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研究的衍進與開展 (修訂版) | 誠品線上

肇論研究的衍進與開展 (修訂版)

作者 邱敏捷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肇論研究的衍進與開展 (修訂版):,僧肇《肇論》在中國佛教史上及思想史上皆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書是關於《肇論》研究史的討論,旨在探析各時代對於《肇論》之詮釋觀點及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僧肇《肇論》在中國佛教史上及思想史上皆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書是關於《肇論》研究史的討論,旨在探析各時代對於《肇論》之詮釋觀點及其特色。從陳‧慧達以降之歷代《肇論》註疏本,或從「中觀」、「天台」、「華嚴」,或融攝「各宗思想」以詮釋《肇論》;到近現代學者「哲學式」的辯證,都呈顯出不同的研究觀點,其中呂澂與印順回歸「般若」、「中觀」來批判《肇論》思想,最富震撼性、清晰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邱敏捷▌邱敏捷一、現職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學務長二、代表著作1《曹溪禪唱——《六祖壇經》》,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9年8月。2.《以佛解莊——以《莊子》註為線索之考察》,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9年8月。3.《傳道法師年譜》,臺南:妙心出版社,2015年5月。4.《三心了不可得──與傳道法師對話錄》,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2015年1月。5.《「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訪談錄》,臺南:妙心出版社,2011年1月。6.《印順《中國禪宗史》之考察——兼與胡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的比較》,臺北:法界出版社,2007年1月。7.《文學與佛經》,高雄:復文出版社,2001年4月。8.《留住蓮音》,臺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11月。9.《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臺北:法界出版社,2000年1月。10.《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5月。11. 期刊論文四十餘篇、學術研討會論文四十餘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再版序 摘要 緒論 上篇 文獻考訂 第一章 《肇論》之〈宗本義〉的作者問題 第一節 學界有關〈宗本義〉作者之歧見 第二節 從《注維摩詰經》衡定〈宗本義〉 第二章 《肇論》之〈涅槃無名論〉的作者問題 第一節 學界有關〈涅槃無名論〉作者之異見 第二節 〈涅槃無名論〉作者問題的再論 下篇 思想推衍 第三章 陳‧慧達以降《肇論》註疏觀的演變 ─「中觀」、「天台」與「華嚴」的詮釋 第一節 陳‧慧達與唐‧元康等「中觀思想」的詮解 第二節 宋‧遵式與宋‧淨源、元‧文才「天台」、 「華嚴」的論述 第三節 陳‧慧達以來《肇論》註疏觀的檢討 第四章 明末《肇論》〈物不遷論〉之爭 ─「各宗思想」的論辯 第一節 明末〈物不遷論〉諍論的肇端 第二節 「性住」與「性空」之諍 第三節 明末〈物不遷論〉論辯的檢討 第五章 近現代學者之《肇論》研究 ─「哲學角度」的論述 第一節 湯用彤的「玄學」觀點 第二節 馮、侯、唐氏的另類觀點 第六章 近現代佛教界之《肇論》觀 ─「般若」與「中觀」的判攝 第一節 呂澂「般若」的論述 第二節 印順的《肇論》論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涅槃無名論〉及其背景

商品規格

書名 / 肇論研究的衍進與開展 (修訂版)
作者 / 邱敏捷
簡介 / 肇論研究的衍進與開展 (修訂版):,僧肇《肇論》在中國佛教史上及思想史上皆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書是關於《肇論》研究史的討論,旨在探析各時代對於《肇論》之詮釋觀點及其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5573546
ISBN10 / 9865573547
EAN / 9789865573546
誠品26碼 / 2682349622006
頁數 / 27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4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73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南大國語文學系教授邱敏捷研究佛學經典多年,修訂舊作再次出版。
▌以後秦釋僧肇所著《肇論》為題,深入了解魏晉南北朝的佛學思想。

