|
作者 / | 沈旭暉 |
簡介 / | 國際政治夢工場: 看電影學國際關係 Vol. I: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9860603705 |
ISBN10 / | 9860603707 |
EAN / | 9789860603705 |
誠品26碼 / | 2681977932006 |
頁數 / | 32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1.3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424 |
最佳賣點 : 知名國際關係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沈旭暉,從近200部電影探討古今中外國際關係的重磅力作──
★電影不只是娛樂!拓展視野的世界局勢全解讀!
★電影不只是聲光!故事背景的歷史脈絡全掌握!
★電影不只是流行!歷久彌新的國際視野全收藏!
自序 : 〈自序〉
在知識細碎化的全球化時代,象牙塔的遊戲愈見小圈子,非學術文章一天比一天即食,文字的價值,彷彿越來越低。講求獨立思考的科制整合,成了活化硬知識、深化軟知識的僅有出路。國際關係和電影的互動,源自這樣的背景。
分析兩者的互動方法眾多,簡化而言,可包括六類,它們又可歸納為三種視角。第一種是以電影為第一人稱,包括解構電影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或老闆)的政治意識,或分析電影時代背景和真實歷史的差異,這多少屬於八十年代興起的「影像史學」(historiophoty)的文本演繹方法論。例如研究美國娛樂大亨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在五十年代開拍爛片《成吉思汗》(The Conqueror)是否為了製造本土危機感、從而突出蘇聯威脅論,又或分析內地愛國電影如何在歷史原型上加工、自我陶醉,都屬於這流派。
第二種是以電影為第二人稱、作為社會現象的次要角色,即研究電影的上映和流行變成獨立的社會現象後,如何直接影響各國政治和國際關係,與及追蹤政治角力的各方如何反過來利用電影傳訊。在這範疇,電影的導演、編劇和演員,就退居到不由自主的角色,主角變成了那些影評人、推銷員和政客。伊朗政府和美國右翼份子如何分別回應被指為醜化波斯祖先的《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人權份子如何主動通過《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向國際社會控訴赤柬的大屠殺,都在此列。
第三種是以電影為第三人稱,即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反客為主,通過電影旁徵博引其相關時代背景,或借電影激發個人相干或不相干的思考。近年好萊塢電影興起非洲熱,讓美國人大大加強了對非洲局勢的興趣,屬於前者;《達賴的一生》(Kundun)一類電影,讓不少西方人被東方宗教吸引,從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世界觀,屬於後者。
本系列提及的電影按劇情時序排列,前後跨越二千年,當然近代的要集中些;收錄的電影相關文章則分別採用了上述三種視角,作為筆者的個人筆記,它們自然並非上述範疇的學術文章。畢竟,再艱深的文章也有人認為是顯淺,反之亦然,這裡只希望拋磚引玉而已。原本希望將文章按上述類型學作出細分,但為免出版社承受經濟壓力,也為免友好誤會筆者誤闖其他學術領域,相信維持目前的形式,還是較適合。結集的意念有了很久,主要源自多年前看過美國史家學會策劃的《幻影與真實》,以及Marc Ferro的《電影與歷史》。部份原文曾刊登於《茶杯雜誌》、《號外雜誌》、《明報》、《信報》、《AM730》、《藝訊》、《瞭望東方雜誌》等;由於媒體篇幅有限,刊登的多是字數濃縮了一半的精讀。現在重寫的版本補充了基本框架,也理順了相關資料。編輯過程中,刻意加強文章之間的援引,集中論證國際體系的整體性和跨學科意象。
香港人和臺灣人,我相信都需要五點對國際視野的認識:
一、國際視野是一門進階的、複合的知識,涉及基礎政治及經濟等知識;
二、國際視野是可將國際知識與自身環境融會貫通的能力;
三、國際視野是具備不同地方的在地工作和適應能力;
四、國際視野應衍生一定的人本關懷;
五、國際視野不會與其他民族及社會身分有所牴觸,涉及一般人的生活。
而電影研究,明顯不是我的本科。只是電影作為折射國際政治的中介,同時也是直接參與國際政治的配角,讓大家通過它們釋放個人思想、乃至借題發揮,是值得的,也是一種廣義的學習交流,而且不用承受通識教育的形式主義。
