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物語: 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 | 誠品線上

酒樓物語: 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

作者 黃李森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酒樓物語: 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醉仙閣,日治時期知名的本島人酒樓之一。本書從史料出發,並透過後人追憶,細細回顧醉仙閣的歷史軌跡,藉此訴說著日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 醉仙閣,日治時期知名的本島人酒樓之一。本書從史料出發,並透過後人追憶,細細回顧醉仙閣的歷史軌跡,藉此訴說著日治時期臺南酒樓發展的變遷,酒樓所扮演的角色、酒國藝妲的人生,重新演繹百年前的「酒樓物語」。 ◎名家推薦 從醉仙閣看到日治臺南的繁華起落,也看到作者駕馭史料,一探酒樓文化的功力。 ──王御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抽絲剝繭將「三代」於不同時期、不同空間和不同經營者的更迭,藉此訴說著日治時期臺南酒樓發展的變遷,酒樓所扮演的角色、酒國藝妲的人生,並且專訪醉仙閣經營者後人,發掘新史料,終能重新演繹百年前的「酒樓物語」。 ──陳文松(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為酒樓文化史之殊作,從外在酒樓的變遷及其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到內在酒樓的主人、藝妲、消費者的描述,鉅細靡遺。值得分享! ──李明仁(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本書從百姓酒樓文化切入,逐步發現臺南府城庶民生活變遷的歷史軌跡,在小地方發現蘊藏的大歷史,充分展現作者細膩的觀察力與宏觀的思維。 ──吳建昇(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副教授) 100年是一個歷程,也是一個開始,期待未來醉仙閣在臺南市能夠真正名留青史,並廣為人知。 ──吳坤霖(醉仙閣patisserie店主)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黃李森黃李森彰化和美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及臺南文化史,現為鹿溪文史工作室田野訪談研究員。碩士論文《城市與酒樓:日治臺南醉仙閣經營實態之研究》獲臺南市文化局109年獎助臺南研究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吳坤霖 推薦序/陳文松 自序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回顧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四節、章節安排 第二章、從醉仙樓到醉仙閣 第一節、樓閣變遷:從醉仙樓到醉仙閣 一、醉仙樓 二、醉仙閣 第二節、高氏的經營與人際關係 一、堺精一 二、辛西淮 三、黃欣 第三節、日治時期臺南市酒樓的情況與競爭 一、臺南市著名本島人酒樓 二、酒樓的消費項目 第四節、小結 第三章、醉仙樓 閣裡的藝妲 第一節、醉仙樓與北妓 第二節、醉仙閣中的藝妲 一、小寶治 二、雪艷琴 三、錦霞 四、素珍 五、黃映雪 第三節、小結 第四章、城市中的公共空間與酒樓功能 第一節、何者的消費空間 第二節、文人筆下醉仙樓 閣的形象與意義 第三節、城市中的功能形成與轉變 第四節、小結 第五章、結論 徵引書目 附錄一、唐大漢戶籍資料 附錄二:高得戶籍資料 附錄三:醉仙閣原址的變遷與現貌

商品規格

書名 / 酒樓物語: 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
作者 / 黃李森
簡介 / 酒樓物語: 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醉仙閣,日治時期知名的本島人酒樓之一。本書從史料出發,並透過後人追憶,細細回顧醉仙閣的歷史軌跡,藉此訴說著日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12279
ISBN10 / 9869712274
EAN / 9789869712279
誠品26碼 / 2682001771004
頁數 / 32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1─醉仙閣patisserie店主吳坤霖

