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 何以城市認同在全球化時代如此重要 | 誠品線上

The Spirit of Cities: Why the Identity of a City Matters in a Global Age

作者 Daniel A. Bell/ Avner de-Shalit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城市的精神: 何以城市認同在全球化時代如此重要:你需要什麼樣的城市?現代人的身分將由城市塑造。二〇二一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林夏如、趙哲儀合著〈台北〉。城市漫遊者的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需要什麼樣的城市? 現代人的身分將由城市塑造。 二〇二一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林夏如、趙哲儀合著〈台北〉。 城市漫遊者的著地觀察,拋開政治理論模型,以實地生活、調查、訪談,消化大量資料後為十座熟悉的城市,各自找出城市的特色、城市的氣質、讓市民感到驕傲的核心價值,定調出「城市的精神」。 十座城市,十種精神。全球化文化同質性的最佳解藥。 經由認識陌生的城市,更加瞭解在地,認同我們居住的城市。 全球文化同質化的年代,「市民精神」可能取代國族或民族的認同。 *耶路撒冷和北京都是以同心圓擴張發展的城市,宗教之城耶路撒冷的圓心是「上帝」昇天之地;政治之城北京的圓心是天安門廣場。 *紐約和巴黎的現狀都需歸功於城市規劃者,在摩斯和奧斯曼男爵尚未出世之前,曼哈頓是生態多樣的美麗島嶼;巴黎狹窄的街道上飄蕩著動物糞便的臭味。 *蒙特婁加拿大人隊和耶路撒冷工人隊備受地主球迷喜愛,突破種族藩籬的兩支球隊擁有各自的煩惱:加拿大人隊失去了法裔優先選秀權後不再無敵;工人隊主場啦啦隊的中場表演觸怒了正統派社群。 什麼是城市的精神? 二十世紀八〇年代世界開啟了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緊密聯繫,澈底改變了生活形態,附帶的文化同質化現象,使得國家的特徵逐漸消失,面貌模糊,民族性的差異也逐漸在彼此接納後下降。對於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逐漸下降之際,甚至有「世界公民」概念產生。人們有追求獨特性的渴望,依然擁有追尋理想價值的需求,城市,將成為理想的解答。 城市既能凝聚共識,也能彰顯價值,從雅典的城邦政治到當代的城市論壇,我們總是熱切地討論著: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我們的城市該如何發展?城市彷彿擁有生命,有著確切的人格和清晰可辨的特色,並且具有不可撼動的核心價值,維繫著它的發展,令人引以為傲,貝淡寧和德夏里特稱此為「城市的精神」。 市民精神 「人們說『我愛蒙特婁、北京、耶路撒冷』或說『我恨多倫多、上海、特拉維夫』,就好像城市是人,有獨特的個性。」 愛上一座城市並不困難。城市往往有悠久的歷史,持續發展的特色,讓居住在城市裡的市民感到自豪,貝淡寧和德夏里特以「市民精神」來概括。市民精神與愛國主義並不相衝突,它更顯開放,不會帶來對立與偏見,而是形成維繫城市特色的集體共識。 「到羅馬來,就照羅馬人的做。」 愛上一座城市並不容易。九一一事件,讓紐約瞬間陷入了巨大的危機和恐慌,紐約人從市長朱利安尼一改常態的發言到全體動員的團結救難,清楚表達了城市之於個人的重要。在耶路撒冷,有超過兩成的人不工作,不足的稅收遲緩的經濟發展,卻趕不走追求心靈平靜的居民。 如何尋找一座城市的精神 身為政治理論學者的貝淡寧和德夏里特,選擇以「著地」的方式前往全球大城以漫遊和生活進行研究。透過個人軼事、參觀、訪談、歷史、政府公告、調查數據以及龐大的周邊材料(如文學、影視作品,旅遊指南……)等面向,不停地驗證觀點,以在地的聲音尋找屬於在地的「精神」。 經過調查研究,作者將有利於發展「城市的精神」因素歸納如下: 一、沒有明顯的貧富差距,也沒有民族或群體間的巨大鴻溝。 二、長期與另外一座城市(通常是同一個國家)處於競爭狀態。 三、城市身分的認同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 四、城市具有實質性權威立法保護。 五、城市(曾)擁有偉大的規畫者推動城市改造計畫。 