試閱文字

自序 : ▌再版序

  本書是筆者博士論文《印順佛教思想研究》第四章〈印順緣起性空思想〉之「印順對《肇論》的批評」一小節的延伸,也是筆者國科會專題研究《從僧肇到印順―《肇論》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NSC90-2411-H-160-001)研究成果的再修改。本書除更正原作謬誤外,並增添許多新識,以補充原作之不足,且加強其廣度及深度。
  從印順的「《肇論》觀」擴充成本書,緣起於江燦騰博士的指正。他認為拙著《印順佛教思想研究》一書中「印順對《肇論》的批評」,僅討論印順與湯用彤《肇論》觀的差別,尚有詳論的空間。此外,江博士也提供筆者塚本善隆編《肇論研究》一書,其中牧田諦亮〈肇論の流傳について〉把歷代的《肇論》註疏本羅列下來,有助於《肇論》研究史料的翻檢與搜尋。牧田氏該文先前承蒙依觀法師譯為中文,使筆者在研究上更為順利。
  基本上,《肇論》在中國佛教史上及思想史上皆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從陳‧慧達《肇論疏》以降,歷代皆有相關的註疏, 在明末更引起大規模〈物不遷論〉的論戰。此外,近現代學者除了湯用彤是這方面的專家外,呂澂、馮友蘭、侯外廬與唐君毅諸前輩也都有關於《肇論》的研究。從這之中,可發現不同時代的僧眾、學者對於《肇論》各有不同的詮釋立場。
  在研究過程中,對於歷代高僧大德,或以註解方式凸顯《肇論》,或以論辯方式臧否《肇論》,甚或近現代學者之盱衡《肇論》,筆者均深感佩服,尤其是印順法師的著作,使筆者在《肇論》的解讀上得一入門蹊徑,從而對該書義理的掌握,更能切中肯綮。
  《肇論》研究史,除了義理上的解讀外,《肇論》之〈宗本義〉與〈涅槃無名論〉的作者問題,也是研究史的一部分。筆者以為,回應湯用彤有關〈涅槃無名論〉的質疑問題,最有貢獻的論文要屬日本學者橫超慧日〈涅槃無名論とその背景〉一文。為了方便研讀日本學者有關《肇論》的研究成果,筆者投下許多心力、時間「補習」日文;感謝元亨佛學院日文講師黃文佳先生的指導,使筆者能正確、明白、順暢的譯出橫超氏〈涅槃無名論とその背景〉(詳見本書附錄)。
  此外,本書之所以能完成,還要感謝妙心寺已故住持傳道法師在《肇論》思想理解上,適時的給予我指點;賴鵬舉的〈中國佛教義學的形成―東晉外國羅什「般若」與本土慧遠「涅槃」之爭〉給我很多的資訊和啟發;中國學者洪修平教授自上海匯寄而來、罕見的宋‧淨源《肇論集解令模鈔》,更有助於筆者將《肇論》研究史清楚勾勒出來;筆者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楊惠南教授,以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江燦騰教授、國立臺南大學康雲山副教授與林惠勝副教授、文藻外語大學施忠賢教授、呂勝強先生等都提供不少卓見,在此一併致謝。
  本書第三章已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主辦之「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2002年10月;會中,獲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黃盛雄教授熱心指正,使論述更加精確);第四章刊載於《南師學報》第三十六期(2002年10月);附錄〈〈涅槃無名論〉及其背景〉登於《正觀》第二十三期(2002年12月); 第一、二章則發表於《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2003年7 月);第五章刊載於《南師學報》第三十七卷第二期(2003年10月);第六章發表於《正觀》第四十一期(2007年6月)。本書勾勒出《肇論》研究衍進的軌跡與開展的方向,並藉以探討《肇論》的義趣。
  如今再版,有感於過去之研究,對歸屬華嚴宗之堯峰遵式(1041-1103)與天台宗的慈雲遵式(964-1032)沒有特別留意, 以致混而為一,故特修訂之。宋‧惟白編《建中靖國續燈錄》列為禪宗祖師,清‧西懷了悳《賢首宗乘》是將堯峰遵式列為華嚴宗祖師,而堯峰遵式《注肇論疏》強調華嚴「一心」外,也引用天台「一心三觀」與「三諦圓融」之思想,由此可知他是位大通家。本修訂版,仍依佛教思想發展史先「天台」後「華嚴」而論述。其他疏漏與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學者方家不吝指教、斧正。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邱敏捷謹識
2023年2月於高雄

