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人物 | 誠品線上

千古風流人物

作者 卜一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千古風流人物:為中國做出最大貢獻,而又最多彩多姿的,首推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做了四件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大事:(一)拓展、底定中華民族疆域,融合、整合各民族(二)確定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為中國做出最大貢獻,而又最多彩多姿的,首推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做了四件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大事: (一)拓展、底定中華民族疆域,融合、整合各民族 (二)確定中國的中樞思想——儒家 (三)晚年下詔罪己,承認錯誤,安排後繼高瞻遠慮,穩定長治久安 (四)開拓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文化交流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卜一▎卜一原籍江蘇徐州,1944年生,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美國普渡(Purdue)大學機械工程博士, 從事石油工作三十餘年; 喜好史地、遊覽,足跡遍七大洲、四大洋、一百零七國,觀山川海宇、體民俗風情、覓古今軼事;曾發表專文:《憑弔大渡河古戰場——紅軍長征成功與太平天國石達開覆敗之比較》、《田中奏摺——舊事新探》、《石油工業是從哪裡開始的》、《 復活節島探訪記》、《輝煌與黯淡同在的印度》、《我的1948淮海回憶》、《綺麗甲天下的大溪地》、《黑龍江與大興安嶺的北國風光》、《巍峨綺麗冠天下的亞丁稻城》、《蘇武有沒有去貝加爾湖牧羊》、《孔明赤壁不需借東風》等專文數百篇; 以及出版《走不遍的天下》、《古道拾遺》、《行遠無涯》、《 胖子正傳》、《笑談江月》、《山海探穹》、《小千世界》、《斑斕歐亞非》、《興台之圳》、《千古風流人物》十本書。 另《長征細走深思》、《讀新課綱教本有感》付梓中;並擔任休斯敦時代華語廣播電臺的《走不遍的天下》及《千古風流人物》兩節目主講多年。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第一章:帝王崛起與皇室鬥爭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 結束三百年分裂的隋文帝楊堅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從乞丐、和尚到皇帝的朱元璋 中國歷代的創業與守成君主 中國各朝代的二代鬥爭 ▍第二章:中國歷史上扭轉乾坤的六大戰將 奠定秦統一天下基礎的白起 幫助劉邦得天下首功的韓信 為朱元璋得天下首功的徐達 驍勇善戰的常遇春 魂兮歸來、哀林彪 功高震二主而不賞的粟裕 ▍第三章:寵臣的悲劇 呂太后的寵臣審食其 為康乾盛世催命的和珅 蔣介石的頭號謀士―楊永泰 失貞而失寵的何長工 被毛主席誅殺功臣祭旗的高崗 潘漢年功高知情而蒙冤至死 ▍第四章:世界史上的幾個重大事件 西方文明奠基、成型的羅馬 航海大發現的時代與英雄 東西方交流的大道―絲綢之路 俄國人走過來的路 歷史輝煌的英格蘭 輝煌與暗淡同在的印度

商品規格

書名 / 千古風流人物
作者 / 卜一
簡介 / 千古風流人物:為中國做出最大貢獻,而又最多彩多姿的,首推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做了四件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大事:(一)拓展、底定中華民族疆域,融合、整合各民族(二)確定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9926270
ISBN10 / 9869926274
EAN / 9789869926270
誠品26碼 / 2681962546003
頁數 / 38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43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分為四大篇章,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綜觀審視歷史洪流下的人物喜悲
★看留名千古的那些風流人物,如何在權力中心的洶湧流動中,明哲保身或者就此殞落

試閱文字

自序 : 這本書是節錄筆者在美國休士頓時代華語廣播電臺主講的《千古風流人物》和《走不遍的天下》兩個節目的部分講稿,主要著重於歷史事蹟及重要人物的評述。全書共分四章、二十四篇。

第一章--〈帝王崛起與皇室鬥爭〉,其中首先介紹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這四位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君主,討論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奮鬥的過程,以及對後世的貢獻及影響。其次對中國各朝代創業、守成君主和二代皇室的內部鬥爭做了論述,由此可見各朝代的盛衰―平治與動亂。

第二章--〈中國歷史上扭轉乾坤的六大戰將〉,本章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秦滅六國、楚漢相爭、元末群雄紛爭,以及近代國共長期爭奪天下之中脫穎而出,扭轉乾坤的白起、韓信、徐達、常遇春、林彪和粟裕六大戰將的不凡生平與赫赫戰功。但白起自刎而死,韓信慘遭淩遲,常遇春英年暴斃,徐達中年病死,卻也落得背疽賜鵝的風言,林彪折戟沉沙,粟裕被無端批判解職。這些百戰百勝、叱吒風雲的功臣,哪一個得到好的下場?令人惋惜、悲歎!

第三篇--〈寵臣的悲劇〉中討論了中國歷史上六位有名的寵臣:審食其、和珅、楊永泰、何長工、高崗與潘漢年。他們都曾深得君主的寵信,權傾一時,做出重大影響,卻最終落得被貶、被殺、被監禁致死。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此之謂也!

