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命: 生命經驗的模式與意義 | 誠品線上

Taking Charge: Your Life Patterns and Their Meaning

作者 Gudrun Burkhard
出版社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商品描述 運命: 生命經驗的模式與意義:有無可取代的「我」,也有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命運」到底是先天注定還是後天形塑?有無模式可循?人生經歷都有意義嗎?在當今科學昌明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有無可取代的「我」,也有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命運」到底是先天注定還是後天形塑?有無模式可循?人生經歷都有意義嗎? 在當今科學昌明的時代,這些千百年來的大哉問,依然迴盪在人們心頭。我們需要切合時代的靈性科學為我們指引一條運命之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古德潤.伯哈德Gudrun Burkhard一九二九年出生於巴西,一生主要的居住和工作也在巴西。她是聖保羅托比亞思診所(Tobias Clinic)的共同創辦人及執業醫師。從一九七七年開始帶領美國和歐洲的生命史工作坊。伯哈德女士說自己有三段人生,三個不同版本的傳記。首先,她是一位在巴西執業的醫生,專長在營養學。她對生命敍事的興趣與她的雙親有關。後來,她運用自己在醫學和營養方面的知識成為生命史顧問,那時她便不再行醫。她的第三段人生從七十多歲開始,她完成了藝術治療訓練,並持續從事生命史諮商的工作,但是更著重運用藝術治療的方法。她的著作另有《人智學為基礎的生命史工作》(Biographical Work – The Anthroposophical Basis),說明人智學生命史工作的方法其背後的原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德文版介紹序……………………………………….米凱拉.葛羅克勒 華文版介紹序……………………………………….卡爾—漢斯.芬克 致謝 導論 第一部份 人類發展的法則 第一章 概論 生命故事一 生命故事二 第二章 零到二十一歲的人類發展 二十一歲之詩 第三章 成為一個人:二十一到四十二歲的心魂發展 一位二十一歲醫科學生的信 二十一到二十八歲的發展階段 二十八歲:失去能力的危機 二十八到三十五歲:「死亡與重生」 生命故事三 生命故事四 三十五歲以及三十五到四十二歲 生命故事五 四十二歲的危機 生命故事六 第四章完成一個人:四十二到六十三歲的靈性成長 四十二到四十九歲:新的創造力 四十九到五十六歲:新的聆聽方式 生命故事七 五十六到六十三歲:生命中的「直覺面」 生命故事八 第五章 生命的最後階段 第六章人類發展裡的韻律和映照現象 第二部份 生命史工作的方法 第一章 方法論 第二章 鼓動生機──談目標設定 第三章 個人目標設定指南 第四章 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第五章 作者的生命故事 參考資料

商品規格

書名 / 運命: 生命經驗的模式與意義
作者 / Gudrun Burkhard
簡介 / 運命: 生命經驗的模式與意義:有無可取代的「我」,也有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命運」到底是先天注定還是後天形塑?有無模式可循?人生經歷都有意義嗎?在當今科學昌明的
出版社 / 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ISBN13 / 9786269517619
ISBN10 / 6269517613
EAN / 9786269517619
誠品26碼 / 2682124368006
頁數 / 38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3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一段人生經歷也是獨一無二的。

一個人的生命史是出生前在靈性世界與前次入世之經驗的交響變奏,也與物質世界的遺傳法則、此刻塵世生活的環境、時代背景、整體人類的演化等或協調或衝突地和聲著。

試閱文字

導讀 : 華文版介紹序
──卡爾—漢斯.芬克


親愛的讀者,

我很榮幸向各位推介這本我的老師所撰寫的生命史工作(Biography Work)書籍。因為這本書是關於生命史工作的,我想要用傳記的方式來寫這篇介紹。

我遇到古德潤的時候,她剛經歷生命中的重要轉變,她之前是一位醫師,一九五0年代把人智醫學(Anthroposophic Medicine)帶進巴西和南美洲;之後變成一位治療師,結合多種不同的療癒模式,以全觀和健康促進的方式去對治人類的患疾。她的阿特米夏診所(其實比較像療養中心)鄰近聖保羅,她在那裡結合了人智學、治療性優律詩美、藝術治療、律動按摩、治療性飲食及生命史工作。她在聖保羅大學習醫,一九五三年畢業。之後,她在瑞士學習人智醫學,之後學優律詩美、藝術治療、律動按摩等時常被低估其價值的輔助療法。在與她的對話中,我得知我們兩人的共通處,我們都有興趣並學習營養學。多元化的學習使她可以透過多重的濾鏡去診斷和處理疾病,作為老師,她也可以分享她的洞見和熱情。她是真正意義上的療癒師,不只是醫師。

