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首部曲: 亙古一念 華嚴心鑰
作者 | 釋見輝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華嚴首部曲: 亙古一念 華嚴心鑰:◎代理經銷:白象文化華嚴首部曲:《亙古一念.華嚴心鑰》。本法集為見輝法師結集每日全球雲端共修後,針對華嚴經各卷的提要開示。選輯範 |
作者 | 釋見輝 |
---|---|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華嚴首部曲: 亙古一念 華嚴心鑰:◎代理經銷:白象文化華嚴首部曲:《亙古一念.華嚴心鑰》。本法集為見輝法師結集每日全球雲端共修後,針對華嚴經各卷的提要開示。選輯範 |
內容簡介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華嚴首部曲:《亙古一念.華嚴心鑰》。本法集為見輝法師結集每日全球雲端共修後,針對華嚴經各卷的提要開示。選輯範圍從卷一世主妙嚴品,到卷52 如來出現品,為菩薩行完整的修學歷程。內容跳脫傳統探究華嚴奧義的十門懸談法式,擇經文重點解說,力求簡明扼要,深入淺出,期使讀者迅速掌握各卷要領。雖以現代語體行文,猶冀學習者得以領略華嚴諸祖的微言大義,因此適時採酌唐朝清涼澄觀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及明朝憨山德清大師的《華嚴經綱要》等著作。▍本書依據註解主要有三:《華嚴經疏鈔》唐.清涼澄觀法師《華嚴經綱要》( 文中簡稱《綱要》) 明.憨山德清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表解》李圓淨居士編《華嚴經疏鈔》為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國師,於唐貞元年間,為八十卷《華嚴經》所作之釋文《疏》及對《疏》之補述,編著成《隨疏演義鈔》。《疏鈔》中將大經之教理以信、解、行、證四大部分來說明,並以五周因果貫串三十九品經中修行次第,使《華嚴經》七處九會之組織內容一目瞭然。
作者介紹 釋見輝◎見輝法師師承上惟下覺大和尚,為禪宗臨濟法脈。深入經藏二十餘年,以多元化角度闡釋佛法,弘法行履遍及海內外各地(中國、美國、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開創雲端共學體系,適應現代人自主學習的特質,推廣華嚴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祈使大眾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圓道禪院住持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澳洲雪梨大學管理學碩士(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Strategic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al Analysis)國立高師大成人教育博士
產品目錄 序 自序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推薦序四 首讀開卷文楔子 本書說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介 修習《華嚴經》的方法 華嚴字母華嚴初會 世主妙嚴品 如來現相品 普賢三昧品 世界成就品 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華嚴二會 如來名號品 四諦品 光明覺品 菩薩問明品 淨行品 賢首品華嚴三會 升須彌山頂品 須彌山頂上偈讚品 十住品 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 明法品華嚴四會 升夜摩天宮品 夜摩宮中偈讚品 十行品 十無盡藏品華嚴五會 升兜率天宮品 兜率宮中偈讚品 十迴向品華嚴六會 十地品華嚴七會 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阿僧祇品 如來壽量品 諸菩薩住處品佛不思議法品 如來十身相海品 隨好光明功德品 普賢行品如來出現品編後語
書名 / | 華嚴首部曲: 亙古一念 華嚴心鑰 |
---|---|
作者 / | 釋見輝 |
簡介 / | 華嚴首部曲: 亙古一念 華嚴心鑰:◎代理經銷:白象文化華嚴首部曲:《亙古一念.華嚴心鑰》。本法集為見輝法師結集每日全球雲端共修後,針對華嚴經各卷的提要開示。選輯範 |
