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A Human History
作者 | Richard Rhodes |
---|---|
出版社 |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能源, 迫在眉睫的抉擇: 為人類文明史續命, 抑或摧毀人類文明的一場賭注: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美國Amazon暢銷書No.1!《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核 |
作者 | Richard Rhodes |
---|---|
出版社 |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能源, 迫在眉睫的抉擇: 為人類文明史續命, 抑或摧毀人類文明的一場賭注: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美國Amazon暢銷書No.1!《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核 |
內容簡介 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美國Amazon暢銷書No. 1!《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核災威脅與空汙危機,兩難卻得當機立斷!能源的決策,台灣人民該如何抉擇?在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知識當中,你將可發掘出人類未來之路的線索……對能源的追求,造就致命的隱形殺手二十世紀以來,工業迅速發展,讓加州深受空汙問題困擾。嚴重的霧霾,使呼吸道疾病大爆發,一九五○年代,曾在兩天內奪去四百多條人命,一年超過七萬人逃離洛杉磯。為解決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憂心忡忡的官員們找上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艾瑞‧哈根史密特,請他展開研究。哈根史密特原先的研究主題是精油的萃取與合成,他清掉堆滿實驗室的鳳梨,打開窗戶,引進幾千立方呎的霧霾空氣,透過液態氮冷卻,凝聚出幾滴褐色、惡臭的黏膠。他發現黏膠的化學成分,來自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這種新玩意受到陽光催化後,會使空氣變成黑褐色。石油公司的化學家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並宣稱根本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這激起了固執的哈根史密特的憤怒。他於是利用分析鳳梨的設備,解析出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並用舊輪胎的脆化證明了霧霾中含有過量的臭氧。加州政府就此介入,這才展開了淨化洛杉磯的過程。「能源轉型」遙遙無期,為什麼?採用新的能源來源為何如此緩慢?長年任職於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切薩雷‧馬凱提(Cesare Marchetti)提出他的見解:社會是個學習系統。它以文化擴散運作--觀念從一個人散播到其他人--很像傳染病。發明新科技只是開始。亨利‧福特的T型車需要加油站。加油站需要汽油,汽油來自石油,石油必須去找,煉油廠必須處理,管線必須把油送到煉油廠,把汽油送到車輛集中的各大城市。人們必須放棄騎馬或搭馬車去買汽車,學習開車--以此類推。當拉鍊開始取代鈕扣,有些人抗拒改變,因為他們認為拉鍊是罪惡:它們讓脫衣服變容易。煤炭對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人而言,是魔鬼的排泄物,如同現在核能給許多反對者的印象。而化石燃料公司對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一概不喜:這兩者會競爭市場空間,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如同美國人生活中的許多事,能源來源已經被政治化,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恐難以拯救地球。