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起初應該只有四個人,也可能有五個。基本上和身體所需的數量一致。一名農夫,以滿足食物之需;一名泥瓦匠,以滿足住房之需;一名紡織工人,以滿足穿衣之需;另外再添上一名鞋匠和另外一名勞動者以提供物質上的必需品。柏拉圖的理想國宣告成立。」--《哲學家和他的窮人們》/雅克‧朗西埃「伍眾會計劃」是由2013年至今,透過五位藝術家個展所呈現的實驗計畫。計畫起名自臉書打卡的在地社群「汐止伍眾會」,試圖以藝術呈現「眾」的地方性描繪。位在汐止工業區內的展覽空間,一座等待都更的傳統廠房,不僅是劉和讓取名為「mt. black」的工作室,同時也對應著工業區周邊的黑手聚落。計畫裡的五位藝術家上一代皆為勞動階層,隱含了藝能於世代承襲的轉化關係,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劉和讓將其勞作的過程以攝影、文字的交叉載承方式,並透過物質的時間靈感涉入地方上日常的習題操作,呼應創作者與地方於身分、識別、技術、勞動等之間的關係。「我將2017年的『境物虛擬』視為《灰燼雜誌》中的表達章節,以《伍眾會計劃》攝影集冊提出空間構成的存在方法。就像是臨時可兌換時間的機器,生產的理想形狀。」本書作為劉和讓的紙上作品,並置攝影與空間計畫文本,潛伏了作品概念於書冊的的交錯線索,於2017年7月在台北市立北美術館的「境物虛擬」個展作為物態空間繼承。讓書籍自身承載伍眾會計劃的嫁接關係,或說這是作品的另異佈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劉和讓1972年生於臺灣臺北, 2002年取得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藝術創作碩士學位。近年重要作品展有「預拌水泥」於TKG+ 和 mt.black 空間,「伍眾會計劃-境物虛擬」於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並受邀參加2017年的「亞洲雙年展」、2010年的「紐約皇后美術館雙年展」以及2004年的「臺北雙年展」。在劉和讓的透視下,攝影和創作並非僅僅涉及影像自身或技術操作問題,其藝術實踐方式往往映照出對象物相屬之社會關係和政治性意義;一個物件、地方、社群的顯影是在勞動、時間總總因素的疊置下展現獨一無二的特殊和差異性。藉由挪動可見與不可見的關係,他對藝術的社會機能、感知介質鋪陳了新的想像,將聯繫在人與人之間的無形價值代換出來,成為藝術推進的動力。出版物有《剝皮三十一波》、《伍眾會計劃》、《境物虛擬》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