出版社 /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961301 |
ISBN10 / | 9869961304 |
EAN / | 9789869961301 |
誠品26碼 / | 2681932186000 |
頁數 / | 58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X3.3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內容跳脫傳統探究華嚴奧義的十門懸談法式,
擇經文重點解說,力求簡明扼要,深入淺出,
期使讀者迅速掌握各卷要領。
推薦序 : ◎樂學華嚴.菩提見心
蔡培村
佛家信念著重因緣和合,無相性空。
修行者則在培養智慧大愛利益眾生。
見輝法師早年就讀台大人類學系,對佛學就有初識。
畢業後,入中台禪寺皈依佛門,並成為惟覺大師的弟子。
在山修行佛法多年,遠赴澳洲修習管理碩士,
回台後,在高雄市創立圓道禪院宣揚佛法。
唯見輝法師期望信眾或居士能真正懂得佛法精要,
必需有些教育方法方為有效,
特考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修讀博士學位,因緣際會成為我的學生,
並從成人教育理論中的自主學習、經驗學習、
合作學習、轉化學習和靈性學習的學理,精研融合,
化作宣弘佛法的能量,就學其中亦曾在國內外道場講解佛學經典,
頗獲好評,同時也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教育學哲學博士。
見輝法師修習佛法,選定佛教二大經典著作之一:
《華嚴經》,做為修行誦念推廣的依據。
尤其,發願廣印華嚴經典書冊供養台灣修佛同道,
以彰顯華嚴對生命發展的重要性。
華嚴經典書冊印送受到同道喜愛,見輝法師後發更大弘願,
希望信眾能捐印百萬冊套華嚴經,讓世界各地願意受持的修行者,
都能獲得經典研修。
見輝法師更親率弟子及信眾赴大陸各名寺祖庭或其他國家,
親自供養華嚴書冊,以宣揚華嚴之美及精髓。
此段歷程艱辛感人,見輝法師與陳導演商議將過程剪輯成紀錄片,
命名為「跟著華嚴經去旅行」。
此一非常自然平常感人的敘說紀錄片,
經陳導演送至世界各影展,共獲十三個大獎,此一榮耀,
應是華嚴化為菩薩助成此光采,也是台灣最高的榮耀。
《華嚴經》的精髓,修行者必須懷著信解行證的心境,
才能修得其奧妙和體會真正的價值,所謂「信」,
即是相信佛教宗旨乃在引導人心走向正途,並用慈悲心,
利益眾生化解困境,進而貢獻社會,唯有正念,
才是修佛的起點,也是修行華嚴的初心。
其次,「解」,悉指學習華嚴經典之際,
應戮力學習,反覆求知,排除疑惑,
並時時反求諸己,建立正解,讓華嚴內涵與心靈相互契合,
化為認知之力量。「行」,即是實踐,
古云:徒法不以自行,任何規範或者知識,
必需透過實踐或經驗體會,方能了解真實意義和價值,
也才能了解佛法服務眾生真正的快樂。
甚至於領悟華嚴在生命中的奧妙,和自然形成的菩提心。
「證」,修習佛法,歷經信解行的歷程,
自然會呈現許多不可言語的事蹟,和促進生命奇妙的改變。
尤其,能自心見性,修得菩提,離苦得樂。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本人雖是見輝法師的博士指導教授,
但在佛學領域,尤其華嚴經典的認知,更難以與其論證。
見輝法師二十年如一日,不改利益眾生之願,
時時宣導華嚴經典之妙,尤其疫情期間,
為使信眾亦能居家學習,特開設雲端學院,
讓人人無時無地皆可了解佛法之妙。
而今,見輝法師特將佛經文字艱澀難懂或古文難議之處,
化繁為簡,簡化成容易閱讀之文,出書推廣,
讓讀者修得佛教精髓,福氣滿滿,獲得正念正行。
本人樂於序文推薦,也祝賀見輝法師功德圓滿。
◎當律師遇見華嚴
李永然律師
在見胤法師的引見下,
得有難得的機緣而結識「圓道禪院」的見輝法師,
後來也有機會南下高雄參訪「圓道禪院」;
並且親聞見輝法師講解《大佛頂首楞嚴經》,非常攝受。
於2015年間得知圓道禪院發起百萬菩薩共修《大方廣佛華嚴經》,
見輝法師也領眾前往各地道場做《華嚴經》的供養,
還進一步把供養《華嚴經》的過程
拍成「跟著華嚴去旅行」的紀綠片,此一影片著實令人感動,
嗣後更得到十三項「國際大獎」,真可謂「台灣之光」。
而2020年初爆發在中國大陸武漢市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嗣後全球各地也傳出疫情,
瞬間使「全球化」的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各國為此紛紛採取不同的應變措施,
