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少女: 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 | 誠品線上

野村少女: 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

作者 梁金群
出版社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野村少女: 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在台馬華作家梁金群第三本散文集。★一群拓荒者,在一個窮鄉僻壤的新村,艱苦卓絕、勇敢奮鬥的動人故事。★具有「口述歷史」色彩的新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在台馬華作家梁金群第三本散文集。 ★ 一群拓荒者,在一個窮鄉僻壤的新村,艱苦卓絕、勇敢奮鬥的動人故事。 ★ 具有「口述歷史」色彩的新村生活隨筆。 ★ 內容質樸、豐饒、生機盎然,一如那個年代。 ★ 離散三十年,再為那個黑白年代重新上色! 在台馬華作家梁金群,把她父母輩南來拓荒點滴、童年記憶﹑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生活日常重新書寫,讓這些口述的歷史片段成為鮮活、豐饒、生機盎然的文字。 離散三十年,作者再為那個黑白年代重新上色! 梁金群筆下的「野村」,指的是馬來西亞霹靂州東北部的華人新村利民加地(Liman Kati)。新村是馬來亞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是許多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馬華文學重要的書寫題材。 全書共十餘萬字,全書分為三輯。 輯一「野村傳奇」書寫父輩下南洋的事蹟,以及那代拓荒者與大自然搏鬥的故事,包括燒芭時動物大遷徙、入深山割野膠遇虎、修築泰馬鐵路遇巨蟒;也寫宰殺山豬、豬尾猴,烹穿山甲、四腳蛇,燉松鼠、班鳩或果子狸等種種生猛的新村「日常」。 輯二「野村人,野村事」寫新村內的眾生相,也寫割膠二三事、作者上小學的記憶、華人和馬來人的族群關係、新村內如何上廁所、拿督公的民間信仰、印度人開的雜貨店等。 輯三「野村童年」寫作者的原生家庭,父母親的故事,以及童年務農的勞動。 大自然教給她的深刻道理,讓當年的野村少女成為今時今日的模樣:能夠刻苦,要收穫必先付出,並懂得謙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梁金群梁金群,一九七〇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利民加地新村。一九九〇年赴台升學,一九九六年嫁作台灣媳婦。畢業於逢甲大學中文系、中研所。曾任職於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台中晨星出版社,現任台中市私立宜寧高中國文科教師。曾獲各類短篇小說及散文創作獎項。著有小說集《流浪老輸》及散文集《愛的教育進行式:阿金老師的帶班心情》、《熱帶女子迷航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011 序:南洋野村到民國台灣的作家夢⊙林韋地 020 自序:寫作是天命 027 隨筆緣起:野村眾生圖 輯一 野村傳奇 034 歲月是把殺豬刀 046 燒芭 054 24碑神秘薑園 065 猴子猴孫 079 獵犬隊長 088 垂釣記 093 大尾鼠 096 山珍野味 103 大貓記 112 大蟲記 輯二 野村人,野村事 118 Liman Kati 新村 129 過新年 135 籃球賽 139 青年會 142 利民小學二三事 154 顏校長 160 傳說中的天猛公中學 164 圍村 168 血案 176 擔屎生不擔屎 183 蓄水池 188 拿督公 191 印度店 201 讀書少女 207 憨居居 213 南叔外傳 輯三 野村童年 222 母親的割膠人生 234 火水燈和電石燈 240 雨季 247 芋葉何田田 254 童年勞動史 263 鬥豹虎 268 看馬戲 274 父親在扣留營 289 Buang埠 293 父親的拿手菜 296 慈善記 302 聖誕老伯公 306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野村少女: 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
作者 / 梁金群
簡介 / 野村少女: 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在台馬華作家梁金群第三本散文集。★一群拓荒者,在一個窮鄉僻壤的新村,艱苦卓絕、勇敢奮鬥的動人故事。★具有「口述歷史」色彩的新村
出版社 /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45864
ISBN10 / 9869745865
EAN / 9789869745864
誠品26碼 / 2681913960001
頁數 / 3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南洋野村到民國台灣的作家夢 ——讀梁金群《野村少女: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
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暨發行人)

