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Schubert
作者 | Peggy Woodford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偉大作曲家群像: 舒伯特:浪漫派的先驅,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舒伯特!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舒伯特只有九歲的時候,彈奏樂器的能力已比父親和兄長為高,還學會了 |
作者 | Peggy Woodford |
---|---|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偉大作曲家群像: 舒伯特:浪漫派的先驅,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舒伯特!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舒伯特只有九歲的時候,彈奏樂器的能力已比父親和兄長為高,還學會了 |
內容簡介 浪漫派的先驅,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舒伯特! 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舒伯特只有九歲的時候,彈奏樂器的能力已比父親和兄長為高,還學會了彈風琴、聲樂及和聲,十一歲時進入維也納皇家神學院學習音樂。他在創作歌曲方面的能力極強,在他短短的31年生命中,總共譜出了約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藝術歌曲就有六百多首。世人所熟知的《紡織女葛麗卿》、《魔王》、《美麗的磨坊少女》、《流浪者的夜歌》、《冬之旅》等歌曲,皆是他所流傳下來的音樂傑作。除了旋律動人外,他為這些曲子所寫的鋼琴伴奏比他的鋼琴獨奏作品更令人感嘆與驚愕;因為在這些歌曲中,鋼琴伴奏已不再單純只是伴奏,它甚至具有詮釋歌詞的效果;聲樂、詩詞與鋼琴三者已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他把從詩詞中所得到的靈感,用音樂來描述,而成為一種風格。這種創新的作曲手法,影響了日後浪漫樂派作曲家在鋼琴曲(Character Pieces)方面的創作。 雖然舒伯特的鋼琴造諧頗深,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卻從不曾開過一場音樂會;不像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帕格尼尼等,不僅是出名的作曲家亦是演奏家。舒伯特一生皆在貧窮中度過,除了少數好友欣賞他的音樂之外,他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一般大眾對他幾乎一無所知。但今天他卻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後人筆下的舒伯特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天才,作者伍德福特(Peggy Woodford)在本書中追溯舒伯特在世時的生活與交友情況,解析其音樂創作之發展,與維也納在1814年國會時期開始後,社會政治之風氣。籍著當時的文件記載,舒伯特的私人信件,以及親密友人的回憶,重現一代作曲大師生前的風貌。書中還收錄了舒伯特的手稿及生前出版的曲譜等珍貴史料。
作者介紹 佩姬.伍德福特佩姬.伍德福特(Peggy Woodford)畢業於牛津大學聖安學院,之後獲得義大利政府獎學金,赴羅馬進修一年。她已在英、美出版過一些書,除了以撰寫有關音樂方面的題材而聞名外,也是知名小說家。本書是他所著的第二本舒伯特傳,並題獻紀念這位浪漫派天才作曲家一百五十週年冥誕。黃正喬黃正喬台灣高雄人,1989年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主修鋼琴,副修雙簧管,師事宋允鵬及劉廷宏。曾任教於台灣三育神學院音樂系講師,「愛樂人」雜誌編輯,現定居美國,與南加大攻讀鋼琴演奏及藝術史碩士學位。