如封市、封城、封境、宵禁、限制商家營業時間、
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
頓時間也造成人心不安及人與人的疏離。
見輝法師面對此一情勢,本於「大悲心」,
想要把佛陀的正知正見注入驚嚇未定之世人的心中,
藉以喚醒世人本具的覺性與智慧;
於是透過寶嚴佛學院雲端共修佛法的方式,
借助於全球網路,將《華嚴經》之佛法的影響力散播出去,
同時也完成《華嚴心鑰》一書。
見輝法師希望我能為《華嚴心鑰》一書提供一篇序,
我誠惶誠恐,過去因曾讀過《華嚴經》,
了解此經為釋迦牟尼佛悟道成道之後所說的第一部經,
與《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皆有「經王」之稱;
而《華嚴經》更是「王中之王」,
憨山大師因而也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華嚴經》讓唐杜順和尚悟入華嚴世界,而倡「華嚴宗」,
杜順和尚依《華嚴經》立「四法界」,而在「事事無礙法界」,
說明一一事相,大如須彌,小如毫末,得理法界之熔融,
皆隨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礙。
此經中談到成佛之道,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十地菩薩、等覺、妙覺,令人印象深刻。
又其內提到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及「普賢菩薩行願」,
讓人理解修行是一實修實證的過程。
目前正是末法時代,明理的人不見得多,
而實修的人又少之又少,所以透過《華嚴經》提醒眾生沈睡的心,
見輝法師為了讓弟子們於誦讀研習《華嚴經》,除了科判表外,
能夠有一提綱契領的大綱,讓弟子們更易於契入,
藉以點燃每個人心中的燈,讓大家燈燈相續,真是發揮了「大智慧」。
《華嚴經》中常提到願與願力,並強調「以願導行,以行成就佛果」,
經中也提到「一切佛事從大願起」。見輝法師因大悲心,
而在疫情肆虐期間發「大願」,透過雲端網路,
帶領研修《華嚴經》,更完成《華嚴心鑰》這本書,
做為願研習《華嚴經》者於「科判表」外,
還有可茲運用的大綱,特為之序,以表感恩及讚嘆。
◎當命理師遇見華嚴
菩薩戒弟子 法潺
八字命理師 筠綠
在我過去二十幾年的論命經歷中,
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與煩惱,
但是終究來說,其實問題都是一樣的,
不外乎工作財運、感情婚姻、家庭親子、人際關係、
以及身體健康。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呈現不太一樣的情況,
或是發生的時間年齡的差異,如此而已。
當然問題的嚴重程度,及煩惱的多寡,也會有些差別。
基本上,五行的運作規則其實很簡單、也很固定,
由木火土金水五行元素的相生相剋,再加上季節的替換,
不斷地運行產生了規則,代表著整個環境的運作現象,
以及當中整體與個別的運勢走勢。因為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都離不開這個大環境、大家庭,
當然也與地球緊密連結,不會有人例外。
八字命理就是在探討五行的生剋變化,
對應到每個人的天干地支組合,所產生的運勢起伏現象分析,
然後用十神來解釋實際狀況。
像是食神、傷官代表我生,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可以解釋成才華、想法、創意、投資、房地產…,
是屬於比較物質世界的範圍,也是比較枝微末節的一部分。
其實八字的運作方式,是從一個人的個性開始判斷起,
會逢遇到什麼樣的運勢環境組合,
當事人會做出什麼樣的可能反應,
往往都是符合五行的生剋循環來運作,
所以我們可以從中推敲出所有的可能性。
既然個性特質是一切的主導,且既然無法去改變所謂宿命的運勢,
那麼最理想的辦法就是改變個性,調整看待事情的角度,
用不同於習慣的方式去面對、處理問題,
唯有不繼續「做自己」才可能有徹底的改變,才是治本的方法。
若是要等到最後才去處理枝微末節的問題,
其實都只是治標,問題也都會不斷的重複發生,並不究竟。
這些道理很容易懂,大家也都知道是個性的問題,
但是在真實的生活之中,要如何真正去改變自己、調整自己,
卻是需要方法,也需要幫助。
幾年前開始接觸佛法,
從網路上看了不少講經說法的影音,
當中見輝法師所講的《楞嚴經》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充滿法喜,
且會想一看再看。
怎麼能把如此困難的經典,變成簡單易懂又精彩豐富?!