六、來自外部的聲量(如一部電影)為城市的精神定調。 這六項因素均可相對應於書中所列舉的十座城市,十座城市分別為:耶路撒冷、蒙特婁、香港、新加坡、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紐約以及臺北。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世界三大一神信仰的聖地,均為耶路撒冷,從世界各地前來的信徒誠心地向「唯一」的神祈禱。也因宗教勢力的拉扯,撕裂了耶路撒冷祥和的氣氛。回歸寧靜的聖地風貌是耶路撒冷人的共同期待。 蒙特婁:語言之城 曾經,蒙特婁是加拿大政經中心,曾經是萬國博覽會以及奧運主辦城市,儘管擁有顯赫的履歷,最終蒙特婁不僅沒有成為世界一流大城,甚至在國內的地位也被多倫多取代,原因竟然是「法語」。 新加坡:建國之城 一座城市就是一個國家,新加坡建國那天起,城市的精神完全與國家政策重疊。為求具備國際競爭力,富裕、多元、賢能,是城市/國家追求的目標。雖然失去了團結一致,卻成爲維繫新加坡的核心精神。 香港:福利之城 以自由貿易成爲亞洲世界級的城市,香港所代表的自由市場個人主義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展開,香港的資本社會並不以個人滿足為目標,相對地,更為重視社群以及公益…… 北京:政治之城 從明代的燕京,到紫禁城的修築,再到新中國的打造,北京已是政治權力核心的代名詞,都市的發展以及大大小小的改變圍繞政治而生,無時上演著政治劇場。 牛津:學術之城 在這座距離倫敦90分鐘車程的小城裡,擁有不止一座大學,當然世人所熟知的是世界最早的大學:牛津大學。追求卓越是牛津市的目標,它們的精神表現在學習和學問。 柏林:寬容之城 當代的柏林散發著自由的精神,很難想像她在百年來歷經的摧殘。曾是反猶主義的中樞,作為首都的柏林也與國家一同分裂東西。今日的柏林精神已超越自由,而是寬容。 巴黎:浪漫之城 浪漫,不只是一頓燭光晚餐。巴黎的浪漫是源自「浪漫主義」的反動,是強調多元的發聲,是強調個人的創造性,是人文精神的彰顯……是人與農作物、牛羊雞的共存共榮。 紐約:抱負之城 二戰後的世界之都,金融與文化的世界都城,雄心勃勃的人到此一展長才,不斷革新與創造,讓自己和紐約永保活力。在極度發展的個人主義下,紐約卻能持續發展,全因「市民意識」的根植。 台北:有人情味的進步之城 歷經政權更迭之後,臺北容納了大江南北的風雲人物,在街廓與庭院裡移植了悠長的文明。尋求正義與幸福超越了籍貫與階級,臺北是友善的城市,它的友善來自於彼此的對話與認同。 「城市的精神」,並非這十座城市所能概括,在全球化的世紀裡,「市民精神」將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既能彰顯城市的迷人面貌,也能避免因為民族、國家衍生的敵對狀態。最重要的是,希望閱讀此書的你也能開始澈底瞭解你所居住的城市,追尋它的精神,引以爲榮。 你需要什麼樣的城市? 現代人的身分將由城市塑造。 二〇二一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林夏如、趙哲儀合著〈台北〉。 城市漫遊者的著地觀察,拋開政治理論模型,以實地生活、調查、訪談,消化大量資料後為十座熟悉的城市,各自找出城市的特色、城市的氣質、讓市民感到驕傲的核心價值,定調出「城市的精神」。 十座城市,十種精神。全球化文化同質性的最佳解藥。 經由認識陌生的城市,更加瞭解在地,認同我們居住的城市。 全球文化同質化的年代,「市民精神」可能取代國族或民族的認同。 *耶路撒冷和北京都是以同心圓擴張發展的城市,宗教之城耶路撒冷的圓心是「上帝」昇天之地;政治之城北京的圓心是天安門廣場。 *紐約和巴黎的現狀都需歸功於城市規劃者,在摩斯和奧斯曼男爵尚未出世之前,曼哈頓是生態多樣的美麗島嶼;巴黎狹窄的街道上飄蕩著動物糞便的臭味。 *蒙特婁加拿大人隊和耶路撒冷工人隊備受地主球迷喜愛,突破種族藩籬的兩支球隊擁有各自的煩惱:加拿大人隊失去了法裔優先選秀權後不再無敵;工人隊主場啦啦隊的中場表演觸怒了正統派社群。 什麼是城市的精神? 二十世紀八〇年代世界開啟了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緊密聯繫,澈底改變了生活形態,附帶的文化同質化現象,使得國家的特徵逐漸消失,面貌模糊,民族性的差異也逐漸在彼此接納後下降。對於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逐漸下降之際,甚至有「世界公民」概念產生。