核能,還是綠能?這是個問題二十一世紀的大挑戰將是抑制全球暖化,並為數量增加的世界人口,提供足以共存共榮的能源。人們對於核能的擔憂其來有自,這片陰影從二戰以後就開始蔓延。即便樂觀幽默如物理學家理查‧費曼,都曾因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而陷入憂鬱。而在歷經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三起核災之後,全球核能發展的腳步,已在二○一七年開始放緩。另一方面,儘管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總量逐漸增加,但占比始終甚微。在大多數國家的電力組合中,太陽能仍相對微小,即使一向最熱心接納這項科技的歐洲,太陽能平均只提供電力需求的百分之四。二○一六年時,總安裝的風電產能也遠低於世界總電力的百分之一。「產能因素」(實際能發電的時間長短)是所有間歇性能源來源的共通問題。陽光未必隨時有,風未必不停吹,也不一定保證終年有水來推動水壩的渦輪機。能源,決定未來世界霸權的關鍵繁榮的西方國家如果下定決心,或許勉強負擔得起用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所有動力;然而絕大多數國家沒有這種選項。但是,核能會是人類在全球暖化下的唯一對策嗎?不,它也不是,就像我們無法光靠可再生能源系統一樣。核能在歐洲和美國強大的政治抗拒下,其實腳步不穩。歐美地區大幅補貼可再生能源,也嚴格規範核能的使用。於此同時,新興的核能電廠多設立在東亞與南亞,尤其是印度、中國、日本與南韓。其實,每種能源系統都有它的優缺點,綜覽四百年來的能源發展史,你會驚覺:人類的倖存或死亡,強權的崛起與消殞,都與能源挑戰密不可分。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將在本書中透過難忘的角色卡司,說明人類是如何憑藉才智、毅力甚至道德勇氣,一次次走過看似難如登天的「能源轉型」,並以其獨樹一格的觀點,告訴我們:那些歷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知識,或許,能為我們指出未來的道路!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作家、記者/房慧真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楊士範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兼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葉宗洸PanSci泛科學 總編輯/雷雅淇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蔣竹山「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蕭宇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理查‧羅德斯(Richard Rhodes)曾以《原子彈的誕生》(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一書,榮獲一般非文學類普立茲獎、美國國家書卷獎與國家書評人獎。羅德斯參與過許多法人贊助研究與寫作計畫,包括福特基金會、古根漢基金會、麥克阿瑟基金會與史隆基金會的贊助。他擔任過美國公共電視台《前線》紀錄片與《美國經驗》系列節目的主持人與特派員,也擔任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的客座學者,目前住在舊金山附近的半月灣。他的寫作範疇涵蓋小說、歷史、回憶錄與戲劇。除《原子彈的誕生》外,《暗日:氫彈的誕生》(Dark Sun: The Making of the Hydrogen Bomb)亦曾入圍歷史類普立茲獎。另著有關於冷戰末期的《愚人的兵工廠》(Arsenals of Folly);關於後冷戰時代核武與國際政策各種挑戰的《核武的黃昏》(The Twilight of the Bombs);在世紀交替時評價核能發展與前途的《原子復興:能源的常識》(Nuclear Renewal: Common Sense About Energy)等書。他描述一九八六年雷根總統與戈巴契夫總書記高峰會的的劇本《雷克雅未克》(Reykjavik),已在全美各地發行與上演。■譯者簡介李建興台灣台南市人,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歷任漫畫、電玩、情色雜誌與科普、旅遊叢書等編輯,路透社網路新聞編譯,現為自由工作者。譯有《把妹達人》系列、《刺客教條》系列、丹布朗的《起源》、《地獄》、《失落的符號》等。