重新認識醉仙閣,也再一次地對自我追尋──我是誰──面對祖先前人事蹟的重新盤點,終將有一番體悟。一個原本對自己茫然的人生,毫無頭緒的三十歲,在看見兩本外公遺留下來的老照片後,冥冥之中改變了我的人生,也讓自己重新認識臺南這座城市。
起初對於醉仙閣相當陌生,從沒聽說這個名號,充滿好奇地想知道這是一間什麼樣的酒樓,位在哪裡,背後又有多少故事?但沒有學術相關訓練,也無文史研究背景,只能趁著周休假日,拜訪文史前輩、收集資料,四處探訪城市角落;上網爬梳城市紋理,逐一拼湊對醉仙閣的想像;直到最後決定開一間名為醉仙閣的甜點店。
自2015年開業以來,更承蒙各界鼎力相助,提供相關資料及過去第一、二代醉仙閣舊址位置,現時產權人甚至願意讓敝人入內參觀,使吾人得以重新回到八、九十年前,醉仙閣料理亭的經營空間;眼前景物看在心裡,感到特別澎湃激動。當DNA再次檢視曾經的空間比例,身體裡、血液,也更加地沸騰流轉。
當然,在這個時代,小資開店不見得賺得到錢,甚至會賠錢;但如果不做這件事,醉仙閣依然不會被看見,依然等於醉仙樓。失憶的家族史,曾經連結城市進入現代化過程,是家族的故事,也是城市文化記憶的一部份;因為乙未戰爭日人領臺,後來酒樓應時代需求逐漸成為社會頂端消費場所,繁盛自然地表露無遺,卻也因為戰爭逐步走向絕望。
今日每當談起酒樓文化,大概也很少人能說的清楚了。
2021年即是由先祖高得先生繼承醉仙閣第100周年,適逢此前,由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黃李森先生匯整資料纂寫專書出版,除特別感謝以外,特將此視為先祖高得繼承醉仙閣的100周年紀念。100年是一個歷程,也是一個開始,期待未來醉仙閣在臺南市能夠真正名留青史,並廣為人知。

推薦序2─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文松

本書作者黃李森是本系碩士班畢業生,從一入學,就是一個籃球運動健將,精力十足;他也是一個喝咖啡的老手,就學期間,總能讓咖啡香飛飄於研究室與系館走廊,讓比鄰而居的我,也因此有此口福品嚐他親手沖泡的咖啡;他還是個喜歡品嚐烈酒的品酒人,除了收藏一些白酒外,偶爾會奢侈一下,去臺南市區的知名酒吧品酒,可能因為如此,後來便將此嗜好化做碩士論文的研究課題。因此,這本書,不僅是他四處爬梳史料的結果,同時也是他適性而為,學以致用的傑作。
府城西門城牆一帶,不但是清代三郊發祥之地,也是日治時期聲色犬馬酒樓群集之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酒樓,就是本書作者所探究的醉仙閣。從第一代的醉仙樓、二代醉仙閣,到最後位於今日臺南市區「地王」勞力士鐘錶店所在的三代醉仙閣,本書作者抽絲剝繭將「三代」於不同時期、不同空間和不同經營者的更迭,藉此訴說著日治時期臺南酒樓發展的變遷,酒樓所扮演的角色、酒國藝妲的人生,並且專訪醉仙閣經營者後人,發掘新史料,終能重新演繹百年前的「酒樓物語」。
本書《酒樓物語: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所要連結的面向,相當多元,包括出入其中的仕紳文人,在旁陪酒助興的藝妲,桌上的佳餚,經營者的手腕,以及城市空間的變遷等。讀者可以單純將本書視為是風花雪月史,但亦可同時作為了解和認識百年前臺灣的社會、性別、飲食文化和家族,甚至其背後日本殖民政府所構築的政治與近代城市發展的歷史論述。
  李森能在畢業後改寫碩士論文,並以此獲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獎助的榮譽,順利將其研究成果出版問世,貢獻學界、分享大眾,本人忝為指導教授實在與有榮焉。而對其辛勤耕耘的成果能獲得外界肯定,本人除了向他大大恭喜之餘,也以此序為贈,期待他日後能在此基礎上,實現其人生追尋的

試閱文字

自序 : 本書自序
  身為研究生時的我,可說是一介酒精成癮者,時常流連於臺南的酒吧內,僅看到「酒」一字就能觸動我心弦,我也時常比喻自己就是現代的「上酒樓」,只是差在少了藝妲與臺灣菜。然而,這也是時下普遍對「酒樓」這兩字產生的誤解,容易將其概括進戰後酒家或是各式風月場所;因此探討這日治時期屬於上層階級消費的場所,說明其在當代的時代意義有著必要性。