笑笑說說想想,獨立思考,是毋須什麼光環的。
內文 : 〈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盜──沒有國家的非國家個體NSA史〉
港譯:加勒比海盜之決戰魔盜王
時代:公元1650年
地域:加勒比海各島(今牙買加/海地)
製作:美國/2006/150分鐘
導演:Gore Verbinski
演員:Johnny Depp/ Orlando Bloom/ Keira/ Knightley/ Bill Nighy/ Stellan Skarsgard/ Jack Davenport
五歲時,第一次到迪士尼樂園,東京。既沒有自由、也沒有自由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加勒比海盜遊戲。到了大學時代,再到迪士尼,佛羅里達,才發現童年的「奇妙旅程」其實很爛,繞場一周也不知道何以海盜聚在加勒比海,也不知道他們傳奇在哪裡,似乎土產的張保仔和鄭一嫂還具可塑性得多。到了迪士尼斥巨資化樂園景點為電影,找來好萊塢老手Ted Elliot度身訂造(可以幫助樂園吸引新遊客的)劇本,一拍就是三部曲,我們終於發現,原來以往的遊戲毫無情節內容,卻依舊解答不了「為什麼加勒比海會有海盜」這個基本問題,更不可能知道與加勒比海盜有關的不同集團,原來都是走在時代尖端的非國家個體(non-state actors, NSA)。證明電影,確是童叟無欺的迪士尼奇妙出品,厲害。
柴契爾公子的前輩僱傭兵
這電影的海盜以白人為主,歷史上的加勒比海盜成份更雜,而且兵匪合一,堪稱典型僱傭兵。五百年前,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爭相殖民加勒比島嶼,戰敗國士兵落草為寇,輾轉和刁民合流,這應是當地海盜之禍的主因。然而與其說歐洲白人落草是因為地盤被吞併,倒不如說各國政府主動鼓勵官兵變身海盜、有時又准許海盜昇格為官兵,因為當時的加勒比海,根本一片混沌。以著名的威爾士海員亨利‧摩根(Henry Morgan)為例,他在鄉下,原來是口碑要多壞有多壞、徹頭徹尾的無賴,後來來到加勒比海打家劫舍,卻被英國政府招安為牙買加地方官,一切行為都受英王默許,居然成了西半球一霸(一些早年的香港貴族,其實都是這麼回事)。這是因為英國為打擊以往的海上霸王西班牙,不惜對刁民頒發「私掠證」,獎勵「愛國海盜行為」,乾脆視海盜為海軍外圍勢力。英國得以成為日不落國,靠的從來都不是正規軍多,有效調動世界各地的不同武裝才是秘技。幫助襲擊西班牙船隻的海盜船只要有這類特許證書,在當時的世界,就可以得到「國際法」認同,就算罪行纍纍的海盜必須被捕,亦得以免於問絞。
當時又有所謂「武裝民運船」的嶄新概念,只要海盜船長弄到英國王室發出的襲擊外國船隻委任狀,就能開展比海盜更名正言順的搶掠,一切,都解釋是「執行保護商船的任務」。難怪各國表面上義正嚴辭宣佈和海盜勢不兩立,實際上卻紛紛收羅海盜或武裝民運船隊為己用。在英國被捧為「英雄」的民船船長,往往就是西班牙或法國的頭號通緝海盜頭目,武裝民船則成了無名有實的海盜學校。自從近代國家主權的概念越來越僵化,這類僱傭兵一度在國際舞臺絕跡,直到冷戰結束,才借屍還魂。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公子馬克爵士(Mark Thatcher),就是當代非洲僱傭兵的幕後黑手,因策劃政變一度變成階下囚,其實,也不過是仿傚海盜祖先的先見之明而已。
男盜女娼的國中之國:海盜天堂沉沒記
《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盜》並非活動於整個加勒比海,重點介紹的是兩個海盜聖地:皇家港(Port Royal)和托度加(Tortuga),卻沒有乘勢演繹它們實質上的獨立地位,誠屬可惜。以地勢險要的牙買加皇家港為例,它雖然在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等各大海權之間多次易手,但各國都不能真正建立有效統治,因為它們的殖民兵力相當不足,也沒有資源進行現代化的所謂數目字管理。於是皇家港成了別開生面的「海盜國」,由亨利‧摩根一類「海盜王」統治,幾乎全部居民都是職業海盜和妓女,堪稱教科書典範的「男盜女娼」,生活極度墮落,甚至有歷史學家專門研究海盜的雞姦傳統。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諷刺地,這正是「海盜政權」有效管治的表徵,反映海盜的管理「商業」繁盛、酒池肉林,更有自己的法律(也就是電影的「海盜原則」),完全不像任何意想中的西方殖民地,簡直就是《聖經》的索多瑪城。