產品目錄 前言PART 1原動力第一章 沒有木頭,就沒有王國皇家海軍不是唯一消耗英國森林的單位。到了一六三○年代,國家支撐了大約三百項煉鐵計畫,每年燒掉三十萬批木頭以製造木炭,每批都相當於一棵大樹。第二章 以火汲水隨著表面礦層耗盡,老闆會挖開愈來愈深、延伸到地下水位以下的礦層。這時水必須抽出來,否則就得廢棄淹水的礦坑。當時許多礦坑因此遭到廢棄……第三章 專注的巨人這物體中有著在任何地方都很驚人的的東西,因為這台機器一定裝有某種智識機能;它似乎從原始物質往生命和意志跨出了第一步,以巨大力量顯示出它的進步。第四章 為全世界製造本來只能在礦坑抽水的蒸汽引擎,如今變得能幫高爐吹風、驅動紡織工坊、研磨穀物、捶打勳章和硬幣,讓工廠從獸力或水力的能源與地理限制中解放出來。第五章 誰能趕上我他在一八○八年七月十九日的《倫敦時報》上登廣告,說當天十一點開始展示「誰能趕上我號」,廣告標題是「競速蒸汽引擎」。崔維西克提供了賭注,宣布:誰能趕上我號將「挑戰全國任何馬匹,連跑二十四小時!」第六章 無法征服的蒸汽「時間和距離隔閡將會趨近消滅,」安德遜大膽地想像,「目前像墓地般安靜的地方會因人聲鼎沸、鐵槌敲擊聲和機械運轉聲而活潑起來」--彷彿寂靜是負擔而噪音是美德。PART 2 要有光第七章 從燈芯草到煤氣燈如果他的一千六百根燈芯草平均只能燒半小時,「那麼窮人可以買到八百個小時的光明,超過三十三個晝夜,只要三先令……某位有經驗的老管家向我保證,一磅半的燈芯草可以供他家燒一整年。」第八章 追逐大海怪傑佛遜在一七八九年寫道,因為普通鯨油要跟更便宜的蔬菜油競爭,「捕鯨業是商人或水手能加入的最糟糕產業。」然而,他判斷抹香鯨的獨特產物是例外……第九章 可燃液體美國革命之後,費城和紐約成立了蒸餾廠,把松脂處理成莰烯。一八三○年代,隨著鐵路時代到來,蒸餾廠搬往離松樹林更近的地方。此時,經過蒸餾的照明用松脂,已經取代了瀝青和焦油。第十章 奔流的野獸石油帶來的「意外贈禮」不只火災,也包括驚人的溢出浪費。照當時的法律,地下石油被類比成地下水,不屬私產,在財產法規上等同於野生動物。第十一章 自然的偉大力量在電力跟現有動力來源--獸力、風車和水車、風帆、蒸汽引擎--競爭之前,必須解決一個大問題:找到方法持續、便宜、大量地發電,並且用來驅動能夠完成有用工作的機器。第十二章 水的韻律陽光的免費能源把水蒸氣抬升到空中,再落下變成雨或雪。來自落水的力量控制了這份免費能源:水力是明顯的發電首選。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就在尼加拉瀑布。第十三章 巨大的黃乳酪如今大致消失的馬匹,是能源史上經常被忽視的主要動力。一九○○年的曼哈頓,有一百八十萬人口住在大約二十三平方哩的區域上,跟大約十三萬匹馬共享這座狹長小島……第十四章 黑雲之柱煤炭與煙霧就像馬匹與糞尿,本是日常可見的事物,但在成熟工業化社會的現代生活中已然消失。若要一睹二十世紀初危害英美各大城市的煤煙黑幕,現在的北京算是相當接近。PART 3 新火種第十五章 上帝的恩賜汽車取代馬匹,讓農民變窮了。意料之外的後果,是農民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的同時,世界也失去了一項可再生資源,被數量不明、效應無法預測的化石資源取代。第十六章 焊接千里管線天然氣對比都市煤氣有個優勢:透過鑽探得出而非人工製造,成本便宜多了。它的缺點是從氣田運送到顧客(典型的都市居民用戶)有必要的管線費用,和氣田蘊藏量的不確定性……第十七章 五七年全力運轉一九四六年的《原子能法案》讓各式各樣的原子能被美國政府壟斷。所有關於原子能的發現一「出生」就是祕密--列入機密直到解密為止--而洩漏原子能機密的懲罰是無期徒刑或死刑。第十八章 煙霧死神的關愛未經過濾的引擎廢氣,有一大部分排放在洛杉磯郡的天然盆地中。氣象經常劇變,空氣變成褐霧狀,呼吸起來會造成疼痛,居民愈來愈不滿地抱怨。不過,汽車廢氣逃過了譴責。罪名落到盆地裡的工廠、煉油廠甚至家庭後院焚燒的垃圾。第十九章 黑暗時代的降臨宿命論似乎主導了繁忙的戰後轉變。對瑞秋‧卡森而言,輻射與實體毒素造成了感染。對哈里遜‧布朗與認同馬爾薩斯觀點的新信徒,則認為是其他人威脅到了這個世界……第二十章 百億人同舟工業時代所有能源來源進入市場後,都遵循類似的趨勢:要花四十到五十年,才能從百分之一到達百分之十的市場占有率;最終能占有半數市場的,則要花一個世紀左右,才會從頂點跌回百分之一。致謝參考書目引用出處圖片版權
