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知道: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 成為你人生最高峰。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 都怎麼成長? | 誠品線上

大學不知道: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 成為你人生最高峰。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 都怎麼成長?

作者 郭小玲 (Elaine)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大學不知道: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 成為你人生最高峰。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 都怎麼成長?:軟體產品經理&職場內容創作者/小人物職場已成為上班一族ㄉ圖文插畫家/少女阿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個沒有人教過我呀!」有人教才會?這種大學生思維,是職場毒藥。 ◎去大公司找安穩,還是去小公司鍛鍊?世上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如果學習有捷徑,這條路一定叫模仿。問題是,你該模仿誰? ◎興趣能否當飯吃?當然可以,但取決於你對這個興趣有多喜歡。 作者郭小玲(Elaine),大學主修醫學,輔修法律。 畢業後待過國營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新創企業,還成立自己的寫作工作室。 戲稱自己是不去當醫生也不去當律師的作家。 她認為,人生有10,000種的發展可能,讀大學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如果你在畢業後不學習不成長,那麼, 大學放榜那一天,就是你人生最高峰,然後會一路往下溜滑梯。 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 作者結合自己過往10年成長,50+大咖專訪,以及上百位年輕人的諮詢, 總結出一套可複製的成長經驗。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 美國著名網飛(Netflix)公司的第一條文化準則是:我們只招成年人。 這裡的成年不是身分證上的年齡,而是從學生思維轉為成人思維。 所以上班第一天,丟掉以下三件事: 1. 被動:職場不是學校,沒有人有義務告訴你工作內容,你得主動問。 2. 把社會當考場:這裡不是你分數高就比別人優秀的世界,能力才是。 3. 第三件該丟的是什麼?(詳見第二章) ◎你關注的人,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職場不是你交朋友的好地方,但職場交朋友很重要,因為 他們就是你個人品牌的櫥窗、你行走的名片。 要如何結交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當你特別想和一個人成為好友,記得主動製造與對方見三次面的機會。 怎麼管理你的通訊錄? 試試5+50+100=155的黃金朋友圈理論。 ◎你的人生,借助成長工具了嗎? 成長可以複製?可以,不僅有跡可循,還有工具可用。 康乃爾筆記法、費曼學習法、九宮格讀書法……讓你得到的機會比別人多。 學會三隻青蛙工作法,所有設定的目標都能實現。 怎樣避免犯同樣的錯?進步=錯誤+反思, 願意復盤(反省過程)的人,才會翻盤。 事情太多記不住怎麼辦?萬事萬物皆可列清單, 沒有什麼事是一張清單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張。 那些學校沒教,老師沒講,大學不知道的事,你得現在就開始學。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軟體產品經理&職場內容創作者/小人物職場 已成為上班一族ㄉ圖文插畫家/少女阿妙 啟夢教育創辦人/許匡毅 蔡森數位創意創辦人、自媒體經營者/晚期WanChi TYCIA臺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發起人/何則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郭小玲(Elaine)筆名胃竇,喜馬拉雅前資深撰稿人,十點讀書簽約作者,橫跨醫學、法律、新聞、網路等多個領域。曾採訪過余秋雨、中國指揮家曹鵬、《奇葩說》辯手熊浩等大咖,文章見於《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十點讀書、喜馬拉雅等平臺,全網閱讀量破億。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語 自序 大學不知道,現在開始也不晚 第一章 這些事,大學課堂不會教 01 二十至三十歲,別過「無比正確的人生」 02 遇上喜歡的事,就不要退而求其次 03 一「考」定終生?那是賭博,不是人生 04 興趣能否當飯吃?取決於你有多喜歡 05 世上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第二章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 01上班第一天,請丟掉你的學生思維 02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 03想越過高牆?先把你的背包扔過牆 04你的層次思維,決定了你的人生 05比努力重要一千倍的,是複利思維 第三章 畢業後,才是學習的開始 01 T字形學習法,你就是搶手的稀缺人才 02 我這樣準備,三個月就通過司法考試 03 知識不等於能力,你得學會肌肉能力訓練法 04 方法不對,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05 如果學習有捷徑,這條路一定叫模仿 第四章 你關注的人,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01 如何結交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02 你的朋友圈,就是你行走的名片 03想讓別人信任你,麥肯錫公式能幫你 04 人際關係斷捨離,劃出155黃金朋友圈 05 想遇見貴人,先成為別人的貴人 第五章 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 01 所謂的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02 沒錢、沒背景、沒資源,如何彎道超車 03 談錢,不現實;有錢,才養得起夢想 04 與誰結婚,是你這輩子風險最大的投資 05 人生邏輯要大於職業邏輯 第六章 你的人生,借助成長工具了嗎? 01 大腦不是用來死背,是用來思考 02 讀書能讓你選擇生活,而不是被迫謀生 03 三隻青蛙工作法,所有目標都能實現 04 你的復盤能力有多強,成長空間就有多大 05萬事萬物皆可列清單 後記 別抱怨讀書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大學不知道: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 成為你人生最高峰。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 都怎麼成長?
作者 / 郭小玲 (Elaine)
簡介 / 大學不知道: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 成為你人生最高峰。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 都怎麼成長?:軟體產品經理&職場內容創作者/小人物職場已成為上班一族ㄉ圖文插畫家/少女阿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182017
ISBN10 / 6267182010
EAN / 9786267182017
誠品26碼 / 2682269343005
頁數 / 3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
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