位於今日海地共和國邊陲的托度加島更屬三不管地帶,島內本來就分為法國區和西班牙區,後來輸入非洲黑奴,兩區總督卻不能管治,以致黑奴集體失控,和兩區刁民混雜一起,集體又變成海盜。這不禁教人想起今日太平洋無人地帶還有一個英屬殖民地皮特肯群島(Pitcairn Islands),島上僅有的數十名島民是當年劫走英國商船的海盜後代,又因為與世隔絕,幾乎全是侵犯未成年少女的性罪犯,英國近來專門為幾乎全體島民興建監獄。但當年托度加島的法國總督為了建構表面的和平,行為恰恰相反,居然主動輸入千多名妓女「慰勞」海盜──事實上,這就是古代野蠻王國的保護費。17世紀是這些島嶼的黃金時期,電影背景大概就是這段日子,直到皇家港在1692年被地震毀滅,剩下今日的「文化遺產」,各國又達成取締海盜協議,這些海盜天堂NSA,才逐漸納入歐洲殖民政府直接管治。
東印度公司:掃蕩NSA的巨型NSA
各國決定取締海盜,並非為了打擊NSA,而是源自另一類NSA的興起,它的典型,就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公司全名「倫敦與東印度貿易商人的管理和公司」,英國右派和殖民主義者認為「在人類歷史上完成了任何一個公司從未肩負過的、在今後歷史中也不可能肩負的任務」。如此厲害,因為它在1600年得到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授予的印度貿易壟斷權,更逐漸獲得行政和軍事權,鑄幣、組軍、宣戰、訂盟到司法都自成一格,成為由「東印度」橫掃「西印度」的實質統治者。它原來不過是英國的殖民工具,但後來尾大不掉,連倫敦政府也不能奈它何。
公司在第一集沒有多少角色。在這一集,電影主角海盜王Jack Sparrow被塑造成東印度公司逃犯,大反派Cutler Beckett正是東印度公司高層,力量居然壓倒英國政府派出的那位官方牙買加總督、可以以總督女兒作人質,一切行為都以「公司」──而不是國家──利益為依歸,這是20世紀主權國家年代不可想像的怪胎。由於海盜集團和東印度公司都是同類NSA,都是主權國家的潛在夥伴、潛在敵人,都依靠同樣的灰色地帶生存,它們兩者,就先天註定了不能並存,電影才以東印度公司的興起以及其「反海盜路線」,來解釋海盜時代的終結。當歐洲各國懂得通過殖民公司來做國家不方便幹的勾當,海盜的野蠻包裝就顯得遜了一籌,不知道什麼是文明侵略、斯文貪汙、布希的同情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註定被懂包裝的後來者取締。
海盜時代終結後,東印度公司再兇一會,也因為內部腐化、對殖民地土著不懂柔和、企圖反過來影響倫敦政治,終被看成是國家敵人。風水輪流轉,英國政府又反過來聯同反對公司的政客和殖民地土著,慢慢削弱這個已不受控的國產NSA,它的各項特權逐漸被收回,最終在1858年被完全收歸國有,從前被它呼風喚雨、作威作福的印度和中國殖民地,都交由維多利亞女王管治,維多利亞才得以在1876年加冕為「印度女皇」。這是直接管治取代間接管治模型的歷史轉捩點。冷戰結束後,無論是海盜集團、和德成女傭性質一模一樣的專業僱傭兵還是擁有政治特權的「公司」都捲土重來,國家再次備受挑戰,無論是中亞顏色革命還是北美恐怖襲擊,都不再受任何國家完全控制。加勒比海盜超前時代四百年,難怪電影要找方法演技現代得不能再現代的強尼‧戴普(Johnny Depp)飾演古代海盜。不要看他的演繹一如以往,特異獨行,落入文化評論員筆下,這又是「後現代解構主義的神來之筆」呢。
〈諜對諜──中國在中東形象啟示錄〉
港譯:油激暗戰
時代:公元2000年
地域:中東「某酋長國」
原著:See No Evil: The True Story of a Ground Soldier in the CIA's War against Terrorism (Robert Baer/ 2003)
製作:美國/2005/128分鐘
導演:Stephen Gaghan
演員:George Clooney/ Matt Damon/ Jeffrey Wright/ Chris/ Cooper/ Amanda Peet/ William Hurt/ Christopher Plummer
《諜對諜》根據中情局中東特工勞勃‧貝爾(Robert Baer)回憶錄為藍本,是非常接近現實政治的電影。它和講述毒品國際流向的《天人交戰》(Traffic)一樣,網絡以內的主軸副軸有十數條之多,幾乎沒有人看一遍認清脈絡。一切剪不斷、理還亂,自然比《超人》(Superman)寫實,也比素材相近、但製作簡陋的《連鎖大陰謀》(Chain of Command)可觀。各方評論說過的石油政治、中情局陰謀、宗教激進份子、中東改革困局以外,我們不應忽視《諜對諜》有一條若隱若現的中國線,看似互相矛盾,卻充份反映了中國在中東地區(乃至整個第三世界)的形象。這是否存心「傷害中國人民感情」和「破壞世界人民大團結」,就見仁見智了。
中國石油公司並非「和平崛起」?