產品目錄 原著致謝詞 總序 導讀 1. 青少年時期 2. 首都維也納 3. 擔任教職 4. 自由的滋味 5. 匈牙利之行 6. 舒伯特之友 7. 轉捩點 8. 月光屋 9. 貧困交迫 10. 冬之旅 11. 歌者已遠 12. 意外之死 譯名對照表
書名 / | 偉大作曲家群像: 舒伯特 |
---|---|
作者 / | Peggy Woodford |
簡介 / | 偉大作曲家群像: 舒伯特:浪漫派的先驅,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舒伯特!一七九七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舒伯特只有九歲的時候,彈奏樂器的能力已比父親和兄長為高,還學會了 |
出版社 /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569655 |
ISBN10 / | 9865569655 |
EAN / | 9789865569655 |
誠品26碼 / | 2682182737004 |
頁數 / | 218 |
開數 / | 16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4X17X1.4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舒伯特-浪漫派的先驅,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並得到了「歌曲之王」的美譽。本書收錄了舒伯特的手稿及生前出版的曲譜等珍貴史料。
自序 : 總序
音樂家傳記新視野
傳記文學在整個文學及人類文化,占有相當的分量與地位。世界各民族起初以口語傳承民族、部族或原始社會英雄人物的事蹟;有了文字以後,就用筆記載偉大人物的傳記。
傳記因此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重要佐證,學界視其為歷史學的分支,極重要的史料。
傳記類書籍在我的藏書裡占了相當的分量,將近1,000本。這些傳記的範圍很廣,包括歷史人物(其實那一個不是歷史人物)、間諜、探險家、發明家、詩人、畫家、建築家等等。其中音樂家傳記就占了三分之二。
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對某個特定人物感興趣時,除了蒐集在學術上受肯定的傳記以外,凡是在書店(幾乎是在國外)看到有關他們的傳記,或從書上讀到另有附人物圖像的好傳記,就會如在田野挖地瓜般,想盡辦法蒐購。結果是,書架上有關馬勒、莫札特的書就各超過100本。馬勒的研究在這幾年成為風氣,除了米契爾(D. Mitchel)及法國人拉•朗格(La Grange)以外,也有一些新近的研究,被挖掘出來的資料越來越多。
音樂家傳記與其他領域傳記最大的不同點,可能是與一般傑出人物的生涯不同。我們從很多傳記上的記載得悉,不少人物屬大器晚成型,如發明家愛迪生兒童時期的智能發展就比較慢;但音樂家與著名數理學者一樣,很早就展現驚人的天才。
依照學者的研究,音樂家的各種特殊技藝、才能,及數理學者驚人的計算能力,最容易被發現。通常一個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受教育及實務工作,從中自覺所長,並集中精力投注於此,才能磨練出才華及成就;但是音樂及數理方面的才華,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上帝的恩寵,頭頂光環,因此很容易被發掘。
幾乎可以斷言,歷史上留名的大作曲家或演奏家,都有過一段神童時期。有些特異才華無法維持太久,過了幾年這種能力就消失。
在東方長幼有序、注重本分倫理的威權之下,天才很難得以發揮,沒有人栽培天才,就沒有天才生存的空間。但在西方有個特別的文化現象,即不管什麼年代都有「期待天才出現」的強烈願望,這可能與西方「等待救世主來臨」的宗教觀有關,西方各國肯定天才,對天才多方栽培的例子不勝枚舉。
有人認為天才不但要是神童,而且創作力必須維持到年邁時期甚至逝世為止;另外一個條件是作品多,而且要對當時及後世有影響才算數。