季風帶文化近日決定出版在台馬華作家梁金群的散文集《野村少女: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這是季風帶文化繼新華詩人陳晞哲《一個人的山海經》之後,在台灣出版的第二本文學書。

我自己是旅台馬華第二代,出生於一九七〇年的梁金群,年紀剛好介於我父母和我之間,與知名在台馬華作家黃錦樹鍾怡雯等同輩。但與大部份在台馬華作家活躍於學界不同,梁金群自逢甲大學中研所畢業後,除曾任職於藝術中心和出版社外,便投身基層教育傳授高中國文,這個背景和另一位知名在台馬華作家張貴興倒是十分相似(雖然張貴興教的是高中英文)。

梁金群在台的這些歲月投身教育工作的同時,也勤於筆耕和創作,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和許多地方性文學獎。梁金群曾出版三本書,包括《愛的教育進行式:阿金老師的帶班心情》(白象文化出版社)和散文集《熱帶女子迷航誌》(爾雅出版社)。短篇小說《流浪老輸》也曾入選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台中市作家作品集」。

在散文集《野村少女》裡,梁金群回到其人生的起點。如梁金群在隨筆緣起中所提, 這本書的書寫意念起於她父親的離世。梁金群的父親從唐山到南洋,她從南洋到台灣,在父親離世之後,她覺得自己與南洋老家再無牽連,「在這個世界上,我已然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因此想藉由寫作,來爬梳自己對南洋老家的記憶。

梁金群筆下的「野村」,在南洋較被廣泛地稱為「新村」。新村是一九五〇年代,馬來亞英殖民政府與馬來亞共產黨內戰的歷史產物,英殖民政府將森林邊緣的華人居民遷移到新村內集中管理,隔絕華人民眾與馬共之間的關係(馬共游擊隊的成員以華人居多,多隱藏在深山森林之中),以避免民眾提供衣物、糧食、藥物和情報給馬共成員。一九五四年全馬境內的新村數量多達四百八十個,移殖了超過五十七萬人,其中超過百分之八十是華人。直到一九六〇年,緊急狀態結束,新村居民才恢復行動自由權。

早年華人新村多以木屋為主,後來有很多翻新為新式洋房。有些新村因年輕人口外移到都巿而逐漸殘破,但新村相關問題如地契和土地擁有權在大選時仍是常被提起的重要議題。

新村是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重要的集體記憶,特別是在霹靂、雪蘭莪和柔佛等州屬,即使到了我這一代,仍有為數不少的馬來西亞華人是在新村長大的。

因此新村是馬華文學重要的書寫題材,無論是早期主流的本土現實主義流派,或是旅台受現代主義影響的潘雨桐和商晚筠等,到為現今年輕讀者熟悉的黃錦樹和曾翎龍等,都曾以不同風格和文學手法處理了新村(和馬共)題材。

黃巧力導演的紀錄片《我來自新村》,二〇〇九年在電視台Astro AEC 播出時也曾在馬來西亞造成非常巨大的迴響。但其後來在二〇一三年執導的電影《新村1949》,卻被馬來西亞內政部以「更改史實和讚美馬共鬥爭形象」為由禁映。可見「新村」和「馬共」仍是官方歷史敘事上還未能處理的禁忌,冷戰時期意識形態對抗的幽靈仍揮之不去。

梁金群的老家利民加地新村(Kampung Baru Liman Kati),位於霹靂州皇城江沙的郊區,恰好霹靂州是馬來西亞最多華人新村的州屬。利民加地新村的居民多以割膠為生, 梁金群的父母也是。利民加地新村內只有一所小學,就是梁金群唸的利民小學(見〈利民小學二三事〉),利民加地新村沒有中學,因此孩子上中學時就得到附近的城鎮如江沙去上課(見〈傳說中的天猛公中學〉)。

