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性別: 趙淑俠的書寫維度 | 誠品線上

文化與性別: 趙淑俠的書寫維度

作者 陳秀端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文化與性別: 趙淑俠的書寫維度:趙淑俠文學作品,有不同於他人的書寫維度,充分反映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份認同與性別意識,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是別具時代與社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趙淑俠文學作品,有不同於他人的書寫維度,充分反映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份認同與性別意識,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是別具時代與社會意義的文學創作。本書為作者就讀廈門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焦點定位在趙淑俠創作中性別與文化的兩個維度上進行。 歐洲華文文學,是海外華文文學的重要區塊。在這個區塊中,趙淑俠是頗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 趙淑俠文學作品,有不同於他人的書寫維度,又有廣大的時空基礎及豐富的藝術內涵,同時具備「文跨歐、亞,筆涉四國(中國、德國、法國和瑞士),放眼世界」的獨特性。因此,本論文,試圖將從趙淑俠文學作品,進行具體的、多角度的文本分析和闡釋,突出趙淑俠文學創作的特點和文本策略,以實例說明趙淑俠如何在其文學作品中,呈現出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份認同與性別意識。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秀端筆名沐思。福建金門人。東吳大學中文系學士,台師大國研所碩士,廈門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曾任職國立金門高中教師,國立金門大學兼任講師。1993年起,多次榮獲教育部研究著作獎、優良教師與國內各項徵文獎。作品散見於《國文天地》、《孔孟月刊》、《婦女雜誌》、《婦友》及《人間福報》等國內各報副刊。部分作品,收入萬卷樓出版《名家論高中國文續編》。著有《中文研究集》、《淺酌低唱》、《晶瑩的明珠》、《詩詞選》、《古曲今唱》、《丘葵詩選》、《旅遊文集》、《沐思散文集》等,短篇小說《藤壼之戀》收錄於金門縣政府出版之金門文學叢刊。學術論文,發表於廈門大學《人文國際》、包頭市職工大學《職大學報》、《廈門論壇》等期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關於文化與性別一、文化的定義二、文化與性別關係第二節 研究動機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一、研究方法二、本文結構第二章 趙淑俠的文學創作觀第一節 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觀一、中西文化底蘊的文學歷程二、強調文學的真善美第二節 我手寫我心的創作觀一、我手(筆)寫我心二、寫什麼比怎麼寫來得重要第三節 兼傳統與現代的敘事觀一、雅俗共賞的敘事結構二、剛柔並濟的敘事視角三、中西文學技巧的象徵手法第三章 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第一節 離散書寫與身分認同一、失根的離散書寫二、身分認同的困境第二節 西方異域的浪子悲歌一、雙重文化意識下的歷史感二、西方異質文化下的流浪感第三節 東方新形象的建立一、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二、平和理性的東方形象第四節 鄉愁與民族意識的尋根主題一、中國情結凝聚的尋根意識二、無家感的失鄉人書寫第四章 中西文化衝突下的性別意識第一節 華人女性的社會困境一、東方與西方二、殖民與被殖民三、中心與邊緣第二節 雙重身分的女性書寫一、女性話語權的尋回二、女性與男性氣質的置換三、二元對立的顛覆與融解第三節 邊緣身分的女性書寫一、男性文化霸權的顛覆二、娼妓與納妾制度的抨擊第四節 社會意識與自我角色意識一、社會意識的性別觀二、自我角色意識的婚戀觀第五章 結論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文化與性別: 趙淑俠的書寫維度
作者 / 陳秀端
簡介 / 文化與性別: 趙淑俠的書寫維度:趙淑俠文學作品,有不同於他人的書寫維度,充分反映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份認同與性別意識,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是別具時代與社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9754903
ISBN10 / 9869754902
EAN / 9789869754903
誠品26碼 / 2681733479004
頁數 / 32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49g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緒論

  本論文將從趙淑俠的文學作品,進行具體的、多角度的文本分析和闡釋,突出趙淑俠文學寫作的特點和文本策略,以實例說明趙淑俠如何在其文學作品中,呈現出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與性別意識。
  
  趙淑俠(1931-)是歐洲瑞士分會代表團團員、瑞士作家協會及國際筆會會員,也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創會會長。如今,她也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永久榮譽會長。同時,曾應中國大陸學界之邀請,為人民大學、浙江大學、鄭州及南昌等六所大學客座教授。袁良駿指出,「趙淑俠女士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作家。七十年代初,當她的高中同學於梨華女士已經名滿天下的時候,她才剛剛邁出了創作的第一步,而當時的她已經是一位四十歲的中年婦女。但是,坎坷崎嶇的人生經歷恰恰玉成了這位華文文壇的『遲桂花』,厚積而薄發,她出手不凡,她的十數篇短篇立即受到文壇的關注和讀者的歡迎。……如今,做為歐華文學優秀的代表的趙淑俠,已經是與遠在北美的於梨華相媲美的文壇雙星了。 」這就是趙淑俠,一朵華文文壇的遲桂花。厚積而薄發,出手就不凡。能以四十歲的中年女性作家,在歐洲華文文壇短短數年間,成為名揚海內外的華文作家,趙淑俠過人的才華與努力,於焉可見。
  