這樣的條件,令許多夭折的天才只能屈居為才子,無法封為天才。許多人認為天才都是英年早逝,但有些天才很長壽,可見天才夭折的說法,在科學昌明的廿世紀及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是近於妄斷的說法。
音樂家傳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傳;另外是由親友知已或學者所寫的傳記。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對超現實的強烈慾望,或因想像所產生的幻想的現實,及由於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超現實兩種不同的極端,因而產生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至上主義。在這種風潮下,自傳及一般傳記中的許多史實,不是將特定人物的幻想,或對人物的期許寫得如事實般,不然就是把紀實寫成神奇的超現實世界。例如莫札特死後不久,早期的傳記往往過分美化莫札特或將他太太康絲坦彩描述為稀世惡妻;貝多芬被捧為神聖不可觸及的樂聖、李斯特是情聖、舒伯特是窮途潦倒、永遠的失戀者。更可怕的是,將邁人廿一世紀的今天,這種陳腔濫調的傳記,還是充斥市面,不少樂迷都被誤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對古樂器的復原工作不遺餘力,利用各種資料、圖片、博物館收藏品及新科技,而有長足的進步,得以重現這些古音。同時因副本或印刷器材的發達,原譜不必靠手抄,使古樂譜的研究有突破性的成果, 加上文獻學的發達,以及各種週邊旁述,不同年代的演奏形式、技法漸漸地被分析出來。因此目前要聽所謂純正的巴洛克時期所使用的樂器、原譜、奏法、詮釋,及重現湮沒多年的古樂,已不再是夢想。同樣地,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如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的面目,已經相當準確地重現,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人員,不再只是苦心研究的學者,還包括許多業餘研究的經濟、社會、文化、醫事專業人員,從事精密的考證工作;著名音樂家的健康、遺傳病、死因、經濟收人、人際關係等,都有豐富的史料被發掘出來。因此第二次大戰後所出版的音樂家傳記,與十九世紀浪漫筆調下的描繪相距很遠。
十九世紀傳記中描述的音樂家愛情故事極端被美化,而當時極流行的書簡更是助長了這些故事。十九世紀名人所留下的書簡,有些是吐露內心的真話,有些卻是刻意寫給旁人看的,若要以之作為史料,史學者、傳記作者都要小心取捨。
優良傳記的標準是什麼?見人見智,很難有定論,但一定要忠於史實,不能私自塑造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物形象,不能偏頗或限於狹隘的觀點,要考慮時代性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廣泛的文化現象,但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讀了優良的傳記後,重新聆聽這些音樂家的作品,會增加多層面的體會與瞭解。雖然音樂以音響觸發聽者的想像力,有些是普遍的理念,有些是作曲者強烈主觀所訴求的情感,與作曲家的個性及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關係。因此我鼓勵真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只要有時間,多閱讀傳記。馬勒、莫札特、巴哈的傳記或研究書籍,我各有一百多本,但我還是繼續在買,看起來雖是重複,但每一本都有他們研究的成果,即使是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獨特見解。當然,當作工具書的葛羅夫(Grove)音樂大辭典,都是由樂界的權威人士所執筆,比差勁的傳記可靠,但優良的傳記更富於情感、更有深人的見解,當作工具書也很可靠。
由於喜歡讀傳記,不知不覺中對這些音樂家最後的居所有所知悉。因此旅遊時,我都會去憑弔這些音樂家的墓地或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居所。看到這些文物器具,會讓你像突然走入「時間隧道」般,回到幾百年前的景象,與這些作曲家的心靈交流。那種感觸與感動難以言喻。