《野村少女》一書共十餘萬字,全書分為三輯,即「野村傳奇」、「野村人,野村事」和「野村童年」。

「野村傳奇」寫的是作者童年時在新村經歷過的各種奇事,如打山豬、燒芭、趕走偷作物的猴子、殺水魚、將大尾鼠燉湯來喝、比較穿山甲和大蜥蜴哪個好吃、看長輩為了追心儀的女人去打老虎。其童年經歷和我們這一代實在相去太遠,讀起來還以為是在看魔幻寫實小說,有一種感官震撼的閱讀趣味。

到「野村人,野村事」時則多了許多「人味」,與我們比較接近,寫新村的背景,新村內的眾生相,割膠的二三事,寫作者上小學的記憶,小學時的校長,中學的升學選擇, 也寫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族群關係,寫新村內如何上廁所,寫本土的民間信仰拿督公,寫印度人開的雜貨店。

最後一輯「野村童年」,作者寫自己的原生家庭,寫母親,寫父親,寫童年務農的勞動。

第三輯有很大的篇幅是關於作者的父親,超過一萬字,這應該是全書中我最喜歡的部份。梁金群的父親也是一個傳奇人物,原先是割膠工人,辛苦養育十名子女,但對政治也有濃厚的興趣,在一九六〇年代擔任勞工黨新村支部秘書,「是個徹底的民族主義者」, 堅持小孩都得讀華校,看不起送小孩去英校或馬來校的華人家長,認為華人比馬來人強得多,華人勤勞聰明又會做生意,馬來人是懶惰愚昧,在今日馬來西亞的語境裡,就是一個「老左」。後被政府以《內安法令》扣留在華都牙也扣留營兩年,但作者父親並不以為苦, 因為在扣留營裡遇到很多極有學問的人,也讀了很多書(扣留營這段極為精彩,就不細述, 留待讀者自行閱讀)。作者父親離開扣留營後,無法返回原居住地,在工作場合也備受歧視和針對,就到督亞冷(Tanjung Tualang)錫礦場當礦工。十六年的礦工生涯中,經歷過無數次礦災,甚至在一次嚴重礦災中,是唯一的生還者。

梁金群寫自己父親感情非常真摯,我讀來非常感動,讓我想起我的外公,我小時候也常和外公一起到他在霹靂州的橡膠園,看工人割膠。那一代的南洋華人,許多在思想上都有些左傾,認為勞動是美德,但賺到錢了也樂於和親友分享,或幫助有需要的人,或捐出去做社會公益,和今日華社的氛圍很不相同。

這本書有好些文章是可以挑出來細讀和細談的。如〈讀書少女〉,寫作者二姐的好友瓊,父親早逝,母親靠割膠扶養五個小孩,當她以小學第一名畢業時,母親卻反對她唸書, 因為女生反正是要嫁人的,要把讀書的機會讓給弟弟,要她幫忙割膠和收膠。但瓊堅持要唸書,每天清晨兩點起床,和母親一起去橡膠園工作,五點幫忙收膠完畢,才可以回家洗澡、換衣服再去讀書,這樣刻苦地把初中唸完。到要唸高中時,母親又激烈反對,甚至把她反鎖在家,或到學校大吵大鬧,也改變不了瓊要唸書的決心。高中畢業後,瓊在小學當起臨教(臨時教師,即代理代課老師),將薪水交給母親,母親對她的態度便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瓊後來自修考上師範大學,成為令人尊敬的小學校長。瓊的母親晚年有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和老人癡呆,飲食起居全靠瓊照顧。當有人問瓊,母親以前對她這麼差,為什麼還要對母親這麼好,瓊卻說母親對她很好,母親是因為太窮,怕自己一個女人養不活五個小孩,才不讓她唸書。全文短短二千餘字,道盡上一代馬來西亞華人的辛酸。

許多華人在馬來西亞建國之前,或因逃離戰亂,或因生活所逼,離開東亞大陸的家鄉, 到南洋討生活,或經商,或成為英殖民地的廉價勞動者,一方面為殖民者和資本家所剝削, 一方面又被馬來人等視為他者。馬來西亞華人是貧窮的群體,早年在物質上,後來在精神上,因為貧窮,所以常常認為自己「沒有選擇」,生存常常是首要考量,許多人也樂於接受政府、家長或命運的安排。如梁金群在〈父親在扣留營〉中提及,她的大哥讀書不是因為想要讀書,而是因為身為小兒麻痺症患者,右腳不良於行,無法割膠。她的大姐及二哥則小學畢業就被迫輟學,協助父母扛起經濟重擔。