人們有追求獨特性的渴望,依然擁有追尋理想價值的需求,城市,將成為理想的解答。 城市既能凝聚共識,也能彰顯價值,從雅典的城邦政治到當代的城市論壇,我們總是熱切地討論著: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市?我們的城市該如何發展?城市彷彿擁有生命,有著確切的人格和清晰可辨的特色,並且具有不可撼動的核心價值,維繫著它的發展,令人引以為傲,貝淡寧和德夏里特稱此為「城市的精神」。 市民精神 「人們說『我愛蒙特婁、北京、耶路撒冷』或說『我恨多倫多、上海、特拉維夫』,就好像城市是人,有獨特的個性。」 愛上一座城市並不困難。城市往往有悠久的歷史,持續發展的特色,讓居住在城市裡的市民感到自豪,貝淡寧和德夏里特以「市民精神」來概括。市民精神與愛國主義並不相衝突,它更顯開放,不會帶來對立與偏見,而是形成維繫城市特色的集體共識。 「到羅馬來,就照羅馬人的做。」 愛上一座城市並不容易。九一一事件,讓紐約瞬間陷入了巨大的危機和恐慌,紐約人從市長朱利安尼一改常態的發言到全體動員的團結救難,清楚表達了城市之於個人的重要。在耶路撒冷,有超過兩成的人不工作,不足的稅收遲緩的經濟發展,卻趕不走追求心靈平靜的居民。 如何尋找一座城市的精神 身為政治理論學者的貝淡寧和德夏里特,選擇以「著地」的方式前往全球大城以漫遊和生活進行研究。透過個人軼事、參觀、訪談、歷史、政府公告、調查數據以及龐大的周邊材料(如文學、影視作品,旅遊指南……)等面向,不停地驗證觀點,以在地的聲音尋找屬於在地的「精神」。 經過調查研究,作者將有利於發展「城市的精神」因素歸納如下: 一、沒有明顯的貧富差距,也沒有民族或群體間的巨大鴻溝。 二、長期與另外一座城市(通常是同一個國家)處於競爭狀態。 三、城市身分的認同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 四、城市具有實質性權威立法保護。 五、城市(曾)擁有偉大的規畫者推動城市改造計畫。 六、來自外部的聲量(如一部電影)為城市的精神定調。 這六項因素均可相對應於書中所列舉的十座城市,十座城市分別為:耶路撒冷、蒙特婁、香港、新加坡、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紐約以及臺北。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世界三大一神信仰的聖地,均為耶路撒冷,從世界各地前來的信徒誠心地向「唯一」的神祈禱。也因宗教勢力的拉扯,撕裂了耶路撒冷祥和的氣氛。回歸寧靜的聖地風貌是耶路撒冷人的共同期待。 蒙特婁:語言之城 曾經,蒙特婁是加拿大政經中心,曾經是萬國博覽會以及奧運主辦城市,儘管擁有顯赫的履歷,最終蒙特婁不僅沒有成為世界一流大城,甚至在國內的地位也被多倫多取代,原因竟然是「法語」。 新加坡:建國之城 一座城市就是一個國家,新加坡建國那天起,城市的精神完全與國家政策重疊。為求具備國際競爭力,富裕、多元、賢能,是城市/國家追求的目標。雖然失去了團結一致,卻成爲維繫新加坡的核心精神。 香港:福利之城 以自由貿易成爲亞洲世界級的城市,香港所代表的自由市場個人主義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展開,香港的資本社會並不以個人滿足為目標,相對地,更為重視社群以及公益…… 北京:政治之城 從明代的燕京,到紫禁城的修築,再到新中國的打造,北京已是政治權力核心的代名詞,都市的發展以及大大小小的改變圍繞政治而生,無時上演著政治劇場。 牛津:學術之城 在這座距離倫敦90分鐘車程的小城裡,擁有不止一座大學,當然世人所熟知的是世界最早的大學:牛津大學。追求卓越是牛津市的目標,它們的精神表現在學習和學問。 柏林:寬容之城 當代的柏林散發著自由的精神,很難想像她在百年來歷經的摧殘。曾是反猶主義的中樞,作為首都的柏林也與國家一同分裂東西。今日的柏林精神已超越自由,而是寬容。 巴黎:浪漫之城 浪漫,不只是一頓燭光晚餐。巴黎的浪漫是源自「浪漫主義」的反動,是強調多元的發聲,是強調個人的創造性,是人文精神的彰顯……是人與農作物、牛羊雞的共存共榮。 紐約:抱負之城 二戰後的世界之都,金融與文化的世界都城,雄心勃勃的人到此一展長才,不斷革新與創造,讓自己和紐約永保活力。在極度發展的個人主義下,紐約卻能持續發展,全因「市民意識」的根植。 台北:有人情味的進步之城 歷經政權更迭之後,臺北容納了大江南北的風雲人物,在街廓與庭院裡移植了悠長的文明。尋求正義與幸福超越了籍貫與階級,臺北是友善的城市,它的友善來自於彼此的對話與認同。 