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朝鮮的返鄉船: 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 | 誠品線上

조선을 떠나며: 1945년 패전을 맞은 일본인들의 최후

作者 이연식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離開朝鮮的返鄉船: 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一九四五離開朝鮮從殖民者到敗戰民日本人的雙重面貌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帝國隨投降而解體,喪失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九四五離開朝鮮 從殖民者到敗戰民 日本人的雙重面貌 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帝國隨投降而解體,喪失了自「日韓合併」以來對朝鮮的殖民支配,上百萬隨帝國擴張渡過海峽至半島上落地生根的日本人,除了瞬間淪為戰敗國民,還必須面對被遣返回陌生故土的未知命運,不同的人在搭上離開朝鮮的返鄉船時,也有著不一樣的猶疑、難捨、掙扎及抉擇…… ★詳細探討1945年日本人在朝鮮的戰敗及遣返經驗 ★生動描寫曾經合併的日韓兩個民族在面臨光復與敗戰的分離時刻,人們採取的種種行動與恩怨情仇 時至今日,許多臺灣人對「灣生」的故事已不再陌生,甚至在臺日友好的時代氛圍下,殖民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終戰經驗,已經被視為是臺灣史的重要記憶。卻少有人知道,在七十多年前的同一天,同樣有一群人在朝鮮也面臨跟「灣生」相同的遣返命運。然而,因為韓日兩個民族難解的歷史恩怨,這群人在終戰時經歷的災難與衝突、返鄉後遭受的痛苦,始終被在韓日兩國的歷史論述被抹除。本書是一位韓國學者重新挖掘這段兩國社會不願記憶的歷史,所留下的紀錄。 作者李淵植嘗試跳脫「日本人=殖民者」的簡單框架,重新爬梳史料、手記及回憶錄,透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講述不同階級、不同立場的日本人如:朝鮮總督府高官、資本家、軍警、教師到一般市井小民,在帝國解體、殖民解放情勢下的終戰經驗。 日本帝國的落幕,一段敗戰民族的返鄉旅程 企圖早一步逃跑卻失敗的朝鮮總督夫人、為求生存不得不到朝鮮學生家中當女傭的老師、過去曾拷問過朝鮮民族運動分子必須面對清算的日籍警察、或是家族已在朝鮮紮根想盡辦法不被遣返,卻被過去友好的朝鮮朋友冷落、岐視……隨著美軍遣返政策逐漸抵定,究竟該留下或離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日本人,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行動與遭遇。 然而,當日本人以歸返者(引揚者)身分回到日本後,迎接他們的並非祖國溫暖的懷抱,而是本土人民的歧視,他們被稱為帝國的「私生子」,就連日本政府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照護物資及社會支援。在戰後的日本,將近六百萬人、飽受汙名的海外歸返者,以「戰爭受害者」之姿,爭取自己的權益,並要求政府補償在海外財產的損失。對他們而言,戰爭並未結束! 作者期望透過本書的各種故事,了解從朝鮮歸返的日本人所留下的歷史足跡,以及日本人在朝鮮的殖民經驗對日後韓日兩國造成的影響,從而促進兩國相互理解、反省與對話。 ◎致讀者 與解放後回到韓半島的人和離開韓半島的人糾纏在一起,已經超過二十年了。這本書編寫了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中,有關日本人離開韓半島的故事。總想著哪天可以自由寫出不受圖表和註釋限制的文章,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僅僅能滿足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野心這點,也是一種安慰了。我相信歷史所乘載的敘事,也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即便有點冒昧,還是將這本書獻給世界。