書名 / | 能源, 迫在眉睫的抉擇: 為人類文明史續命, 抑或摧毀人類文明的一場賭注 |
---|---|
作者 / | Richard Rhodes |
簡介 / | 能源, 迫在眉睫的抉擇: 為人類文明史續命, 抑或摧毀人類文明的一場賭注: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美國Amazon暢銷書No.1!《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核 |
出版社 / | 方言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690911 |
ISBN10 / | 9869690912 |
EAN / | 9789869690911 |
誠品26碼 / | 2681749050006 |
頁數 / | 46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0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最新力作!出版以來長踞美國Amazon書店能源類暢銷榜前三名。
★收錄十六世紀到二十二世紀,能源發展歷程與最新未來預測,讓你看清未來能源的可能走向。
★排除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的蒙蔽,帶領你回歸人文本質,重新思考攸關人類命運的能源議題。
自序 : 前言
你即將與某些史上最有趣、最有創意的人物,展開一段跨越四百年的旅程。這些人是科學家、發明家與工程師,他們的名號未必總與他們的成果有所連結。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塑造了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我相信他們帶給我們的,多半是正面的幫助。在與他們一同走過這段旅程之後,我想你也會同意;至少,你會更了解他們所作所為的理由與方式。我很驚訝,有時候也感嘆,他們有那麼多事蹟被世人遺忘。我用來講述他們故事的某些參考資料,源自過去兩百年甚至更久的歷史與傳記。這些書籍與文件都很古老,但故事卻是全新的。
這些典範人物中有誰呢?至少有位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在此,他的身分不是劇作家,而是倫敦第一座劇場的合資老闆之一。當時倫敦周邊的木材日漸稀少,他和合夥人為了木材,拆走了劇場(地主則聲稱是被他們偷走)。他們把木材運過泰晤士河,在貧窮的南華克區建造更大的「環球劇場」,就在一座鬥熊競技場旁邊。
有位致力於餵養貧民的法國人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物理學家),他發明的壓力鍋為蒸汽機開創了道路。當然,將蒸汽機帶給我們的,是蘇格蘭人詹姆士•瓦特。但是在他之前,湯瑪斯•紐柯曼所發明的、龐大笨重的蒸汽引擎,是瓦特精美作品的前身。
我在英國參觀過紐柯曼蒸汽引擎的複製品,物主每年只有少數幾天會生火啟動。它大約是一棟房子或大型燃煤火車頭的大小。(煤炭已經不再便宜,因此他們才很少啟動。)我把一鏟煤丟進鍋爐裡,跟負責操作的退休工程師聊天。我問他需要什麼設備才能維持它運作,他乾笑一聲,舉起一把大榔頭。紐柯曼的作品有很多管線和曲柄,經常故障,所以他少不得敲打它。
因為太沒效率,且無法做成可攜形式,紐柯曼蒸汽機通常設置在坑口(從地面進入礦坑的洞口),以便把水從坑裡抽出來。瓦特較有效率的引擎較小一點,小到可以裝在輪子和鐵軌上,從坑口把煤炭拖到河邊,用駁船運往下游的倫敦。然後有人發現:這種引擎除了拉煤炭,也可以載人!客運鐵路興起,迅速蔓延到全英國。美國亦然,但我們的引擎在大半個十九世紀,燒的都是木材;這些引擎深入遠離任何煤礦的荒野,把整個大陸連接在了一起。