第四章--〈世界史上的幾個重大事件〉中陳述了羅馬帝國、航海大發現、絲綢之路、俄國、大英帝國以及印度的發展過程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其中羅馬延綿兩千兩百年,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航海大發現與絲綢之路溝通了整個世界,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俄國與大英帝國都曾極盛長久,對人類文明產生深厚的影響;而印度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人口眾多,社會問題重重,可謂輝煌與暗淡同在的國家。

在編寫本書中承蒙江克誠、林中明、湯新之、李元平、丁正諸位先生給予指正,朱喜善先生為本書封面題字,洪聖翔先生負責、楊家齊先生作圖文排版、蔡瑋筠小姐設計封面、及老妻校對並提供建議,巢舒婷女士協助文字校對,特此致謝!


卜一
2020年8月30日

試閱文字

內文 : ▍呂太后的寵臣審食其
審食其是劉邦的同鄉、好友,為劉邦舍人,漢初封闢陽侯,呂后稱制時為左丞相,為呂太后的寵臣。


◎侍奉呂后,共患難七年,留下曖昧傳言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10年)10月,劉邦奉命押解犯人到驪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脫,因為當時讓犯人逃脫是死罪,所以劉邦索性放走所有人,逃犯中有十餘人願意跟隨他一同逃亡,遂到芒碭山山澤落草為寇。次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則攻取沛縣,稱「沛公」,隨即出征,將父親太公、妻子呂雉及一兒(漢惠帝)一女(魯元公主)託付給兄劉喜和審食其。
劉邦先投奔項梁,項梁死後,劉邦率軍先攻入關中,被項羽封為漢王,前往南鄭。漢二年(西元前205年),劉邦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佔領關中,然後會合諸侯五十六萬大軍攻取項羽都城彭城。正欲接回太公、呂雉及兒女,未料項羽率三萬精銳從齊地來襲,大敗漢軍。審食其跟從太公、呂雉從小道逃走,遇上楚軍被俘,被項羽劫持到軍中作為人質。審食其在楚營中照顧太公、呂雉起居。
項羽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今滎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迴,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西元前203年10月,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呂雉、太公、審食其被項羽釋放。
從劉邦起兵到鴻溝之盟,審食其照顧太公、呂雉,共患難前後共七年,極盡職守,得到呂雉信任,世間亦有兩人曖昧的傳言。


◎趙姬自殺,伏下審食其悲劇下場
高祖六年(前201年),審食其被封為闢陽侯。高祖八年(前199年),趙王張敖的國相貫高暗殺劉邦未遂,被人告發,趙王張敖下獄。昔年張敖所獻美人趙姬為高祖侍寢,已懷孕,也連坐下獄。她弟弟趙兼關說審食其,求呂后放了他姐姐。呂后嫉妒,不想理會,審食其也不敢盡力爭取,趙姬在獄中憤怒,生下劉長後就自殺了。


◎呂后稱制,寵幸拜相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高祖逝世,呂后驚恐無措,過了四天還不敢發喪,與審食其商議,打算殺盡功臣將領。有人暗中轉告這些話給將軍酈商。酈商去見審食其,說:「我聽說皇帝駕崩四天,還不發喪,意思是要殺掉所有將領。如果真的如此,天下就危險了。陳平、灌嬰率十萬大軍鎮守滎陽,樊噲、周勃率二十萬大軍攻下燕地和代地,如他們聽說皇帝駕崩了,將軍們都將被殺戮,必定會聯兵回頭來攻關中。屆時大臣們在首都叛亂,諸侯們在外面造反,漢朝遲早要滅亡的了。」審食其把這些話轉告了呂后,呂后立刻改變主意,於是發喪,大赦天下,漢室政權得以安穩。
漢惠帝七年(前188年),審食其被封為典客,翌年(呂后元年)升為左丞相,但他不在外朝管理政務,反而像郎中令一樣在宮內監視,官僚奏事都通過他的決裁。


◎未被劉氏滅呂事件株連
呂后八年(前180年),呂后去世僅兩月,劉氏宗室誅滅呂氏,但審食其並沒有受到株連,依然擔任太傅,再度拜相。直到漢文帝即位不久才被罷免。


◎被淮南王所殺慘死
孝文帝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劉長自封國入朝,前往審食其府上求見。審食其出來見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鐵椎捶擊審食其,又命隨從魏敬殺死了他。事後劉長馳馬奔至宮中,向漢文帝袒身謝罪道:「我母親本不該因趙國謀反事獲罪,那時闢陽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呂后的釋放,但他不力爭,這是第一樁罪;趙王母子無罪,呂后蓄意殺害他們,而闢陽侯不盡力勸阻,這是第二樁罪;呂后封呂家親戚為王,意欲危奪劉氏天下,闢陽侯不挺身抗爭,這是第三樁罪。我為天下人殺死危害社稷的賊臣闢陽侯,為母親報了仇,特來朝中跪伏請罪。」漢文帝哀憫劉長的心願,出於手足親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


◎結論
綜觀審食其一生,先侍奉呂后,太公,共患難七年,極盡職守,是以得到呂后的信任,但也在世間留下曖昧傳言。其後在劉邦去世之際,規勸呂后不可盡殺功臣將領,使得漢朝免於重踏秦始皇死後,二世、趙高誤國,秦朝迅速滅亡的悲劇。司馬遷評呂后,道:「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審食其功不可沒。另外他雖得寵,但並沒有弄權惹事,可見有其智慧與克制,最後在劉氏滅諸呂事件中得以保全。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寵臣往往是新朝的犧牲,審食其也沒能逃過這個劫難。他的悲劇下場,不應完全歸罪於他,主要還是呂后的殘酷,當然淮南王的解說也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