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與灰燼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五 失落的故鄉
作者 | 劉宏文/ 呂培苓/ 胡子丹/ 周志文/ 杜晉軒/ 郭于珂/ 鄭鴻生/ 陳榮顯/ 彭明敏/ 唐培禮/ 謝聰敏/ 高金郎/ 國家人權博物館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靈魂與灰燼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五 失落的故鄉:繼《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春山出版與國家人權館再度合作白色恐怖散文選,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 |
作者 | 劉宏文/ 呂培苓/ 胡子丹/ 周志文/ 杜晉軒/ 郭于珂/ 鄭鴻生/ 陳榮顯/ 彭明敏/ 唐培禮/ 謝聰敏/ 高金郎/ 國家人權博物館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靈魂與灰燼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五 失落的故鄉:繼《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春山出版與國家人權館再度合作白色恐怖散文選,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 |
內容簡介 繼《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春山出版與國家人權館再度合作白色恐怖散文選,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同樣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在超過兩百本書籍中,精選四十七篇作品,四十三位作者,近九十萬字的規模。散文選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的肌理,區分為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七大主題,並由研究者逐篇注釋,增強背景理解。 在這個選集中,我們將首次將這些受挫、受辱或者心靈扭曲的主體放置一處,甚至涵蓋特務、線民等加害者與協力者,也注重多元族群包括外省、原住民與離島馬祖、外國人的經驗,使他們共同發聲,像是一個巨大的人性劇場。我們在這些活生生的記憶中,找到一條通往人間之路,看到無辜受難者、革命者、人生遭到毀棄的家屬,也有判決了兩百多位共產黨卻遭內鬥誣陷的調查局處長。這些故事或者令人驚怖、畏懼、迴避,但同時是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的真實人性,在這個人性劇場中,觀者將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啟示,同時也找到與這些歷史的聯繫,以人性的方式。 ■卷五 失落的故鄉 The Flying Hometown 劉宏文 失去聲音的人 呂培苓 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與她的六個子女[節選] 胡子丹 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節選] 周志文 曹興城的故事 杜晉軒 流離尋岸的鄔來 郭于珂 生哥 鄭鴻生 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節選] 陳榮顯 一部紀錄片的完成 彭明敏 逃亡[節選] 唐培禮 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臺灣白色恐怖[節選] 謝聰敏 臺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節選] 高金郎 泰源風雲──政治犯監獄革命事件[節選] 本卷收錄在朝向島或遠離島的各種移動中,成為沒有故鄉的死者或流亡者。