────李淵植이연식 ──專文解說 林文凱(中央研就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好評推薦(按姓名筆順排序)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正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韓國語文學分學程客座助理教授)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崔末順(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崔世勳(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李淵植作者/李淵植1970年出生於首爾,1989年進入首爾市立大學,學習韓國現代史和韓日關係史。在解放空間中尋找「最可憐的團體」,而開始關注海外歸返同胞,最終寫了碩士論文《解放後海外同胞的歸返和美軍政廳政策》。此後,受日本文部省邀請,作為公費留學生,進入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日本研究系。在那裡接觸到了戰敗後從海外殖民地回來的日本人的相關資料,與從前相反地,開始關注從朝鮮回來的日本人,成果是一篇名為〈解放後居住韓半島的日本人歸返相關研究〉的博士論文。曾擔任韓日歷史共同委員會現代史分科助教(2002年)、日帝強占時期下強制動員受害真相查明委員會專門委員(2004年)、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專任研究員(2008年),目前正在首爾市立大學和人才開發院授課。論著有《日韓交流の歷史》(明石書店,2007,合著),《近現代韓日關係的諸問題》(東北亞歷史財團,2010,合著),《帝國崩壊とひとの再移動》(勉誠出版,2011,合著)等。譯者/熊晨馨譯者/熊晨馨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5開始學習韓文,大學期間赴韓國國立公州大學、高麗大學交換。曾於韓商公司實習、任韓語教師。現於韓國外國語大學就讀外韓翻譯研究所。審定/林文玉審定/林文玉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健行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專案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韓語教學、日治時期韓國小說、比較文學、文學翻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推薦文/二戰結束初期失序世界的縮影 呂紹理 推薦文/敗戰後在朝日本人的背影 崔末順 推薦文/來自朝鮮而未完的旅程 林志宏 推薦文/「光譜」的日本認知 李正珉 推薦文/那麼多的在朝鮮日本人都到哪裡去了?──銘記光復的新方式 崔世勳 解放後韓半島內日本人的主要移動路徑圖 解放初期朝鮮行政區域表 前言:「扣留與逃亡」,「遣返與偷渡」的變奏曲 第一章 戰敗,意想不到的災難 一、 朝鮮總督夫人船的返航 二、 陌生的恐懼 三、 湧向銀行窗口 四、 街頭巷尾滿溢的物資 五、 戰敗國民的自畫像 第二章 四面楚歌的朝鮮總督府 一、 冷漠的日本政府 二、 無能的朝鮮總督府 三、 領導階層的衝突 四、 用盡心機 五、 金桂祚事件與日本接待女郎 六、 日本人世話會,朝鮮總督府的變身 七、 原罪招來的報復 第三章 站在留守或歸返十字路口上的日本人 一、 不合時宜的朝鮮語學習熱潮 二、 留守派與歸返派的較量 三、 在港口被逮捕的漁業大亨 四、 搭乘小偷船或是遣返船? 五、 高呼掃蕩倭奴的朝鮮人 六、 無法信任的占領軍 第四章 扣留、押送、逃亡的極限體驗 一、 滿身刺青的露助 二、 令人困擾的「當地籌集」 三、 惹事生非的蘇聯軍與其走狗 四、 被拖走的人和被留下的人 五、 日本人也排斥的滿洲難民 第五章 埋怨被顛覆的世界 一、 翻轉的命運 二、 陌生的集體生活 三、 刻骨銘心的生活落差 四、 賣味之素的人們 五、 「露助女郎」登場 六、 堪察加漁夫與勞動貴族 七、 「交出女人」遊戲及大逃亡 第六章 母國日本的背叛 一、 遭受同胞欺凌的悲憤 二、 名為引揚者的社會烙印 三、 二十萬封湧進總理室的信 四、 「戰爭受害者」的奇異論點 五、 體驗和記憶的縫隙 第七章 「相遇」與「分手」,還有其他記憶 一、 「倭奴」出沒風波的始末 二、 承繼親日派系的謀利之徒 三、 又一個報復的惡性循環 四、 日本人最後的模樣 五、 朝鮮,悔恨與思念之地 結語:跨越加害與被害的記憶 解說/從世界史與東亞史交互關聯與比較視角,來看二戰結束後日本帝國的崩解與東亞各地人民的遣返 林文凱