電影的地域背景是某無名波斯灣油國,假如要對號入座,最可能是王子年前政變奪位的海灣酋長國卡達,或王族名稱「Al-Sabah」和電影油國王族「Al-Subaai」激似的科威特。油王長子納沙王子(Prince Nasir)掌管外交,決定讓中國石油公司(教人想起中石油、中石化等)取代美國大能源集團Connex(大概是埃索或殼牌),給予它開採天然氣的獨家權利,認為分散投資,有助國家獨立自主搞改革開放。作為連鎖效應一部分,Connex為找尋新石油,合併規模較小、但通過賄賂得到哈薩克石油開發權的Killen公司。最後王子被美國中情局暗殺。
從上述背景可見,中國被中東看成是新興強權,就像七、八十年代的蘇聯,經常在電影飾演「美國以外」這概念角色。中國這新勢力的出現,令原有的西方能源寡頭出現新一波收購和反收購潮,石油政變的可能性增加了,因為西方壟斷石油出口的時代已終結。然而西方電影意想的中國,和北京自稱的「和平崛起」不同,它只是現狀挑戰者(status quo challenger),被中東國家看作平衡西方的手段,其他什麼道德、友誼、主義,都不在討論之列。納沙王子必須強調中國公司出價最高,才能落實變革,反映中國國力未到達出價不高也能競投的美國境界。在現實世界,中國在哈薩克等國的石油投資,都不是價廉物美;反過來說,各國也不願意被中國壟斷資源出口。半世紀前,民選上臺的伊朗民粹總理摩薩台(Mohammed Mosaddeq)走得比納沙王子更前,因為國有化石油而被美國推翻,當時伊朗國王巴勒維的角色,就好比《諜對諜》中坐輪椅的納沙父王。摩薩台當時有改變外交陣營的含義,相反納沙就沒有打算和中國結盟。第三世界只當中國是日本那樣的經濟強權(兼水魚),並不願意和中國政治組團,它們對「和平崛起」的說法,是有保留的。
中國外勞滋生恐怖主義?
中東對中國公司忽冷忽熱,又不願公開結盟,還有另一個原因:廉價華工是第三世界勞工的競爭對手,這就是西方沒有的包袱。納沙王子的親美弟弟就算擺明是花花公子、美國傀儡,也可以爭取國內反外勞人士支持,並以中國勞工對基層的威脅,合理化美國油公司的存在,因為後者不會引入中國外勞。中國外勞在中東、非洲不斷被綁架,已不能再以「認錯日本人」抵賴。
不要以為外勞問題只是中東李卓人的事。《諜對諜》有如下鋪排:Connex公司失去油國壟斷後,中國公司派人接收,帶來大批中國勞工兼管理人員,巴基斯坦工人被解僱,一名年輕巴傭不能接受現實,逐步受激進思想熏陶,終於變成自殺式恐怖份子。這條源自生計問題的「恐怖之路」,其實是西方一廂情願,其實越來越多恐怖份子像911劫機者那樣來自中產。電影將中國能源外交─華工─反華熱─恐怖主義這些元素掛鉤,不但創新,用心也有問題。這裡有一個重要訊息,就是美國並非滋生恐怖主義的(唯一)元凶,華人對第三世界基層生活的威脅甚至比美國更大,對恐怖份子橫行,原來負有更大責任。中國不解決廉價外銷和廉價外勞問題,就是間接出口恐怖主義,就不是盡責大國,就不是和平崛起。
「審法輪功式」酷刑讓人想入非非
當第三世界談及原始暴力,大概是當年毛主席鬥爭哲學熏陶得很深,他們還是想到中國。電影被伊朗收買的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成員劫持美國特工主角,聲稱要用「中國審訊法輪功的方法」(即由硬生生割去指甲開始)把他折磨致死。這樣的刑罰是國際常態,車臣就十分盛行,沒有證據說是中國獨創,除非電影弄來一個漁網學古人凌遲,這又不似是中東人所懂。故意提起法輪功,成了另一個想入非非的聯想,似是暗示中國、伊朗和真主黨有聯繫,中國依然勾結美國的敵人「邪惡軸心」。也許昔日的中國暴力在第三世界還有反帝反殖含義,但時至今日,沉澱下來只有最表層的回憶。不少講述內亂的電影(如《盧安達飯店》)特別提到價廉物美的劈友刀來自中國,現在酷刑也來自中國,可見中國既崇尚武力、又和反美暴力集團相熟……這樣的邏輯,像全齣《諜對諜》一樣毋須太清晰,連鎖效應毋須太顯明,觀眾就能感受到模模糊糊的中國威脅論。
由此可見,中國雖然在中東依然是配角,它的意象卻相當複雜。油國窮人知道政府視中國為新興水魚,中國的經濟進入激起國內動蕩,華人令自己失業,他們未發跡前是正義朋友,現在只剩下學習中式暴力抗爭的集體回憶。這說明什麼?當美國和伊斯蘭不存在意識形態衝突,中東未來的衝突對象應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假如我是中東窮人,得到上述零碎訊息,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