瓊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母親,同樣作為長女,從小就要照顧弟妹,幫忙家計,同時要珍惜得來不易的求學機會,在學業上好好努力證明自己。那個時代女性的處境特別辛苦, 雖然我的外公算是那個時代相對開明的男性,願意支持我母親繼續留學深造,但那時她仍需要面對大家族親戚的冷言冷語,和社會集體對女性的不友善。

民國台灣在那個時代替馬來西亞華人開了一扇門,提供了想要靠努力求學擺脫階級和出身限制的年輕人一個機會。

如梁金群在序中所提及的,書寫是她的天命,到台灣唸中文系,是為了「偉大的文學夢」,是為了成為一個作家。如果不是台灣,我的父母也無法成為醫生,進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在那個努力的過程,有很多馬來西亞華人也被逼著壓抑自己的馬華性,以符合民國台灣的主流價值和敘事,直到過了知天命之年,到了比較自由和多元的年代,才敢重拾自己原先的身份和認同,撫平離散於南洋的鄉愁。直到今日,每年都還是有數以千計的馬來西亞華人到台灣留學,當中有許多人在畢業後留下來工作,甚至結婚、生子、入籍。在台馬華是台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份,因此站在台灣多元社會的角度,我希望會有更多的台灣人,去閱讀和理解馬華的文學和歷史。

梁金群的文章感情真誠,文字間沒有多餘的修飾,與我母親和知名歷史學者安煥然那一代留台人相似,寫文章喜歡用驚嘆號,有俏皮的白話感。文內敘事除新村和森林等各種南洋魔幻背景以外,也有涉及與馬來人和印度人等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這些元素在當今華文文學都是少見的。

南洋的變化一日千里,森林和村莊快速消失,為現代化的城巿所取代,資本主義衝毀了傳統文化和價值,人們的生活形態也已改變,割膠和錫礦等經濟活動都已走入歷史。今
日的馬來西亞早已不是在台馬華一代人記憶中的那個家。或許有許多在台馬華,當他們回到現實的馬來西亞時只會感到失望和失落,他們對南洋的眷戀只停留在自己腦海中的那個記憶(如同我心中的台北,有一部份一直停在一九九〇年代),對故土的感情只能從文學中找尋。

馬來西亞華人是一個記憶匱乏的群體,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去閱讀像梁金群《野村少女》這樣的作品,能夠知道而且記得,有多少華人是如何來到這片土地上,曾經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要記憶自己的歷史,要書寫自己的文學,而不是任由官方敘事擺佈。而這也是我們做出版的意義。

試閱文字

自序 : 寫作是天命

關於寫作這件事,是要從閱讀開始說起的。
童年時期的我,留著削得極薄的短髮,膚色黝黑、個子瘦小纖弱,像個男孩。生長在馬來半島北方一個窮鄉僻壤,從小接受華文教育。我大約是全校,或是全村,最愛閱讀的孩子。我的父親略微能讀寫,母親則為文盲,家中無人引導我閱讀。然而,識字伊始,即對文字產生極端的癡迷,竟日以「飢不擇食」、「狼吞虎嚥」的姿態,搜索一切文字!童年時,偶然間撿拾到一張舊報紙,即便那上面黏著碎肉,散發陣陣腥羶味,我仍如獲珍寶, 屏息忍受;有滋有味、鉅細靡遺地讀完,才願丟棄!偶爾被大人帶到皇城瓜拉江沙採購日用品或看病,鄉下孩童如我簡直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睜大眼睛,貪看那些五顏六色、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的各種店鋪招牌,忘了邁步!