表示這個師父的基本功夫深厚,且邏輯思考清晰,
一定是個聰明且高層次的人。
之後有緣認識,發現的確是很優秀的一位法師。
而「圓道禪院」在這幾年,對於《華嚴經》的推廣更是不遺餘力,
印經、誦經,上課講解,師父們的發心都讓人有目共睹。
佛法是心法,是因緣法,也是究竟法,
能讓人找回「原來」的自己,改變人生、改變生命。或許佛法也是唯一的方法,讓人不再被宿命所牽引,能跳出命運的羈絆,活出正確的方向,
真正的能瞭解萬物的本質,體會生命的意義。
見輝法師是大家的善知識,親切、有智慧,且平易近人的個人特質,
加上明亮悅耳的聲音,能讓人更貼近佛法、理解佛法。
而除了《楞嚴經》跟其他經典的課程之外,
《華嚴經》的講解授課也有許多影音,在網路平台上都可以找得到。
《華嚴經》是一部大乘經典,其內容廣博無盡、圓融無礙,
但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自己讀懂,需要有人來帶領入門。
這次見輝法師出版的書籍,《華嚴心鑰》一書,
師父用自身通透佛法、深入淺出、才思敏捷的專長,
帶領我們進入《華嚴經》不可思議的華藏世界,
相信能讓大家獲益良多,體驗到佛菩薩的華嚴世界,
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改變生活、改變生命。
這本書會為大家帶來不可思議的因緣,以及超越想像的收穫。
期待每個人都能擁有如華嚴世界一樣的富貴人生、豐富生命。
◎推薦序.四 當信仰遇見華嚴
菩薩戒弟子法印 寶嚴國際佛學研修院全球執行長
剛開始學佛時,讀的是《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
《心經》、《無量壽經》等等經典,
總帶著自利及功利交換的心態來誦經,
而且都是臨時抱佛腳、得過且過,但佛菩薩很照顧我,
讓我關關難過關關過。
二十年前我從美國萬佛城請了一套八十華嚴及《楞嚴經》,
《楞嚴經》只看得懂阿難的艷遇,《華嚴經》連序都看不懂,
只好放在佛堂當裝飾品。
雖然斷斷續續讀了不少經典,但卻信心不夠,
聽妙境長老講經都聽不懂。
直到2013年接觸禪法之後,才慢慢真正的用功誦經。
後來聽見輝師父講《楞嚴經》,
再來傳塵師父苦口婆心的推廣誦持《華嚴經》,
一直誦持《華嚴經》到現在,才真正對佛法有信心。
《華嚴經》是佛陀開悟後講的第一部經典,
剛開始就是聽師父的話,每天固定念三到六卷,
直到解決家庭危機時,才真正對《華嚴經》有信心。
不是説其他經典沒有用,是自己不夠努力。
《華嚴經》教的是如何成佛的法門,
是以成就他人行菩薩道為出發點,讓我了解佛法是生活化的,
尤其在讀「淨行品」的時候,
都是以當願眾生 – 利他的角度來發心,從此讓我改變行事的方式。
當然幫助別人要有智慧,我有問題時,都可以在《華嚴經》找到答案;
雖然不見得一下子就做得好,但是慢慢努力,總是會做好的。
這次與師父們閉關一同整理華嚴共修的每品摘要,
讓我更加了解《華嚴經》的修行次第,
也見識到佛陀心的無量,苦口婆心的教導。
雖然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但是《華嚴經》讓我覺得是有信心可以做到的,
就是心無疲厭的堅持到底。佛陀對我們這麼有信心,我們要相信佛陀,
也要相信自己必定成佛。
◎當心靈遇見華嚴
菩薩戒弟子 法澈
身為文字編輯,最開心的就是不但能參與一本書的誕生,