國共內戰造成連串有形與無形的國界效應,從劉宏文的馬祖書寫開始,描繪離島之間誤觸國界的荒謬罪刑,流亡師生在澎湖遭軍隊整肅的恐怖,撤退來臺的軍人被質疑忠誠。反共國界亦擴展到東南亞,杜晉軒筆下遭國民黨特務綁架來臺的鄔來,一夕之間變成臺灣人,卻遭控為匪諜而判刑,馬來西亞來臺求學的陳欽生,被指控與臺南美新處爆炸案有關,流放至更遙遠的綠島。鄭鴻生與陳榮顯皆留下關於綠島的記憶,鄭鴻生在綠島指揮部服役時,甚至見過等待出獄的柯旗化。這個危險之島也是亟需出逃的,彭明敏、唐培禮與謝聰敏三連篇,與泰源監獄事件,見證七○年代初期的風聲鶴唳。 ■本書特色 1將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至今,陸續出版的龐大的白色恐怖書寫,節選出層次分明的主題,並藉此更新對白色恐怖理解的視野。 2兼具文學與歷史性。選集中你將認識到相對陌生的當事者,他們可能不是文學家,但你將驚訝於他們的文學豐富性,如本卷的胡子丹,生動描繪綠島的生活細節,是人類自行演出的荒謬劇場。本次選集將以主題的方式,逐步引介讀者認識過去的重大白色恐怖案件,如臺大與師範學院的四六事件、形同滅村的鹿窟案、共產黨支部在臺灣各地的發展與瓦解、牽連一百多名師生的澎湖煙臺聯中案、綠島再叛亂案、柏楊案、臺獨案、民主臺灣聯盟案、海軍白恐案與美麗島事件等。透過選集閱讀,建立認識的基本框架。 3製作大事記,透過作品寫作、首次發表與出版時間,對照作者經歷以及政治、文化的發展,能對白色恐怖的歷史作用力有全貌理解。
作者介紹 劉宏文、呂培苓、胡子丹等劉宏文(一九五四~)馬祖南竿珠螺人,臺灣師大化學系畢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博士。歷任馬祖高中教師、臺中二中教務主任、仁德醫專助理教授兼學務長、靜宜大學與臺中教大兼任教授。於二○○九年開始散文創作,書寫四、五○年代在軍管戒嚴之下的海島故事,作品多發表於《馬祖日報》與馬祖資訊網。著有《鄉音馬祖》、《連江縣文化志、教育志》、《桃園市馬祖鄉親移民史》、《我從海上來》、《聆聽神明:橋仔漁村的故事》。呂培苓(一九六九~)中興大學社會學系,現為公視記者。先後任職於《民眾日報》、民視、公視新聞部文字記者、公視《獨立特派員》製作人、香港陽光衛視擔任歷史紀錄片製作人。著有《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與她的六個子女》。胡子丹(一九二九~)安徽蕪湖人,十七歲在南京報考海軍司令部,一九四九年五月隨美和艦抵達左營,當時為永昌艦電訊上士,因有同袍從香港寫信提及其名字,同年十二月三日遭逮捕,以為叛徒蒐集軍事祕密罪名判刑十年。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七日,成為第一批送至綠島的「新生」。一九六○年三月七日出獄,後成立出版社、翻譯社,著有《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綠島因緣》、《活著真好》等書。周志文(一九四二~)原籍浙江,生於湖南,成長於臺灣宜蘭縣羅東鎮。曾任淡江大學、臺灣大學教授,現已退休。文學作品有《日昇之城》、《三個貝多芬》、《冷熱》、《布拉格黃金》、《尋找光源》、《風從樹林走過》、《時光倒影》、《同學少年》、《記憶之塔》等。杜晉軒(一九九一~)馬來西亞華人,世新大學新聞系、國立臺灣大學國發所畢業,曾任《多維TW》記者,現為《關鍵評論網》編輯,著有《血統的原罪: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郭于珂(一九九四~)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報導者》特約攝影記者和《端傳媒》特約撰稿人,現為馬來西亞寰宇電視臺(Astro)華語新聞組記者兼導播。於大學時期開始創作影像與文字,攝影作品《當白天使降臨》收錄在《凝視・1095—報導者影像集》,文學作品〈生哥〉曾獲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報導文學評審獎。鄭鴻生(一九五一~)臺灣臺南人,臺大哲學系畢業,留美電腦碩士,曾任職美國電腦網路公司與資策會,現從事自由寫作。著有《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尋找大範男孩》等。