二十世紀的典範人物之一,是在帕沙迪納、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荷蘭籍香精專家──艾瑞•哈根史密特(Arie Haagen-Smit)。一九四八年的某一天,憂心忡忡的官員發現他在放滿成熟鳳梨的實驗室裡,想要從空氣中濃縮果實的熱帶香氣。官員們要求他用同樣的方式,處理盤據洛杉磯的可怕「煙霧」(煙〔smoke〕+霧〔fog〕=煙霧〔smog〕)。他清掉鳳梨,打開窗戶,引進幾千立方呎的煙霧空氣,使之通過用液態氮冷卻的過濾器,凝聚出幾滴褐色惡臭的黏膠。他分析黏膠的化學成分後,宣稱這是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這種新玩意不像以前危害著燃煤城市、經常致命的煙和霧,而是像複合毒氣般融合在空氣中,受到陽光催化後,把空氣變成黑褐色。
石油公司可不想知道這些,他們的化學家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他們告訴世人,他們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這話激起固執的荷蘭人的憤怒。他回到實驗室,證明了石油公司化學家的花俏設備無法分辨煙霧形成的過程。哈根史密特自己,更利用了一些舊的輪胎內胎,來測量煙霧中的臭氧讓橡膠脆化的程度;也用他分析鳳梨的設備,分析出聯合起來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政府就此介入,並展開了淨化洛杉磯的過程。
本書充滿了這類故事,然而它不只是故事書而已。本書的嚴肅目標是探索能源史,說明我們現今因為全球氣候變遷而面對的選擇。能源業界的人,認為我們把能源看得太理所當然。他們說我們只在加油站和牆上的插座前才關心能源。以前這話或許沒錯,現在絕對不同了。氣候變遷是個重大政治議題。我們大多數人──且愈來愈多──知道也擔心這回事。商業活動遭到了挑戰,就像以前漫長的冷戰時代中對於核子浩劫導致世界末日的恐懼陰影一樣,籠罩著我們的文明。
然而許多人對這些討論無感。氣候變遷的文章多半很技術性,辯論很深奧,且聚焦在眼前的狀況,很少提到人類過去辛苦得來的幾百年人文經驗。但現今的挑戰,是歷史演變的遺緒。木頭讓位給煤炭,煤炭讓位給石油,如今煤炭和石油又讓位給天然氣、核能與可再生能源。主要動力(把能源轉化成動能的機制)從獸力與水力,轉變到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和電動馬達。我們從這些挑戰中學習,了解它們的演變,並將其可能性加以資本化。
目前的辯論之中,很少探索到今日能源挑戰幕後豐富的人類歷史。我寫這本書的部分理由,是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方法、案例、替代方案、災難與勝利,填補此空缺,讓辯論更活潑,也釐清各選項。
人們出生又死亡,企業興起或破產,國家崛起成世界強權或衰敗下去,全是由於能源的挑戰。本書裡充滿了人類的故事,跨越四百年的角色卡司,包括伊莉莎白一世、詹姆士一世、約翰•艾弗林、亞伯拉罕•達比、班哲明•富蘭克林、湯瑪斯•紐柯曼、詹姆士•瓦特、喬治•史蒂文生、韓福瑞•戴維、麥可•法拉第、赫曼•梅爾維爾、艾德溫•德雷克、艾達•塔貝爾、約翰•D•洛克斐勒、亨利•福特、恩利可•費米、海曼•李高佛、過去賓州的煤礦業鉅子,與如今加州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大亨等人物——這還只是最有名的部分。
故事中會包括幾處大洋的鯨魚,牠們身上的鯨油照亮了全世界。石油從河床滲出,一位耶魯化學教授猜想它能有什麼用處。馬匹的糞便讓城市臭氣熏天,成為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當汽車取代馬匹,不再需要自給自足的鄉村,人口陷入永久的衰減。電弧焊的發展,促成了天然氣的管線配送方式。核能以燒毀兩座日本城市,宣告自身的到來,寫下幾乎無法抹消的汙名。
全球暖化本身,和一個世紀以來愈發焦慮地觀察所緩慢累積的證據,激發了全球規模的各方意識形態與既得利益衝突。風能與豐沛的陽光能量,以及大量供給的煤炭、天然氣等種種能源,在邁向二一○○年、全球人口將突破百億的動盪世界中,競逐著霸權。這樣的人口數,多半來自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與印度,他們正從勉強餬口走向繁榮,也增加了能源的消費。能源自是有的,但是地球能否承擔得住能源急速消耗而產生的廢棄物呢?
