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幻想曲: 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 誠品線上

島嶼幻想曲: 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作者 林瑋嬪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島嶼幻想曲: 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同島一命」是今日臺灣耳熟能詳的團結抗疫口號,事實上這句精神標語早在半世紀前已經出現。: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同島一命」是今日臺灣耳熟能詳的團結抗疫口號,事實上這句精神標語早在半世紀前已經出現,廣泛分布在我們熟悉卻又陌生的馬祖列島──熟悉於它地理上的存在,陌生於其他所有一切。 本書是第一部馬祖民族誌。作者不採冷戰框架由上而下俯瞰馬祖,另闢蹊徑以由下而上的視角,引領我們貼近馬祖人的生活世界與內心感受。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馬祖列島只是散落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島嶼,卻因美蘇冷戰與臺海兩岸衝突,一夕之間變成前線戰地,被迫接受軍事統治。然而,當軍事統治於一九九二年走入歷史、馬祖擺脫戰地地位後,島嶼反而面臨邊陲化的危機,以致馬祖人對於未來應走向何方,一直感到困惑憂慮。 本書作者林瑋嬪二○○六年首度造訪馬祖,此後十餘年多次前往進行深入田野調查,思考馬祖人在當代如何重新認識自我與想像島嶼的未來。她以極富畫面的文筆,生動描繪馬祖從早期漁村時代、二十世紀軍管時期,到二十一世紀今日的樣貌;其中,「以小搏大」和「想像」為貫穿全書的核心概念,作者細密分析二者如何在歷史中形成演變,並且持續影響島上人們的行動。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關於島嶼的歷史,介紹一九四九年前與後馬祖社會文化的巨大差異,並揭示賭博之於馬祖的特殊意義。隨著軍事統治結束,新媒體技術(網路)也引進馬祖,第二部分即在探討網路對於建立馬祖想像共同體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討論解嚴後馬祖人對島嶼未來提出的各種想像(跨海進香、博弈計畫),以及想像之間呈現的世代差異。 臺灣和馬祖處境相似,身為夾處於強權間的島嶼,每當地緣政治發生變化,都必須快速因應,重新定位,設法增強乃至創造與世界的連結。因此,馬祖的故事,就是臺灣的故事;馬祖人的嘗試與努力,值得臺灣思索借鏡。 本書英文版為「劍橋臺灣研究叢書」首作,中文版由作者親自改寫增訂。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共同推薦】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 宋怡明|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 徐進鈺|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呂欣怡|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楊綏生|前連江縣縣長 曹爾元|前連江縣觀光局局長 劉家國|馬祖資訊網站長 曹以雄|前連江縣文化局局長兼刺鳥咖啡書店經營者 曹爾嵐|連江縣牛角村村長 曹雅評|馬祖青年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李 問|民進黨連江縣黨部主委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瑋嬪林瑋嬪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宗教、親屬與想像。著有專書 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中文改寫為《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大出版中心,2020)。二○二一年出版馬祖專書Island Fantasia: Imagining Subjects on the Military Frontline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另編有《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臺大出版中心,2018)與《氛圍的感染:感官經驗與宗教的邊界》(臺大出版中心,2022)。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馬祖福州話拼音方式 導論:想像的主體 第一部 馬祖的歷史 第一章 外洋禁山 第二章 愛恨交織的前線戰地 第三章 離開或留下? 第四章 與國家賭一賭 第二部 想像的技術 第五章 線上馬祖 第六章 網路戰地記憶 第三部 島嶼的未來 第七章 當代馬祖的女人與家 第八章 從社造到建廟 第九章 再中心化的宗教實踐 第十章 「亞洲地中海」之夢 結論:成為我們自己 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島嶼幻想曲: 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
作者 / 林瑋嬪
簡介 / 島嶼幻想曲: 戰地馬祖的想像主體與未來:「同島一命」是今日臺灣耳熟能詳的團結抗疫口號,事實上這句精神標語早在半世紀前已經出現。: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36185
ISBN10 / 6267236188
EAN / 9786267236185
誠品26碼 / 2682340119000
頁數 / 35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四章 與國家賭一賭(節錄)
【打魚與賭博】
賭博長久以來是漢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Watson 1975; Basu 1991),馬祖也不例外。一九四九年以前,馬祖漁村的男人有喝酒、賭博的習慣。無論在耗力的海上魚撈工作後,或在陸上等候潮水時,喝酒賭博都可作為調劑解悶之用,因此是當地男人主要的娛樂。賭博,不同於女人從事的家務工作,是一種集體性活動。在喝酒賭博中,男子交換了漁業知識或社會動態,展現了男子的社交能力。男人不喝不賭表示沒錢沒本事,因此馬祖有句俗諺:

不嫖不賭,祖上無光(me phiu me tu, ta louh kung tsu)。

不過,打魚與賭博之間事實上有更多互為表裡的關係。我訪問過的馬祖人,特別是東引對漁民生活有深入觀察的資深船長,都會提到打魚本身就是一種賭。漁民與農人在陸上種田不同,他們在海上要面對種種不可預測的因素,如海流、風向、氣候等等,瞬息萬變。所以,至今馬祖人在無法對別人承諾時,仍經常會說:

山裡能夠允你一隻豬,海裡無法允你一條魚(sang ne u naing ing ni suoh lau ty,hai le mo naing ing ni suoh lau ngy)。

當地人以打魚的不確定性比喻事情的未知,不敢隨意應許。
面對不可測的海洋,漁民不但應變能力要強,也必須果斷。更重要的,不能因為可能遇到危險就失去冒險的勇氣。蘊含極大運氣成分以及拚搏精神的賭博,因此也是一種養成漁民在海洋中敢拚敢賭的方法;賭博與與打魚相輔相成、互為表裡。
如果我們把農業放進來比較,圖像就會更清楚了。從事農耕要有土地,靠農民耐心長期耕種才會有收穫。由於少有「橫財」,守成才是農業社會累積致富的方式。對漁業社會的人們來說,情況就大不相同。魚在海裡自己會成長,不用栽培。能否抓得到魚不僅要靠技巧,也要靠運氣。機會來了,敢冒險「大撈一筆」的人才有得到「橫財」的可能。我在東引訪問漁人時,一位有名的船老大就跟我說:

魚被我找到、碰到就是我的。
漁民就是準備工具,跟海龍王要。

早期生活在邊陲荒島的馬祖人,生計完全仰賴海上。若沒有冒險一搏的勇氣,生活更難以突破。因此,馬祖話說:

寧願生敗家子,不願生傻子(e tsai iong pei ngiang, me tsai iong ngoung ngiang)。

初聽到這句話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會寧願生「敗家子」呢?一個東引人告訴我:

「敗家子」表示這個人很靈活,賭輸了可以去當土匪。你看陳忠平的打油詩(見第一章),不是說他在北竿賭輸了逃到南竿,結果林義和還派他回北竿當「主任」嗎?

換言之,在打魚的社會中敗家子雖然賭博敗光家產,但是敢賭表示敢冒險、腦筋靈活,機會來了還是有翻身的可能。相反的,漁村的傻子只能吃掉家產,一籌莫展。透過賭博,我們看到農民與漁夫面對世界的方式有著基本的差異。
不過,馬祖人也很清楚過於沉迷賭博會毀掉家庭。因此,他們也強調:

嫖嫖賭賭,自己衡量(phiu phiu tu tu, tsy a tho tsu)。

意思是要嫖要賭,先想一下自己有多少能耐。換言之,賭博可以,但自己要有所節制。總之,賭博不僅是漁民重要的休閒娛樂與社交活動,其中蘊含的以小搏大拚搏精神,更與漁村男子面對海洋所必須具備的冒險性格相輔相成。

【「賭乃萬惡之首」】
也許是基於儒家禮教的傳統或對聚眾滋事的擔憂,戰地政務政府一開始就對賭博深痛惡絕。翻開早期的《馬祖日報》,幾乎年年都在報導抓賭成效與禁賭宣令。軍方甚至早在一九五九年就宣布:

