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三國的正史, 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 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 自己掰出哪些情節? | 誠品線上

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三國的正史, 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 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 自己掰出哪些情節?

作者 拂羅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三國的正史, 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 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 自己掰出哪些情節?:◎諸葛亮、曹操、劉備,誰最值得佩服?可以作為你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諸葛亮、曹操、劉備,誰最值得佩服?可以作為你我的人生典範。◎英雄身邊的女人:貂蟬、祝融夫人、蔡文姬、孫尚香,哪位根本不存在?◎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刮骨療傷、桃園結義,這些故事哪個是真的?歷史上,人才代代有,但三國特別多,為什麼?因為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實在太有名,把歷時不過幾十年的一段區域政權交戰,寫成了全世界大名鼎鼎的英雄爭鋒傳奇。於是,大家把三國演義,當成了三國歷史。了解這段讓你(和歷代英雄豪傑)悠然神往的歷史,你該效法的,是小說人物還是歷史人物?這本小說的篇幅安排其實很戲劇性:前面花了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接著用71回半的空間,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卻只用了15回半就簡略交代,這麼大的落差下,羅貫中到底瞎掰了什麼?又遺漏了什麼?哪些人的歷史評價遭到冤枉?哪些人的表現被誇大?作者拂羅,是微博知名作家,擅長以簡潔輕快的文字,敘述有考據的歷史。這一回,她要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從資治通鑒、異同雜語、三國志、魏書、魏武軍策令、魏略、後漢書、晉書、華陽國志、三國志注等十多本正史考證蒐集,補足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江山代有才人出,曹魏特別多:曹操自己文武雙全,除了創業四元老之外,手中還有五良將、四軍師,以及25個兒子,最有名的就是曹丕與曹植,但人才這麼多,為何他就是取不了天下?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抗,史書上也各執一詞,《晉書》說:「亮宵遁,司馬追擊,破之」;《漢晉春秋》說:「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真相究竟如何?為何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說法?20歲佩服諸葛亮,60歲佩服劉備:有句話說:20歲佩服諸葛亮,40歲佩服曹操,60歲佩服劉備,為什麼?因為劉備48歲之前輸到四處逃。換成你,會堅持下去,一遍遍的躬身造訪人才嗎?歷史上,他雖然沒有跟關羽、張飛結拜,其人格魅力依舊吸引不少人。難怪羅貫中光是蜀漢這部分就寫了最多回,但遺漏、虛構、移花接木的也不少,以諸葛亮為例,草船借箭、空城計、三氣周瑜,其實都不關他的事。東吳猛獸園,江東多才俊:江東盛產什麼?猛虎。猛虎姓啥?姓孫。爸爸孫堅17歲隻身嚇退強盜、小兒子孫權19歲就接管江東、大兒子孫策更讓曹操發出「難與爭鋒也」的嘆息。周瑜、魯肅和孫堅,與其說是君臣,說是家人(或幫派)更貼切。張昭、程普、諸葛恪、陸抗、呂蒙、甘寧、陸遜都被羅貫中寫弱了。三國演義不只戰爭誇大,有些角色事蹟也是胡謅來的:赤壁之戰中,孔明根本沒上七星臺借東風,只在戰前提供謀略而已。合肥之戰讓孫權得到外號「孫十萬」,真的有十萬兵力嗎?灌水啦。原來,司馬懿和妻子張春華感情不好,期間甚至發生一場血案…關羽忍痛功力一流,演義中曾被華佗刮骨療傷,不過等等,華佗跑錯時代了吧?還有,曹操和張飛真的是親戚?提到歷史上東漢與西晉間最重要的三個政權:三國(魏、蜀、吳),多數人都會聯想到《三國演義》的橋段,不過在以劉備為正統的背景下,我們到底能相信《三國演義》嗎?哪些人的歷史評價遭冤枉?哪些人的表現被誇大?哪些人值得我們佩服卻被埋沒了?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和推薦「大豫言家-說書人柳豫」粉專版主/說書人柳豫《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普通人「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拂羅本名姜淶,漫娛圖書簽約作者,所作文章收錄在《宋朝好聲音》、《唐朝有嘻哈》等書中,文字簡潔輕快,行文考據中不失幽默逗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英雄豪傑最需要的年代第一章 三國主要人物,和三國演義主角不太一樣1. 人物關係2. 背景大綱第二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曹魏特別多1. 曹操文武全才,曹丕曹植建安風骨2. 曹操創業四夥伴,無一猛將3. 張遼、于禁比《三國演義》寫的還強4. 郭嘉荀彧料事如神,賈詡程昱摸透人性5. 阿瞞容不下的人才6. 比起他,曹操哪算漢奸7. 魏國八卦之一【吾弟怎麼偏偏是才子曹植?】8. 魏國八卦之二【曹操的腦子確實病得不輕】第三章 20歲佩服諸葛亮,60歲佩服劉備1. 為什麼你最該佩服劉玄德?2. 孔明的強項、姜維的優秀,《三國演義》沒寫3. 跳槽的智慧(與不智)4. 蜀漢五虎將?誰建這群組的?5. 蜀國八卦之一【演義,哪裡虛構?】6. 蜀國八卦之二【作為魏延和楊儀的和事佬,我的心很累】7. 蜀國八卦之三【孔明什麼時候能和我和好呢?】第四章 東吳猛獸園,江東多才俊1. 《三國演義》沒演的孫堅孫權2. 孫策、周瑜、魯肅是君臣,如至親3. 羅貫中沒寫的張昭、程普、諸葛恪、陸抗4. 呂蒙寫弱了、甘寧漂白了、陸遜戲分減5. 吳國八卦之一【求救!怎麼帶好一個死小孩?】6. 吳國八卦之二【羊祜觀察日記:陸抗羊祜亦敵亦友】第五章 三國頻大戰,智勇誰無雙1. 官渡之戰2. 赤壁之戰3. 樊城之戰4. 夷陵之戰5. 合肥之戰第六章 嫁給傳奇人物是什麼感覺?1. 孫尚香真的嫁給劉備?2. 什麼人,才配嫁給諸葛亮?3. 嫁給英雄要有心理準備--大喬小喬4. 司馬懿被老婆嚇到第七章 三國大哉問1. 關平和關羽的關係2. 這些奇女子真的存在嗎?3. 喵!曹操和張飛是親戚4. 你佩服小說人物還是歷史人物?附錄:大事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三國的正史, 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 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 自己掰出哪些情節?
作者 / 拂羅
簡介 / 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三國的正史, 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 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 自己掰出哪些情節?:◎諸葛亮、曹操、劉備,誰最值得佩服?可以作為你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20823
ISBN10 / 986972082X
EAN / 9789869720823
誠品26碼 / 2681744197003
頁數 / 38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三國,再戰千年