同時還能在出版前就先睹為快,
因此,讓我很"甘心情願地"跟著見輝法師寫稿的節奏,
天天黏在電腦前面讀這本《華嚴心鑰》的初稿。
說起《華嚴經》這部大經,對學佛的人來說經名應該不陌生,
對,這樣說有陷阱,因為內容可能很陌生。
圓道禪院這裡用的是八十華嚴的版本,
每次誦一卷大概就要四十分鐘,要誦完一部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
更何況是去學習這部經,
即使心有好樂還得有相對應的智慧才能契入,
筆記更是做了厚厚的一大個資料夾,
但我還是苦於有很多的問號、問號加問號,
因為《華嚴經》是所謂的"不思議境界",
所以剛開始,我只能把《華嚴經》當故事書來讀。
科判表對我來說也是很艱深的,如果沒有法師的帶領,
科判表無異就像天書,我常常嘆息自己的智慧淺薄無法深入經藏,
更不要說憶持不忘,但很慶幸,轉機竟然就從這本《華嚴心鑰》開始。
《華嚴經》的內容浩瀚如海,佛菩薩的智慧不可思議,
見輝法師用挈領提綱之法收綱舉目張之效,在讀稿的過程裡,
隨著見輝法師的文字解說,
腦海裡不預期地會有燈泡突然亮起來,
然後,就會聽到自己心裡那一聲:「啊!原來是這樣啊!」
幾次之後,
過往那種學習《華嚴經》不清不楚的狀態,開始有了改變,
慢慢地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輪廓,
對所謂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修學的次第,
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才明白為什麼見輝法師把《華嚴心鑰》這本書
設定在「秒懂」《華嚴經》的基礎上。
隨著每一卷解說的開展,有時讀著讀著,
心裡會突然出現很大的感動,人間一場轉瞬即逝,
什麼才是身而為人真正的意義?
在《華嚴經》裡諸大菩薩們的每句話,
彷彿都在對著我開示人生的究竟意義-菩提心。
在生生世世的流轉裡,要被自己看見的,是內在的菩提心,
在沒有正確的見地時,我只能在妄想裡錯誤地創造自己的人生,
一次又一次,一生又一生,而慨嘆只能成為隨風而逝的遺憾,
卻又成了下一世的起點。
我衷心地認為有機會學習《華嚴經》是我的福報,
經由開示悟入,信解行證來修證佛法是我的幸運,
《華嚴心鑰》這本書是一把通向《華嚴經》的鑰匙,
我親身領受到了這份感動,
也把這個感動傳達給每位想了解《華嚴經》的人,
祈願所有菩薩團隊的菩薩們在《華嚴經》裡再次相逢,讓佛陀的法音永遠流傳。
內文 : ▌引言
華嚴初會,會主是普賢菩薩,在菩提道場,開演顯示毗盧遮那佛依報、
正報因果,讓大眾對成佛心生嚮往,發心修行。
《華嚴經》如同菩薩成佛的修行手冊,詳細說明成佛過程中每一階段
的任務與功德。作為本經第一會的會主,
普賢菩薩如同菩薩成佛班的班主任,在開學日為同學進行新生說明,
介紹學習目標、學習歷程,藉由展示學習結果:
毗盧遮那佛的依報、正報之莊嚴殊勝,引發諸佛子的修學動機,
堅定行菩薩道的信念,設定成佛為生生世世的目標。
▌世主妙嚴品:海會雲集
《華嚴經》是佛陀成道後開示的第一部經,
很多人第一次讀《華嚴經》,
困惑地問師父說:「為什麼《華嚴經》卷一裡面,
全部都是各式各樣的山神、水神、海神、火神、風神?」
這一品叫做〈世主妙嚴品〉,法會一開始,所有的人都來集合,
什麼人會來讀《華嚴經》?什麼人會來發心學習行菩薩道?
