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發條 | 誠品線上

沉默發條

作者 董啟章/ 黃碧雲/ 王偉雄/ 相田彥一/ 崑南/ 黃修平/ 楊焯灃/ 鄧小樺/ 廖偉棠/ 張歷君/ 朗天/ 譚以諾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沉默發條:,「沉默」乃文學中一個重要面向與長久命題。當香港漸漸抖入失語狀態,其實更需要文學的沉澱力量。本書收錄2014年董啟章以「必要的沉默」為題而引發的連串討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沉默」乃文學中一個重要面向與長久命題。當香港漸漸抖入失語狀態,其實更需要文學的沉澱力量。本書收錄2014年董啟章以「必要的沉默」為題而引發的連串討論,議題包括文學與政治參與、寫作與行動、以及沉默作為理念與現象等等,是本土少見的跨範疇思辨文集。 《沉默發條》不是要確立邊界去說明何謂沉默,而是希望以沉默為契機,拆除種種思考屏障、重新啟動可能性,立足文學,並滲入其他空間,繼續發酵。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董啟章、黃碧雲、王偉雄、相田彥一、崑南、黃修平、楊焯灃、鄧小樺、廖偉棠、張歷君、朗天、譚以諾、董啟章(作家)黃碧雲(作家)王偉雄(加州大學哲學系教授)相田彥一(作家及傳媒人)崑南(作家)黃修平(導演)楊焯灃(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系及亞州研究系博士生)鄧小樺(作家、評論人)廖偉棠(詩人、評論人)張歷君(學者)朗天(作家、評論人)譚以諾(作家、評論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者序:沉動的可能 第一章:必要的沉默 -董啟章:必要的沉默 -董啟章:默想生活:文學與精神世界 -黃碧雲:必需與世界隔絕,才能靜想 -黃碧雲:言語無用沉默可傷 第二章:沉默之辯 -王偉雄:此時有聲勝無聲 -相田彥一:「沉默」也是種抗爭 -崑南:回應董啟章與黃碧雲兩篇對談 -黃修平:願無盡: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楊焯灃: 雨傘運動的文學省思:以董啟章、黃碧雲為例 第三章:沉默去向 廖偉棠、張歷君、朗天、鄧小樺:「作者之聲,沉默之辯」討論會 -鄧小樺:沉默的辯證/行動的力量 -廖偉棠:必要的靜默,不應該的失聲 附錄:沉默之書

商品規格

書名 / 沉默發條
作者 / 董啟章 黃碧雲 王偉雄 相田彥一 崑南 黃修平 楊焯灃 鄧小樺 廖偉棠 張歷君 朗天 譚以諾
簡介 / 沉默發條:,「沉默」乃文學中一個重要面向與長久命題。當香港漸漸抖入失語狀態,其實更需要文學的沉澱力量。本書收錄2014年董啟章以「必要的沉默」為題而引發的連串討論,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1487742
ISBN10 / 9881487749
EAN / 9789881487742
誠品26碼 / 2682301849007
頁數 / 175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3X18.5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沉默的可能/編者序

沉默,及作為其相反觀念的發聲、行動,均是文學中長久深遠的話題,其延展面廣闊,涉及不同層次與範疇。沉默,並不只代表無言;它指涉多重層次的思考,反可能凝聚成一股定力,甚至一種反向力量,一種逆反姿態,去制約盲從,令我們不至被社會浪潮推湧失向。沉澱、醞釀、發酵,文學正以其沉思本質,給予我們開闊的視野─於是我們仍可透徹觀察,而又不失行動能量。而當我們在文學中談論沉默,其實是在談論沉默與發聲之間的種種可能。在某些時候,沉默更可能成為焦點,引發諸種不同的聲音與討論。

2014年文憑試中文科的作文題目「必要的沉默」曾掀起全城熱議:沉默,是引導學生「和諧」?是對不願面對的現實視而不見?那是香港政治氣氛熾熱、呼喚行動、主體性蓬發的年頭,大部分人都在魯迅「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情緒中。然而文學不一定與時代趨同,獲選為當年書展年度作家的董啟章,發表了文章〈必要的沉默〉,其後黃碧雲以兩篇發言稿起而和之。董黃兩大作家的沉默論述,旋即引來注意,尤其董文引發熱烈討論,由此開展諸個層次的迴響。

本書收錄共十三篇文章,皆來自2014年董啟章以「必要的沉默」為題而引發的連串討論。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書分成三章:

第一章〈必要的沉默〉由董啟章及黃碧雲二人各兩篇書展講稿,及得獎感言為起點,從文學言說出發,摸索沉默的想像進路。

第二章〈沉默之辯〉收錄六篇觀點不同的相關討論,展現了批判性的討論能量。哲學教授王偉雄的〈此時有聲勝無聲〉及資深傳媒人灰記客的〈可自由發聲的時候,不懂「必要的沉默」〉皆不同意董啟章沉默之說:前者指出在嚴苛的現實裡,「沉默不是罪,但有聲勝無聲」,本書並以附錄形式收入部分網絡回應,望能見出討論的更多面向。灰記客也撰文回應董文,認為在政治正確的大氣壓下,有「繼續發聲的必要,以免連沉默的權利也一併消失」。二人思路從社會面向切入,並不深入文學觀念中的「沉默」;這反映文學言說與主流話語之間存在距離,然而亦可從文章參考「沉默」的社會性面向,以及當時香港的社會情緒。

接續四篇,先有作家兼傳媒人相田彥一〈「沉默」也是種抗爭〉,文章從社運角度作出回應,認為董啟章的沉默與抗爭並不矛盾;作家崑南兩篇文章,回應黃碧雲「言語無用.沉默可傷」後,介紹兩本經典的評論著作,可說是從側面肯定文學的力量;然後,導演黃修平〈願無盡: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則從創作者角度認同董啟章的沉默之說,並表示感到激勵;最後,青年評論人楊焯灃的〈雨傘運動的文學省思〉詳析董啟章及黃碧雲於運動過後的文學書寫,嘗試檢討運動的價值與作用。此文寫於2015年五月,相隔時間較遠,收錄入書乃因想讓讀者看見討論如何慢慢醞釀,發酵。

沉默,或不。眾聲之中,期盼讀者從討論中看出歧異,慢慢打開沉默的複雜層次,而那才是言說的開始。第三章〈沉默去向〉有著飽滿的思辨質地,指向沉默的可能性。〈作者之聲,沉默之辯〉是一場作家與學者對談的紀錄文章,與會者有朗天、廖偉棠、張歷君、鄧小樺,主持譚以諾,及黃碧雲列席旁聽。開展以「沉默」為題的對話,乃開出文學及哲學觀念中的「沉默」之更多元面向。在這前提下,鄧小樺〈沉默的辯證〉持辯證觀點看待沉默,指出沉默與發聲可以互融,並視之為「發有意義之聲」的醞釀。廖偉棠〈必要的靜默,不應該的失聲〉從香港文化界「沉默之辯」說起,理清董啟章的觀點之餘,亦闡發自己與董文的相異之處。和而不同,沉默亦有諸種色彩,肯定沉默本身的多樣性,便見出對話的可能—這令沉默不再是靜止死物,而有其生機一面。

「沉默」乃是文學中的重要面向與長久命題。當香港漸漸抖入失語狀態,其實更需要文學的沉澱力量。2014年後天翻地覆,當下步步進逼的政治形勢,不斷縮減的言論空間,社會的虛無乏力,都迫令我們更深入地思考「沉默」。在這個時間編合《沉默發條》這本小書,不是要確立邊界去說明沉默是甚麼,而是希望以沉默為契機,拆除種種思考屏障、重新啟動可能性,立足文學,並滲入其他空間繼續發酵。

諸君可見,「沉默發條」的弔詭命名,其實已隱隱交織出本書靜中帶動的傾向—凝滯的沉默,發條的動力。討論,撰文,然後在這個當下結集為歷史的紀錄,期以論述創造,一點甚麼。

在此感謝各位作者授權出版;感謝攝影師謝至德慷慨提供「安靜的失控」系列作品,這輯作品皆拍攝2014年佔領運動期間的無人瞬間,而我們挑選了其中不具鮮明佔領記號的作品,因為相信共同經歷過的東西不言自明。本書製作過程相當急促,感謝設計師及校對的朋友鼎力相助。亦感謝每位打開本書的讀者,對於這個灰黑色的題目有感觸共鳴。在沉默之上,我們共同建構著一個行動,意義由大家共同填充。而我們始終深信,文學的力量就是這樣累積起來的。

香港文學館
2018年6月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沉默」乃文學中一個重要面向與長久命題。當香港漸漸抖入失語狀態,其實更需要文學的沉澱力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