「大豫言家-說書人柳豫」粉專版主/說書人柳豫

每隔幾年,總有三國的戲劇或電影登上銀幕,看電視或滑手機看到廣告,往往少不了三國題材的遊戲,許多三國遊戲甚至在日本、歐美都有廣大粉絲,這段一千八百年前的歷史故事,為什麼有如此魅力?三國到底在紅什麼?
原因眾多,以說書人我的角度來看,那就是一句話──對英雄的嚮往。
劉備、曹操、孫權都是百年難得一遇的人物,而他們各自擁有忠心耿耿的猛將謀臣,看著這些武力和智力破表的傳說將才鬥智鬥力,讓人著迷不已;戰火連天的東漢末年,自然是一個悲劇的時代,但因為這些英雄豪傑互相激盪,也造就了一個浪漫的時代。
今日人們對於三國人物大都不陌生,不過說到真正的歷史卻所知甚少,其實,近代上千個與三國有關的戲劇、遊戲、漫畫、動畫等創作,所參照的劇本原型幾乎都不是史書,而是《三國演義》。
簡單解釋,史書《三國志》可視為一部「官方設定集」,而《三國演義》則是史上最成功的「二次創作」,替這些英雄人物添上鮮明的外貌與個性,演義確實推廣了三國故事,但創作太過成功,也造成許多讀者對史實產生誤解。
比如說,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演義中的劉備溫文儒雅、禮賢下士,打著皇叔的招牌行走江湖,仁義是他的旗幟,三秒落淚則是他的獨門絕活。
然而《三國志》曰:「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劉備不是什麼文人,也不是靠著王室背景創業,他更像一個具有號召力的流氓老大,真正靠的是人狠、夠義氣、兄弟多。劉備的江山不是哭出來的,而是和一票兄弟從無到有打拚出來的,比起血統,重情義才是劉備最大的魅力,因此多少英傑都心甘情願追隨他。
當然,這是說書人我眼中的劉備,我自承是蜀漢粉絲,不免有粉絲濾鏡;每個人看劉備,或許都會看到不同的模樣,正所謂「一個劉備,各自表述」,這點正是讀歷史有趣的地方。
翻閱史冊,人物和歷史有太多複雜的面向,若要統整資料並整理出一個脈絡,那可是大工程,而《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做的就是這件事,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訴說歷史,還原這些精彩的三國故事。另外,由於本書作者是女性,和一般男生切入事件的角度有所不同,像是「嫁給這些傳奇人物是什麼感覺」這一章,讀來特別有趣,讓人會心一笑。
讀三國再多次,每次仍有不同的心得,喜愛三國的觀眾,大概都明白這種感覺。無論你是劉備的信徒、曹操的仰慕者、江東絕代雙驕孫策和周瑜的粉絲,就算已經非常熟悉他們的故事了,但這些人物的魅力,從來不曾減退。
三國,還能再戰千年。