五六歲起,經常獨自在家。起床後必定敞開大門,讓一縷晨光照入廳堂,我坐在冰涼的水泥地上,學著大人,用兩手高高撐開報紙,似模似樣地讀報。七歲上小一,欣喜若狂地「發現」小學圖書館!第一次進入那只有三個書櫃的圖書館,內心激動、興奮不能自已! 啊!「那麼多」的書,是我生平首見!爾後,每週一次,導師會帶我們上圖書館,雖然每個人只許借閱一本書,但我真的好喜歡、好喜歡那一節課!好期待、好期待那一節課!

再大一點,開始了瘋狂的超齡閱讀。我讀父親的政治雜誌,也讀對門大姐姐的瓊瑤言情小說,還有哥哥的偵探推理或科幻小說。童年時,我和其他小女孩一樣,也玩扮家家酒, 也玩跳房子。但比起來,我卻更瘋狂地喜愛著閱讀。我無所不讀,報章雜誌、小說、課本, 只要能拿到的書,我都讀。每學期開學第一天,領到課本,喜滋滋一整天!回家馬上用月曆紙,仔細替每本課本包上書套。然後,按捺不住歡喜,總是在開學第一天就把全部課本從頭到尾讀完了!閱讀對於我是一種巨大的享受,是一種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無可取代的樂趣。於是,這種囫圇吞棗、雜七雜八、全無系統的閱讀習慣就此在我體內生了根。

童年,上學之外,便是勞動、遊戲與閱讀。有時搬張小圓凳,坐在自家廊簷、柚子樹下陰涼處;有時坐在門檻上,就著自然天光;有時趴在房間的大通鋪;有時斜臥在躺椅上看書。熱帶的午後,炎熱難耐,有時索性臥倒在偏廳冰涼的水泥地,吹著廚房天井處飄來的一絲絲涼風,癡癡看書一兩個小時,一動也不動。有時一直看到傍晚,暮色四合,才猛然想起忘了洗米燒飯,快被罵了!才趕緊跳起來。鄉下人吝惜電費,往往天要漆黑才點燈, 看書從未有檯燈,但神奇的是,我的雙眼視力卻是1.5,完全不曾近視。這就是我神奇的閱讀經驗!

大量閱讀之後,書寫成為必然。一切彷彿是天意,自然而然我就拿起筆來寫了。從小到大,每一次作文課,班上同學叫苦連天:「老師,這個題目好難,我不會寫!」「老師, 求求你,換一個容易一點的題目啦!」只有我,作文課從不吭聲。我只是瞪大眼,嘴角溢出一絲促狹的笑意,好興奮、好期待地等著題目揭曉。任何題目,我都能健筆如飛,如有神助!寫作時,胸腔中充盈著巨大的喜悅,彷彿懷藏一件秘密的寶物,除了我自己,這件珍稀寶物無人擁有。內心似乎有一把火熊熊燃燒,強大的興奮感、鼕鼕鼕敲擊著心房。了然於心,只有自己持有神奇的魔法!

九歲那年,我的啟蒙老師——黃淑馨老師,替我把一篇課堂習作投稿到《南洋商報・學生天地》版。兩星期後,我看見自己的作文被印成漂亮的鉛字,心頭的那面鼓,猛力敲擊起振奮的樂章,我得到無以名之的快樂!這份報紙是當時馬來西亞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這讓我在全校僅有數百人的鄉下小學成為風雲人物,儼然走路有風!

中學時代,我就讀的是霹靂州皇城瓜拉江沙名聲烜赫的江沙崇華國民型中學,這所學校是在一九六一年接受政府建議「改制」的華文中學。學校課程完全依循部訂課綱,全部課程以馬來語教學,華文課每週僅數節課。雖然如此,這並不影響我們「熱愛華文」的心。崇華校風果如其名:「崇拜中華文化」,校內文風鼎盛。一群熱血青年成立了華文學會, 我們辦理各種藝文活動,大量閱讀現代文學作品,狂熱追尋文學夢。學生大部份家境清寒,沒有餘錢從台、港、中購買正版中文書籍,因而經常以手抄本及盜版影印的方式分享現代詩。那時,我也開始大量創作,在《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投稿。十八歲那年, 我就已確知,書寫是我的天命。我立志負笈台灣,發誓有朝一日,定要成為一名作家!