  八○年代的文壇,趙淑俠曾以一部長篇小說──《我們的歌》,成為家喻戶曉的海外華文女性作家。《我們的歌》先在臺灣《中央日報》副刊連載,獲得熱烈反應。臺灣連載所造成的熱烈反應,也在香港引起轟動,甚至在海外華人世界刮起一股「趙淑俠旋風」。這股趙淑俠旋風,更在一九八三年刮進中國大陸。小說中強烈的愛國情操,當時就激發許多正在彷徨中的海外學子,回歸母土的熱忱,趙淑俠因而被譽為「海外華人的民族歌手」。由於作品受到海內外讀者的熱烈迴響,趙淑俠因此常應學人或留學生團體之邀,到英、法、德、意、奧,以及比利時、西班牙、美國紐約演講。德語作品出版後,更獲德語國家文學界認同,因此被譽為西方文學界盛開的一朵東方奇葩。一九八二年,她更以其文學成就被列名於英國劍橋大學版《世界婦女名人錄》。
  
  年少時期,趙淑俠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動盪不安的歷史。日本侵華、政局動盪。中國大陸的顛沛流離與西方世界三、四十年的海外生活,帶給趙淑俠一段坎坷崎嶇的人生歷程,卻也造就了趙淑俠不一樣的人生經驗與豐富的創作題材。陳賢茂《海外華文文學史》論述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時,認為趙淑俠:「她以博大的胸懷,廣納八面來風;以漢唐盛世的胸襟,促使東西文化的溝通融合,給中國文化注入生機,使中國文化又以其輝煌的光焰照耀世界。從這一角度來說,趙淑俠正以一種超前的意識,呼喚著中國世紀的來臨。在小說藝術上,趙淑俠的浪漫寫實的創作風格,清麗典雅的語言特色,使她的小說獨樹一幟,也贏得了許多讀者的喜愛。 」我認為,就是因為能以博大胸懷,廣納八面來風,趙淑俠的文學創作才得以有豐富的內涵與多彩的藝術特色。同時,也因為能以漢唐盛世的胸襟,促使東西文化的溝通與融合,趙淑俠的文學作品才更具時代意義與文學價值。
  
  生於大陸、長在臺灣,留學歐洲,定居瑞士三十幾年,目前則住在美國。這些特殊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豐富了趙淑俠的寫作題材,也孕育她不同於中國本土作家及一般歐洲作家的創作風格。因此,她的作品既有廣大的時空基礎及豐富的藝術內涵,又具備「文跨歐、亞,筆涉四國(中國、德國、法國和瑞士),放眼世界」的獨特性。由於長期生活在西方異質文化語境下,趙淑俠的文學作品,更充分反映出海外華人在中西文化衝突下的身分認同與性別意識。我個人對趙淑俠的文學作品,從喜愛閱讀到投入研究,正是居於其作品獨特而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深具社會與時代意義的書寫策略。


§第一節 關於文化與性別

  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身分、性別與文化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性別、族裔與文化等問題,是多年海外生活的華人女性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不同歷史、不同社會與文化背景的西方異域,身為華人在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個人處境,所遭遇到的困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文化、族裔與性別」等問題的陸續到來時,心中所激起的本土文化、種族意識與女性自覺,逐漸影響著、甚至左右著海外華人,特別是海外華人女性的生活,以及他/她們對身分認同的種種困惑。所謂「認同」,戴國輝指出:「社會科學領域裏的『認同』概念是Erikson 所提的。『認同』二字有它正負兩面的意義。若當名詞來用則其意義類似於『自我同定』的。而Erikson的identity的內涵是辯證的、是動態的、是歷史連續的、是環境及社會變動所制約的,甚至包括人性心靈從幼年到老年心靈變動的總合性過程。所以在心理學上而言,可稱之為人的自我同定;在社會學上可稱為人的自我存在證明;在哲學上則可稱為人的主體性。 」我認為,「身分認同」其實就是一種主體性的堅持。身分認同的確定,有生理和地域的因素,還有外在的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這是海外新移民,在新的國家都會產生的某種陌生感和疏離感。因此,無根的漂泊之感、邊緣人的聚散心態,往往帶來海外華文作家所處雙重身分的矛盾,也讓他們在身分認同上產生前所未有的困惑與彷徨。這種在身分認同上所產生的困惑與彷徨,絕非加入國籍一事就可以化解。因為,移民者的身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本身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認同所決定。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趙淑俠文學作品,有不同於他人的書寫維度,又有廣大的時空基礎及豐富的藝術內涵,同時具備「文跨歐、亞,筆涉四國(中國、德國、法國和瑞士),放眼世界」的獨特性。
◆ 本書為作者就讀廈門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焦點定位在趙淑俠創作中性別與文化的兩個維度上進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