推薦序二
給我來一點天然的三國

《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普通人

因緣際會之下,我從2015年開始在網路上發表三國史文章,也承蒙讀者們不嫌棄,讓我不僅有機會出版自己的第一本實體書《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的三國史》,也有了一些受邀演講的機會,能夠站在臺上分享自己對於三國史的想法,收穫甚多。
在每次演講開始之前,我總喜歡向現場觀眾進行一項簡單的問卷調查:「請問各位起初是通過什麼樣的媒介接觸三國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從閱讀小說《三國演義》開始入門,其次則是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的電玩遊戲,也有一些人是從影視作品開始認識,然而從正史《三國志》開始著手的卻幾乎掛零。
得到這樣的結果毫不令我意外,若是有人在尚未接觸任何三國相關改編作品之前,能夠把「質直過之」的文言文《三國志》讀得津津有味,那此人必定天賦異稟,乃萬中選一的絕世奇才。
三國之所以能夠成為顯學,深受大眾喜愛且歷久不衰,小說《三國演義》絕對是當仁不讓的頭號功臣。其影響力之深遠,甚至反客為主,讓人們對三國人物的認知來源是《三國演義》遠遠大過於《三國志》。
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說起關羽的形象,不管是廟宇裡的神像,還是傳統戲曲中的裝扮,都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髯長二尺、身披綠袍、手提青龍偃月刀或《春秋左氏傳》、身騎赤兔馬。上述這些特徵,幾乎稱得上是關羽的標準配備了,對吧?
然而我們若將關羽的形象調整為《三國志》的正史版本,那將會完全不一樣──《三國志》並沒有對關羽的外表多加描述,僅提及關羽留有一束漂亮的大鬍子;偃月刀這樣的長兵器是宋朝才有的產物,且多用於儀仗和訓練,關羽不可能在三國時代拿著它奮勇殺敵;關羽嗜讀《春秋左氏傳》沒錯,但三國時代的紙張尚未普及,關羽就算要拿或許也只會拿竹簡,而不是同樣是宋朝才有的精美線裝書;赤兔馬是呂布專屬的坐騎,跟關羽一點關係也沒有。
抽掉了《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之後,歷史上的關羽形象便單調許多。假如關羽不小心穿越時空來到現代,我們大概只會覺得不過是個普通的大鬍子男人罷了。但這不是說真實的三國歷史枯燥乏味喔!歷史上的三國雖然少了些誇大的帥氣,卻非常踏實;沒有《三國演義》強調的善惡對立,但真實人性更顯光怪陸離;蜀漢的「復興漢室」目標固然高大上(按:中國網路流行語,指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曹魏與孫吳也有各自堅信的理念,大夥各擅勝場、百花齊放。
我自己試著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將真實的三國歷史轉化為精彩程度不輸《三國演義》的故事,拂羅老師所著的《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同樣也是抱持著這樣的理念,請讀者們務必親自感受純天然未加工的三國好滋味。