「城市的精神」,並非這十座城市所能概括,在全球化的世紀裡,「市民精神」將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既能彰顯城市的迷人面貌,也能避免因為民族、國家衍生的敵對狀態。最重要的是,希望閱讀此書的你也能開始澈底瞭解你所居住的城市,追尋它的精神,引以爲榮。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台灣都市議題作家 邱秉瑜——專文推薦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小說家/建築學者 阮慶岳,建築評論家 王增榮——推薦 對於喜愛城市的人來說,他們的書是一段充滿激情、深刻並且鼓舞人心的探索當代城市體驗核心之旅。(城市之光咖啡館) 政治理論中少有新想法,貝淡寧和艾維納・德夏里特肯定有所創新,而且十分出色:培養「城市的精神」是全球文化同質化下的最佳解藥。在九座城市中,以個人軼事、歷史和理論反思的創新和引人入勝的組合作為例子,他們寫出了一本閃閃發光的書,也是政治理論中的新事物。(麥克・瓦爾澤,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榮譽教授) 在充斥著膚淺排名和商情調查的領域,《城市的精神》代表了審美對商業的勝利。貝淡寧和德夏里特透過在世界的大城漫步和生活──一種新穎而令人欽佩的方式,證明比任何理論都更有啟發性──貝淡寧和德夏里特解開了我們最喜愛的城市之謎。這本書既美麗,又富有洞察力。(帕拉格・柯納,《亞洲未來式》、《如何駕馭世界:給下一次文藝復興的成功之路》作者) 這些回憶相似的親切感不禁喚醒了自身城市經歷的回憶和對照。學術知識往往深具啟發,且讓讀者深入瞭解展現在眼前的歷史脈動……閱讀完這些城市的肖像後,人們傾向以嶄新的視野「漫步」在自己的城市之中,準備好迎接驚喜和揭開層層隱藏的歷史。(佛羅里安・柯薩克,泰晤士高等教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貝淡寧,德・夏里特貝淡寧(Daniel A. Bell)加拿大人,出生成長於蒙特婁,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主要為政治哲學、社群主義以及儒家學說。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曾為史丹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研究員。現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著有《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東方遭遇西方》等書,與德夏里特合著《城市的精神》。艾維納・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以色列人,成長於耶路撒冷,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政治學教授,研究與教授主題為政治哲學、政治理論、環境問題、城市研究等領域。著有《城市與移民》、《群眾的力量》等書,與貝淡寧合著《城市的精神》。2021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台北」篇作者:林夏如(Syaru Shirley Lin)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國際關係訪問教授,長期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林教授也是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和「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亞太中心主席,致力於籌建後疫情時代之經濟、健康與環境的永續發展。著有《台灣的中國兩難》,原文由美國史丹佛大學出版社發行;中文版由商周出版。目前研究主題為東亞(包括台灣)的高收入陷阱問題。台北出生的林夏如教授擁有香港大學博士學位,亦是哈佛大學的優等畢業生,在哈佛時為台灣文化學生會創會會長。她曾任高盛集團合夥人。趙哲儀在台北出生長大。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任高盛集團亞洲分公司戰略部執行董事。