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回顧錄
作者 | 周紹賢/ 周復漢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滄桑回顧錄:《滄桑回顧錄》是作者從山溝裡的家鄉為了保家,隨時勢演變而浪跡大江南北,流落海角一隅,終至落葉而無根可歸的人生旅程;也是自十九世紀以來上億臉龐模糊但血 |
作者 | 周紹賢/ 周復漢 |
---|---|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商品描述 | 滄桑回顧錄:《滄桑回顧錄》是作者從山溝裡的家鄉為了保家,隨時勢演變而浪跡大江南北,流落海角一隅,終至落葉而無根可歸的人生旅程;也是自十九世紀以來上億臉龐模糊但血 |
內容簡介 《滄桑回顧錄》是作者從山溝裡的家鄉為了保家,隨時勢演變而浪跡大江南北,流落海角一隅,終至落葉而無根可歸的人生旅程;也是自十九世紀以來上億臉龐模糊但血淚分明的中國小民從身不由己的經歷與視野所述說的近代史。對照中國近代官史,《滄桑回顧錄》是人民的歷史。
作者介紹 周紹賢、周復漢周紹賢(1908/4~1993/10),名延著,號「松華山人」,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童年師從晚清進士楊玉相,讀五經,習詩文。1933年,就讀於梁漱溟創辦的鄉村建設學院,畢業後,從事鄉村建設工作,任濟寧、曲阜等縣實驗區校長(即區長)。抗戰爆發後,山東淪陷,回鄉組織游擊隊。1938年,參加威海向陽山之戰。嗣任山東第七行政區保安第一旅政治部主任。1943年夏,因作戰受傷,赴皖北,後於山東政治學院任教。抗戰勝利後,任青島市《公報》主筆,並被選為市議員。1949年秋去台灣,曾任東吳大學、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教授,兼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著有:《魏晉清談述論》、《道家與神仙》、《老子要義》、《莊子要義》、《孔孟要義》、《荀子要義》、《列子要義》、《大道之行–儒家發展概述》、《佛學概論》、《中國文學述論》、《論李杜詩》、《漢代哲學》、《魏晉哲學》、《先秦兵家要旨》、《道教全真大師丘長春》、《文言與白話》、《應用文》、《松華軒詩稿》等。1987年移居山東西魯家夼村。
產品目錄 ▌序 ▌滄桑回顧錄 一、登州之邑 海陽故鄉 二、家境淒涼 命途多舛 三、自幼好學 愧無所成 四、舊社會之殘影 五、清室腐敗 引起革命 六、群雄爭權 自相攻伐 七、聯俄親日 神州失色 八、日寇親華 共黨壯大 九、戰塵之中 艱苦生涯 十、流落皖北 所見所聞 十一、抗戰結束 神器易主 十二、小住青島 浪迹江南 十三、狂風暴雨 飄泊台灣 十四、往事成空 舊夢如昨 ▌煙台聯中冤案 一、煙台聯中澎湖罹難 二、張鄒等之冤家 三、我在冤案死而復生 ▌周復漢(建文)的流亡日記 ▌臨終自吟與自輓
書名 / | 滄桑回顧錄 |
---|---|
作者 / | 周紹賢 周復漢 |
簡介 / | 滄桑回顧錄:《滄桑回顧錄》是作者從山溝裡的家鄉為了保家,隨時勢演變而浪跡大江南北,流落海角一隅,終至落葉而無根可歸的人生旅程;也是自十九世紀以來上億臉龐模糊但血 |