推薦序三
一個三國,各種解釋

「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研究中國歷史一直是我長年以來的興趣,其中三國又是我認為特別有趣的一段,它不像其他時期被無聊的封建禮教約束,既有古代志士的豪放,也有近代政治家的狡詐,堪稱封建時代難得一見的時期。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校內曾經流行過一種特殊文化,那就是模仿《三國演義》裡的行為,如果要交朋友,就必須仿照劉關張結義的劇情做些儀式;如果對誰不滿,就要仿照曹操對袁紹下戰帖的劇情,「複製」一份有模有樣的戰書;如果想要勸諫別人,就要像諸葛孔明那樣引用典故、滿口之乎者也。雖然回首往事,不免感到有些臉紅,但也能側面反應出三國歷史到底有多慷慨激昂、引人入勝,讓一整個學校的學生們甘願像孔子學習周禮一樣,卯盡全力學習。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學生的影響太深了,在華人文化圈裡,它是一部讓人瘋狂的神話,甚至被認為是中國史上最精彩的小說,直到近代教科書裡,也總會將《三國演義》的幾個重要段落加上去,好讓讀者了解這個英雄四起、群雄逐鹿、波瀾壯闊的時代。
不過,《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畢竟是一本著重文學而輕史實的小說,很多故事與正史並不相符。這種出於劇情隨意修改歷史的做法,使讀者對歷史產生了錯誤和虛假的理解,實在有礙於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本書即是在這個契機下應運而生。
我曾瘋迷過三國很長一段時間,那時經常與歷史社團的朋友們討論一些見解,但每當評價某些人物時,其他人總會跑出一些不同的觀點來反駁,有時候甚至會引發衝突。其實這是必然的,畢竟反駁的人中,有的是「演義派」,有的是「官方派」,有的是「考據派」,史學有太多角度了,要去公正嚴謹的還原一位真實人物,那幾乎難如登天;如果要討論一名將領,也很難篤定以哪一套標準來看待他。
要考據三國歷史,最困難的不是沒有書,相反的,三國的第一、二手史料相當豐富,但是那些書大都參雜了個人觀點,或是莫名其妙的增加一些幻想(如曹操被關羽的靈魂奪命);而少數客觀的著作雖然嚴謹,卻很迂腐;完整的歷史通論雖然詳細,卻厚得像磚;專業的史學論文雖然詳細,卻難以找到全貌。
正如作家陳茻所說:「羅貫中對三國的影響太大,要從他的影子裡走出來,格外費力費時。」本書做得最好的一點,在於平衡。作者拂羅大量使用歷史考據,卻不會讓人感到教科書式的死板,更以輕快的文筆,解釋歷史與《三國演義》的不同之處。
人們總只知道《三國演義》慷慨豪放,卻不知如果卸下層層修飾,它的本質其實更加勁爆,譬如從民間走進政壇的劉備,很多人都誤認他懦弱、徘迴又老實,事實正好相反,他是一位城府很深的政治家,每一步路都經過細密的政治打算才敢踏出;或是演義裡存在感較低的費禕,他狂放不拘,簡直就是無賴,卻能靠著一派輕鬆的風格,代表蜀國周旋於吳地當和事佬;又或是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別看他向關羽勸諫投降時溫文儒雅,其實在戰場上凶得很,吳國小孩一聽見他的名字,甚至會立刻嚇哭……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知道:在那些傳奇故事之後,這些人物的真面目到底是怎麼樣?他們又發生過什麼趣事?
希望各位讀者讀完這本書後,能更了解三國歷史的來龍去脈,並稍微得到一點收穫,這對作者來說,就是最大的讚美和成就了。
以古為鏡,鑑往知來,願讀者共勉之。