試閱文字

導讀 : 大學不知道,現在開始也不晚

感謝你打開這本書,在正式閱讀之前,我想先問你幾個問題:

你今年幾歲呢?
你想像過自己到30歲,會是什麼樣的畫面嗎?
事業蒸蒸日上?結婚了?有孩子?
你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了嗎?
你不用著急回答我,你只需要問清楚你自己,問清楚你的內心。

我和大部分人一樣,在人生前25年的成長,都是抱著一種隨波逐流的態度,沒有計畫的蒙頭亂撞,撞上什麼就是什麼,即便取得一些小成績,也經常依賴外部的運氣和機會。直到25歲那年,我選擇「滬漂」(按:離家到上海),第一次對自己下狠手,刻意成長,收穫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為此,我將這10年的成長,劃分為三個重要階段:

 探索期:大學五年(2011年至2016年)
在大學那五年,是我增長學識、拓寬視野最重要的時期。
2011年,農村出身的我,考上了省會城市的一所醫學院校,第一次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求學。大學期間,我主修醫學和法律雙主修,每天幾乎把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泡在圖書館,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雜誌,充實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因為對文字感興趣,機緣巧合成為《中國青年報》的實習記者,有機會去全國各地做採訪,結識了五湖四海優秀的朋友,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你對人生的勇氣,在於你行走的範圍。至今,我仍然感謝大學期間沒有受限於所學的專業,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去拓寬眼界和格局。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他所能看到的世界。當你的視野被打開,才會發現原來生命可以擁有那麼多種可能。
成長的開端,也就是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種可能。

 迷茫期:畢業兩年(2016年7月至2018年)
畢業那兩年,是我人生至暗的迷茫時期。和大部分剛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一樣,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誤打誤撞進入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但在進入該企業兩個月後,我就知道那種一眼似可望到盡頭的日子,實在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於是,我開始走上一條新的道路——考研究所。
但接連兩次失利,一度磨滅了我對人生所有的信心。如同作家劉同所說的:「正在經歷的孤獨,我們稱為迷茫。經過的那些孤獨,我們稱為成長。」
二十幾歲,我們充滿對事業、方向、夢想的迷茫。但迷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停滯不前,不願意去尋找答案。

 逆襲期:滬漂三年(2018年至2021年)
2018年,在接連經歷國營企業「裸辭」、考研究所失利後,我獨自踏上滬漂尋找答案之路。而接下來的三年,也是我成長最快的時期,幾乎每一年都實現了階段性的進步。
這三年裡,我閱讀超過1,000本的書籍,購買超過100個知識付費產品,和超過200位菁英進行過深度交流,讓自己快速蛻變。這才有了一點點小成績,逐漸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專訪過作家余秋雨、中國一級指揮家曹鵬、《奇葩說》辯手熊浩等各行業大咖,文章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平臺轉載,寫出了上百篇超過十萬次閱讀量的爆款文,全網積累了十萬多位粉絲,受出版社邀約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以至於當初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同學再見面時,都笑稱:「士別三年,妳的成長簡直天翻地覆,我們都只有膜拜的份。」
自從去北上廣(按:北京、上海、廣州),有機會接觸許多專家名人,我開始重新思考人生,才恍然覺得當初的想法有多狹窄。
20歲以後,格局的大小,視野的寬窄,才是人生的決定要素。你可以不讀書、不冒險、不寫作、不外出、不折騰,但是人生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本可以。
對於「90後」、「00後」(按:分別指1990年和2000年出生的人)來說,如果你不在二十幾歲時逼自己一把,刻意成長,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有多優秀,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刻意成長,才能逆風翻盤
在寫本書之前,我曾發起過「天使讀者」(按:在創作平臺以訂閱的方式贊助支持自己喜歡的創作者的人)訪談,以及做過一個「百人助夢」計畫(免費幫助100人做成長諮詢)。據不完全統計,我和上百位20歲至30歲的年輕人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在成長過程中,至少40%的人在迷茫期,50%的人在自我懷疑期,10%的人在無計畫期。