公務〔人員〕賭博者撤職,永不錄用。有軍職人員,依軍法嚴辦。(《馬祖日報》,1959.02.01)

戰地政務委員會為了使賭博行為在馬祖徹底根絕,也不斷召集官員開會討論「如何根絕賭博」(《馬祖日報》,1965.08.13, 1972.10.09)。一九六九年頒布《全面禁賭實施規定》,其中指出公教人員賭博者不但個人將被撤職,其單位首長也要受連坐處罰,記大過一次。一般民眾若被發現,商人勒令停業,漁民則禁止出海一週至一個月。其他參與者則視情節輕重罰勞役、拘留或罰款。報紙上更常見直接公布賭徒的姓名或統計賭徒的職業種類,例如,一九七二年馬祖日報刊載警察局查獲:

參加聚賭人員共五十六名,其中包括公務人員二名、工商民眾二十六名、漁農民十五名、遊民三名、婦女十人。(《馬祖日報》,1972.10.07)

警察局更是幾乎年年公開焚燬賭具,馬祖司令官也親自到現場監督焚燬過程,以示當局對此事的看重(《馬祖日報》,1970.07.04)。
官方的態度呈現國家對於無法控制地方人們聚賭的嚴重焦慮。然而,即使費了這麼大的心思,官方禁賭效果仍非常有限(《馬祖日報》,1965.08.13;嚴正,1970.07.04)。例如,《馬祖日報》寫道:

縣警察局昨天下午二時三十分在山隴港口,會同有關單位官員,焚燬了一批賭具……儘管有關單位嚴加取締……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嗜賭如命的人依然我行我素,似乎無視於法令。(嚴正,1979.04.19)

於是官方只好一步步制定更嚴苛的法令。如查禁與賭博有關的書籍,並開始對用來賭博的物品(麻將、牌九、骰子、四色牌)進行進口與銷售管制:

第一、進口管制:……凡進口之賭具,除一律沒收充公外,將當事人單位、姓名登記呈報核辦。第二、銷售管制:由連江縣政府勒令防區所有商店不准買賣賭具,現有賭具一律查封報備。(《馬祖日報》,1970.08.02)。

官方不斷頒布新規定,處分也愈來愈嚴厲。最後,所有在政府單位工作的人,包括所有正式職員、技工、工友與雇員在任何地方一經查獲有賭博行為,便都予以解僱(《馬祖日報》,1982.01.20)。後來甚至宣布:民眾若提供軍人賭博被查獲三次後,將驅逐出境,永不能再遷入(《馬祖日報》,1983.10.18)。一九八七年三月三日報紙大力譴責賭博之害,寫道:「賭乃萬惡之首。」
然而,在官方與地方不斷纏鬥之後,賭博事實上也成為某種官民之間共享的「文化親密」(cultural intimacy)(Herzfeld 1997)。也就是,官方雖百般禁止賭博,卻也時常以之作為比喻。例如,馬祖司令官接見臺灣來的記者時,說了一個故事:

孔子旅行,短了旅費,於是就與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打麻將,想藉此籌措一筆盤纏。可是孔子的運氣不好,一連輸了好幾牌。於是,有一次運氣來了,孔子摸到一手的好牌,碰了東西南北風之後,就等著聽紅中了。可是孔子時運不濟,聽了幾圈,紅中不來,剛一打出紅中,就摸著了紅中,於是這一牌又輸了。孔子很喪氣。子路就說:「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夫子既打出了中,當然要輸!」司令官把故事說到這裡,就做個結論道:此中,就指的中華民國這是一張王牌,打不得的。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重要,由此可知。(李月鳳,1965)

故事中的孔子運氣一直不佳,贏不了錢。後來好不容易手氣變好了,湊足了東西南北「四對」,手裡又有「紅中」,只要再等另一個紅中來湊雙就可贏了。沒想到孔子沉不住氣,做錯了決定,糊塗地放棄了紅中,失去了胡牌的機會。司令官以「紅中」比喻「中華民國」,可見麻將已成為馬祖官方與民間共享的知識與溝通的媒介。