其他文字散見《思想》、《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印刻文學生活誌》等刊物。陳榮顯(一九五八~)國立藝專畢業。最早從事舞臺劇創作,一九九五年開始跟隨張照堂拍攝紀錄片,作品皆以素樸的影像。曾創作舞臺劇劇本《看不見的手》,並曾憑《臺灣軍人》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以《風塵少年》紀錄片入圍戲劇類為主流的金鐘獎導演,拍攝政治受難者陳孟和的作品為《一個人之島嶼的理想生活》。彭明敏(一九二三~)原籍高雄,出生於臺中大甲,二戰期間留學日本東京帝大時遭空襲美機炸斷左臂,戰後返臺入臺大政治系,出國留學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航空法碩士與法國巴黎大學博士,返臺後任教於臺大,一九六一年任臺大政治系主任。一九六四年與學生魏廷朝、謝聰敏發表「臺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遭判刑八年。一九六五年蔣介石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下令特赦,獲釋後遭嚴密監視,一九七○年化裝逃亡瑞典,再轉往美國。一九九二年返臺,曾於一九九六年代表民進黨競選總統。著有《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逃亡》等。唐培禮(Milo L. Thornberry,一九三七~二○一七)在德州北部長大,為波士頓大學宣校與世界宗教神學博士。一九六五年底,與前妻唐秋詩(Judith Thomas)奉衛理公會派任到臺灣傳教。抵臺初期,認識因特赦出獄沒多久的彭明敏,之後協助彭明敏於一九七○年脫逃出境。隔年三月因花旗銀行爆炸案牽連,唐培禮夫婦在四十八小時內遭驅逐出境。回到美國後,繼續從事宣教與教學工作,也在阿拉斯加州和奧瑞岡州擔任牧師。二○○三年,唐培禮才有機會再到臺灣,並接受人權工作的表揚。著有《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臺灣白色恐怖》(Fireproof Moth: A Missionary in Taiwan's White Terror)。謝聰敏高金郎(一九四○~)雲林口湖鄉下崙人,十八歲考上建國中學,畢業後考上師範大學,因聽聞不入黨不行,選擇先去當兵。在海軍澧江艦擔任補給兵時,一九六三年因聽聞同袍提及把船開過去可得黃金三百兩,閒聊幾句,被控以謀劫艦叛逃投匪,判刑十五年,送往泰源監獄。一九七○年因泰源事件,隔年移監綠島綠洲山莊,一九七五年因蔣介石過世獲減刑,同年七月十四日出獄,共繫獄超過十二年。出獄後考上文化大學新聞系,從事新聞工作,曾任《民眾日報》記者、臺北採訪主任、駐東京特派員,期間就讀東京大學新聞研究所。著有《泰源風雲──政治犯監獄革命事件》。國家人權博物館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總統府公布《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歷經多年籌備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於二○一八年正式成立,除持續推動威權統治時期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及國際交流工作外,亦擴大支持各種人權議題及當代人權理念實踐推廣的組織發展,展現臺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的決心。二○一九年,人權館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Asia-Pacific),與國際人權思潮接軌,促進民主與人權理念的推廣及深化。胡淑雯、童偉格胡淑雯一九七○年生,臺北人。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哀豔是童年》;歷史書寫《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主編、合著)。童偉格一九七七年生,萬里人。著有長篇小說《西北雨》、《無傷時代》;短篇小說《字母會:A~Z》(合著)、《王考》;散文《童話故事》;舞臺劇本《小事》。