你在本書中不會發現許多解決方案。每個世紀都有自己要面對的挑戰與機遇,有些在預期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但所有的案例都太複雜、牽涉太多,無法簡單地道德化。你會看到的,是我盡己所能、完整講述的案例;也就是人類一再面對「如何靠世界上的物質維持生命」,這個人性深處問題的方式。每個發明、每種發現、每次調適的後果,都引發了未來的考驗,透過這樣持續的轉變,我們才走到了現在。空氣比過往乾淨,世界更加和平,愈來愈多人享有富足的生活。但空氣也變暖了,例如二○一五年八月,伊朗北部就遭受攝氏七十四度的高溫。
願這些人類歷史上的稀奇知識,能幫我們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我有兒女和孫兒女,我希望,也相信,我們會找到的。
內文 : 誰能趕上我(節錄)
一八○三年秋季,理查‧崔維西克的蒸汽動力「無馬車」完成並展開測試。總共花了兩百零七英鎊(現代的一萬七千英鎊或兩萬五千美元)。接下來六個月,它吵鬧地跑遍市區街道,讓倫敦民眾大喜但也把馬兒嚇壞了。韓福瑞‧戴維已經幫它取好名字,稱之為「崔維西克之龍」。
第一輛蒸汽馬車跑遍倫敦的冒險故事很少流傳下來。怪的是,當時的報紙完全沒報導它的活動,只能靠事後回憶。馬車商人費爾頓和兒子們在它出廠第一天就試乘,作為辛苦建造的回報。維維安回憶第一次試車時,這條龍「從皮革巷行駛……經過酒池街到貴族板球場旁邊的葛瑞客棧路,又到帕丁頓和伊斯靈頓再回到皮革巷。」這趟路即使有車廂彈簧仍很顛簸,因為大型驅動輪無法無法裝彈簧;這樣會讓齒輪脫落。而路面頂多也是鵝卵石而已。
一位漢伯史東太太回憶看到這輛車經過牛津街,顯然是經過安排的公開試車。商店都因此打烊,街上的車輛淨空。沿路民眾都歡呼揮舞手帕。但是倫敦的公車和私家車伕沒有歡呼。他們知道新科技有讓他們失業的危險。他們「向引擎丟菜梗和臭雞蛋,」漢伯史東太太說。
崔維西克是引擎大師,但他還沒發現可靠的駕駛方法。安德魯的姪子,十九歲的約翰‧維維安回憶起某天清晨四點鐘,他開著這輛車經過托騰翰大院路,然後轉進與一條運河平行的新路,心想萬一掉進去的話,不知這運河會有多深:
我在開車,崔維西克隊長和另一人在看守引擎。迪克隊長來到我身旁說,「她跑得還不錯。」「對,」我說,「我看我們最好繼續開到康瓦耳。」她當時約是每小時五到六哩的時速,接著迪克隊長大喊,「約翰,放下剎車!」我來不及搞清楚怎麼回事,迪克隊長的腳已經踩上方向盤把手,我們撞垮了某座庭園牆壁上六七碼長的欄杆。有個人從窗戶探頭出來,大聲說,「你們在搞什麼鬼?那是什麼玩意兒!」
開去康瓦耳是個笑話,反正他們也開不到。路況太惡劣了。
崔維西克的道路蒸汽動力車經過長期展示,並未吸引到有興趣支持進一步研發的投資人。崔維西克認定蒸汽引擎的前途不是載人,而是推動機械和拖運煤炭。他設定他的引擎要去拖曳銅製火炮、抽水和幫高爐鼓風。……
可燃液體(節錄)
一八五八年有家新公司,康乃狄克州紐海文塞內卡油公司,併吞了賓州岩石油公司。銀行家詹姆士‧湯森搭檔的幾位紐海文投資人取得控制,引進一名新同事,名叫艾德溫‧德雷克的本地人,並且推舉他當總裁。說來離奇,正是德雷克找到了從地下的石窟裡取出石油的辦法。……
德雷克花了一年多才找到人來幫他鑽井。鹽井鑽探工一個接一個拒絕他或約好了卻沒來。……一八五九年四月,終於有朋友從油溪南方約八十哩的塔倫坦寫信給他說,「他幫我找到一個人,會很適合我。他可以推薦這個人,因為此人在他手下幹了好幾年。」德雷克騎馬到塔倫坦鎮去見綽號「比利叔叔」的威廉‧安德魯‧史密斯,是個留著鬍鬚的精悍鐵匠。這個地區的鑽鹽工人都靠他解決他們鑽井遭遇的任何問題。比利叔叔原本打算從鐵匠退休去種田。他答應以日薪二點五鎊(現代的七十二英鎊或每小時九美元)幫德雷克鑽井,價錢不錯,況且史密斯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負責煮飯打掃)後來會免費加入他的工作。……
鑽井工作立刻從建造一棟新的引擎廠房和底寬十二呎、高約三十呎的木造鑽井塔開始,在地面釘到一起,然後像蓋穀倉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由一群當地志工吊到定位。許多人從來沒看過鑽井塔。有個愛說笑的人回答來詢問的農夫說,是個紐約人豎立起來當紀念碑,標示聖經中的巴別塔位置。當地人說這個計畫是「德雷克的愚行」。……
德雷克缺乏其他辦法找到地下的油──占卜棒和請教鬼神稍後才會用到──選擇在油溪的一側形成的狹長島中央鑽洞,另一側就是水力鋸木廠的引水溝(把水分流引入工廠的一條溝)。一八五八年八月,他還在找鑽井工的時候,雇了位員工在這位置挖油。他們的鏟子很快挖到油,但同時也挖到水,把洞淹滿了。當時德雷克判定鑽孔會比較便宜。那次嘗試留下的是個塞入原木框架的八呎坑洞。史密斯就從這裡開始著手,打算繼續往下挖到岩層然後再鑽洞。……