現為聚焦超聲波基金會 (Focused Ultrasound Foundation) 理事和亞洲區顧問。喜好旅行、閱讀和研究宗教。吳萬偉吳萬偉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文學系碩士,現為武漢科技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翻譯研究所所長。譯有《城市的精神》、《賢能政治》等十餘部作品。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城市的精神 目錄 推薦序 台北的城市精神:如何發展並維持文化特殊性與多樣性? ──邱秉瑜(台灣都市議題作家) 作者致謝 前言 市民精神|CIVICISM 都市社群主義 漫步和說故事 推廣一種精神 本書提綱 厚與薄 耶路撒冷 宗教之城|THE CITY OF RELIGION 主筆:德夏里特 有心的人 擁有上帝形象的城市 信仰和宗教 向下滑行:信仰、政治和黨派 惡化:信仰和民族性 信仰和權力,權力如何導致腐敗 長著人心的石頭 沒有市民的城市 第十一戒:從宗教到仁慈 蒙特婁 語言之城|THE CITY OF LANGUAGE( S) 主筆:貝淡寧 被忘卻的語言 兩種孤獨 蒙特婁再征服 走向文化多元主義? 關鍵是冰球,笨蛋 新加坡 建國之城|THE CITY OF NATION BUILDING 物質福利的價值 多元種族主義的價值 賢能政治的價值 愛國主義和政治壓制 香港 物質之城|THE CITY OF MATERIALISM 主筆:貝淡寧 殖民主義和發財 共產國家的資本主義城市 沒有享樂主義的物質主義 北京 政治之城|THE CITY OF POLITICAL POWER 主筆:貝淡寧 過去:抹去過去的痕跡 現在:去政治化的政治 未來:復興過去 牛津 學術之城|THE CITY OF LEARNING 主筆:德夏里特 學習、研究、學術:理清概念 學習:沉思和創造 學習:研究的適當氣候 學習:不守常規者的行為和傳統的作用 學習和上課 柏林 寬容之城|THE CITY OF(IN) TOLERANCE 主筆:德夏里特 與過去和解:加害者和受害者 寬容還是冷漠? 建築、透明、民主和開放 重新講述故事 透明和與過去和解 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內心的多樣性 與過去和解的代價 把「我」從自由中解脫出來 巴黎 浪漫之城|THE CITY OF ROMANCE 主筆:貝淡寧 好萊塢故事 「非巴氏殺菌」的城市 浪漫與道德 紐約 抱負之城|THE CITY OF AMBITION 主筆:貝淡寧 世界之都 抱負與社群 社區和城市 二〇二一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 台北:有人情味的進步之城 作者:林夏如、趙哲儀 因緣際會的台北人 華人民主搖籃的先驅 台北人 香港人 融合的美食之都 多元的創意城市 開放的公民社會與社區回饋 譯後記——譯者:吳萬偉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城市的精神: 何以城市認同在全球化時代如此重要
作者 / Daniel A. Bell Avner de-Shalit
簡介 / 城市的精神: 何以城市認同在全球化時代如此重要:你需要什麼樣的城市?現代人的身分將由城市塑造。二〇二一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林夏如、趙哲儀合著〈台北〉。城市漫遊者的著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838825
ISBN10 / 9869838820
EAN / 9789869838825
誠品26碼 / 2682098380004
頁數 / 4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2X3.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北京
政治之城|THE CITY OF POLITICAL POWER
主筆:貝淡寧

