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誌: 宗教的兩張臉 | 誠品線上

渣誌: 宗教的兩張臉

作者 人渣文本 (周偉航)
出版社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渣誌: 宗教的兩張臉:宗教不死,反而壯大的理由很簡單:如同科技,宗教也始終來自於人性。本書從粗淺的個人體驗出發,走過近千超自然體驗個案中的代表案例。有些個案描述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宗教不死,反而壯大的理由很簡單:如同科技,宗教也始終來自於人性。本書從粗淺的個人體驗出發,走過近千超自然體驗個案中的代表案例。有些個案描述可能略嫌恐怖,或許你將因此不敢在深夜回頭,但我們仍將全力前行--即便有什麼會抓著我們的腳踝。◎自認無神論?其實你已經「信」了只要你曾經「禁槍齋戒備考」,就已踏進信仰大門◎以近千個案為底、呈現上百個案,「超自然體驗」大剖析在蒐集到的「撞鬼」個案中,鬼多半只有三種顏色,就是黑、白、綠。為什麼呢?◎開廟真的很好賺嗎?我有沒有辦法當Seafood?開廟的毛利答案保證會讓你全身「毛毛」的,但你有那個專業跟恥力嗎?◎對神學、宗教研究毫無概念也沒關係,思辯自己腦內的「神鬼交鋒」大部分的人應該沒想過:撞鬼會是很有價值的體驗,信仰卻是潛藏危險的行為……還有,你走投無路時,不一定要賣雞排,更千萬不要自殺,因為多想三分鐘,你可以多開一間廟!神在哪啊?鬼又在哪?如果你不信鬼神,你還是會有過「怪怪的」體驗。你的腦內機制不時會讓你覺得「怪怪的」、「超自然」,這是人的宗教潛能。當每個人都擁有某類體驗後,可能會溝通、交換這類體驗,並且建構出共通解釋,想辦法把這種體驗消化掉,成為生活中可被掌控的一部分,某些現存宗教就是如此誕生。宗教可能遠比你想得滑溜狡猾。人有宗教需求,就會催生宗教來滿足這種需求。所以宗教並不是固體,而更像是液體或氣體,當你以為可以一拳敲碎它,它就馬上變型,甚至成為對應你拳頭的形狀。因為,宗教之所以誕生,除了「超自然」的觸動,就是為了解答或解決人的種種問題。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宗教對人類心靈有「兩張臉」,一端是「主觀體驗」,一端是「客觀理論」。前者就是「超自然」,後者則往往來自人類社會對「超自然」賦予意義、掌握消化的過程與結果。這,也就是本書所談的兩張臉。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宗教對人類心靈有「兩張臉」,一端是「主觀體驗」,一端是「客觀理論」。前者就是「超自然」,後者則往往來自人類社會對「超自然」賦予意義、掌握消化的過程與結果。這,也就是本書所談的兩張臉。本書將從「超自然體驗」的諸多個案開始分析,並由能客觀觀察的人文現象切入討論。神鬼太過高超,難以企及,但「人」總是馬上就可以拖出來打,或是好好呵護的。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人渣文本(周偉航)是個人類。臺灣哲學學者、作者及專欄家。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在寫作平台vocus方格子開辦超小型媒體:「渣誌:一人雜誌社」,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系列作有《渣誌:是你德,是我德,三三小德》、《渣誌:打手槍到死的99神功》、《渣誌:78個不正常的哲學問題》、《渣誌:運動倫理拳王戰的十二回合》。另著有《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寫給每個人的性格補強計畫》、《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實戰課》、《人渣文本的36個幸福突圍指南》、《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等多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第一張臉 主觀體驗一之一 鬼壓床做為一種起點一之二 其實沒看過的既視感一之三 不知為何叫到我一之四 鬼也有顏色一之五 好像是妖的物一之六 就是有地方陰陰的一之七 如果每個仁都很怪那就不怪了第二張臉 客觀理論二之一 萬能的天神請賜給我神奇的力量二之二 勸人向善還是向惡二之三 性不性可不由你二之四 我體內的神明二之五 天下教主一大抄二之六 不會寫反省這兩個字二之七 讓大家很不黑皮的儀式二之八 政教不合二之九 能否不要談錢二之十 偶像崇拜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渣誌: 宗教的兩張臉
作者 / 人渣文本 (周偉航)
簡介 / 渣誌: 宗教的兩張臉:宗教不死,反而壯大的理由很簡單:如同科技,宗教也始終來自於人性。本書從粗淺的個人體驗出發,走過近千超自然體驗個案中的代表案例。有些個案描述可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346474
ISBN10 / 9869346472
EAN / 9789869346474
誠品26碼 / 2681701080003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
紙本渣誌第五期書名是「宗教的兩張臉」,也就是宗教對人類心靈來說的兩個面向,即「主觀體驗」與「客觀理論」。雖然宗教還有儀式與團體活動等不同向度的樣貌,但我認為這些外在部分多是可見的,常人比較有感,我還是將焦點放在「腦子」相關的部分上。