試閱文字

自序 : 三國背景手冊 文/麥貓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感慨:「教歷史多年,看過的會考試卷不少,有些學渣真『不知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問起三國,大致都不會太離譜。」
託《三國演義》的福,三國英雄們名動大街小巷。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趙子龍白衣救阿斗、諸葛亮妙算顯神機……數不清的傳奇被一代代人添磚加瓦、口耳相續,在說書人的驚堂木聲中,走進千萬人的心靈,造就了如璀璨星河般耀眼的英雄群像。但要是考究起真實的三國史,多半就困惑了──狀況如此紛亂,該從何說起?
要說英雄,得先知時勢。
劉備老愛吹噓自己那不太可靠的身世:中山靖王之後。中山靖王,姓劉名勝,父親是締造「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劉勝這輩子沒有什麼本事,倒有一樣能力特別優秀──生孩子,光兒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幾個。
劉備的老家涿(按:音同卓)郡,是當年中山國的地盤,自稱金枝玉葉,倒也不算誇大。不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到劉備出生的時候,漢朝的光榮歷史已經等著被推翻了。
東漢帝國有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和士族。
王朝末年,宦官、外戚輪流執政,朝政腐敗,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遂掀起黃巾起義。同時,外戚和宦官因皇位繼承人之爭而陷入內鬥,最後同歸於盡,中央權力像雪崩一般迅速瓦解。甘肅軍閥董卓趁勢帶三千兵馬進入首都洛陽,控制了朝政。
董卓在歷史上沒什麼好名聲,但也並非草包,論打仗可謂非常能打,天生一個將才胚子。要是生在西漢初,說不定能和衛青、霍去病、李陵這些人並駕齊驅;可惜投胎到東漢末世,反把自身連同東漢王朝一起送上了末路。
董卓放縱軍隊四處燒殺淫掠,把洛陽弄成了荒涼的死城。上至被廢的小皇帝、皇太后,下至俘虜兵,礙事的,便殺!不礙事的,若剛好碰上老董心情不好,照殺!而且毒殺、絞殺、斬殺、肢解……什麼花樣都有。
被虐慘的官員們咬牙聯合起來,各自招兵買馬,以袁紹為盟主創建了關東聯軍,湊了30萬軍隊對抗董卓。這一年是西元190年,也被稱為三國歷史的起點。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也是其中一員,另外還有孫堅(孫權之父)等人。眾人藉聯合之力,成功擊退董卓,迫使董卓一把火燒了宮室,拽著皇帝逃往長安。
可惜,反董聯軍沒堅持幾個月,就因內訌而失敗。不過,董卓的好日子並不長──在司徒王允的策動下,董卓的乾兒子呂布窩裡反,將他幹掉了。順帶一提,史上並沒有貂蟬這個人,她和董卓、呂布的狗血故事,也是後人編撰的。
董卓死後,董家被滿門抄斬,首級成排掛在郿塢(按:位於中國陝西省,因董卓廣聚珍寶於此,故又稱「萬歲塢」)城門口。當初董卓營建郿塢,足足存夠了30年份的糧食,他還拍起胸脯誇口道:「就算大業不成,只要守著這座城,也能安樂過一世。」誰知禍起蕭牆,最終死在信任的義子刀下。
空有一身勇力,卻不知權力越大、責任也越大;為了一己私欲,倒行逆施,身亡族滅,董卓至多只能算是個梟雄。
董卓一死,長江以北陷入混戰。手下兵卒過十萬的強者有袁紹、劉表、曹操等人,小軍閥就數不清了,比較出名的有呂布、袁術、孫堅、公孫瓚、陶謙、張魯……在曹操縱橫疆場,力圖統一北方的時候,劉備還在寄人籬下,部隊也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暫時無法搞出什麼大動靜。
西元191年,曹操平定了青州(今山東一帶)的黃巾軍,挑選出十萬精兵收為己用。有了這支部隊,再加上曹操擅長用人,武有曹家和夏侯家兩大子弟集團,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一幫謀士,短短幾年間,便打垮了呂布、張繡、袁術等一干對手。
西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至許昌(別稱許都)。這次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刀架在皇上脖子上的人,換成了曹操。
西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和最強對手袁紹在官渡決戰,依靠奇襲火攻,擊潰對方十萬大軍,留下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後,他又花了7年,消滅袁紹兩個兒子的殘餘勢力,並北伐遊牧民族烏桓,大致上統一了北方。
西元207年,四處奔逃的劉備找到了諸葛亮,三顧茅廬求來諸葛亮的《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分析了戰略局勢,讓四處輾轉的他找到了方向,堂堂正正打起「復興漢室」的大旗,占據了荊州、益州一帶。
西元208年,曹操將目光投向了長江以南。這一年,他率十多萬軍隊南下,號稱八十萬大軍,打算一舉統一中國。駐紮在樊城的劉備第一個倒楣,由於軍力懸殊,只好棄城逃走。曹操帶著五千精銳騎兵猛追,一天一夜趕了300里,一口氣追到長坂坡,逼得劉備連老婆、孩子都扔下,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十幾人縱馬逃走。
這是劉備一生最凶險的關頭,而在激戰中,張飛、趙雲也都各自留下了一生最光彩的瞬間──張飛獨斷長坂坡,趙雲單騎救阿斗。
這時,孫堅、孫策都已過世,孫家家主是年僅26歲的孫權。面對強敵,他選擇和劉備聯手,和曹操大軍在赤壁隔江對峙。數年未嘗敗績的曹操,犯下了和袁紹同樣的錯誤:輕敵,最終被一把大火擊潰。
赤壁之戰,孫劉勝曹操,曹、孫、劉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在那之後,劉備趁勢先後收復荊州(今湖北及湖南四川江西部分)、占領益州(今四川雲貴地區)和漢中(今陝西南部),終於擁有了一塊比較完整的地盤。
西元219年,劉備從曹操手裡奪下漢中,封漢中王,隨後派關羽北伐。關羽一路圍困住襄陽與樊城,卻遭有意與魏國示好的孫權背後捅刀,劉備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也因此被搶走。後來,關羽在撤退的路上遭人截殺,頭顱被送到許都,曹操下令厚葬。這時候曹老闆64歲,已經老了。
西元220年,曹操與世長辭,由兒子曹丕即位。
西元221年,曹丕迫使漢獻帝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史稱曹魏。西漢在這一天徹底滅亡。
年輕的新皇帝俯瞰金殿前的一切,這些是父親用畢生打下的江山,但他未曾想到,有一支姓「司馬」的狼族,已經悄悄的潛入朝廷。
同年,沉浸在悲痛中的劉備終於稱帝,以報仇為名揮師伐吳,卻沒料到張飛也在半路上被人殺害。
西元222年,陸遜擊敗蜀兵,蜀國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退回白帝城後,於西元223年病逝,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從此大小事皆由諸葛亮處理,他讓鄧芝出使吳國,恢復聯盟,又七擒孟獲、四出祁山,與司馬懿對峙,後於西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按:位於中國陝西省,唐代時建有諸葛亮廟,其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等遺蹟)。
蜀國後期,劉禪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於西元263年大開城門投降,即使著名軍事家姜維企圖復國,盡了蜀國最後一點氣數,終究被殺身亡。
而吳國那邊一直持續到西元229年,孫權才在武昌登基。他晚年性情多疑,治理昏庸,疑似精神分裂。
西元242年,孫權長子孫登死後,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按:次子孫慮卒於232年正月,享年20歲),四子孫霸則被立為魯王。不料這兩人不和,朝廷內因而分成太子黨和魯王黨。
西元250年,孫權廢掉孫和、賜死孫霸,這才平息爭鬥。
西元252年,孫權駕崩。當時的新帝孫亮(孫權七子)年僅10歲,權力在朝臣手中幾經爭搶,數年後落在了孫皓(孫和之子)手裡。然而孫皓昏庸殘忍,雖坐擁長江天險,仍不改國家苟延殘喘的事實。
魏國也不是那麼好過,朝廷權力逐漸被司馬氏掌控,一直到西元266年,最後一任皇帝曹奐被逼迫禪讓。司馬炎上位後,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西元280年5月,西晉名將王濬率師來到石頭城(吳國軍事要塞),孫皓反綁雙手出降,吳亡。後世劉禹錫有詩《西塞山懷古》云:「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三國滅亡,歸了晉朝,這一段南征北戰的精彩往事,也就此落幕。