產品目錄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 寫在《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出版前 胡淑雯 編序 童偉格 編序 童偉格 導讀 失落的故鄉 劉宏文 失去聲音的人 呂培苓 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與她的六個子女[節選] 胡子丹 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節選] 周志文 曹興城的故事 杜晉軒 流離尋岸的鄔來 郭于珂 生哥 鄭鴻生 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節選] 陳榮顯 一部紀錄片的完成 彭明敏 逃亡[節選] 唐培禮 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臺灣白色恐怖[節選] 謝聰敏 臺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節選] 高金郎 泰源風雲──政治犯監獄革命事件[節選] 編輯說明與誌謝 作品清單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大事記
書名 / | 靈魂與灰燼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五 失落的故鄉 |
---|---|
作者 / | 劉宏文 呂培苓 胡子丹 周志文 杜晉軒 郭于珂 鄭鴻生 陳榮顯 彭明敏 唐培禮 謝聰敏 高金郎 國家人權博物館 |
簡介 / | 靈魂與灰燼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五 失落的故鄉:繼《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春山出版與國家人權館再度合作白色恐怖散文選,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0615746 |
ISBN10 / | 9860615748 |
EAN / | 9789860615746 |
誠品26碼 / | 2681993377003 |
頁數 / | 43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5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失落的故鄉 導讀 童偉格
在火車站擦皮靴,因為靠近碼頭,我遂意外地遇到拖板車的旺仔哥哥。他好高興,看到我,抱著我跳起來。他告訴我空襲時與奶爸奶母逃到八堵的暖暖一帶避難,戰爭一結束,就跑回基隆發了一筆小財。他在碼頭送貨,並告訴我家裡地址,要我回去玩。旺仔哥哥是我小時候的英雄與保護者,二、三年沒看到他,沒有奶爸奶母的消息,一聽他們平安,心裡就覺得好像自己的父母平安一樣。我答應一有時間,就去看他們,並告訴他我住的地方。擦皮靴的一段日子中,我跟他回去看了幾次奶爸奶母,他們的境遇有很大的改善,心裡高興了一陣子,但到了我上學後,我就沒有機會去看他們。直到二二八事件發生,我再回去時,是去尋找旺仔哥哥的屍體,去送別我童年的英雄。
──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
在更多本卷限於篇幅、未能收錄的作品裡,許曹德追記一個獨特的「第二故鄉」。戰爭年代,在連繫港與礦的河廊,憑靠租用的房屋、借得的菜攤,父母南來立足,然後「我」出生。修船落海,坑洞活埋,或者,遭那出盡礦山隧道後、全速俯衝向基隆港的火車給輾斃,從小,在那「久久的留下濃煙與如雨煤屑」的過道之地,「我」慣看同貧之人,並不怎麼多元的死法。也不盡然貧苦相當:來自九份的奶母一家更窮,她賣掉三個女兒,代人育兒維生。奶爸殺豬,福利是火葬場焚餘病體;奶母珍惜著做成肉糜,吐哺餵「我」,如餵他們僅剩的旺仔。說來「我」慣見的,還是同苦之人的各自殊異:如「我」父親,「書念多也」,開不了借錢的口,哪怕一點車資,所以有次默默從臺北徒步竟夜,方得返家。「我」母親為此,久久不能原諒親友。