二〇〇九年初,我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長程航班從歐洲飛往北京。坐下後,有人請我更換座位到飛機的前段去。我忐忑不安地走上前去,被告知升等為商務艙。正要問為什麼,但是我克制了自己尋求真相的欲望:萬一他們發現弄錯了該怎麼辦?坐下後舒適地喝了一杯香檳,我看了看菜單,準備要一份「中式牛柳」,正要點菜卻發現一條注釋:「這道主菜是專門為政府高級官員設置。如果您的第一選擇無法被滿足,請接受我們的道歉。」我自言自語:中國其他航空公司(比如上海航空或者深圳航空,更不要提民營的海南航空),是否有類似注釋呢?我深表懷疑,只有總部位於北京的國營航空公司,才會公開表述政治的主導地位。我開始閱讀從有關儒家網站上列印下來的中文資料,看到北京一位上了年紀的學者對儒學因人廢言的攻擊,他認為儒學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框架下解讀。我的心一沉,雖然沒有提到我的名字,但顯然矛頭是針對我的。我知道這位學者已經為其他儒家學者帶來了麻煩,還是多喝幾杯香檳吧。
飛機降落後,我頭痛欲裂。通關比通常花費了較長的時間,我感到有些緊張,但一切還算順利。我搭計程車回家,直接坐進了後座,通常我喜歡坐在前座和司機聊天,但今天希望他看出來我沒有心情閒聊。可他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開始了典型的北京侃大山。司機回顧了老北京,說那時候人們雖窮但更快活,人們的生活壓力沒有這麼大,城市汙染沒有這麼嚴重……我們又遇到塞車,因為正是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協會議期間,街上擠滿了全國各地政府官員的房車,司機在車陣裡咒罵著一輛在專用道上揚長而去的政府官員房車。

北京人有強烈的市民意識,這個城市充滿了國家的象徵。所以,以城市為榮也意味著以國家為榮,批評這個城市也意味著批評這個國家。無論如何,在北京發生的事具有更大的政治含義,無論政府高官,還是著名社會批評家都住在北京。本章的第一部分討論北京在政治上的崛起。五百多年來,北京是皇權時代中國的首都,在統治者眼中還是世界首都。中國最終認識到它只是眾多國家中的一個,而且還不是最強大的國家,其帝國體制在一九一一年被推翻。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在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把北京作為首都。毛認為中國可以與過去割裂,建造一個嶄新的共產主義未來,但這被證明了是一幅幻象,犧牲了數百萬人的性命。

過去:抹去過去的痕跡
北京是中國最後一個,也是最持久的帝國首都。十世紀和十二世紀,它曾是幾個區域性內亞帝國的首都。十三世紀,它成為蒙古人統治下完整中國的首都。該市的規畫更加悠久:「北京獨特的平衡佈局因素,出現在更早的帝國首都如長安(西安)、洛陽、汴京(開封)。北京後來的建設者汲取了反映古代信仰和機構的共同先例,尤其是那些聲稱擁有皇帝獨特權威的先例。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和建築的持久性,源於同延續朝代的政治合法性密切相關的傳統。」
對外行來說,北京為什麼被挑選為中國的首都,為什麼連續八百多年一直是首都,原因並非是顯而易見的。這裡氣候惡劣,每年都有沙塵暴,風景也不出色,而且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首都沒有位於沿海或主要河流的國家。那麼,為什麼統治者建都北京呢?意料之中的答案是獲得政治權力的需要。北京靠近蒙古和滿洲,而這些地方常常是古代中國權力爭奪者的誕生地,產生了四個定都北京的非漢人王朝:契丹人的遼國(916—1125)、女真人的金國(1115—1234)、蒙古人的元朝(1271—1368)和滿族人的清朝(1644—1912)。明朝(1368—1644)的漢人統治者最初建都南京,後來遷都北京,因為他們認識到南京距離需要捍衛的邊境和邊關太遠。他們重新修建了標誌中國北方邊界的長城和城市糧食供應通道大運河。北京本身的設計就體現了天、地、人的和諧,帝國皇宮紫禁城位於正中心。

我在北京中部迷路了,詢問該怎麼走。有人告訴我,從這裡向西,再向南,然後再向東幾個街區,可我還是不可救藥地糊塗了。北京人怎麼有這種超自然的方向感呢?我感到納悶。太陽並不能指引方向啊,因為嚴重污染,很多時候根本看不見太陽。

紫禁城位於城市的中軸線上,這條線從天壇向北延伸一直到北城牆綿延一千公尺(奧運體育館就建立在中軸線的北部延長線上)。在明朝,北京的人口達到一百萬,或許是十五世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此後就一直在增加。今天它有二千二百萬常住人口,包括八、九百萬流動人口。