試閱文字

內文 : ▌摘要
  《肇論》約創作於一千六百年前;在之後的各歷史階段中,它對中國學術、文化及佛教諸領域,起了影響作用。本書旨在勾勒《肇論》研究史的軌跡,並希望藉由《肇論》「研究史」的探討,豁顯《肇論》的本義。本書之主要內容:除「緒論」與「結論」外,上篇兩章係《肇論》篇章作者問題的文獻考訂;下篇四章則是由古迄今《肇論》研究軌跡的梳理,從陳‧慧達的《肇論疏》到當代印順有關《肇論》的研究,共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四個階段論述之。
  有關《肇論》篇章作者問題的探討,始由湯用彤提出。湯氏從「目錄學」的角度,對《肇論》之〈宗本義〉與〈涅槃無名論〉的作者提出質疑。從湯氏門人石峻及其以降之學者,對於〈宗本義〉與〈涅槃無名論〉,不管是肯定或否定,基本上都關注於這兩篇文章的作者問題,企圖從各角度加以解決。
  本書把〈宗本義〉所探討的課題,與僧肇《注維摩詰經》作對比研究,發現〈宗本義〉巧妙精扼地把大乘精神―「空有」、「三乘等觀空性得道」、「般若與方便」等思想作了切要的說明,與僧肇《注維摩詰經》闡發之思想一致。
  湯用彤與石峻對於〈涅槃無名論〉作者問題的見解,引起多位學者的討論。其中對湯氏與石氏提出最強而有力之批判與論證者,要屬橫超慧日與賴鵬舉。其論述觀點,接續僧肇時代所探討的佛教思想問題,發現〈涅槃無名論〉所討論之佛教思想有其時代背景與承繼作用,推翻湯氏所提出的〈涅槃無名論〉是「宋初頓、漸爭論時所作」的看法。本書亦著眼於此,就〈涅槃無名論〉與〈遊行經〉之關係,以及〈涅槃無名論〉有關「頓漸」的問題進行探究。這一研究成果除了為《肇論》之作者問題解密,也拓展《肇論》研究史之橫切面的研議。此外,《肇論》思想的討論,在中國學術思想史與中國佛教史,不曾間斷。歷代都有佛教學者從事於《肇論》的註釋與研究。從陳‧慧達《肇論疏》以降,唐‧元康《肇論疏》、宋‧淨源(1011-1088)《肇論中吳集解》與《肇論集解令模鈔》、宋‧遵式(1041-1103)《注肇論疏》、宋‧悟初道全集《夢庵和尚節釋肇論》與元‧文才(1241-1302)《肇論新疏》等,都是明代之前《肇論》的重要註疏本。筆者以為,隨著羅什與僧肇相繼過世、龍樹思想後繼無人、三論宗的衰落、天台與華嚴的興起,這些《肇論》註疏本在思想詮釋上有了變化:(一)陳‧慧達與唐‧元康等「中觀思想」的詮釋,(二)宋‧遵式與宋‧淨源、元‧文才「天台」、「華嚴」的論述。基本上,這是分屬不同的思想系統,天台傾向「真空妙有」,華嚴偏重「真常唯心」,而中觀則是「性空唯名」。註疏前人著作,每每不脫個人之所學所習,以自己所持之觀點詮釋之,甚或由此建立自己的思想系統,這之間也反應整個時代思潮的流變,以及各宗思想交涉、融合的現象。明末有關《肇論》的研究,雖未概括整本《肇論》,而集中於〈物不遷論〉之論辯,然相較於明代以前靜態的《肇論》註疏,明末〈物不遷論〉的論諍顯得更形熱絡,其現象乃因憨山與鎮澄討論澄觀〈物不遷論〉之評論而起。鎮澄受澄觀之啟迪,進而提出〈物不遷論〉「性住」不合大乘「性空」之說,而引起當時高僧大德的反駁。雙方諍論的焦點是「性住」或「性空」的問題。鎮澄引用《大品般若經》與《華嚴經》的經義,強調佛教的精義是「性空」而非「性住」。