雨濛故鄉見證各種抵達:一次國軍靠岸,草鞋和紙傘;下次國軍上岸,鐵線穿掌的浮屍。它不能盡數的航程還更多,如是日,「抵達基隆已是深夜」,補給船押來馬祖北竿島六漁民。故事最初,是戰防侵臨北竿:一九四九年,「步槍上的刺刀亮閃閃」,許多人就此別離「外頭山」,潛回「厝裡」大陸,以避鋒芒。故事開始,也是一九五二年初,近海螃蟹全瘋了,牠們盡投走不離之人的網,收也收不完。很多事漁民堪忍,如國軍占屋封海——君不見更狂颱風,也能一時將島擰得再更小。有些事則絕對折磨,如坐看螃蟹食之不盡、就要腐壞,這般暴殄。他們遂起,像家常那樣認海為陸,穿「山」走「厝」去易物。他們不知沿途幾句鄉語閒聊,換得至少五年刑獄,與返鄉後的從此緘默。劉俊宏〈失去聲音的人〉(二○一九),記述這段長過風暴的戰防。
一九四九年,戰防侵臨澎湖島上,山東流亡師生集合場。抗拒編兵者即「匪諜」,無法編兵的高階「匪諜」,去處更是可期。靜立四百年的天后宮成刑求場,用刑者就島取材,碎貝殼,也可是刑具——或者就取那面海,渾然天成滅跡場。聯中總校長張敏之等人,行過就地碎形的冤屈,行赴臺灣馬場町。痛楚是島內所有微物,也是孤絕此島的一切,呂培苓《一甲子的未亡人》(二○一五)由遺屬視角,憶寫張敏之的身側與其後。碼頭偷偷送別,對長子張彬而言,父親身側是依然千里轉徙的流亡潮。對長女張磊而言,父親其後,是只能藏在宿舍衣櫃裡的一具骨灰罐。遺屬不相訴苦,只為有天,能再一同遠走他鄉。
當張敏之被槍決,「未亡人」王培五舉家寄居壽山氣象所,仍在奮力求援。一九四九年末,戰防侵臨壽山腳下,左營軍區。祖籍安徽、上海轉進的海軍士官胡子丹,因同學信裡附筆問好,被押往鳳山招待所,參與一場更大的「同學會」——「離奇而恐怖的不完整的面孔特寫」,刑獄某日他窺見,「雖然大半是我們同學,當時卻個個陌生。」再之後,就是綠島三千兩百一十二天。《跨世紀的糾葛》(二○○一)集成各處拘禁的局部,與一個「裸人」的全知。他理解嚴肅的荒唐:身在綠島,人人「喟嘆著共同演一齣戲,必須認真、認命」。他也理解形下的確真:這部實錄,絲縷收存人乳療效、鼠蠅買賣,豬姦傳聞等流放見歷;這位見歷者,是個「八年多沒收過信、沒發過信」,刑滿也找不到保人的孑然異鄉客。
戰防深入臺島各處,織就集體的現實。祖籍浙江、生在湖南,長於羅東眷村的周志文,以〈曹興城的故事〉(二○一一),追記一位同學的啟蒙史。聯勤軍中,曹父因「知匪不報,與匪同罪」而入獄,曹興城遂自高中輟學,代方寸全亂的母親扛起家計。他做過各種苦勞,也做過盤下賄上的稅收員跟班。這番履歷,使他「看出了臺灣其實是個被蛀蟲蛀空了的世界」。諸法皆空這世界,使同罪者一家,特別驚懼任何儼然的法相:弟弟為躲查票員,倉皇摔死鐵道邊;父親出獄後,偕同母親活回嬰孩狀,「待在家裡,從不亂跑。」曹興城獨力顛覆政府,手段是炒股,「隨便下幾張單子」,就可「操縱國家」。「股市大亨」猶有溫情,出得號子,帶盒廣東冰花倫敦糕返家孝敬。那對嬰孩愛吃,恍憶前世般,記起家鄉味。
廣東人走南洋四百年,一九四九年後,被兩中各表:在彼,他們叫「歸僑」;在此,他們是「華僑」。生於英屬馬來亞的「歸僑」鄔來,一九五二年回返廣東台山祖居地,十年間輾轉北漂、就業成家,已是河北國營廠幹部。一九六二年,為回馬來亞探母病,他過境澳門,遭國府特務騙誘上船,航向臺灣。一個另類的「送中」案:一覺醒來,「看到基隆港」,鄔來就被「華僑」了。國府逕發身分證,逕自安排工作與宿舍。鄔來孤單一人,擔憂遠在一方的妻兒,與另方遠在的病母,紙條胡寫一句話,之後就是泰源加綠島,合計十四年牢獄。一九七七年出獄,一方母已病逝多年,馬來西亞早不英屬,拒絕他入境;另方「歸僑眷屬」一家,也已在文革中毀散。鄔來只好,從此就是中華民國籍。鄔來在列,杜晉軒《血統的原罪》(二○二○),挖掘大中華民族主義編派下,東南亞政治受難者的夾縫經歷。(全文未完)
內文 : 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節選] 胡子丹
◎一九八九年四月至十二月首次發表於香港《新聞天地》週刊,後收錄於一九九○年二月《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國際文化出版,以筆名秦漢光發表。二○○一年一月以本名推出新版《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國際文化出版。在此版本中收錄了〈跨世紀的糾葛〉,此文二○○○年十二月一、二日首次發表於《中國時報》。
一絲不掛引吭高歌
二十幾個大男人一絲不掛,在牢房裡不僅僅繞圈子散步,而且還引吭高歌,是老醫官領頭唱起來的,後來竟成了「牢歌」,老醫官走了,歌聲流傳不輟,我記得歌詞中有幾句是[注1]:
孩子們呀!孩子們呀!
母親在呼喚你;
那遼河的水呀!
那松花江的浪!