旅遊時,我除了參觀美術館、音樂博物館、上劇院、看音樂廳、拍攝大教堂及管風琴外,音樂家的史蹟或墓園都列人行程,會對這些地方產生興趣或好奇,大半是讀了傳記而引發的。
讀好的音樂家傳記,如聽好音樂,對人的一生、才華、成就,可以做烏瞰式的觀察,對同時代人造成衝擊,對後代產生影響,並可以培養人們閱讀歷史的技巧;而且有些文章如文學作品般巧妙雋永,讀來回味無窮。
這套由Omnibus出版的音樂家傳記系列,英文原版我幾乎都有,因為內容比聞名的葛羅夫音樂大辭典更深人,對每一個音樂家所處時代,有清楚的定位,應用最新研究資料,附加適宜的註解及推薦相關書籍,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其中有些作者是樂界的權威人士。對音樂家及其作品想要有更深人瞭解或欣賞的有心人,這是一套良好的讀物。
資深樂評人
曹永坤
導讀
「歌曲之王」──舒伯特
十九世紀的歐洲,在歌曲的創作方面,德文藝術歌曲(Lied)的數量遠比其他語言來得豐富,作曲家們竭力嘗試要把詩詞和音樂結合在一起,經過葛魯克、莫札特、海頓、貝多芬的努力之後,舒伯特將其發展至顛峰。
舒伯特,他的鋼琴造諧頗深,卻從不曾開過一場音樂會;不像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帕格尼尼等,不僅是出名的作曲家亦是演奏家。舒伯特一生皆在貧窮中度過,除了少數好友欣賞他的音樂之外,他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但今天他卻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浪漫派的先驅,同時也是後古典樂派代表人物的舒伯特,在他短短的31年生命中,總共譜出了約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藝術歌曲就有六百多首。世人所熟知的《紡織女葛麗卿》、《魔王》、《美麗的磨坊少女》、《流浪者的夜歌》、《冬之旅》等歌曲,皆是他所流傳下來的音樂傑作。除了旋律動人外,他為這些曲子所寫的鋼琴伴奏比他的鋼琴獨奏作品更令人感嘆與驚愕;因為在這些歌曲中,鋼琴伴奏已不再單純只是伴奏,它甚至具有詮釋歌詞的效果;聲樂、詩詞與鋼琴三者已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他把從詩詞中所得到的靈感,用音樂來描述,而成為一種風格。這種創新的作曲手法,影響了日後浪漫樂派作曲家在鋼琴曲(Character pieces)方面的創作。這些曲子大多是用來表達某種心境、態度或情感。
除了少數幾首歌曲外,舒伯特的音樂在當時並沒有受到熱烈的歡迎。在十八、十九世紀,一部成功的歌劇就代表了一位作曲家在音樂上的成就,很不幸的,舒伯特的16部歌劇皆以失敗收場。究其原因,應與他的創作風格有關。因為,他的音樂性乃屬於抒情性的,而非戲劇性。李斯特曾指出他藝術歌曲的詩詞、旋律與伴奏的配合上完美無瑕,但在歌劇方面則往往無法適時的表現出戲劇效果。
由於舒伯特投有受過嚴格的音樂訓練,對於對位法的運用不是非常的熟練,以致於在技巧上顯示了缺乏變化的缺點,但是他所創造的旋律,卻彌補了這項弱點。舒伯特以他自己豐富的創造力和對音樂的直覺及敏感代替了古典樂派的作曲技巧,而增加了浪漫樂派的氣氛與情調。除了藝術歌曲,他的鋼琴小品也在樂曲形式上獨樹一格。他的代表作包括「即興曲」、「音樂瞬間」等。經由這些曲子的旋律,他適切的表達了他的心靈,鋼琴就像是他的代言人。
1822年,他完成了著名的《銅琴幻想曲》(Wanderer Fantasy),這首以歌曲「流浪者」為主題的曲子充滿了艱深的技巧,而這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難彈奏的曲子之一。當時這首曲子甚至連鋼琴家自已都無法彈奏,他曾經在某次彈奏時因故不能繼續演奏,因而憤恨的說大概只有魔鬼才能演奏吧!後來李斯特把這首曲子改編成鋼琴和管弦樂合奏,以稍稍彌補舒伯特沒有寫鋼琴協奏曲之不足。