▌釋名:「世主」、「妙嚴」
第一品〈世主妙嚴品〉,「世」就是指世間,現在所看到的世間,
是三千大千世界,分成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個世界,
都有所屬的群眾,而「世主」,即是群眾的領導人。
《華嚴經》是要給領導人學習的經典。
領導人在這個世間的任務,是要照顧所有的大眾,
幫助大眾得到究竟的快樂,因此一開始,先集合了所有的世間主,
討論一個重要的議題:「如何讓這個世間的眾生離苦得樂?」
這個世間,智慧最圓滿的就是佛陀。佛陀以智慧做前導,
帶領各種層級的天王、天神、菩薩。在人間、在三惡道中,
有很多的神,保護著世間的安寧。所以,本會一開始,
各個世間的世間主,全部都來與會。
▌集合四十眾修四十二位
《綱要》:以四十眾配三賢十聖。師子座眾配等覺。
眉間出眾配妙覺。通配四十二位。各得一位法門。
清涼澄觀國師的解釋,「世間主」總共有四十種群眾,
加上佛陀師子座上的大眾,乃至於從眉間放出白毫相光之眾,
加起來共有四十二眾。搭配三賢十聖,象徵著修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
將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種種的歷程。
這四十二階位都圓滿了,就能夠莊嚴這整個世界。
妙嚴,有依報的莊嚴,正報的莊嚴,眷屬的莊嚴。
如果我們成就了佛道,這個世間就會無比的莊嚴。
* * *
從卷八到卷十的〈華藏世界品〉,
隨著普賢菩薩,共同探索華嚴世界。
普賢菩薩入了毗盧遮那藏身三昧中,可以如實看到世界的樣貌,
出定後,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在華藏世界中,有無盡的世界,
整個世界是在重重無盡的世界種中,由諸多的香水海圍繞,
其廣博浩瀚,遠超過目前天文學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範疇。
▌釋名:「華藏」、「世界」
《綱要》:蓮華含子之處,目之曰藏。
今剎種及剎為大蓮華之所含藏。故云華藏。
為什麼稱為「華藏世界」? 所謂的華跟藏,
「華」是花的古字,即蓮華,蓮華含有蓮子,
蓮子藏在華當中,叫做華ㄏㄨㄚ藏ㄘㄤ ˊ 世界,
一般習慣都唸華ㄏㄨㄚ ˊ 藏ㄗㄤ ˋ,
事實上就是華ㄏㄨㄚ藏ㄘㄤ ˊ,指世界諸剎為蓮華之所含藏。
所謂的「世」跟「界」,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
一世界,就是一日月圍繞之下的時空。
我們現在所處的地球,是懸浮在整個宇宙當中,
無邊無際的星群當中的一顆星球。
讀《華嚴經》時,我們都會好奇,現在科學上所認知的世界,
與經中描述的華藏世界其間的關連為何?
佛經記載: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
我們居住在須彌山南邊鹹海中的南贍部洲。
現在的學術研究,認為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
因為古代印度人以喜馬拉雅山為聖山,是世界的中心,
而喜馬拉雅山在印度的北邊,
經此推論「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印度就是南瞻部洲。
這是正確的嗎?
事實上,凡夫的肉眼,是無法窺見須彌山的真面目,
只有證到初禪的天眼才看得到。
佛陀在描述世界時,其佛眼觀見的世界,
是超越常人所能想像的時空概念。
須彌山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無垠的宇宙?
因此學習華藏世界品時,要先放下原來對世界的看法,
及對世界的觀念,才能夠真正的認識華藏世界。
* * *
十住品的「住」是安住之意,「住」在哪裡?
「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為住」;因此智慧住在真理上。
「得位不退」,從十住品開始,就有了位次,
在菩薩道的這一條路上,成就位不退的功德,
所以稱為住,就是安住下來了。
這一品開始,諸佛子要搬家了,搬到哪裡 ?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
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
法慧菩薩要說法前,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一切的法慧佛都現前,一方面來加持,二方面來肯定,
三方面說明為什麼這一次的法會是由法慧菩薩來主持。
法慧佛告訴法慧菩薩:汝能入此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有三個原因:
第一、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神力加持;
第二、毗盧遮那如來往昔的願力,威神之力;
第三、最重要的是法慧菩薩所修習的善根因緣成熟了,
所以就入了這個三昧,承著三昧力,說十住法門。
十住法門即將開演,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告訴一切菩薩說:「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
一般的住家不外乎百坪,但是如果發了菩提心,成為菩薩後,
住的地方即以虛空為住,虛空是多大呢?