【賭博成為戰地全民日常】
雖然政府大力禁止,賭博在軍事統治時期卻逐漸擴張,不但與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更為緊密連結,也發展出更豐富的意涵。《馬祖日報》從一九五七年創報以來到一九九二年解除戰地政務這段期間,報上屢屢刊載查緝賭博、燒賭具以及戒賭禁令等新聞,正呈現賭博在馬祖盛行的狀況。而且,賭博在這個時期已不再只是漁民之間的休閒娛樂了。

.公教人員
「抓得愈緊,賭得愈凶」,馬祖人說。以前只有漁民賭,現在不只是漁民了,戰地政務時期出現的公教人員也加入了戰局。《馬祖日報》上對公務人員的三令五申說明了公務單位與公務人員積極參與的情形。馬祖酒廠、物資處與馬祖日報社等公務單位都有人被抓,相繼上報。不過,即使官方一再嚇阻,並以嚴厲的撤職方式處罰,仍無法遏止他們的投入。一位任職馬祖電力公司的大哥描述那時的景象:

「當時我們辦公室的麻將桌從不收起來。中午十二點一休息,大家立刻衝過去搶位置,有的甚至飯都不吃。」
「為什麼他們如此瘋狂?」我追問。
「我也不知道……好像這樣日子才可以度過(他搔搔頭說)。」

大哥的支吾傳達了辦公室人們對於賭博某種無法言說的情感與渴望(inexpressible affect and desire);中午的麻將時光調解了公務機關例行性步調的單調與枯燥。
我們可以從物資處進一步來瞭解戰地政務時期公務員與賭博的關係。物資處是戰地政務時期特別單位,管控島內物資的流通。其處長、副處長與各科科長都由軍方派任,馬祖人擔任下屬辦事人員。因此,物資處有半軍方單位的性質:每天工作人員要先升旗、做完早操後才開始上班。物資處留下來的辦公室舊址至今還可以看到旗竿聳立在正中央(圖4.1)
物資處負責調節島內重要物資。除了米由軍方直接管理之外,人民所需的民生用品,如麵粉、糖、各式酒類,以及建築材料如鋼筋、水泥等,都必須向物資處採買。整個物資處可說是一座大型倉庫(圖4.2)
物資處的工作幾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歇。除了一般上班工作時間外,倉庫要有人看守。臺灣若有補給艦來,必須要有人馬上去港口支援,協助進貨。因此,工作人員要輪流值夜,睡在那裡。一個禮拜至少一次,事實上常常更多。物資處有自己的廚房,為工作人員準備三餐。員工直接睡在辦公室樓上(見圖4.2)。我們可以從物資處人員的作息時間表一窺他們的冗長辦公室生活(見表4.1)。
在物資處工作的人早上七點半前就要到,大家吃完早餐後,接著升旗、做早操,開始一天工作直到下午。下班吃完晚餐後,有的人可以回家,但不少人還要繼續留守。在這樣冗長的工作時間中,長官為了調劑員工的生活,特別設有下午三十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要員工到廣場上去運動,打籃球(見圖4.2廣場中的兩個籃球框)。
不過,在這樣單調沉悶的生活節奏中,暗中也點綴著各式各樣的賭博方式。如中午休息時間有的時候會小賭一下撲克牌或象棋。下午三點半休息時間賭籃球。晚上時間多一點,大家就可以一起打麻將。物資處後方的防空洞是工作人員的天堂,他們牽了電線到那裡,安裝照明設施以度過漫漫長夜。通宵打牌後,隔日常常電線就被剪了──長官不高興在警告他們了!他們隔天可能就會乖一點早點回去睡。另外,相當有趣的是他們如何翻轉長官們眼中的正當娛樂「打籃球」成為「賭籃球」。
(下略)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部超越冷戰框架的馬祖民族誌

一個既是馬祖,也是臺灣的故事
──夾在兩岸之間的島嶼,如何以小搏大,想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