我所指的「主觀體驗」並非全然限定在傳統或現行宗教的範圍內,有許多古怪體驗和宗教沒啥關係,就是個人的奇妙感受。這類體驗常被人們稱為「超自然經驗」或「靈異經驗」,不過學界在探討這些體驗時,多數仍會冠上「宗教經驗」之類的名稱。我以前進行相關研究時並沒有很在意這專有名詞的問題,因此每種說法都用過,但在本書中為了凝聚焦點,我將採用「主觀體驗」這一分類。

我認為與「經驗」相比,「體驗」的範圍更大,包括了一些可能已經不復記憶,但會對我們造成潛在影響的部分;而之所以稱為「主觀」,是因為這些體驗都只是個人感受,外人通常難以驗證。而在本書的行文中,若碰到需要和其他經驗或體驗區別的時候,我還是會用「超自然」、「靈異」,或「宗教」等名詞冠於這類體驗之前。

那這種主觀體驗是怎麼產生的?我認為在人的各種心靈能力中,有一類會讓你產生「怪怪的」體驗,或是向外接軌到現存的宗教內容。如果你對現有宗教不排斥,就會將這主觀體驗的內容連結到宗教知識(「菩薩顯靈啦!」),如果你不信神,這種體驗也不會消失,你的腦內機制總是會讓你不時覺得「怪怪的」(「這裡好像有什麼?」)。

這種腦內機制會產生出許多種類的怪異主觀體驗,當每個人都擁有某類體驗後,可能會溝通、交換這類體驗,並且建構出共通解釋,想辦法把這種體驗消化掉,成為生活中可被掌控的一部分。某些現存宗教就是如此誕生,是以我們可以把這些討論結果視為「客觀理論」,這也就是本書的第二面向了。

因此本書的這兩張「臉」之間存在脈絡發展關係。在第一張臉,即主觀體驗的部分,我會探討過往從學生身上蒐集的個案。這部分的內容主要來自《渣誌》網路版的〈為何我們熱愛超自然現象〉系列,因為在推出後接受過許多批評指教,我已進行了相當幅度的修改,並補強了大量個案。

而本書後半部旨在探討現存宗教理念與其潛藏的道德危機,其內容主要來自渣誌網路版的〈宗教與下一個敵人〉。這系列也收到了各界的指正,我同樣修改了部分內容,希望能說服更多讀者。

在開始實際的討論前,我要介紹一下個人的基本立場。我個人無意否定現存宗教的真切性(這表示我不會試圖去證明或否證鬼神的存在),但我認為許多現有宗教現象或概念都是「人的創作」。這些創作可能存在道德與價值問題,也就可能對人類文明帶來負面的影響。

當然,「有可能」不代表「一定是」,因此我必須對爭點一一釐清。我將從最粗淺的個人體驗出發,帶領讀者一路觀察這人心之中的怪物,是如何長成這麼大的。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二張臉 客觀理論
二之一 萬能的天神請賜給我神奇的力量

「如果神是萬能的,那他能不能創造一顆他搬不動的石頭?」

如果能創造出這樣的石頭,那他就搬不動那石頭,所以神就不是萬能。如果創造不出來,那他也有做不到的事(就是無法創造這樣的石頭),所以同樣不是萬能。因此,「神的萬能」是一個在邏輯上無法成立的概念。

許多反對一神論的人以這個思想實驗挑戰信徒,並且認為這雙刀論證可以突顯信徒的愚蠢,但這質疑早在「亞伯拉罕一神教」(即宣稱亞伯拉罕是其信仰始祖之一,相信獨一神,相信神是萬能的。通常包括了猶太教、信基督的,還有伊斯蘭)創始之時就出現,而且各門各派的信徒,對這問題也擁有自己的標準答案。這些答案或許可粗分為三派,也因為這三派間的交流與對抗,亞伯拉罕一神教擴張到前所未有的豐盛狀態。