另一方面,在紐海文的投資人團放棄了德雷克的愚行,只剩銀行家詹姆士‧湯森例外。「我的感覺和你們都不同,」德雷克向投資人鼓吹,「你們都有不受這個任務干擾的正當生意,而我在這個計畫中賭上一切身家,現在不知不覺間,沒生意也沒錢了。」這時候,德雷克在米德維爾的兩個朋友去賓州銀行共同擔保,借了五百美元讓他完成計畫。一八五九年八月,連湯森也判定這個風險投資失敗了,打算結束計畫。他寫信通知德雷克,附了張五百元匯票以支付殘餘的費用。幸好,這封信遲到了。
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六,傍晚時分,比利叔叔的鑿子突破了六十九呎深的岩層又鑽了六吋。他和德雷克都保留週日上教堂與休息,遵守安息日,所以他拉起鑽桿結束工作。他在週日早上的教堂裡一定猜想過這個突破,因為週日下午他從他家走到井邊查看,發現油已經淹到洞口以下四呎,在午後陽光下,閃閃發亮。
百億人同舟(節錄)
一九九二年,白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任元首,白俄核子物理學家史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維奇曾經告訴我他的車諾比經驗。舒什克維奇主持明斯克郊外小森林裡的一座物理實驗室,在車諾比北方兩百八十五哩。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早上,他的實驗室響起輻射警報。他和同僚們以為實驗室裡有人洩漏了什麼輻射性的東西。安全軍官開始用輻射偵測器檢查實驗室。沒有結果之後他走到戶外。外面的輻射值比室內高。舒什克維奇說當時他發現輻射肯定來自別處。他立刻打給最接近的核能發電廠,在明斯克北西北方一百二十六哩,立陶宛的維薩吉納斯。他們說沒有異狀。他又打給車諾比,但沒人接電話。他到處打聽,得知車諾比發生爆炸與火災。輻射塵被往北吹而且愈來愈多。很快就會經過明斯克。
舒什克維奇對我說,他立刻想到的,是輻射塵會經過途中的孩童身邊。它最具威脅性的成分是碘一三一,半衰期僅八天、會散發強力貝塔粒子與伽馬射線的核分裂產物。它會特別被甲狀腺吸收,尤其是兒童的活躍甲狀腺。接觸碘一三一的標準防治法是服用碘化鉀,這種鹽會使甲狀腺飽和,暫時阻止進一步吸收碘。蘇聯每座輻射塵庇護所都存有碘化鉀藥丸。舒什克維奇為了保護明斯克的兒童,打電話給莫斯科的長官請求允許發放藥丸給兒童。「他們說,」十年後,他仍然生氣地告訴我,「『同志,你幹嘛惹麻煩?你想引起暴動嗎?閉嘴回去工作。』」
身為冷靜、有領袖魅力的白俄愛國者,舒什克維奇當時決定他必須從政。後來成為白俄最高蘇維埃的領袖。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八日,他是三位領袖之一,另兩人是波里斯‧葉爾欽和烏克蘭的雷奧尼德‧克拉夫朱克,他們簽署了蘇聯解體的文件。然後他以白俄第一位國家元首的身分,把白俄境內所有核武交還俄羅斯,不希望任何核武與看守的俄國軍隊留下。……
採用新的能源來源為何如此緩慢?馬凱提的重要答案是:社會是個學習系統。它以文化擴散運作—觀念從一個人散播到其他人—像極了傳染病。新科技的發明,只是個開端。亨利‧福特的T型車需要加油站。加油站需要汽油,汽油來自石油,石油必須去找,煉油廠必須處理,管線必須把油送到煉油廠,把汽油送到車輛集中的各大城市。人們必須放棄騎馬或搭馬車去買汽車,學習開車等等—以此類推。當拉鍊開始取代鈕扣,有些人抗拒改變,因為他們認為拉鍊是罪惡:它們讓脫衣服變容易。
煤炭對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人而言是魔鬼的排泄物,如同現在核能給許多反對者的印象。化石燃料公司對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一概不喜:兩者會競爭市場空間,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如同美國人生活中的許多事,能源來源已經被政治化,共和黨擁抱核能而民主黨反對它,在這個局勢下,不太可能拯救地球。
科技本身需要時間來發展。經濟學家布萊恩‧亞瑟在他二○○九年的著作《科技的本質》指出,新科技無可避免會很粗糙。「在古時候,」他寫道,「它能管用就夠了。」亞瑟又說,在它第一次轉型後,「新生的科技必須有適當的成分為基礎,變得可靠、改善、規模提升並能有效應用於不同的目的。」再說一遍:這一切發展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