為了追求這個偉大的文學夢,二十歲那年,毅然決然,離鄉背井,飛去台灣就讀逢甲大學中文系。逢甲七年,我盡情吸取文學的養分,在經濟與課業雙重壓力下,依然筆耕不輟,在校內文學獎中迭有斬獲。何以為之?因為我以強大的意志力鞭策自己,無論生活有多累,生存有多困難,不能放棄書寫,絕對不能!我要累積文學的冠冕,我要親手撰寫專屬於自己的文學履歷,因為,除了唾手可得的一張大學文憑,我還有一個更遙遠、更虛幻的作家夢!這才是我窮此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標。

路漫漫其修遠兮。迢遙三十年,畢業、結婚生子、進入職場、定居台中。殘酷的生存挑戰接踵而來,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終日在事業與家庭兩端奔忙,猶如一根兩頭燒的蠟燭,一晃眼,曾發誓絕不放棄書寫的我,竟輟筆了十年。四十歲生日那天,內在靈魂理直氣壯地說:「夠了!該是為自己而活的時候了。人生還有幾個十年?」於是,我重拾起那支好陌生、猶如千斤重的禿筆,寫下《流浪老輸》。是的,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時不寫,更待何時?我決心和教師甄試這場「世紀大戰」告別,找回失落已久的作家夢!

重新開筆之後,熟悉的寫作魂立即回來召喚我。信心、勇氣、動力、毅力都奇妙地回來了!現實生活中,我的正職依然是高中教師,教務極端繁重,身心俱疲。終日處在現實生活與寫作慾望的夾縫中,我仍舊努力偷來一些零碎時間,時而子夜,時而清晨四五點,睡眼惺忪、斷斷續續、孜孜不倦地書寫。

感謝上蒼,走過多少迂迴人生路之後,書寫又回到了我的生命中。我會一直寫下去的, 寫到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的那一天!我的書寫路徑,從少年寫散文起,中年寫小說, 五十歲之後又回到散文。心境幾度轉折,猶如禪宗三境:「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青少年期是「見山是山」期。到台灣後,努力隱藏馬來西亞華人身份,掩飾廣西口音,想盡辦法讓別人看不出來自己是「外國人」,那就是「見山不是山」期吧!在台一住三十年,現在的我,走到「見山還是山」的階段了。是的,現在的我,要勇敢大聲說: 「我來自馬來西亞,我是新住民,我驕傲!」

當年,閱讀開啟了我的視界,讓我時刻渴望著「飛翔」,想盡情追尋那自文字中認識到的廣大世界!離家以後,更似放飛的紙鳶,飛呀飛呀斷了線……三十年時光荏苒,故鄉人事快速更迭,土地重劃、河川整治、道路鋪設、商業開發,建設的力量與破壞的力量糾纏不休。曾經以為永遠存在的風景,竟漸行漸遠,終究斷裂為記憶碎片。等到想要追尋, 記憶中被蓊鬱綠蔭包圍的木屋,雨林邊陲的田地,二十年成長痕跡已如電光火石,稍縱即逝。啊!再回頭,千萬頃橡膠園已遭夷為平地,隆隆推土機聲中,建商正在翻蓋高價新獨立式洋房。

我能做的不多,唯有用文字去描述那個消失的世界,以資紀念我那辛苦勞動的童年, 和我一起撰寫這部勞動史的家人,以及無數默默無聞過一生的野村人。我書寫,只因我曾是最貼近大地的勞動者,曾經親眼見證那豐饒、生機盎然、純真年代的野村!

我書寫,只因我渴望證明:「我記得,野村人的身世、土地的身世、自然的身世。以及,古老野村的所有故事。」

感謝那窮鄉僻壤一「野村」!我的母土、我的根柢、我的摯愛,是妳賜給我文學之眼, 是妳塑造我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為了妳,我必須走向上蒼早已為我準備好的那條路。

此生,我已別無選擇!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梁金群為在台馬華作家,服務於台灣教育界,以自傳式作品留下記憶中逐漸消失的馬來西亞村落光景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