 迷茫期:沒有目標,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沒有動力。
 自我懷疑期:覺得自己能力不行,想提升自己但不知道從何做起。
 無計畫期:有明確的目標,但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去做。

不管你中了以上哪一點,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不少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看不清目標,沒有方向、沒有方法。那麼,如何破解這些成長的瓶頸點,在30歲之前,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答案只有四個字:刻意成長。
什麼是刻意成長呢?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一株小樹苗想要長成參天大樹,必然離不開園丁在其生長過程中的修剪加工。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需要你在關鍵時刻逆著人性,丟掉暫時的安全感,去學習和掌握核心知識,才能收穫一個不算太差的人生。大致可以總結為三步:首先,你要覺察到自我的不足、待提升之處。其次,你要走出舒適圈,找到可以解決不足之處的正確知識,不管是求教於人還是書本。最後,透過刻意練習,實現刻意成長。
就像我剛進入職場那段時間,當意識到朝九晚五的工作並不是我想要的理想生活。我選擇帶著極大的恐懼,去嘗試人生新的可能性。雖然我經歷了兩次考研究所失敗,後來又義無反顧的滬漂,反而讓我找到成長的正確道路。再經過三年的刻意成長,讓我現在擁有了足夠的底氣和能力,去迎接生活帶給我的任何挑戰。
千萬不要小看刻意成長,見過很多人,經歷過很多事情,你就會發現,20歲至30歲,從時間維度上看只有10年;但從人生發展的角度看,其實是你的「一生」,因為它基本上決定了你所選擇事業的方向,未來經濟的基礎,以及遇到美好婚姻的機率,絲毫經不起一點浪費。

成長模型,讓成功有跡可循
在即將步入三十而立的年齡,重新回顧這10年的成長,我深知,成年人的世界裡,哪有那麼多逆襲,有的不過是有備而來、不甘平庸、敢闖敢拚的一腔孤勇而已。
事實上,我一直不太理解的是,我們學數學有課本的指南,學物理有老師的指導,可在人生這麼重要的事情上,卻缺少了關於成長的教育和指導。
我們在讀書的十幾年中,非常熟悉學校的環境和應對方法,知道如何學習才能提高成績,知道如何考試才能通關升級。可一旦走出「象牙塔」,就很少有人能給予指引,只能自己摸索前進,至於最後會探索出什麼樣的道路難以預測。
成長可以複製嗎?答案是,成長,向來都是有跡可循的。因為我們今天所獲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與其獨自摸索著蹣跚前行,不如借助過來人的經驗和智慧,照亮自己前進的路。
為此,我結合自己過往10年的成長,做過的五十多位大咖專訪,以及上百位年輕人
的諮詢,總結出一個成長公式:

刻意成長模型=選擇X能力X槓桿

在成長模型中,第一個重要因素,叫做選擇。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作者 J.K.羅琳(J. K. Rowling)說:「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選擇決定命運,那麼是什麼決定了選擇?支撐每一次選擇的背後,是你對自我認知和對社會的認知。
30歲之前,你第一要緊的事就是,透過認識自己,找到核心優勢。透過對社會認知的積累,找到行業機會,成為抓住時代紅利的幸運兒。
如果說選擇決定你的上限,那麼決定你能走多遠,就是你的個人能力。在刻意成長模型裡,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能力。所有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在選擇之後全力以赴,用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讓自己的選擇變成最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槓桿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以借用工具,讓你的成長加速;同時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你必須借助一個神奇的東西——人際槓桿,將影響力複製放大。
因此,全書按照人生成長模式,分為六章,每一章都提供了具體的思維模式和方法論,能夠幫助你邁出改變的步伐,突破你當前可能的或大或小的人生困境,去改寫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 第一章:從我的個人故事出發,分享如何認知自我,找到定位。
 第二章:我將和你一起去探索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它不在於知識含量,也不在於經驗,而在於思維能力。
 第三章:我將拆解高效的學習方法,幫你打通正確的學習路徑。
 第四章:我將和你一起拆解複雜的社交關係,分享如何透過個人品牌吸引優質人際關係。
 第五章:我將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告訴你,想要過好人生需要升級哪些認知。
 第六章:我將和你分享提高效率的輔助方法,以及直接上手的高效工具,讓你能夠掌控人生。