試閱文字

內文 : 在這奇異的一天結束時,我和世外民到了醉仙閣。這裡是我們經常去的旗亭。我若還是像入社當時那樣熱情洋溢的新聞記者的話,一定會認為自己得到了一則有趣的新聞題材……,可是那時候的我,完全沒有提高自家報紙水準的想法,每天準時上下班都尚且辦不到,整天和老酒徒世外民醉醺醺的。
我們就在醉仙閣喝了起來。
世外民對於禿頭港的廢屋似乎打從心裏感到怪異。說來,那個故事的確是典型的支那式的傳說,廢屋、廢址等遺留著美女的靈魂。引自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臺北草根出版)頁),頁222。

故事大意為小說中的主人翁(即是佐藤春夫本人),與好友世外民到臺南安平的廢屋探險,卻撞見了靈異事件,夜晚返回臺南市區,在「醉仙閣」裡聊起早上的奇聞軼事。在此吸引了筆者好奇,這「醉仙閣」究竟有什麼獨特的吸引力?能夠使人在早上遇見了靈異事件,到了晚上卻夜不歸宿,跑到這個明顯是喝酒聊天的場所。
根據《臺南市商工案內》的記載,醉仙閣的營業類型為「料理店」。其他有關醉仙閣的記載,可以看到醉仙閣提供的服務不只喝酒,還有料理的提供、宴會的舉辦等。「醉仙閣」明顯是個可以聊天喝酒的地方,還能提供場地舉辦宴會,不過在這些描述裡頭,都將這個場所概括於「酒樓」的範圍中。
說起「酒樓」,筆者最初所想到的是二戰之後臺灣的酒家,那種充滿燈紅酒綠與陪酒女的特種行業。但「酒樓」在日治時代可是能夠負責接待日本皇室的宴會場所,供有藝妲陪酒說唱,並且因而衍生出「臺灣料理」一詞來代表本島人酒樓所提供的料理。
酒樓也可稱之為「旗亭」,因店家會在店外樹立旗幟來招攬客人而得名。臺灣史學者曾品滄探討「酒樓」這行業的性質,分析日治時期酒樓的演變與功能,如政權轉換下,酒樓成為舊時代仕紳的心靈慰藉空間,到了日治中期,新式思潮的傳入,促使公共空間的功能轉變。這樣看來,「酒樓」在日治時期為一公共空間,其中包含著宴會料理、飲酒、藝妲等特色,雖然這些特色並非每間酒樓都能概括,有些酒樓就出現因為料理優越而不藏藝妲,但這些特色卻能助於我們理解「醉仙閣」這間酒樓。
本書將主題聚焦於「醉仙閣」,為臺南市在日治時期知名的本島人酒樓之一,透過單一酒樓空間的內部空間,再擴及酒樓外部空間,有意從裡到外討論醉仙閣的時代意義。時間範圍的界定,從日治初期到大正、昭和年間,醉仙樓在日治初期開始營業,而醉仙閣到1939年結束營業,因此本書的時間段限將以1895年為起始,1939年為結束。
  醉仙閣為日治時期臺南市知名酒樓,在《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中留下諸多足跡,筆者在整理有關醉仙閣的資料時,聯繫到經營者的後代,取得經營者所留下之珍貴資料,因而能透過經營者的人際網絡,了解醉仙閣的經營實態。只是,即使醉仙閣資料尚存,建築物舊址仍舊在現今的臺南市,卻已非昔日的風華樣貌而被人遺忘,其中位於明治町舊址的建築物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然登錄理由中未見醉仙閣之描述,顯難讓民眾對於醉仙閣有深刻認識。建築的年久失修,再加上現代工法的破壞,恐有難以保存並失去其歷史性之虞。除此之外,資訊科技的發達,有不少關於醉仙閣的資料於網路上供民眾檢閱,然缺少系統性的整理,易使民眾對醉仙閣之歷史脈絡產生誤解,難使民眾對醉仙閣有完整的認知。有幸臺南市文化局協助本書出版,希望經由本書促進臺南研究之深化,落實推廣臺南文化之目的。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臺南醉仙閣的前世今生

醉仙閣,日治時期知名的本島人酒樓之一。本書從史料出發,並透過後人追憶,細細回顧醉仙閣的歷史軌跡,藉此訴說著日治時期臺南酒樓發展的變遷,酒樓所扮演的角色、酒國藝妲的人生,重新演繹百年前的「酒樓物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