………………
音調悲愴悠幽,唱著唱著,情不自禁,眼淚拌和汗水,不住滾落地板。
是滑稽的畫面,可是誰也笑不出來,全身的力氣,幾乎全發洩在兩腿雙手上,兩腿不斷大步邁,順時鐘方向二十圈,再反時鐘方向,一手猛搖扇子,一手不斷揮甩臉上、胸、背的汗水;那奇形怪狀的胯下之物,隨身體搖擺、晃動,有的昂然,有的是無精打采。
像極了舞臺上的龍套,潛意識憧憬著奔向自由。
南臺灣天氣熱,牢房只有小洞透氣,尤其三餐飯後,人人揮汗如雨,噴氣如火,不知道哪位高人領先排練出這種裸體散步秀?看守所並不禁止,只關照我們,有人參觀時,必須穿一條短褲。
還有一種驅熱的好方法,除了龍頭外,四個人輪派一組,各人抓緊被單的一角,有志一同向上掀,再動作一致向下壓,一掀一壓,牢房虎虎生風,雖然,那風中味:臭、酸、騷、腥,五味俱陳,大夥兒可就爭著迎風迎得近。
人奶可治癒吃人樹
山上勞動時,最欺侮我們這些陌生人的,莫過於「吃人樹」了。我們可給吃人樹吃得慘了,幾乎人人都有被吃的經驗;多多少少,輕輕重重,次數不等。
這種吃人樹,仔細分析,只見樹葉光溜溜,樹幹樹枝沒有什麼異樣。一旦碰著了,那碰著的地方奇癢、浮腫,經過兩三個禮拜才潰瀾、流膿,而收口。有天我第一次看有人碰著了,他最初兩手碰到,他不知道,用手抓臉、抓身上,不久,全身喊癢,兩頰腫得像饅頭,大家嚇壞了,猛向最近的山窪裡跑,想請當地居民想辦法。正好遇上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小婦人,從屋裡出來,好像剛剛餵奶嬰兒,上身本就赤裸。她一眼看到被吃人樹吃了的人,便奔迎出來,把他拉近胸前,用手壓擠自己兩個豐挺的乳房,又白又稠的乳水淋浴似直射一臉一身,叫他自己用力擦揉癢痛的傷處,面對如此鏡頭,我們全有要哭而哭不出來的感覺,有向她下跪而不敢下跪的衝動。
我們大聲向她謝謝,向跟著奔出來的家人謝謝。她們只是笑著說:「莫要緊啦!」
後來知道,吃人樹有兩種:一叫麵包樹,一叫漆樹。最初很難分清楚,反正兩種都是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我們這些登山勞動的陌生人是在明處,而牠們一直在暗處,張牙舞爪,仗勢吃人。麵包樹又叫咬人狗,幹高葉闊;漆樹矮不過一公尺左右。一高一矮,往往叫人防不勝防。初初幾年,我們吃足了苦,山下防人,山上防樹,精神和身體雙受其害。另外還有一種經常向我們突襲的怪物。
突襲的怪物,是淩空而降,被我們稱作旱螞蟻。這怪物總是蟄伏樹上,猛地飛躍,降泊到我們的脖子上、胸膛裡,甚至搖擺的手臂腿腳。詭詐的是,降泊的剎那,技術精湛得叫你毫無察覺。等到你能感覺到好比蚯蚓在身上游動了,牠早已飽餐一頓。你能怎樣?除了恨嘟嘟、氣煞煞,把牠甩掉!擰死!
人奶可以治好吃人樹!對,居民告訴我們,給吃人樹吃了,唯一土方子,便是擦人奶。那次真是運氣好,她因為怕他眼睛受傷,一時情急,便直接擠出來叫他盡快擦。在往後的日子,我們特別小心,一旦有人發現了吃人樹,便小心翼翼砍伐掉。萬一中了獎,用小瓶找有奶水的媽媽,討點奶水來擦,非常有效。
兩位女士對我影響
有兩位女士,對整個新生訓導處有很大的影響。一位是文奇文隊長的太太,一位是女新生王孝敏,編號五十九。[注2]
文太太隨他先生一到綠島,就幫了我一個大忙。不久,和我合演《龍山之戀》時,她的一番話又改變了我的生活態度。當然,是如何幫了我忙以及如何改變了我的生活態度?她自己到現在也不知道。五十九號和我在《浪淘沙》中分飾男女主角,這齣戲演出了數十次之多,臺北一有大員們來,處部就通知我們準備拿這齣古裝話劇來獻寶。五十九號在當時的環境裡,因為她各方面的出色,引起了不論官兵還是新生們的全體注意,說成覬覦也不為過。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成了男人們注意的焦點,以及女士們的評論話題。
