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菩薩: 般若心經講記 | 誠品線上

自在的菩薩: 般若心經講記

作者 林榮澤/ 講述
出版社 吳氏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在的菩薩: 般若心經講記: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啟「正法眼」,要能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恐怕就不容易了。至於法眼是如何開啟的,如何能內觀其心,如何將觀照的功夫,作到「行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啟「正法眼」,要能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恐怕就不容易了。至於法眼是如何開啟的,如何能內觀其心,如何將觀照的功夫,作到「行深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切的進路,關鍵還是在法眼的開啟,這也是本書首先要談的問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榮澤 講述林榮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一貫道學研究院籌備處天書訓文研究中心主任《一貫道藏》主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防大學、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要著作:《一貫道藏.聖典之部》《一貫道藏.史傳之部》《一貫道藏.祖師之部》《一貫道藏.義理之部》《一貫道歷史.大陸之部》《一貫道發展史》《一貫道學研究(1)》《道書藏要(1)》《道書藏要(2)》《師尊張天然傳》《師母孫慧明傳》《師母的五項承擔》《青年八鑰》《白陽的藍圖:彌勒救苦真經講記》《清靜的智慧:清靜經講記》《自在的菩薩:般若心經講記》《天人合力》《道與教的探討》《白陽史講記》《明心培德:大學三綱領聖訓淺釋》《登天梯:大學八條目聖訓淺釋》《執中貫一:中庸三綱領聖訓淺釋》《臺灣名間宗教研究論集(1)》《臺灣名間宗教研究論集(2)》《開道先鋒:劉振魁前人略傳》《求道的時代意義》《持齋戒殺》《天道普渡》《歷史典故的啟示》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觀照自性色空不異諸法空相一切本無的觀念無六根、六塵以無所得心無罣礙得咒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在的菩薩: 般若心經講記
作者 / 林榮澤 講述
簡介 / 自在的菩薩: 般若心經講記: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啟「正法眼」,要能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恐怕就不容易了。至於法眼是如何開啟的,如何能內觀其心,如何將觀照的功夫,作到「行深
出版社 / 吳氏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820890
ISBN10 / 9868820898
EAN / 9789868820890
誠品26碼 / 2681963026009
頁數 / 178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30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整部《心經》的關鍵,就在正法眼的開啟,它是進入《心經》的入門鑰匙。

試閱文字

導讀 : 【序言】一生必讀的一部經
佛法浩瀚如大海,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讀完幾部經,更何況忙碌的現代人,大多對佛法沒多大興趣,殊不知佛法的智慧,正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然而能有多少人可以靜下心來,與三五好友,沏壺茶談禪論道,領略佛法大海的妙諦,那肯定會是很大的精神享受。「生活佛學」就是這樣的一種理念,希望能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心靈滋養的空間,藉由讀書會的輕鬆方式,將深奧難懂的經典,變成生活上可以應用的智慧資糧。讓現代人不僅擁有出世間法的心靈境界,更能兼具入世間法的圓融應事。
• 正法眼的觀照
如果每個人一生,都該至少讀一部經典,學習聖人的智慧,那肯定非《般若心經》莫屬了。短短的二百多字,蘊含著佛法的心鑰,這也是本書要以《心經》作為生活佛學入門經典的原由。《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心要,由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所譯。《心經》以「觀自在菩薩」開始,尤其是「觀」字,更是整部心經的心鑰。因此要進入心經的豐富內涵,就要先了解「觀」的義涵。心經講的「觀」字,不是單指一般肉眼的觀看,特別是要能以「法眼」,內觀自己的「心」。這是心經以「觀」字入手的原因。換言之,要了解心經講些什麼?要先學會內觀自己的心,問題是內觀其心並不容易,因為內觀的條件在法眼的開啟。當年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傳無上大法給大迦葉尊者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尊者。」如此說來,正法眼的開啓,肯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整部《心經》的關鍵,就在正法眼的開啟,它是進入《心經》的入門鑰匙。 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啟「正法眼」,要能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恐怕就不容易了。 至於法眼是如何開啟的,如何能內觀其心,如何將觀照的功夫,作到「行深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切的進路,關鍵還是在法眼的開啟,這也是本書首先要談的問題。
• 成就自在菩薩
其次,透過《心經》告訴我們的內觀功夫,接下來先要能看見心中的執著,懂得放下,謂之「空」。吾人心中的執著,概分為五蘊:色、受、想、行、識。凡是足以讓我們產生煩惱、妄想、壓力的執著,都該要放下,謂之「照見五蘊皆空。透過「觀照」放下煩惱的執著,這是《心經》修持的第一步。 再來就是要懂得對治執著的來源,也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心中的一切的執著煩惱,都是來自這六根,如何能讓六根不致於給自己帶來煩惱的執著,這就要有「無」的智慧,此即「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思。至於如何能有「無」的智慧呢? 就是要能「轉識成智」。領悟「空」的道理,讓我們能放下五蘊的執著,具備「無」的智慧,讓我們能將六根轉識成智,阿賴耶識成為大圓鏡智。
最後,《心經》除能讓我們懂得放下,具有「空」、「無」的智慧外,放得下還要能提得起。也就是成就菩薩的必要條件:要能「捨」。捨得,捨得,一捨就得。要成就自在菩薩,最重要的是能捨,尤其是「捨身」。將自己的有用之軀,捨出來當菩薩,那怕是一日、一時、一分、一秒,都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一件事。因此,整部《心經》最終的目的,正是要成就人人成為一位「自在的菩薩」。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