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定都南京。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共產黨人在一九四九年上臺後把首都遷回北京。畢竟,共產黨的革命應該是掃蕩一切封建殘餘。而且應該終結受到殖民列強控制的「世紀恥辱」,這個恥辱的標誌就是北京西北角的圓明園遺址,一八六〇年它被英法聯軍放火焚燒。共產黨領袖,尤其是主席毛澤東,挑選北京作為首都的主要原因是,其他任何城市都不能像北京一樣代表新政權獲得的政治權力和合法性。顧問們告訴毛,首都有三個可能的選擇:北京、南京和西安。南京與國民黨統治太緊密,西安的榮華過於古老。
毛澤東決定把政府設於北京中心,並未採納以梁思成和陳占祥為首的一群具有文化保存意識的建築師提出在老北京西邊建造新的行政中心的建議。這群建築師希望歷史古城得以保留。正如巫鴻所說的,保護計畫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它與中共當時的基本思想觀念衝突,中共強調革命而不是保護。而梁思成和陳占祥認為除非將行政中心建在城外,否則將給古城帶來太大的壓力,可預見的是有大量的現代化建築誕生於此,勢必破壞歷史脈絡下的北京城。但是,對毛來說,這種擔憂是無關緊要的,革命就代表著破壞和改造,在中國獲得新生的時候重建北京是天經地義的」。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破壞成為屢見不鮮的橋段。毛下令拆除被梁思成稱為「城市的項鍊」的美麗城牆,在他看來,城牆象徵著他們剛剛戰勝的特權統治階級的權威,和腐朽的舊社會。老的城市中心漸漸地被重新開發以適應發展的需要,修建了通向四面八方的道路和環形道路(今天,以天安門廣場和故宮作為第一環的象徵,圍繞它們的是「環形道路」,目前已有六環路)。一九五八年,中共領導人決定在北京建造十大蘇聯風格的建築,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具體展示,包括在天安門廣場上建造的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同年,廣場中心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毛下令擴建廣場,以象徵與過去決裂,並讓天安門廣場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和最漂亮的廣場。市長彭真要求臨近的長安街鋪面應該足夠堅硬,讓最重的裝甲車通過而不致受損。自從一九七七年毛主席紀念堂落成之後(毛澤東的遺體冷冰冰地盯著來來往往的旅客),天安門廣場從時間上說就基本靜止了,或許是北京唯一一塊沒有受到新開發影響的區域。曾經是新中國最美麗的標誌,逐漸變成了一個過去政治時代的象徵。而僵化的政治體制,若有必要也會得到暴力的奧援。

在北京講授政治理論的自由令人訝異(但出版品相對而言受到嚴加管控),在七年多中,我只遭受一次限制:我被警告不能教太多馬克思主義。討論民主與人權沒有問題,但如果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詮釋與官方差異太大,那我可能會有麻煩。但在過去這些年,我履行了一些自由,講授了幾節馬克思思想課。有一次,我為一群大學生講了一節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我總結說,在我看來,鄧小平對馬克思理論的理解比毛澤東更進一步,因為鄧小平認識到馬克思的一種觀點,即共產主義社會也需要經歷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我的學生似乎非常驚訝,所以我問他們:「你們的義務教育是如何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有位憤世嫉俗的學生回答:「中國官方的『馬克思主義』可以被濃縮成一句口號:『服從黨的意志』。」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你需要什麼樣的城市?
現代人的身分將由城市塑造。
二〇二一繁體中文版特別收錄林夏如、趙哲儀合著〈台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