商品規格

書名 / 離開朝鮮的返鄉船: 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
作者 / 이연식
簡介 / 離開朝鮮的返鄉船: 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一九四五離開朝鮮從殖民者到敗戰民日本人的雙重面貌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帝國隨投降而解體,喪失了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89135
ISBN10 / 6269589134
EAN / 9786269589135
誠品26碼 / 2682258027008
頁數 / 32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文/那麼多的在朝鮮日本人都到哪裡去了?──銘記光復的新方式

崔世勳(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譯者:熊晨馨

對韓國人而言,光復節意味著什麼?

二○二二年八月十五日早晨,迎來光復七十七週年,主要行政機關和街道,處處都懸掛著太極旗,展現了威風堂堂的氣勢。雖說是比以前減少了很多,但是住宅區每隔三四家,就能看見底色潔白的太極旗,在微風中飄揚。在首爾鍾路的普信閣,舉行了盛大的敲鐘活動。包括首爾市長在內的政界、金融界權威人士,以及獨立有功者的後代們敲鐘三十三次,緬懷愛國志士們高尚的犧牲,並與全體國民一起分享大韓獨立的喜悅。此次活動是總統辦公室遷移至龍山後,舉行的首次光復節紀念儀式。龍山現在雖然是駐韓美軍的根據地,但也是日俄戰爭後,駐紮在韓半島的日本帝國朝鮮軍司令部所處之地,是殖民統治的象徵。為了回顧這樣的歷史,政府從原先的總統辦公室青瓦臺,途經光化門廣場、首爾市廳(市政府)、德壽宮大漢門、南大門,以及首爾站,在連接龍山總統辦公大樓的假想直線區間,以「開啟六百年的道路」為主題,策劃了許多光復節相關活動。不僅是首爾,全國的主要城市也舉行了大大小小的光復節紀念活動,高喊「大韓獨立萬歲」的演出,讓各處都沸騰起來。對於韓國人來說,光復節是洗刷朝鮮亡國的恥辱歷史,以及克服日本帝國主義三十六年的殖民統治,預吿大韓民國將作為新的民族國家出發的日子,因此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多的日本人都到哪裡去了?由戰敗而展開,不可思議的命運逆轉

但是,有件事令我感到奇怪。雖然臺灣和韓國一樣,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但光復節的重要性,在臺灣似乎沒有凸顯出來。當然,根據各國的建國理念、國民團結的方式,以及外交利害得失關係,對於過去的記憶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針對上述內容挑起是非或批判價值觀,完全不是這本書的作者所期望的。反而,作者致力於透過新聞報導、日記、口述紀錄、公開檔案等,生動地重現光復當天發生事件的客觀事實。作者在書中客觀的介紹,究竟在日本帝國滅亡的歷史轉捩點中,一般民眾的生活遭受了如何巨大的衝擊?在殖民統治期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又是如何逆轉的?另外,還仔細分析約八十萬名在朝鮮日本人離開朝鮮的過程中,造成的有形、無形的,且可觀的國家財富損失,以及為處理日本人留下的敵產,朝鮮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在朝鮮出生的日本人在日本經歷的自我認同混亂,大規模人口移動帶來的遣返及逃難的歷史,對現今造成的影響等。闔上這本書最後一頁的臺灣讀者,反而可能希望盡快開始新的章節。那麼,當時在臺灣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誰才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害者?韓日兩國理解「戰爭受害者論」的差異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正午,昭和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藉廣播傳送到日本帝國全境。本書的作者不折不扣,如實地說明了戰敗國國民,日本人們所必須承受的淒慘情況。首先,他們受到了來自自己曾統治的「劣等」朝鮮人的生命威脅,或集體的藐視。接著,進駐南韓的美軍政廳限制了日本人原本享有的特權,並將他們強制遣返回無親無故的本國。另一方面,占據三十八度線以北的蘇聯軍隊沒收了日本人的財產,扣留了日本人,動員他們,投入蘇聯的國家重建政策。身無分文、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歸返的戰災民們,等待他們的卻是同胞們的偏見和歧視。在名為「戰後重建」的國家危急情況之下,日本政府對歸返者要求補償之事避而不談,只強調歸返者與本土人的社會融合,強迫歸返者犧牲。在此過程中,主張所有日本人「同樣地」經歷了戰爭禍事的「戰爭受害者論」誕生了。當然,戰爭會給所有人留下極大的傷害。但是戰敗國日本的受害者敘事,將「誰先發起戰爭」的因果關係置之不理,這是有問題的。日本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不僅對自己,也使整個亞洲地區的舊日本殖民地蒙受巨大的損失。目前的韓日關係錯綜複雜的原因,在於日本對待歷史問題,採取前述這種有問題的處理方式。然而,對這些歷史問題該如何評價,作者將這個部分保留給讀者。臺灣讀者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認知的呢?正在寫本推薦文的筆者也很好奇大家的想法。希望以本書為契機,針對日本統治時期,鳥瞰臺灣—韓國—日本三者關係的研究能夠更加活躍。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扣留與逃亡」,「遣返與偷渡」的變奏曲