虛空就是無量無邊的大。
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
所以要搬家搬到哪裡?
搬到三世諸佛的家,以後你家就是佛家,我家就是佛家,
大家通通都可以住在佛的家,佛的家沒有邊際。
如何能夠住在佛的家,而能夠享用諸佛菩薩家裡面所有的功德。
這個地方特別提到,如何搬到佛的家來住。
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這地方就講到要如何住在佛的家,
從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
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乃至於最後灌頂住。
到了灌頂住,就登位成為法王。從初發心開始到最後第十灌頂住,
菩薩摩訶薩教導我們如何一步一步住到法王之家,也就是三世諸佛之家。
▌第一發心住,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第一,發心住。發什麼心?發菩提心。
第二,發心的因緣是什麼 ? 什麼是發菩提心 ?
▌緣十種難得法而發心
菩薩有很多因緣能夠發心,不管是見到佛、世尊的形貌端嚴,
生起一種歡喜心;或者見到佛的神通,或者聽到佛陀的授記,
或者聽聞佛法,或看到眾生受苦發慈悲心,
或者是覺得應該要荷擔如來家業,在佛法的弘傳上盡一份心力,
不管是什麼因緣,都是來「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呢?當行者希求能得無上的智慧,
同時希望自己的智慧達到如佛一切智究竟圓滿的境界,就叫做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所求的一切智包括什麼呢?
包括十種智慧: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
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
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
這十個智慧加起來就是一切智,又稱作如來十力,
也就是如來無上的智慧。
▌初發心住應勸學十法
發菩提心之後,應該要如何來努力?要修十種功課。即:
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
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
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
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
這十種法門是發菩提心之後的功課。
▌學習目標:心轉增廣,不由他教。
修了這十種功課,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設這十種功課?
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發心之後,能夠圓滿這十種功課,就可以讓菩薩們在佛法中,
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有很多人說:「師父,我讀了經都看不懂,乃至於聽了法,
雖然覺得很好聽,但是還是不明白。」
不明白跟不懂,是因為智慧未開。該如何才能夠開智慧呢?
這個地方就教我們,依著發心住的這十個方法努力、學習,
漸漸心就會增廣,乃至於以後聽聞佛法,都不需要師父再解釋,
自己就開悟了,這是非常殊勝的功德。
▌隨心、隨力、隨份,於生活中實踐發心住之方法
了解初發心住後,
接下來,按部就班依著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種種的功課與任務,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圓滿。
隨心、隨力、隨份,可以先以自己的方便入門。
例如每天禮佛的時候,用自己至誠之心「勤供養佛」。
每天上班工作,要發歡喜心,因為要「樂住生死」。
在工作或者是生活當中,能夠成為一個作主的人,
使所有遇到你的人,都能夠「令除惡業」。
學習了佛法,跟大眾分享,就可以「以勝妙法常行教誨」。
如果有人問:「你好像改變了?怎麼現在變得好像都很愉快?」
就回答他說:「因為我現在都參加雲端的共修,
每天都有殊勝的功德,漸漸的越來越富貴。」如此「歎無上法」。
如此不斷學習,漸漸智慧就開了,
並發現菩薩行是世間所有法門裡最簡單的,
比輪迴還要簡單百千萬倍,希望大眾發菩提心,好好來修行。
* * *
卷四十五裡面談到三個品:
〈阿僧祇品〉、〈壽量品〉、〈諸菩薩住處品〉,
三個品都是談與不可思議「數」有關的品目。
〈阿僧祇品〉說明遍一切數,談數量的數;
〈壽量品〉說明窮一切時,是時間上的數;
〈諸菩薩住處品〉說明遍一切處,則是住處上的數。
數學是世界計量的基礎,運用邏輯推理,
由計數、計算、量度等進行對萬事萬物的觀察與定義。
這是一堂佛陀親自現身說法的數學課,
教導我們如何用數學方式觀察世界,這也是八十華嚴中,
首次由佛親自教授、現身說法。佛陀不開口則已,一開金口,
就講了一個常人不能理解的內容,用很多人很害怕的數學概念,
來擴展我們的心量。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的境界到底有多麼廣大?