東漢末年是個豪傑輩出的年代,這段歷史之所以精彩,就是因為它演盡了陰謀陽謀、兒女豪情。
曹操挾天子以占天時,孫權坐擁長江占有地利,劉備盡得人心而占人和,若要在三者中論出個最強,其實論不出來,因為他們各有勝負──曹操贏了官渡,輸了赤壁;劉備忍辱負重,暮年稱帝;孫權早期廉政,後期昏庸。是非榮辱,皆是豪傑。
對於晉朝人來講,三國已是歷史,正如對於現代的我們一樣,風沙掠過,只剩一首首壯烈的悲歌與詩句。
華夏向來不缺英雄,轉眼千年,又換了人間。

試閱文字

內文 : 跳槽是一件風險與利益並存的事,在現代職場中,成敗都屢見不鮮。在古代,跳槽也成了常態,各路豪傑為了找個好老闆而操碎了心,郭嘉從袁紹集團成功跳槽到曹操集團,得到重用;姜維從曹魏集團跳槽到蜀漢集團,得到上司諸葛亮器重,同樣挖掘出了自身的潛力。
那麼跳槽是不是註定會成功呢?不一定。讓我們來看看以下跳槽者的心路歷程。

姓名:徐庶
職位:名士
愛好:洗白
技能:【推薦臥龍】徐庶在場,遇到諸葛亮機率增加。
提示:後期出場戲分比較少。
他人印象──諸葛亮:「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
個性簽名──「別了,蜀漢集團……。」