出版社 /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
ISBN13 / | 9789574389148 |
ISBN10 / | 9574389146 |
EAN / | 9789574389148 |
誠品26碼 / | 2682045336009 |
頁數 / | 44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6.3CM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650 |
最佳賣點 : ▌從山東到澎湖,從澎湖到到臺灣,《滄桑回顧錄》乃作者一世的漂泊與見聞,既是作者的回顧,也是從人的角度記敘的歷史。
自序 : ▌序
陶唐盛治之世,帝堯欲知民間對政府之感應,乃微服遊於康衢,聞民謠云「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見列子仲尼篇)。帝堯是君主,在現代民主風尚之中,一般人最好訶斥專制帝王,故對於「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更認為是愚民政策,使人民無知無識,只順從法令,甘作奴隸而已;不相信唐虞盛治之文獻,目的在乎推翻歷史,打倒中國文化,此種反常之病,成為時代流行之症,神醫亦不能使之接受藥石。
世道之治亂,非泛泛之群眾所能造端;流芳百世,遺臭萬年,皆非凡人所能為。禹、湯、文、武、漢祖、唐宗,治國平天下之聖哲,當然為「非常」之人;赤眉、銅馬、黃巾、黃巢,能造反作亂,荼毒萬民,亦為非凡人物。「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大學、孟子告子篇)。李、唐趙、宋,得群眾之擁護而統一天下;李自成、張獻忠亦得群眾之擁護而禍害天下;一治一亂,皆賴群眾之力量,然主動均不在群眾,而在傑出之非凡人物,群眾永不能作主,永須受領導,作為「順帝之則」之服從者。蚩蚩之氓,碌碌之輩,當隆治之世,則一倡百和,歌頌昇平;當板蕩之秋,則盲從強霸,滋長亂端。亂紛紛蜂唼蜜,密匝匝蟻排兵,鬧攘攘蠅爭血,造成陰霾充塞之恐怖世界,良莠混合,玉石俱焚,強梁者亦互相吞噬,先後消滅;次第興亡,輪迴不已,無數群眾,本為弱者,「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尚書益稷),若得「順帝之則」,亦為幸矣!
龍爭虎鬥是英雄,「英雄造時勢」,莽新、曹魏皆為英雄所造溷亂之世,群眾之命運,被英雄捲入時勢之中,隨波逐流,而不能自主。清末以來英雄輩出,鬥法逞強,勇於內鬨,紛歧錯雜,無奇不有。風動草偃,庶人雖多,只有服從。你強我勝,此起彼落,造成空前之浩劫,陷人民於泥犁之中,仍須頌邦家之進步,時代之偉大。
我生不辰,加上命途多舛,七十餘年以來,屢經劇變,在憂患困迫之中,世間不幸之事皆落於我身,自服命運艱苦,故人皆求福,己獨茍活,順乎自然,聽造物之安排而已。往事雲煙,歷歷如昨,獨坐沉寂,一幕一幕,湧上心頭,乃援筆錄之。災劫餘生,辛酸滿腹,命當如此,無所怨尤,乃將此非常時代、身世之遭遇、及時事之見聞,據實述出,無褒貶之權,無虛構之事;楚蕘凡夫胸襟狹隘,粗率之談,有識者見之,笑為「齊東野人之語」而已。
內文 : ▌戰塵之中 艱苦生涯