在這三品裡展現得很徹底。說明廣大算數,
為了彰顯不是數量可說盡的佛德。
▍釋名:「阿僧祇」
所謂「阿僧祇」,意為無數,
這一品裡面所談到的,是不可數、不可說之法。
《綱要》:前既智圓證極。上定通智用,一一難量。
若欲校量,非數能數。故須歷數。
此品由一堆數量單位組成。
平常運用的數量單位,
有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然後就是億,
億再上去的單位幾乎很少使用,
阿僧祇品為介紹究竟圓滿佛果的妙用無量,
如果要用數量來比擬、校量,將超過思議之境,是不可思議的。
前面講十定、十通,有人說:「不可思議,已經超過我們的生活經驗了。」
要瞭解佛的神通與三昧實在很困難,
在這一品裡,我們更進入到用佛的數學概念,來認識佛境的浩瀚。
我們一般只認識到億,後面就已經沒有辦法想像了,
但是佛的數字是怎麼算的?
在〈阿僧祇品〉裡面,就可以認識到佛的數字的概念。
《綱要》:至不可說.積不可說,以至十重.
校量等覺功德難知,以況妙覺位德微細。
況就是突顯,突顯出妙覺位德的微細,
所以〈阿僧祇品〉的目的是為了要突顯出妙覺位的不可思議。
▍心王菩薩請法:佛所知數量
爾時,心王菩薩白佛言:
世尊,諸佛如來演說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
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
佛告心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為欲令諸世間,
入佛所知數量之義,而問如來、應正等覺。
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時,心王菩薩唯然受教。
心王菩薩問 : 阿僧祇、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等,
這麼多的名詞,到底什麼意思?
佛陀答:這些都是佛所知的數量之義。
既然要了解佛的數學概念,就要認識得很透徹,
因此,以下便詳細開演無量層次的數學。
* * *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大眾言:
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隨眾生根器所宜,略說如來少分境界。
普賢菩薩告訴大眾,過去所演說的法門,
只是隨著眾生的根性略說而已。
我們從卷一很認真的每天上線誦經,聽師父的講解,
到現在剩下兩卷就圓滿妙覺極果,快要大功告成,
結果,這時候普賢菩薩出來告訴大眾:前面所說的只是略說而已。
何以故?諸佛世尊,為諸眾生,無智作惡,計我、我所,執著於身,
顛倒疑惑,邪見分別,與諸結縛,恆共相應,
隨生死流,遠如來道,故出興於世。
佛陀為什麼要說佛的境界?
眾生因為不認識佛,不懂佛境界的殊勝,於是不喜歡親近佛,
反而喜歡跟煩惱當朋友,每天就是「與諸結縛,恆共相應」,
結縛在眾生心中已根深蒂固,生死流轉習以為常。
於是佛陀出興於世,為大眾演說妙法,
令有善根、想覺悟的眾生,建立得度的因緣與法教。
經過累生累劫的修行,現在好不容易修行要成功了,
如果出現一個致命的嚴重問題,可能導致修行功敗垂成,
那麼,修行人一定要好好的面對它。
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句:修行的致命傷。
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
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
修行最大的問題,就是「起瞋心」,而且是最大的過失。
常常我們在反省自己的時候,會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的煩惱,
其中,最大的煩惱就是脾氣不好。
瞋心的煩惱,有與生俱來的「俱生煩惱」,
例如有人說:「我本來就脾氣不好。」
也有後天的際遇或環境等因素造成的「分別煩惱」,
例如有人說:「那個人太可惡了,惹得我發脾氣」。
一般人對修行人,甚至對法師、對菩薩,有很高的期待,
覺得修行人應該脾氣修得相當好,
如果遇到起瞋心時,就會批評:「學佛人還這麼愛發脾氣。」
其實,不只是他人對修行人有所批評,
修行人自己也會反省自己的過失而懊惱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