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場牌局。每個人抽到的牌都不一樣,但這已成為既定的事實,不重要了。我們要做的,不是看到自己抽到的牌比別人差,就直接棄牌出局。而是要想辦法盡最大努力打好自己手裡的牌,在現有的基礎上,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的活著,善良、勇敢、優秀,盡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讓自己和所愛的人過得更好。
村上春樹說:「當暴風雨過去,你不會記得自己是如何度過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是否真正結束了,但你已不再是當初走進暴風雨的那個人。」這就是暴風雨的意義。當你在二十幾歲時,就走過一段很難、很長的路,獨自穿越暴風雨。那麼恭喜你,30歲後的人生,絢麗的彩虹會出現在天邊,陽光會穿越雲層普照大地,一切都會因為你而溫暖明亮起來。
無論世界如何,我們都要向著陽光生長,一步步成長為那個更堅強、更優秀、更耀眼的人,去照亮這個世界。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成功的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樣貌,每個人都想掌握人生,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但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會發現你也不太懂你自己,只有透過不斷嘗試、學習失敗、思維成長、改變自己,才會發現成功的美好其實來自於過程中的曲折,而不是任人擺布的一帆風順,當相信自己有掌握自己人生的能力時,便會知道自己的未來有無限可能。

軟體產品經理&職場內容創作者/小人物職場

出社會幾年、正值26歲的我,還在拿捏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儘管迷茫,但也許再一眨眼30歲就要到來,《大學不知道》告訴了我們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觀,多逼自己一點、為自己所做的「關鍵選擇」投注努力。讓我們一起邁出堅定的步伐,邁向未來吧!

已成為上班一族ㄉ圖文插畫家/少女阿妙

我是啟夢創辦人,主要在協助高中生探索大學科系,解決迷惘的問題。這本書我誠摯推薦30歲以下的年輕人閱讀,包含剛進職場、大學生與高中生。
作者有兩句話讓我特別有感——「人生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本可以。」、「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在我的觀察下,許多年輕人常遇到一個狀況:我想變更好,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本書提供許多超實用觀念與作法,讓我有一種如果我在高中時就能有這樣的思維該有多好的感觸!誠摯推薦你稍微翻一下書的內容,你就可以慢慢感受不一樣的自己。

啟夢教育創辦人/許匡毅

30歲的自我,是經歷社會訓練後,由底氣、原則塑造而成的雛形階段。作者運用邏輯圖表與易懂文字,將親身經歷的階段課題轉換成方法模組的內容,引導讀者建構成長型思維。
推薦給30歲以前,或行走於自我旅程上的你,這本書將成為獲取靈感的最佳旅伴。一起在接下來,開始活成自己最理想的模樣吧!

蔡森創意創辦人、自媒體經營者/晚期WanChi

試閱文字

內文 : 上班第一天,請丟掉你的學生思維

最近,辦公室裡來了幾個新人,都是青春稚嫩的臉龐,名校高學歷的背景。一天,我偶然間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我明明才剛來,都沒人帶我,怎麼做?」、「今天被罵了,真想不幹了!」、「我太不喜歡○○主管,一點都不平易近人」……。
我沉默了許久,想起了當年初入職場心酸的日子。
畢業後,我在國營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新創公司都待過,也帶過一些畢業生,發現很多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即便在學校表現得很優秀,一旦走向職場就會表現得很無助,甚至不知所措。
我們讀書所處的學校環境,只是社會的演練場,並不是真實的社會。成年人的長大,都是從走出象牙塔後開始的。只有遭受過社會的「毒打」,才會意識到初出茅廬時的學生思維有多幼稚。