密藏道開、雲棲祩宏、道衡、真界、龍池幻有、憨山等人則不苟為同,他們探討〈物不遷論〉,或指稱「不遷」為「真實義」;或引用《法華經》「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旨;或採取中觀學「緣生無性」的觀點;或主張「性空為不了義經」,天台三諦乃「即真即俗」之真諦;或標舉華嚴「動靜不二」論,呈現出「各宗思想」的辯證異采。明末〈物不遷論〉之論辯,中觀、天台與華嚴思想盡出,可說是前人《肇論》註疏觀的翻新與激化。近現代學者對《肇論》最深入剖析、探究者,要屬湯用彤。湯氏從「玄學」立場論評《肇論》,他認為《肇論》的重要理論,如「齊是非」、「一動靜」,能取莊生之說,頗有別識,而純粹運用之於本體論,對於體用之問題已談至「有無」、「體用」問題之最高峰,為玄學派之一。這個立場有別於先前《肇論》之註疏觀或〈物不遷論〉之論辯。其次,馮友蘭、侯外廬與唐君毅分別以「存在」、「唯心主義」、「知識論」的思路盱衡《肇論》。馮氏以「存在」的角度理解《肇論》,在他看來,《肇論》討論的「有」、「無」,不是玄學的論述,是就「存在」之真實情形而論。侯氏另採「唯心主義」評判《肇論》,認定僧肇堅持「唯心主義世界觀」,《肇論》擷取龍樹中觀學說,發揮中土般若學的玄學命題,「否認了客觀事物的真實性與可知性」。唐氏則認為,〈物不遷論〉探討的是「人所認知者是否即真實之問題」,所以〈物不遷論〉實是一「知識論」。這些思路也都多少回應了《肇論》與「玄學」之關係問題。呂澂與印順則回歸印度佛教解說《肇論》。呂澂從「般若」加以詮釋,印順則溯源「龍樹中觀」,是為《肇論》研究史之重要開展階段。呂氏不同於湯用彤的「玄學」立場,他認為《肇論》雖不乏玄學的陰影,但是其思想還在於「般若學」,故根據「般若」觀點詮釋之,點出《肇論》批判小乘的精神與觀點。他並以為《肇論》的思想以「般若」為中心,而且能從認識論角度去闡述,得著「龍樹學」的精神。印順《肇論》論的主要特色,可從兩方面論述之:(一)回歸「龍樹中觀學」,(二)從「緣起觀」立論。印順依據佛教經典,立足於其深廣的龍樹中觀學論衡《肇論》,並點出《肇論》有「一切有部」的影子,受到「一切有部」的影響。印順認為,「緣起」說明一切「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因此,從「緣起」開顯「動靜不二」、「即動即靜」之理,從「緣起」故說「空」,才算真正掌握龍樹學的正義。要言之,本書上篇有關《肇論》的作者問題,除了討論《肇論》之〈宗本義〉與〈涅槃無名論〉的作者問題外,也凸顯《肇論》與其前後時代之佛教思想問題的交涉與承續。而下篇從陳‧慧達的《肇論疏》到當代印順有關《肇論》的研究,經歷三個歷史時期、四個發展階段之縱貫的研究,可以發現,詮釋《肇論》的角度,不一而足,其中,「中觀」、「天台」、「華嚴」、「哲學」為其犖犖大者。而筆者以為,僧肇承受羅什所譯印度龍樹的中觀學,闡揚龍樹的中觀思想,因此,後人在理解《肇論》思想時,回歸龍樹中觀學應是必要之工夫。因此,印順回歸龍樹中觀學以評《肇論》,有其客觀和可取之處。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