徐庶,字元直,出身寒門,早年名叫徐福。為何要改名?這得從年少無知的歲月說起……西元189年某一天,官吏把一個臉上抹白灰、披頭散髮的傢伙綁在柱子上,揚言要現場直播肢解。圍觀的群眾一看,發現原來是徐福要替別人報仇,因此犯了罪。
官吏問他:「你叫啥名啊?」見徐福只是沉默,官吏索性敲著鼓問在場的民眾:「哎,有沒有認識這傢伙的啊?站出來!」不過沒人敢承認自己認識他。
後來徐福的餘黨把他救了出來,死裡逃生的徐福決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於是改了個名叫徐庶,求學去了。雖然同學們都知道這傢伙以前是個不良青年,對他敬而遠之,不過徐庶還是每天早到晚退,連打掃教室都一手包辦,經過悉心學習,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知識青年,不但成功洗白,還順利得到一個好朋友石韜。
轉眼天下大亂,徐庶為躲避戰亂來到荊州,認識了諸葛亮。此時的諸葛亮還在躬耕,徐庶就已經拿著求職信四處找工作了。徐庶把目光放在劉備的小集團上──劉備這個人重義氣,很對他的胃口。果然,劉老闆也對他的到來激動萬分,二話不說就簽下他:「組織需要你啊!」
徐庶有什麼貢獻呢?這個……還真不好說,因為不久之後他就跳槽了,真要說貢獻的話,就是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三國志》並沒有對徐庶的單獨記載,其身影大都出現在《諸葛亮傳》與《魏略》中,演義則記載他臨走前推薦了老朋友諸葛亮,但其實作者稍微挪動了一下時間軸,實際上推薦諸葛亮的時候,徐庶尚未跳槽。
後來故事和演義大致相同,兩個老朋友在同一個老闆手下做事。好景不常,1年後劉琮投降曹操,劉備便趕緊領著他們跑路,跑到一半,徐庶聽到這麼一個消息:「元直你娘的……」
「你幹麼罵我?」
「不是,元直你娘的人身安全不保啊!你娘被曹操抓住了!」
徐庶聞言大驚失色,為了母親的安全,揮淚告別劉備,萬般無奈的走向曹操大營:「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後來的事,在史書中幾乎不見記載。演義中的徐庶發誓不為曹操獻計,徐庶老母也自殺而死,為這一幕無奈的跳槽添加了幾分悲劇氣氛,更衍生出「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
史書並沒有對徐庶母親的正面記載,自殺是作者為了烘托氣氛加入的,但徐庶的才華的確埋沒在了龐大的曹氏集團裡。徐庶最後只在曹操手下做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如果要比喻,劉備集團就像湖河,曹操集團則是江海,高手如雲,很容易埋沒一個人的才華。
諸葛亮北伐時,聽說老友徐庶和石韜的消息,得知他們倆居然只做了小官,不禁感慨:「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難道是魏國那邊人才太多了嗎?為何不重用這兩人呢?
「不見用」這寥寥三個字,足以讓我們窺見徐庶的餘生多麼寂寞,幾年後,他便因病而亡。徐庶的跳槽實屬無奈,自然也不能算是成功,反而給這卷歷史多添了一筆悲涼氣氛,至於徐庶真正的才華如何,我們終究無從知曉。

姓名:法正
職位:蜀漢尚書令
愛好:打擊報復、出謀劃策
技能:【擋箭】承受一次對主公的攻擊。
   【記仇】受到敵方攻擊,可反擊三次。
提示:此人睚眥必報,千萬不要惹火他啊!
他人印象──曹操:「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個性簽名──「走吧主公,臣隨你出征。」