近代以來,涉及韓日兩國「相遇」的書籍不勝枚舉,這些書大多講述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和掠奪。然而以這種令人不適的相遇為契機,講述在日本帝國這一藩籬下,兩個民族如何交織在支配和被支配、掠奪和抵抗、妥協和衝突的關係中,在解放局面中是如何結束,之後又以何種方式重建的書籍卻寥寥可數。以至於一九四五年朝鮮解放,日本人離開韓半島後,帶給這片土地的危害和弊端,至今仍鮮為人知。再者,日本的殖民統治連帶導致南北韓分裂,進駐北韓的蘇聯軍控制著日本人的行動,因此從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冬天,不少日本人餓死或凍死,而且從一九四六年春天開始,彷彿出埃及記般的大規模集體逃亡,這一事實也被隱藏在陰暗處。這本書試圖透過日本人的回顧,重新並立體地詮釋,解放後韓日兩個民族多樣的「分手」方式和小人物的故事。
在韓國,對於解放後歸返本土的日本人,經常被以「殖民者」或「支配者」來記憶。但是,對當事者來說,他們卻強烈地認為,自己是不得已被強制驅逐出殖民地的「戰敗受害者」。他們歸返日本後,還被日本本國同胞批評為「壓榨殖民地人民,藉此享福侵略大陸之尖兵」。不僅如此,因接連的空襲和戰敗,幾乎千瘡百孔的日本社會,還把他們視為威脅本土人民工作機會、耗損糧食的麻煩人物。從這一點看來,這些歸返者不僅是在已離開的朝鮮,就連在祖國日本也免不了受到歧視,是日本帝國的一群「私生子」。不曉得是否因為這個緣故,他們大多以「受害和受害者」脈絡自居,來詮釋戰敗和歸返這兩個當時還相當生澀的個人歷史體驗。然而,不可否認地,他們在成為戰後日本的「海外歸返者」之前,是在殖民地支撐日本帝國的誕生和成長的「殖民者」。因此,筆者想透過這本書,剖析在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並被遣返本土的局面下,朝鮮的殖民者迫不得已而擁有的兩種面貌。
本書尤其想透過各種不為人知的故事,多面向地講述在朝鮮遭遇戰敗的日本人,到底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及是如何行動的。這些故事包括:壟斷高級情報、利用權力最先逃跑的殖民機構上層官員;將朝鮮的文化遺產、貴金屬及家當全部偷運到日本的日本富豪;為了占據日本人遺留的房子和財產,而經常進行各種勾心鬥角的朝鮮掮客;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離開「故鄉」,去到陌生地日本的出生於朝鮮的日本人;因沒有食物,最終只好到自己教過的朝鮮學生家當幫傭的女教師;冒著嚴寒及遭到俄羅斯士兵殺害威脅,赤腳越過北緯三十八度線逃生的婦女,以及因拷問朝鮮解放運動家,被交與人民審判的日本警察等,非常多樣的人物樣貌。無論如何,希望讀者藉此能夠更加生動地了解韓日兩民族在「分手」過程中,所創造出錯綜複雜的社會樣貌。