無可否認的,舒伯特有很多首我們所喜愛的曲子都是在他去世後多年才被演奏,他寫作的歌曲無人能比,在旋律上他使藝術歌曲的發展達到巔峰,創造了詩詞、曲調完美的結合。除了歌劇及鋼琴協奏曲外,舒伯特的其它作品在樂壇上都有著不朽的地位,如著名的《「未完成」交響曲》和《鱒魚》五重奏。哈多爵士(Sir W. H. Hadow)曾指出舒伯特在音樂上的成就是︰「就樂思與體裁的明晰而言,他不如莫札特,就音樂的結構能力而言,他遠遜於貝多芬,但就『詩意』的表現力及暗示力而言,卻是前兩者,所不能及的。」
這本由英國Omnibus公司出版,佩姬‧伍德福特(Peggy Woodford)所撰寫的傳記,藉由舒伯特在世時的生活與交友情況來解析他創作音樂的過程,另外也藉著他與親密友人間的信函及回憶,讓世人了解舒伯特在音樂生涯上所面臨的困難,和對人、事、物的感覺,及被病魔纏身的痛苦,而這些挫折都沒有影響他對音樂創作的理想及執著。作者,從史家的角度,對舒伯特的一生做了詳細的介紹。這本非學術性的著作對意欲多了解舒伯特的愛樂者,而言,將是一本很好的傳記。
東吳大學音樂系、所副教授
叢培娣
內文 : 1
青少年時期
「這孩子將成為史上少有的音樂大師之一。」
一約瑟夫‧史帕文 轉述
安東‧舒密特博士(Dr. Anton Schmidt)
舒伯特的生平是所有作曲家中最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一。他於31歲時英年早逝,但留下數量豐富的作品。舒伯特過世時,除了他的朋友之外,廣大聽眾還來不及認識這位浪漫派巨擘的音樂才能,直到十九世紀末,舒伯特在樂壇的真正價值才開始受重視。
如今,舒伯特在樂壇的顯赫地位無庸置疑,但回首當年他在世時備受泠落忽視的際遇,仍讓人難以置信。1827年,舒伯特辭世前一年,英國人愛德華‧荷蒙斯(Edward Holmes)訪問維也納,寫了一篇關於音樂之都藝文活動的報導,竟然隻字未提舒伯特;法國學者,法提斯(M. Fetis)於1830年,及音樂史學者,拉斐爾‧喬治‧卡斯懷特(Raphael Georg Kiesewetter)於1833年描述維也納的音樂活動時,也都視舒伯特如無物。這種漠視令人咋舌,畢竟當年舒伯特絕非默默無聞,他的一些作品在奧地利曾經出版並上演;此外,他所交往的也都是當時維也納的知識菁英。音樂史上,沒有一位作曲家像舒伯特這樣生前境遇冷落,死後才享譽樂壇。
舒伯特曾對他的忠實好友約瑟夫‧馮‧史帕文(Josef von Spaun, 1788─1865)說︰「我內心深自期許有所作為,但有誰能超越貝多芬呢?」舒伯特死後一年,史帕文寫著,「儘管我對摯愛的朋友讚賞有加……但這與我對莫札特、海頓的尊崇絕不相同……。」
法蘭茲‧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於1797年1月31日,誕生於維也納郊區漢普夫地(Himmelpfortgrund)的擁擠公寓。其父法蘭茲‧特奧多爾‧舒伯特(Franz Theodor Schubert, 1763─1830)是來自東歐摩拉維亞(Moravia)農家的孩子,母親伊麗莎白‧維茲(Elisabeth Vietz, 1756─1812)是西列西亞(Silesia)地區鎖匠的掌上明珠。他們在維也納相遇、結縭,並在當地定居,特奧多爾在其兄長卡爾創立的學校任職副校長。他們的長子伊格納茲‧舒伯特(Ignaz Schubert)於1785年婚後2個月出生,緊接著在16年間,13個孩子相繼出世,不幸只有伊格納茲以及1790年出生的10子費迪南(Ferdinand Schubert)、1795年出生的法蘭茲‧卡爾(Franz Karl)、1797年出生的第十二個孩子法蘭茲‧彼得,以及1801年,伊麗莎白年逾45歲時生的第十四個孩子瑪麗亞‧泰瑞西亞(Maria Theresia)等5個孩子存活。
舒伯特出生的地址為諾斯朵費街(Nussdorferstrasse)54號,是一幢可供16戶家庭居住的公寓,每戶都只有廚房和一個大房間。舒伯特家佔了兩戶,父親特奧多爾白天在其中一個房間教一些小學課程。
這種擁擠的現象在當時的維也納相當普遍,光是漢普夫地9條街的86幢房子襄就住了3,000人。當時維也納市中心區的人口大約是5萬,而包括四周城郊的總人口則將近30萬。如果說舒伯特家的情形和附近人家有何不同,那就是有時會有將近200個小孩聚集在這間小公寓中,擁塞的程度可想而知。特奧多爾顯然是個成功的管理人才,因為當學生人數增加時,他竟能增加為一天教兩梯次的課,一次100個小孩。他自已的兒子只要長到一定的年紀,每個都成了他的助教。