職場不是學校,沒有人有義務主動教你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總結就一句話:好好學習,考試考個好成績,考上好大學就什麼都有了。
它代表一種理想化的問題思考方式:只要自己考取很高的文憑,拿了許多證書,等我去求職時,就會更有競爭力,獲得更好的待遇。看起來是沒錯,但是走入社會,你就會發現現實不是這樣的,它是各種複雜因素的組合,充斥著人性和利益的糾葛。
當然,我也不例外,也犯過類似的錯誤,直到栽跟頭才認清成年人的真相。 我根據自身的經驗及訪談、見過的案例,總結了以下三種常見的學生思維:

 習慣性的被動
在職場上,經常會聽到新人說:「這個沒有人教過我呀!」學生時代,大部分人都不需要太多自我驅動力,被動的按照老師教的課程進行學習、被動的接受著父母的安排,已經形成被動接受資訊的習慣。
可是走入社會,到了工作崗位,很多人還是會沿襲學生思維,希望在職場當中,有一個像老師一樣的人,給他們安排工作,處處帶著他們。如果沒有明確的工作安排,他們從來不會主動去找事情做。
我在進入職場初期時,也同樣有過這種學生思維。在工作上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從來不會思考在職場要主動做什麼,也不想主動去認識周圍的同事,處於一種極度被動的狀態,每次都需要上級明確告訴我需要做什麼,才會動手。
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社會上,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畢竟職場不是學校,你與工作之間的關係是契約式的,沒有人有義務主動教你,也沒有人有義務天天告訴你工作內容,做得來就做,做不來就換人。你必須要學會主動出擊、主動請教別人、主動提高能力,才能從學生思維過渡到成年人思維。

 把社會當成考場
從小我們的父母都會說:「只有好好學習,長大才有出息」。於是,在學生時代,我們大部分人的奮鬥邏輯非常簡單,就是努力考試或考證照,初中通過會考考上理想高中,高中又通過學測考上大學,大學期間又不停的在考各種證書。而且越是優等生,越容易陷入這種「把社會當考場」的學生思維。
這已經是大部分年輕人根深蒂固的信念,我當初在畢業後,面對體制內不想要的人生,第一想法就是考研究所,也是這個原因。直到滬漂以後,真正進入成年人的世界,我才發現,社會不是考場,這已經不是你分數高,就比別人優秀的世界。
社會拚的不僅是知識和努力,出身背景、人際關係資源、綜合能力甚至運氣,哪一個不比考試更重要,更可能改變你的命運?

 過於玻璃心
現在經常有人說看過我的故事,覺得我是一個內在自洽,很有能量的人,問我是如何做到看似柔弱,內心強大的?
其實,我並不是天生內心強大的人,剛踏入社會初期,也存在過嚴重的「玻璃心」,可能就只是同事吃飯沒找我,我就腦補出一部劇。工作上被上級說了幾句,我回去就會忍不住跟室友抱怨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我需要躲起來,花兩、三天的時間才能排遣。
直到離鄉背井,一個人到上海打拚之後,我慢慢戒掉玻璃心,一個人搬家、一個人換工作,對家裡永遠是報喜不報憂;對別人的不理解,也只是一笑而過; 遇到問題的第一想法就是,我要如何迅速的解決它。
那些年,誰沒砸碎過幾次玻璃心。但碎掉的玻璃心,用鋼筋水泥一點點重鑄之後,就能煉成一顆鑽石心,無堅不摧。
學生思維容易有弱者的心理,也因為弱才容易玻璃心,一碰到事情容易崩潰和發脾氣。人們可能會同情弱者,但一定會尊重強者,給強者讓路。
這個時代,最殘酷、最基本的一條定律就是——人們或許會同情弱者,但一定會追隨強者。學生思維是我們身為學生變成職場人士的一種思維偏差,這種偏差本身並不致命。你可以讓它跟你一陣子,但千萬不要讓它跟你一輩子。

我們只招成年人
美國著名公司網飛(Netflix)第一條文化準則是:我們只招成年人。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從學生思維轉變為成年人思維的突破式成長。這種成長,既不是20歲的大學畢業典禮,也不是25歲婚姻的一紙約束,它甚至不是任何一個具體的時刻或者時間段。而是當你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責任感的那一刻,你才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成年人」。