七七事變後,青島遂即淪陷,市政府解散,市長沈鴻烈於二十八年任山東主席,仍兼青島市長, 二十九年秋,成立青島市政府辦事處,丁某任處長,不久,姜可訓繼任,我任秘書。因青島市敵寇駐有陸海空重兵,膠東半島、蓬萊、福山等十縣,已盡為共軍所據,惟趙保原部隊在萊陽,尚能保全縣境,故青島辦事處設於萊陽南區之濯村,南路百餘里,直達青島鄉區,於是與青島地方人士朱乃洪等,共同進行抗戰事宜,招集市外鄉區青年壯丁六百餘人,成立保安大隊,沈市長派前海軍上尉孫廷鏞(榮城人)為大隊長,董壽章、于永芳、高芳先等任中隊長。分組到市內各處游擊,奪獲敵人之武器,因而一年之間,大隊擴充至一千餘人。
青島在膠縣東南境,為一巨大海港,風景之美,氣候之佳,有東方瑞士之稱,被敵寇佔為陸海空軍基地。鄉區勞山,奇峯嵯峨,林泉優美,自古傳說: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座名庵,此處為道教聖地,惟山之東麓有華嚴寺,為僧人之居,山前坡下,有海印寺,乃明朝佛教四大師之一憨山法師所修建。勞山名勝頗多,為遊覽佳境,敵人盤據於此,連同鄰縣即墨各區,密設據點,防禦頗嚴,共軍未敢踏進一步。
市區以北,勞山之東,勞山之西,共劃八區,各鄉區公所及學校,雖被敵偽統治,不得不懸掛偽招牌,而民心有國家觀念,擁護抗戰,故我方人員,得以散布各處,乘機襲敵,炸毀敵兵之巡邏車,炸毀其碉堡,奪取其崗兵之槍枝,到市內張貼抗戰之佈告,撒放傳單,曾於風雨之夜潛入市內東鎮,包圍敵兵據點奪取槍械,曾到海濱逼偽鹽警繳械,並驅迫其官佐兵夫二十餘名到濯村受訓五日,釋放;曾將偽市長趙藏經,全部完整,澗泉清流,積水成池,池內金魚浮泳,大者長可六七寸,蒼松翠竹,綠蔭茂密,花木應時而開,經年芬芳,風景之美,富有詩意。然而大亂之世,深山禪林,亦非淨土,僧人苦於應付,我深受刺激,乃離此而赴即墨三區栲栳島。即墨全縣已被敵人統治,我方即墨中學,在拷栳島祕密開辦,友人毛儀亭任校長,我受聘為國文教員,此處尚有小學一處,被偽政府管轄,敵人來此巡邏,小學無須驚恐;而我方中學,每聞敵偽向此而來,不得不疏散逃避。三十二年九月敵人來此,殺害村民數人,綁去中學教員一人,學校已不能在此存立。友人李柏寒利津人,清華大學畢業,為人正直慨爽,在省保安第一旅任職, 該旅被共軍擊潰,柏寒奔往濟南,其叔父李玉璞,任濟南偽市長,柏寒化裝為商人,往來於濟南、青島, 仍不灰抗戰之志。此時敵偽據守北阜陽,惟有地方部隊:如趙保原、張天佐、張鏡月、王金祥等,在雙重敵人攻擊之中,艱苦奮鬥。我掙扎殘軀,無處容身。十一月中旬,柏寒來拷栳,謂余曰「國立二十二中學,設在阜陽,友人張敏之任教務主任,省府收容南下流亡學生,籌辦山東臨時中學,以敏之為校長,正以缺教員為憂,何不前往」?柏寒啟發我之動機,又助我以路費,於是我乃準備南下,交通路線盡在敵偽掌管之中,南下必須由膠濟路轉津浦路,乘車之人,每因受檢查被懷疑而遭殺害,我將詩稿日記寄藏於公平山下北里村友人家中,片紙集字未敢攜帶;十二月二十一日啟程,乘車坐船,十餘日抵阜陽,定居後, 追述途中經歷,作南遊途中略記,附錄於後。
◆南遊途中略記
自七七事變後,余參加抗戰,六七年來,奔波於烽烟礮火之間,然未遠離魯東原籍也。三十二年,因病,脫離部隊,於即墨中學授課,及秋,敵寇大舉擾即墨,共軍亦乘機侵偪,境遇惡化,中學解散,而余孑然一身,自三年前體已殘矣,家已毀矣,淪落窮途,而無所依歸矣。素性剛直,發誓不寓淪陷之區,年來魯省府遷駐阜陽,故阜陽為魯人流浪聚會之所,於是余亦舉意欲往矣。