1801年舒伯特的父親買下鄰近的舒林格斯街(Saulengasse)一幢較大的房子,全家搬了進去。小學的業務持續擴大,年輕的舒伯特也在此完成他的初級教育。特奧多爾是位好老師,他早就認定自已的兒子稟賦非凡。費迪南回憶舒伯特的童年︰
我父親在法蘭茲年幼時就預見他不凡的音樂才華。父親親自指導伊格納茲和我拉提琴,接著又指導小法蘭茲,而伊格納茲則為他啟蒙鋼琴。隨後唱詩班指揮米夏埃‧荷塞爾(Michael Holzer)教他小提琴、鋼琴及聲樂。荷塞爾不只一次提到這位生性聰穎、才華洋溢的門生︰「每當我想教他一些新事物,就發現他早會了,因此我實在沒有為他上過什麼課,常常是無言以對地注視這位天才。」
舒伯特當時大約10歲,而11歲時他就在列支敦教堂(Liechtental Church)擔任第一男高音了。他是個稱職的首席音樂家,總是能適時以音樂引導禮拜堂的情緒,他同時也在頂層管風琴房獨奏小提琴,並創作小型弦樂四重奏、歌曲集和鋼琴作品。
如此,史帕文會形容舒伯特是「超凡脫俗的奇葩」,也就不足為奇了。
舒伯特一生的首次轉捩點發生在1808年。當時維也納最高教育機構皇家神學院(今日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前身)公告,將在當年5月招考2位唱詩班團員,入選者同時可在附屬的學校接受高等教育。費迪南寫道︰
1808年10月,舒伯特進入決選,在神學院院長面前試唱。他身著淺藍白色的外套,其他小孩,包括排隊在前等待面試的都開他玩笑,說他「絕不會失敗,他就像個小磨坊主人一樣……。」無論如何,這位校長的兒子表現非凡,同時教堂音樂總監安東尼奧‧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艾伯勒(Eybler)和含唱團指揮庫那(Korner)都對小舒伯特視譜的不俗表現讚賞有加。他於是展開在神學院的求學生涯。
縱使費迪南描述他弟弟的傑出表現時,因感到驕傲而略顯誇張,不過舒伯特的天分,極早受青睞則無庸置疑。薩里耶利──他可是重要人物,主宰維也納樂壇達40年之久,也是莫札特生前的死對頭──的賞識對舒伯特而言無疑是極大的鼓舞。
神學院的教育首先提供良好完備的預備課程,等小男孩到了變聲期,再以「品性」和「學科」成續,來決定是否留校完成學業。從現存的學校日誌中發現,1809年舒伯特從剛入學的第一學期起,就維持相當優秀的課業表現。學習科目包括拉丁文、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地理及宗教。他接受的是當時最好的教育,結識的是從各地甄選而來的菁英分子,其中有些朋友並和舒伯特結成愛好音樂的莫逆之交。
更重要的是,神學院的音樂環境成就了舒伯特日後成為大作曲家。教授他鋼琴和管風琴的溫柴爾‧魯錫卡(Wenzel Ruzicka),是一位專業管風琴家,並兼授中提琴與大提琴,據說魯錫卡曾以「上帝的得意門生」來讚賞舒伯特的音樂天分。舒伯特同時也學習小提琴及聲樂。神學院有支蓬勃發展的管弦樂團,每天演奏一首交響曲及一、二首序曲以饗聽聚。舒伯特任首席小提琴,而人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聚集在神學院外的廣場聆聽從窗口流洩的音樂。
舒伯特在神學院的同窗回憶他們在學校的日子,其中一位年紀比他小5歲的安東,霍查夫(Anton Holzapfel),寫道︰
當我和他較為熟識時,他已經讚四年級了。一個圓滾滾的矮小孩,友善的笑臉上綴著兩個深深的酒窩……。他的知識範圍及思考方式似乎很早熟,我曾經保留一首他當時寫的長詩,不過後來卻遺失了。那首詩的主題是讚美上帝的榮耀全能,以十四世紀韻文寫戌,非常晦澀難懂……。
除了這些有關舒伯特聰敏過人的描寫之外,霍查夫還記載神學院樂團活躍的情形。當時舒伯特擔任樂團助理之職︰
這份令人厭煩的工作包括保養擦拭樂器、點亮燭台、排椅子、整理樂譜……,舒伯特擔任首席提琴手的同時,兼任這職務達數年之久。每天的練習、教堂演奏、小型室內樂演奏,佔滿他課外所有時間……,除此之外,在鋼琴旁唱歌,尤其是約翰‧瓊斯泰格(Johann Zumsteeg)的民謠詩歌更是在我們之間廣為流傳。總體而言,音樂在同儕間仍是相當嚴肅的課題,而舒伯特又在其中扮演極活躍的角色。……雖然只是在差勁的樂器上隨意地演奏,但年復一年,我們彈奏約賽夫‧海頓(Josef Haydh)和莫札特的全套交響曲、貝多芬的第一、二號交響曲,以及當時流行的序曲……,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