文太太怎麼幫了我的忙,先說說在她來綠島前,我是怎樣地遭受到一次無妄之災。
記不得是哪一年,但一定是臺灣本島正流行〈綠島小夜曲〉這首歌的那段時日。我們在綠島,一點也不知道。
某天,早飯後集合派工時,值星官說:
「胡子丹,出列,去向大隊指導員報到。」
大隊指導員姓什麼?忘了。很溫和、很神祕,壓低嗓子,招呼我坐下,說:
「你寫了一首歌叫〈綠島小夜曲〉的罷?什麼時候寫的?」
「〈綠島小夜曲〉?我不知道,我從不曾寫過歌?」
「別人寫的曲,你寫的詞,他已經承認了。」
「我真的沒寫,也不知道有這首歌。真的,到底是怎麼回事?」
「寫首歌沒什麼了不起,上面在懷疑,臺灣本島已經唱開,說一定是我們這兒人寫的,說綠島是一條船,在海洋上漂,那不快沉了嗎?這綠島是影射本島,我們是主動查。胡子丹,如果是你寫的,只要告訴我,是怎麼傳去本島的?我會設法給你開脫的。」
「絕對不是我寫的。我哪夠格,我根本沒念過幾年書。」
「話不能這麼說,誰知道你的學歷是真是假,再說,那也不重要。」
我心裡真嘀咕,我滿十五歲當兵,今年也只是二十多。學歷怎可能有假?可是我沒把這番理由說出來。
沒念幾年書也會引起了懷疑;而懷疑就成了罪狀。
我當然沒法承認,對這種突發奇事,根本丈二和尚,你說別人寫的曲,「別人」是誰?
不幾天,這案子破了,不破自破,是文太太破的,她自己不是不居功,根本是不知道。
「新生」複雜參差不齊
新生中有老鼠屎,一點也不錯。這些老鼠屎,後來一粒粒逐漸當上了班長,替代以往一批被任命,但不能被獄卒所信任的班長。
我便是被免職的其中之一,無「官」一身輕;組長照舊。
新生們分子複雜,知識水準相差太大,品德人格更是參差不齊。而管理人員在原先按照資料遴派的班長中,本來就是急就章的人選,日子一久便發覺這些班長們即使是人才但絕非奴才,因而便以各種自圓其說的理由,開始了新的布達式,利用一些沒念幾年書又沒是非標準,缺乏做人原則的傢伙們當班長,成了他們的耳目。就如同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裡,日軍重用當地沒有骨氣的仕紳做維持會長,也如同《共匪暴行》教材上說,「解放」之初,共產黨如何利用地方上的混混流氓出來鬥爭別人。當班長的人大多數是外省人或會講國語的本省人。班長的最大權限可以在派公差時不公正,這點,我倒不怕,反正在同一個時段我只能從事一項工作,只要喊到我名字叫我幹什麼我就去,凡事忍耐、低頭,我一直記住:「天大的冤枉都忍住了,還有什麼了不起的。」有件事,現在想來幾乎是笑話,那就是買賣蒼蠅和老鼠,買主是一些年老的知識分子,而賣主則是這些班長當中的少數人渣。
獄政最大最原始的進步,大概就是用被揀選的犯人來管理犯人。以毒攻毒,也象徵著一種民主的平等氣氛。
這鼠蠅買賣市場的產生,應該歸咎於那默許市場開放的管理人員,他們當然知道而裝作不知道這種市場的存在。他們藉由這種汙穢市場的暗中交易,激發新生中知識分子的不平,要
他們吐露他們的不滿,要他們在失去理性控制下表現出真情。但是,這著棋沒結果,看不出贏輸。因為,鼠蠅買賣了一段日子,預期效果尚不見眉目,反而製造了一些生活上的困擾。[注3]
(本文未完)
注釋
1編注:歌名為〈母親的呼喚〉。九一八事件後至一九五○年代傳唱於東北流亡學生之間,事實上這首歌對一九五○年代不分省籍的中國流亡者都有意義。參見趙彥寧,〈親密關係倫理實作:以戰爭遺緒的男性流亡主體為研究案例〉,《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臺北:聯經出版,二○一四),頁五三九。
2編注:關於王孝敏,亦可參見卷三陳勤〈天空在屋頂的另一端〉。
3編注:有關新生訓導處抓蒼蠅運動,亦可參見卷二陳明忠《無悔》節選。
最佳賣點 : 國家人權博物館X春山 合作出版
胡淑雯.童偉格 主編
歷史是一個人性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