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在下: 當代中國鄉土小說研究論集 | 誠品線上

厚土在下: 當代中國鄉土小說研究論集

作者 鍾怡雯/ 陳大為/ 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厚土在下: 當代中國鄉土小說研究論集:中國鄉土小說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不管是狹義或廣義,在中國學界都累積了非常多的論文,南京大學中文系丁帆教授曾在2001年編撰了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鄉土小說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不管是狹義或廣義,在中國學界都累積了非常多的論文,南京大學中文系丁帆教授曾在2001 年編撰了一部《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討論了五四以降到千禧年為止的兩岸鄉土小說創作,那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鄉土」是一個龐大的概念,田園、農村、原鄉、傷痕、尋根、先鋒、寫實,乃至後現代小說的局部內容,都可能被它吸納或收編進來。毫無疑問,它是中國小說的大宗,也是寫得最精彩的部分,尤其長篇的原鄉寫作。相較之下,台灣鄉土小說就不是那麼迷人,研究者往往看中台灣鄉土小說的議題性,而不是藝術價值,問題意識的研究導向,很容易忽略對作品在審美層次的評價。此外,台灣學界對中國鄉土文學研究的興趣不大,尤其對當代小說的涉獵不足,沒有辦法根據現有研究成果編選出一部兩岸鄉土小說比較研究的書。所以,我們並沒有打算「再次」推動一項兩岸鄉土小說的比較研究,反而想單純一些,只聚焦在當代中國的鄉土小說。這本《厚土在下:當代中國鄉土小說研究論集》收錄了十二篇學術研究論文,十一篇來自中國大陸,只有一篇來自台灣。此書以兩篇鄉土文學和尋根小說的宏觀論述掀開序幕,緊接其後的十篇論文,集中討論了韓少功、莫言、余華、閻連科、陳忠實、阿來、徐則臣的小說,這七位小說家用不同的視角和技巧塑造了自己的原鄉、鄉土、城鄉故事,也引發了很多的討論。所有入選的論文皆保留其原本的論文格式,只作簡繁體的轉換。這十二篇論文,有一篇發表於1993 年,其餘十一篇論文都是2005 年以後的論述,對中國鄉土小說的歷史回顧與發展態勢,都能達到理想的論述深度和廣度。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梳理出一個小規模的當代中國鄉土小說史輪廓,作為文學史或小說課程的教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鍾怡雯/主編一九六九年生於馬來西亞,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九歌年度散文獎、星洲日報文學獎、新加坡金獅獎、梁實秋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聽說》、《河宴》、《垂釣睡眠》,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並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天下散文選》等。陳大為/主編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聯合獎新詩及散文首獎、中國時報新詩及散文評審獎、星洲日報新詩及散文推薦獎、世界華文優秀散文盤房獎等。著有:詩集《治洪前書》、《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散文集《句號後面》、《火鳳燎原的午後》、《木部十二劃》,論文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丁 帆 中國鄉土小說生存的特殊背景與價值的失範程光煒 在「尋根文學」周邊賀仲明 文化糾結中的深入與迷茫--論韓少功的創作精神及其文學意義楊慶祥 韓少功的文化焦慮和文化宿命--以《山南水北》為討論起點鍾怡雯 論莫言小說「肉身成道」的書寫程光煒 茂腔和說書--莫言世家考證之九洪治綱 余華論陶東風 在左翼傳統之外書寫「窮苦人」--兼論閻連科的底層立場和「人民性」概念雷 達 廢墟上的精魄--《白鹿原》論洪治綱 民族精魂的現代思考--重讀《白鹿原》宋劍華 《塵埃落定》中的「瘋癲」與「文明」李徽昭 退隱的鄉土與迷茫的現代性--近三十年鄉土文學視域下徐則臣的「京漂」小說編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厚土在下: 當代中國鄉土小說研究論集
作者 / 鍾怡雯 陳大為 編
簡介 / 厚土在下: 當代中國鄉土小說研究論集:中國鄉土小說研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不管是狹義或廣義,在中國學界都累積了非常多的論文,南京大學中文系丁帆教授曾在2001年編撰了一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6594342
ISBN10 / 9866594343
EAN / 9789866594342
誠品26碼 / 2681731452009
頁數 / 27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鄉土」是一個龐大的概念,田園、農村、原鄉、傷痕、尋根、先鋒、寫實,乃至後現代小說的局部內容,都可能被它吸納或收編進來。毫無疑問,它是中國小說的大宗,也是寫得最精彩的部分,

試閱文字

內文 : 論莫言小說「肉身成道」的唯物書寫
鍾怡雯(元智大學中語系教授)

肉體和慾望是構成莫言小說最重要的兩大元素。嚴格說來,慾望甚至可以歸結到肉體底下,被物質化,成為肉體的一部份。慾望的來源是肉體,肉體歸屬於物質,莫言小說的核心構成,其實是物質。我曾經於1997 年的碩士論文提過:肉體和慾望在莫言的小說裡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徵,同時也是驅動革命和改變歷史的力量1。論文付梓時,《豐乳肥臀》甫出版。此後十數年間,莫言陸續完成了《檀香刑》、《生死疲勞》和《蛙》等重量級長篇,小說對肉身(體)的關注遠遠超過形而上的慾望,或者也可以說,慾望的來源乃因肉身而存在。「道成肉身」可以被翻轉成「肉身成道」,道者,小說之道也。性、情慾、愛情、對食物的渴望,人的生存狀態,最後全盤「唯物」化。莫言怪誕和誇張的語言把肉體卑下化乃至卑賤化,從後出的幾部長篇來看,莫言的興趣是「肉身」,小說創作可以說是他對「肉身」如何影響人的歷史所開展的想像。從腳到乳房,從刑罰到生育,從紅高粱的民間傳奇到節育的當代歷史,皆以肉身開始。他對肉身的關注遠
遠超乎對精神的觀照,敘事視野的「下放」成了莫言的小說風格。
追溯莫言的小說和散文,有一個最合理的線索可以解釋他對形而下之物何以貫注如此強烈的關注:饑餓。莫言的小說最常強調食物和酒,對飲食有超乎尋常的強大慾望。跟莫言同輩的中國人都有缺糧的深刻體驗,「餓」成了莫言生命中最大的問題或恐懼,也成了小說最永恆的主題。他的小說永遠對食物有強大的熱情,當代台灣小說擅長處理精神創傷和殘缺,莫言則擅長處理肉體的創傷和殘缺。或者也可以說,精神的創傷和殘缺在莫言那裡被根本性地處理成肉體的創傷和殘缺。這種寫作視野可以說來自莫言的農民身份,對物質世界的觀察自有其獨到的體會和愛好。如果說台灣小說處理的是「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莫言則處理成「我的身體感到巨大的餓」。然而身體或許不是莫言的終極興趣,在莫言成功的小說裡,他對肉體物化的描寫大多是寓言性的,用以表現他對歷史和社會的批判,同時又是對原始生命力的謳歌和禮讚。把肉體逆轉為驅動革命和改變歷史的力量,把崇高的革命敘事模式還原給肉身,甚至把肉身再下放,放置到跟「物」同等的地位。「唯物」史觀原是當代中國政治運作的核心,「唯物」則轉成為莫言小說的運作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