近來阜陽設立山東臨時中學,即墨中學既停頓,諸生紛紛前往轉學,多有要余攜之偕行者,余曰: 「交通路線為敵所據,於惡寇爪牙之下經過,豈余所能為力者?且年前有南去之學生,數人相伴,被敵查悉扣留,可不以為戒乎?同行至多不宜過三人,須膽大心細,處處謹慎也」!諸生從吾言,各自整裝籌備起程。余與藍生相偕,於十二月二十一日,自拷栳島啟程,擬於金口 - 敵區,乘汽車以至膠濟路,藍生年未弱冠,少不更事,一切俱須余為之料理,渺然此生,周旋於敵焰之中,行動言語無時不惴惴也。
年來敵以汽油缺乏,汽車不能按日通行,且車數少,乘客多,購票不易,登車不易,坐車又不易,余與藍生於金口候車兩日,亟費周折,始買得票攀上車,此車係載貨、載煤炭之車,半截車箱,旁無遮攔, 敵偽為多賣票多賺錢起見,橫打橫罵,迫諸客向車中儘量擁擠,人數既多,皆互相擁抱,直立於車上,身不能轉,手不能動,靠車箱之外邊者,或頭斜於外,或臂傾於外,眾人立體之面積,已大於車箱容量之面積,車一開行,顛簸周轉,惟聽車中嘆者、喊者、哭者,此曰擠傷余腿矣,彼曰余將墜於車下矣,車前寬敞處有押車之倭兵七八名,諸客擁軋,痛呼聲急,或偶然傾身稍一近之,則橫施打罵。行至某村之寨門內,車一斜轉,一乘客之頭部擠於牆,竟將耳壳磨去,血流沾衣,倭兵則拍掌而大笑。數日前余曾聞有客自車上墜仆於地而斃者,耳壳磨掉,不為罕事。余以殘軀,所受揉壓之苦,尤痛不可耐,車聲嗚嗚,只覺步步危險,如乘虎背而履薄冰也。噫!敵勢之下,處處皆伏殺機,彼夫以車載牛馬者,尚容其自由臥立, 不相侵礙,樊以繩檻,防其傾墜,敵寇對中國人,牛馬不如也。
汽車行至即墨之周砼,此村亦係敵據點,村外立一偽兵,對押車之倭兵致敬,行撫槍禮,突然「走火」,一彈飛鳴,倭兵怒,齊罵痛打,褫奪其槍,並逮之登車,意在解到上級懲辦,偽軍官懇懇為之求恕,無效,面色倉皇對偽兵曰:「走火不過一小過耳,帶往上級講理便又何懼」?諒爾此言倭兵未甚懂也,若其懂也,則爾亦不敢出此言矣,認賊作父,而與賊父理論,甚矣其愚也。
汽車行至即墨城,停站一時,客有下車者,車中遂稍微寬適,復開行,經過城南之村,車行稍緩,見有七八偽軍騎馬自車旁迎頭而來,中有一著官佐服裝者,分明是數年前余任保安旅政治部主任時,被充團部副官之馬某,此時余舉木瞥見之,彼亦注目於我,余急轉而他顧,剎那間各自南北,相去遠矣。行不數里,復至一處敵人據點,紅瓦碉堡,白堊圍牆,車復停,此時夕陽西沉,冷風襲人,待時既久,乘客亦不敢問其端倪,既而有大門走出三四倭子,有著軍服者,有著花呢大氅者,偕一年傍二十之中國時髦女子, 姿態苗條,頗有妍容,一童子相貌亦殊不陋,呼女為姊,一年約六十歲之男子,身體肥胖,紅黑大面, 面目可憎,聞其言語,之為女之父,並帶有許多行李及麥麵數袋,一齊擁擠上車,乘客知其為附依倭子威勢者,皆斂容讓避,表示卑怯,車中纔以次坐定,復有一倭子似偽軍官者,自大門出,手持點食一包,送於女懷,老男子在旁謂女曰:「謝謝隊長」!女遂輕啟朱唇浪聲依其父言而道謝,開車而行復彼此搖手示別,路上女與同行之倭子,漫轉秋波,笑語殷殷,互相鬥趣,然其以手錶答,言語不甚相通之意,已顯然可見。老男子在旁,則作莊重態度,時時向女吐述愛護之語,此不言而喻,知其以女為奇貨而獻媚於倭子以漁利者,或其以倭子將永跋扈於中國,而於女嫁依之為終身之福亦未可知。噫!敗類之自尋玷污,尚堪言哉。
(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