 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大學階段,幾乎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幹什麼,看到別人考證照,自己也去考。看到別人去實習,自己也忙不迭地找了一份實習工作。看到別人考研究所,自己就去報了考研究所輔導班。等你做完這些之後,卻發現自己對未來毫無規畫,只是盲目跟著身邊人走罷了,既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金錢。
你可以照搬別人的提升方式,卻無法照抄對方的人生目標。扔掉學生思維,走向獨立人格的第一步就是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周圍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資訊,你不能人云亦云,想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必須以兩個態度為前提:
•不要輕易受到別人觀點和態度的影響。
•不要尋找所謂的標準答案。
小時候曾聽過〈小馬過河〉的故事:牛伯伯告訴小馬水很淺,小松鼠卻說河水深,但只有當小馬親自下河去才明白,河水既沒有牛伯伯說的那麼淺,也沒有小松鼠說的那麼深。
同樣,很多時候我們缺乏對客觀世界的實踐感知,試圖尋找一條捷徑來得到真相,但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事物或事件,往往有著不同的認識和感覺。比如我們在畢業後,面臨著人生一個重要的抉擇——該選擇一份穩定工作,還是放手一搏去大城市闖一闖?你身邊的親人可能會告訴你:「留在老家安穩一點比較好」,你遠方的朋友又會跟你說:「沒關係,大城市很包容的」。
這些資訊是真是假,是不是有用,只有你親身去實踐、去研究、去探究,你才知道,別人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理。人生和學校考試不一樣,從來就不存在標準答案。它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恰恰相反,人生在黑白之間,在對錯之間還可以加以斡旋和操作。你可以在三十歲之前,多去經歷、多去試錯,不要害怕失敗,多實踐、多總結,慢慢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一旦找到之後,你就知道該如何選擇,你內心深處真正感到有意義的事是什麼。
就像《心靈地圖I》(The Road Less Traveled)中有一句話:我們也許要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做一個獨立思考的自由人。這條自由之路上充滿了迷信和阻礙,其中之一就是,一旦成年了,我們就無法再改變。

 擁有承擔責任的意識
看一個人是否長大,就看他是否能夠獨立承擔起責任。在法律上,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一個巨大分水嶺,就是滿16歲,就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滿18歲,就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按:臺灣已於2020年底通過《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現行成年年齡從20歲下修至18歲,預計2023年正式實施,屆時不分《民法》、《刑法》成年年齡均為18歲),也就是說,從那一天以後,你的父母不再幫你收拾「爛攤子」,你必須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獨立承擔起責任。
在學生時代,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循規蹈矩的,對責任的認識也都比較淺薄。直到我們走上社會,才會意識到從此之後,我們不僅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且在未來,你還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親人的責任。
我記得在剛進國營企業半年後,常年重體力勞動,身體一直不太好的父親,有一天被緊急送往醫院。當我趕到醫院時,他已經做完手術,被送到加護病房。那是我人生當中最害怕的一次經歷,即便現在回想起依然會感到害怕。
幸好那一次病情沒有太嚴重,醫療費尚在我們的承受範圍之內。但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都上歲數了,他們的健康狀況每日俱下,如果突然出現更嚴重的病,緊急需要100萬元的醫療費,我還拿得出來嗎?面對父親的生命和100萬元,我又該做何選擇?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家裡的子女又比較多。為了培養我們幾個兄弟姊妹讀大學,他們幾乎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曾看過最揪心的一句話:如果長大後父母依舊辛苦,那我們長大還有什麼意義?而那時候的我,只是國營企業裡一個普通的小職員,滿足基本溫飽尚有些勉強,就更別提保障家人的生活,甚至是自己想要的自由人生。我並不指望這一生可以過得一帆風順,但我希望遇到人生挑戰時,至少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所以,那一刻我選擇積極改變,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年輕時,我們可以逃進「繭房」,比如藝術、遊戲、虛無的世界。但如果你繼續不斷的逃避,就將一輩子在原地打轉。只有做一個負責任的人,認知到哪些責任是我們應該承擔的,去發現那些我們一直在逃避的責任,包括事業和家庭。你才有機會給自己的生命一個新的起點,讓它在未來發出更閃亮璀璨的光芒。
沒辦法,這就是成年人,你必須永遠對生活做最壞的打算,但同時也要保留著對生活最真切的希望。
最後,我想把美劇《六人行》(Friends)中的大姊大莫妮卡(Monica E. Geller)對逃婚的小公主瑞秋(Rachel Karen Green)說的一句話,送給每個初出社會的年輕人: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but you are gonna love it.
親愛的,歡迎來到現實世界,它糟糕得要命,但妳會愛上它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