除了被迫跳槽,還有主動跳槽的人。例如劉璋手下有個跳槽二人組──法正和張松,他們都想當劉備的員工,下場卻截然不同。
法正,字孝直,出身名士,早期因為饑荒投奔劉璋,不過職場環境不好、老闆不會用人,讓法正十分苦惱,覺得在這裡施展不出自己的才華:劉璋手下有個人叫張松,其貌不揚,但才華橫溢,也常常「爆怨」劉璋不是個好老闆,覺得非跳槽不可。兩人自然而然的站在同一陣線,經常共同感慨時運不濟,但此時也沒有辦法,只能繼續熬下去,等待時機。
他們是如何決定跳槽到劉備那邊的呢?這得從張松出使曹操講起。曹操嫌棄張松的長相,張松為此很不開心,回來勸劉璋斷絕和曹操的往來,轉而和劉備打好關係。劉璋起初有點猶豫,但見赤壁之戰後劉備實力擴大,終於做了決定:「你們誰能去劉備那邊做個牽線的使者?」
張松指法正:「他去。」
法正一開始推辭:「不不不,我哪會當牽線的。」
張松推法正:「唉呀,你就去嘛,我知道你最厲害了。」
沒辦法,法正只好跑到劉備這邊來,受到了劉備熱情的招待,拉著他的手享用好酒好菜。法正頓時恍然大悟,劉備才是個懂用人才的人啊!他和劉備看對了眼,至於幫劉璋牽線的事呢?管他的。
法正回去之後拉來張松:「哎,咱們跳槽去劉備那吧!」
「好哇好哇!」
西元211年,劉璋得知曹操要討伐張魯,生怕曹操得了漢中之後跑來吞併益州。張松趁機勸他迎劉備入蜀,讓劉備去討伐張魯。
劉璋也沒多想的答應了,拍拍法正的肩膀:「這次還是你去出使吧!」
法正立刻跑去投靠新老闆,表明劉璋是個無能之輩,不值得自己輔佐,張松已經準備好做內應,奪益州可謂易如反掌。劉備一聽,好事啊,便假裝答應打張魯,領兵往蜀中而來。
劉璋遲遲沒反應過來,還將劉備當作貴客。後來劉備假意從益州撤離,張松誤以為真,寫了封信過去:「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這封信被他哥哥張肅發現了,怕連累自己,於是告發給劉璋。劉璋恍然大悟,趕緊殺了張松,斷絕和劉備的友好往來,可這時候已經沒有用了,劉備已經進入他的地盤,直往成都過來。
中間發生過一段插曲,除了能看出法正的智慧,還能看出法正的思想性格:現實主義者,且趨於無情。當時有個叫鄭度的人向劉璋建議,採用「堅壁清野」的方法來對抗劉備。什麼意思呢?就是加強防禦,把郊野的居民和糧食全都轉移,讓敵人攻不下地盤,又奪不來東西,活活困死。
這個辦法確實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劉備表示很擔憂,了解原老闆的法正卻站出來:「安啦,劉璋他雖然沒什麼大才能,但唯一的優點就是愛民,肯定不會用這個損民的方法來對付咱們。」法正的話沒錯,劉璋果然因為考慮到百姓,沒用這個辦法,還免了出主意的鄭度之官職。後來,劉備順利獲得益州,法正也轉移陣營成功!
在性格方面,法正其實和毒士賈詡有點相似。《三國志》記載:「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別人請他吃頓飯的恩惠,他銘記於心,別人跟他起了小爭執,都被他打擊報復。法正的這個性格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甚至有人跑去向諸葛亮告狀,但諸葛亮最後以法正功高為由,輕描淡寫的處理這件事,實際上是知道法正為劉備的寵臣,所以不多加過問。
在軍事謀略方面,法正的貢獻是獻計奪漢中、用奇謀斬了夏侯淵。
西元217年,在法正的建議下,劉備進軍漢中。當時駐守漢中的是夏侯淵和張郃,兩年後,劉備與南邊夏侯淵大軍對峙,張郃則在東邊。此時法正獻上一條計策,要劉備猛攻張郃,張郃抵擋得很勉強,連忙向夏侯淵請求支援。
夏侯淵分撥出一半的兵去支援張郃,沒想到正中法正下懷,劉備立刻派兵偷襲,燒了作為防禦的武器鹿角,引夏侯淵出來親自救火。法正看準最佳時機,讓劉備趁機發動奇襲,於是劉備派老將黃忠率兵而去,斬了夏侯淵。漢中局勢被逆轉後,曹操雖兵多,卻耐不住劉備耗著不出戰,只好撤出漢中,從此劉備占領了漢中,不久後自立為漢中王。
法正和諸葛亮,是劉備的左右手,諸葛亮善鎮守內部、治理內政,法正則善隨軍出征、出謀劃策,作為經常跟自己奔波作戰的好員工,劉備十分信賴法正。
作為謀士,法正有種恐怖的決斷力,每一個行動都十分精準。有次和曹軍打仗,局勢很不利,隨時要失敗,大家都勸劉備趕緊撤兵。
劉備大怒:「我就是不撤!」眾人皆不敢出聲。
法正當時也在前線,他二話不說,直接冒著箭雨擋在劉備身前。
劉備大驚失色:「孝直你做什麼!快閃開啊!」
法正神色鎮定:「您都敢冒著箭雨飛石,何況我?」
劉備:「行行行,孝直,我跟你一起撤軍行了吧!」
眾人:「哇……。」
打倒原老闆、跳槽新老闆,法正的跳槽行動,讓後世許多人不齒,但劉璋對他來說,是一個窄窄的魚缸,無法讓鯤這麼大的魚舒展暢游;劉備這裡對他而言,恰恰就是能讓他一展風姿的天地。
法正去世得很早,西元220年便與世長辭,享年45歲。劉備一連哭了很多天。
法正死後2年,劉備不聽諫言,大舉伐吳慘敗,諸葛亮對此嘆息:「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如果法正還在,一定能勸住主上;就算沒勸住,但只要法正隨軍同去,必定不會如此慘敗啊。法正就是這樣的地位。
鯤鵬豈能困於缸中?幸好,鯤鵬終被天地擁入懷抱之中。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作者拂羅要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
從資治通鑒、異同雜語、三國志、魏書、魏武軍策令、魏略、後漢書、晉書、
華陽國志、三國志注……等十多本正史考證蒐集,補足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