我們一九九二年在德國相識,我三十七歲,古德潤六十三歲。那時,我在柏林十字山區論壇(Forum Kreuzberg)擔任管理者和教師,那是一個人智學社會文化中心,安排人智學相關的工作坊和訓練。我安排了古德潤的工作坊,並且向學員介紹她,也參加了第一場演講。在這場演講裡,我遇見我的天命,因為她談到人類的發展歷程,那是我在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訓練裡一直想知道,但從沒遇到的教導。我好像突然找到大學課程內容裡消失的環節。我當下決定,我要參與這個課程,並在晚上進行我的行政工作。這是我踏進全觀生命史工作的第一步。她在一開始就問我要不要協助一個小組,雖然我告訴她我之前沒有生命史工作的經驗。她只是說:「你可以的。」在基礎工作坊結束後,我們同意在柏林啟動生命史訓練。她很開心參與此事,因為她女兒那時住在柏林,距離我們上課地點只有一個地鐵站。

一九九二到一九九八年,古德潤不只在柏林,也在德國和瑞士的其他地方舉辦生命史訓練的各個模組,每次參與人數在三十五到四十人之間。她每年至少到歐洲兩次,並在瑞士建立了一個生命史工作的慈善機構。在德國的Lahnhoehe醫院更特別舉辦一個專門給醫師和治療師的訓練課程。一九九六年起,她開始交接在歐洲的教學工作。我是被要求繼續主持課程的學員之一,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設計在教學,但課綱要給古德潤看過。一九九七年的一個早晨,在柏林,我和古德潤在一間教室裡,我向他報告我對三年生命史訓練的課程規劃。最後她說:「你的做法不太一樣……」我有點僵住了,然後她又說:「但那樣很好。」一年後,一九九八年,我開始自己的第一輪生命史訓練,我的助教是一位醫師。

古德潤把一些新的面向帶進生命史工作,那些是由伯納.李古德(Bernard Lievegoed)在尼德蘭教育研究中心(NPI, Nederland's Pedagogic Institute)所發展出來的,這個機構主要是在做組織發展的工作,提供一些工具讓經理人和領導者進行自我發展。在當時,李古德主持之下的NPI是人智學領域裡做社會科學、心理學和成人教育的先鋒。李古德早在一九七六年就出版他的第一本人智學生命史工作的專書《階段——個人生命中的危機與發展》(Phases – Crisi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Individual)。古德潤加入這個行列,她帶來二十多年作為治療師和醫師的經驗與在陪伴個案及其人生旅途的過程中所累積的豐富洞見。她開始為每一個七年階段發展出一套問題,搭配李古德的九宮格生命全景圖,他們研究了各階段生命期間之間的相互關聯(所謂的「映照」Mirroring),並發展出一套針對治療專業領域(包含護理師)的生命史課程,但這套課程也可以給具有教育、社工、人力資源等背景和具備豐富人生經歷的人(已由生活中獲得啟蒙的人)來學習。對非治療專業領域的人開放這套課程的做法時常受到專業療癒工作者的抨擊。最後,生命史工作由靈性科學學校的醫學部門轉移到一般事務部門,因為生命史工作的對象是普遍的人類發展,但也可以由專業者應用在許多不同的領域。

當我在二00一年受邀到巴西舉辦衝突管理的工作坊時,我得知古德潤寫了一本書,介紹她的生命史訓練課程裡的十二個主題。即使到了現在(二0二0年十二月)她的一些以葡萄牙文寫成的書仍未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她最新完成的書是《以人智學為基礎的生命傳記工作》(Biography Work – The Anthroposophical Basis),完整收錄施泰納關於人類發展和生命史工作的觀點。這不是一本入門書,想要深入研習人智學生命史工作的人可以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其中還有古德潤的導讀和評論。

各位讀者手中的這本《運命:生命經驗的模式與意義》是進入生命史工作的最佳入門書。本書第一部份包含生命史相關理論和工作方法,搭配許多短篇的生命故事範例,都是作者在多年實務工作經驗中累積的真實經驗。這兩部份相輔相成,各位在閱讀理論時可能會覺得有些模糊難解,但在看了故事範例之後就會變得清楚了。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圖示,作為非語言的引導。第二部份可以作為學習指南,幫助個人或小組探討各自的生命史。在這部份的最後,作者提供了與不同發展階段或困難相應的許多提問。這些引導問題後來擴大成為另一本書《生命傳記的關鍵問題—工作手冊》(Key Questions for Biographies – A Workbook)。

本文書寫之際,古德潤已高齡九十一,與她先生住在巴西南部的聖塔卡特林納島(Island of Santa Catarina)。她對於八十四歲之後的生命階段特別感興趣,並且也著手收集並訪談這些成熟生命階段裡的人生故事。她或許會在跨越一世紀的門檻之後繼續提供關於人類生命階段的洞察,這也不會令我意外。幾個禮拜前,她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祝賀我和印度的全觀生命史工作協會完了第一次的全球線上生命史聚會。

我相信各位會十分享受閱讀這本有意義的生命之書!