本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描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在朝鮮遭遇戰敗的日本人社會內部,所出現的各種矛盾。面對戰敗這樣的緊急事態,有錢有勢的領導階層動用各種手段爭先恐後地逃跑;留下來的日本人則被「國家既然拋棄了我們,無論如何都要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的強迫觀念所束縛,彼此之間也越發不信任。日本人的群體崩潰,使得曾經連存在都被遺忘的朝鮮人,開始成為他們恐懼的對象。陷入集體恐慌的日本人自顧不暇的忙於生存之道,可見到為了提取存款,拿著存摺和印章飛奔至銀行的日本人,以及在歸返之前,為了準備旅費而處理家當,導致各種物資充斥於黑市的樣貌。
第二章描述處於危機中的朝鮮總督府官員的模樣。當時,日本中央政府不希望居住在海外殖民地的日本人,一下子湧入本土而加重日本社會混亂,因此指示朝鮮總督府在沒有特殊原因的情況下,應引導朝鮮的日本人留在當地。但是,從朝鮮總督府的立場來看,這是非常令人有壓力的要求。因為殖民機構的治安維持能力在戰敗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極限,朝鮮人對日本人的驅逐壓力卻日益增加。結果,四面楚歌的朝鮮總督府最高層官員為了維護日本人的安全,向美軍展開了各種遊說;為了防止因貨幣危機而產生的衝突,從日本本土空運朝鮮銀行券,並對朝鮮人採取威脅和妥協的雙重策略。此外,為了應對朝鮮總督府被占領軍解散的情況,成立了名為「日本人世話會」的外圍團體,以援助在南韓日本人的遣返,並於幕後指導在北韓日本人的逃亡工作。
第三章描述留守在朝鮮和歸返本土的兩選項中,不斷動搖的日本人樣貌。韓半島的日本人雖然遭遇戰敗,但大部分都希望繼續在朝鮮生活。特別是經過三、四代,在朝鮮打下根基的日本人,甚至公開表示:「以外國人的身分生活也沒關係,連屍骨都要埋在朝鮮。」他們因為長期的朝鮮生活,在日本沒有可以依靠的親戚、朋友,所以更迫切的念頭是想盡一切辦法,要保護在朝鮮積累的財產和人脈。第三章呈現的主要內容是,隨著朝鮮人對日本人逐漸增加的驅逐壓力,以及美軍遣返政策的逐漸明朗化,站在留守或歸返的十字路口,不斷動搖,為守護自己財產而猶豫不決的日本人的各種面貌。
第四章和第五章描述面臨與南韓截然不同狀況,處於被集體扣留狀態的北韓境內日本人。直到一九四六年二月,美軍將大部分日本人集體遣返。但是,蘇聯軍進駐韓半島後,立即全面控制了日本人的行動,將男性帶到滿洲和蘇聯從事強制勞役。北韓境內的日本人只剩下婦女和老弱病殘,這些人向美國和日本中央政府請求幫助,對此美國想與蘇聯進行交涉,但蘇聯軍拒絕一切溝通。最終,一九四六年春天到一九四七年初,從蘇聯軍開始撤離滿洲,被困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日本人自發組成避難團體,集體逃離。簡言之,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描述長期被集體扣留在北韓境內的日本人,他們的生活狀況及逃亡過程。
第六章中,探討從朝鮮返國的日本人遭受本土同胞怎樣的待遇。尤其,日本本土的國人為何會瞧不起並警戒從海外回來的人;從朝鮮回來的人們則是抱持著何種想法、又是如何因應本地人的對待方式等。與此相關的故事包括:當時連日占據報紙社會版面的遣返者自殺消息、向誰都無法傾訴對朝鮮的思念、為了找回留在殖民地的財產,那些要求補償運動的進行等。讀者透過第六章的內容,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戰後日本社會,殖民地的加害者變成戰爭受害者的過程。
最後,第七章中描述日本人歸返本土,對解放朝鮮產生的影響。當談到一段關係時,和「相遇」的記憶一樣強烈的就是「分手」。在本章中審視了日本人在歸返過程中表現出的具體行動,及其所衍生的影響;朝鮮社會對離開的日本人所形成的意象。尤其,報紙上可說是每天出現,即將返國日本人的犯罪事件與財產走私行為、朝鮮人為占據日本人遺留的財產而進行的鬥爭、解放後歸返的日本人和親日朝鮮人之間的走私網絡等。

本書截至出版為止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特別是首爾市立大學和東京學藝大學的老師們,以及用堅強的韌性,在長達十年時間內,進行韓日歷史共同教材研討會的韓日兩國的教師和研究生們,這研討會提供了回顧從古代到現代韓日關係的寶貴機會。向在韓日兩國指導筆者的鄭載正(정재정)老師和君島和彥老師、母校的李存希(이존희)、朴熙賢(박희현)、李宇泰(이우태)、廉仁浩(염인호)、李益柱(이익주)、裴宇成(배우성)、金鐘燮(김종섭)老師、木村茂光、坂井俊樹、馬淵貞利老師表示感謝。此外,由於版面關係,雖然不能一一寫出想要致謝的人,但是作為前輩給予很多教誨的崔英浩(최영호)、金光烈(김광열)、鄭惠京(정혜경)老師等韓日民族問題學會的老師們,以及幫助筆者接觸到殖民時期朝鮮人徵用、徵兵問題的「日本帝國主義強占下強制徵用受害真相調查委員會」的朴煥武(박환무)、申英淑(신영숙)、許光武(허광무)、方一權(방일관)、吳一煥(오일환)老師,還有向幫助筆者開始關注京城日本人的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委員長申亨植(신형식)和羅覺順(나각순)、鄭喜善(정희선)、李相培(이상배)、朴恩淑(방은숙)、朴明浩(박명호)、朴姬廷(박희정)、朴賢淑(박현숙)老師致謝。同時,對長時間默默守護我的妻子劉智賢(유지현)、雖没有經常陪伴,卻仍然好好跟隨我的女兒李妍雨(이연우),以及默默為我祈禱的父母親,皆表示歉意與感謝。雖是羞於掛齒的文章,但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恐怕是難以問世。最後,懷著歉意,感謝長期以來等待筆者文章的企劃室長趙元植(조원식)和趙秀晶(조수정)等歷史批評社的各位。


二○一二年九月
於東京舊書店街的某咖啡廳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九四五離開朝鮮
從殖民者到敗戰民
日本人的雙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