卡爾—漢斯.芬克(Karl-Heinz Finke)
二0二0年十二月

試閱文字

內文 : 當兩位友人多年不見重逢時,大多數人會花一些時間相互詢問近況。他們分享上次相見到重逢之間所做過的事還有個人經歷。親愛的讀者,您一定也會這樣做吧。

這樣一來,長久不曾想起的事情被再度召喚出來。我們會針對交談的主題提出問題並做些評論。對話像是兩條河流,在有些地方河道交會在一起,河水混融,之後又各自流回自己的河道。這樣的對話可以持續數個鐘頭。為什麼像這樣的對話如此令人起勁呢?對話雙方的人格好像魔術般互相碰觸,經由碰觸而變得醒覺,完全活入當下。過去被點亮在我們心中而進入了現在,人們經常在這樣的經驗中做出不同於以往的決定或是為未來設定新的目標。

若我們更有意識地仔細檢視這種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就可以開始我們的生命史工作了。本書的目標是要鼓勵各位讀者規律地挪出時間來回顧自己的生命故事,這個歷程可能花上數年的時間,可以一人獨自安靜在房間、在大自然裡、與朋友一起,或者是在課程裡和其他學員一起經驗這個歷程。這完全取決於我們主要是想聚焦在自己身上,還是想要讓他人的生命經驗豐富我們。

今日作為一個天才或是擁有超人的天賦本領已經沒有多大優勢。我們的才華或許對其他人有些幫助,或是可以在世界達到新的成就。但若一個人在社會上以不文明或粗暴的方式行事、總是與別人起衝突、無法和別人相處,並且不能持續自我學習,那麼再多的天才也沒有用。天才是由過去而來;但是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從與他人相遇的事件中還有自己對待他人的行為中學習,我們才能在持續轉化的歷程中從現在邁向未來。「他是個天才,但是很難相處」,今日,這樣人格特質的人已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才氣稍微不足因而必須努力地持續發展自己的能力、終其一生磨練自己的心性和行為的人,會在未來收成更多,而那些天賦異稟、才氣縱橫但沒有自我發展的人,則無法有那麼充實的人生。

有一位學員在一次生命史課程結束後問我:「我要怎麼避免愛上自己的生命故事?」在這方面,很重要的是心中謹記,我們越是和自己的生命歷程工作並且學習了解自己的生命史,我們就越能了解他人。這是在發展同樣的「器官」,幫助我們增進理解能力。不僅如此,當我們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便會知道我們虧欠他人有多少。是其他人造就了今天的我們。這會讓我們心生感恩。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想法無限延伸。我們有多麼虧欠自己的天使還有創造人類的更高層存有?有多少次我們置身險境,面臨死亡邊緣,而祂們在最後一刻出手相救?人生中的許多情境是崇高存有指引下發生的,那些經歷形塑了我們的命運,那些存有也比我們有智慧得多了。特別是當我們回顧這些情景時,帶著格外感恩的心情,便會知曉單以我們個人之力是不可能讓那樣的事發生的。

今日有越來越多人受苦於孤獨寂寞。現今的時代讓人與靈性世界分離隔閡了。我們的祖先仍然與宗教領域有著天然的連結關係。現代人崇尚的科學已失去這種連結。同時,我們也失落了舊有的家庭依附。現在的每個人都想走自己的路。很少有年輕世代會追隨上一輩的足跡,例如兒子繼承父親的家業。國族的歸屬感也持續減弱。我們越來越變成世界公民,而此處的世界是在最寬廣的涵意上。現代通訊讓人們可以在幾秒鐘之內知道全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也失落了與地球的自然聯繫,與大自然及環境中的事物缺乏連結,而那是我們的老祖先仍保有的天生能力。事實上,我們正在摧毁自然家園和環境。

雖然我們總是身處人群之中,但我們覺得孤單,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很少。我們面臨著一個大問題:要如何克服這樣的孤單?只有透過有意識地接近靈性領域,透過和家庭、大自然建立新形態的關係,還有,最重要的是與身邊的人們重建新的連結,才能克服孤身一人的感覺。對其他人保持興趣和關心,主動和他人保持連結、對話交流,而不是等待別人來找我們,並且試著更深入地認識每一個人,這些就是在這個方向跨出第一步。因此,對其他人的生命故事有更多了解,並且不是帶著批判的態度,而是以欣賞的姿態去接近,會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可以讚嘆每一則生命故事中的美好與獨特,每個人都以十分特別的方式,在其生命歷程中解決了一些問題!

本書所談的觀點是多年實務工作的結晶,是我與我的同事在不同的團體裡和許多人工作的成果。過去十五年來,我們在巴西講授生命史工作的課程,介紹主掌人類生命歷程開展的法則。本書最後一章是我自己的生命故事,說明我如何一路以來走到完成這本書。生命史工作的課程是在療癒的考量之下所啟發出來的。這個課程適合所有人,但特別是為了那些遭逢生命困境的人所設計的,不論是心理上或身體上的困境。許多正處於工作上或個人危機中的人也會來上這門課。本書中談及的生命故事都是真實的。是生命史課程學員們所分享的經歷。

本書第一部份是我對人類的生命際遇如何開展所做的觀察,並也提出生命經歷背後的主導法則。第二部份處理生命史工作的方法論架構,這也是每一個人可以用來整理自己生命傳記的方法。章節之間插入的詩文可視為生命史工作的主導意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