也就是說,別小看宗教的生命力。當你(做為外人),以為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問題,甚至是足以顛覆他們信仰基礎的議題,他們卻不會因此而倒,反而會在你想像不到的地方成長為超級異型。

宗教不死,反而壯大的理由很簡單:就如同科技,宗教也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有科技需求,就會生出科技產品,同樣的,人有宗教需求,就會催生宗教來滿足這種需求。所以宗教並不是固體,而更像是液體或氣體,當你以為可以一拳敲碎它,它就馬上變型,甚至成為對應你拳頭的形狀。因為宗教是種「工具」,是要解決人的問題,因此你提了一個好像能傷害它的問題時,他就變成「能解決你問題的那種形狀」。

這樣看來,宗教不免顯得太過滑溜,滑溜到讓人有點擔憂。沒錯,若你擔心高度發展的科技將反噬人類,那你也應該多花點心思在宗教之上,因為宗教也可能成為當代社會的下一個敵人。或一直都是社會的真實敵人。

「宗教不是都勸人為善嗎?為何會成為敵人?你們這些無神論者是否在亂講?」

我並非無神論者,目前還是個天主教解放神學派的熱誠信徒,但「宗教」存在一些負面問題是不爭的事實。在本書「第二張臉」的部分,我要探討宗教從理論到現實層面的各種問題,讓對神學、宗教研究毫無概念的朋友,還有各種宗教的信徒,都能站在一定的理性基礎上來面對這些問題。不妨就從本文之首的問題繼續往下思考。

「如果神是萬能的,那他能否創造一顆他搬不動的石頭?」

最晚大約在公元1300至1500年之間,各地一神教信徒已針對這個問題建構出多種可能的回答,我們可以將之分類成「理性」、「感性」,以及「神秘」這三個向度。

理性派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神無法創造一顆祂搬不動的石頭,因為如果祂做得到,就會對抗祂所創造出來的宇宙秩序,而產生矛盾。所以神的萬能是在邏輯範圍內的,而一切所謂的奇蹟,也都是理性可以解釋的。」

這一派冷靜異常,不像多數信徒有靈性的狂熱,但也因為有他們,各宗教才得以建構出龐大的「系統神學」,把信仰轉變成為大部頭百科全書的形式。從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到穆斯林之中,都可以看到理性派的身影。他們成為各神學院的主角,毫不客氣的以理性迎戰任何的信徒與不信者。

理性派所受的學術訓練(過去是哲學,現在包括了各類科學)並不差,一般人很難辯得贏他們,或許要專業的邏輯學或語言哲學家才有辦法找到他們推論中潛藏的問題。但純就宗教信仰來說,理性派有不小的弱點:如果過度以理性的方法來切入宗教,很可能會失去信仰的本質,而成為乾枯、磨人的學術研究。

第二派是感性派,他們的答案是:「神能不能創造出一顆祂搬不動的石頭?我不知道,因為我是人,是渺小的、有限的、無知的,所以我不能代神回答這個問題。但我相信神知道答案。越思考這個問題,我就越察覺自身的無力與矛盾,也越相信神的大能。」

這是把危機變轉機了。這種感性派的虔信者,在自我認知上相對理性派要來得卑微許多,比較像大家認定的那種「信徒」(也就是宗教信仰者的刻板印象)。理性派氣勢堂堂,覺得自己可以是神的代言者,但感性派只願意當個小信徒,把一切都交給神。

他們不是透過理性思考而接受信仰,其宗教熱誠來自於內在感動,因此無神論者的質疑難以真正傷害到其信念核心,反而讓感性派再次發覺自身與神的巨大落差,並且將之引為信仰成立的明證。為什麼會這樣思考?這不是太「M」(被虐狂)了嗎?

感性派有個前提,就是「他們感受到萬能之神真的存在」,而上述問題會讓他們去思考神的屬性(像是神的「善」),然後察覺到自身對應屬性(像是自己的「善」)的不足,也就可以強化、印證信仰所告知的神人落差。而提出石頭問題的質疑者,本來就不信萬能神的存在,所以問答兩造對於題意的理解方向就錯開了。

不過感性派因為太過看重內在體驗,容易成為封閉式、內沉的信仰者,不想參考外界的意見,甚至連其他流派的神學意見都不願接受。最後他們將全心面對神,而無法和外界溝通。

這就可以看到第三派,也就是神秘派。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神能不能創造一顆他搬不動的石頭?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無從告訴你,因為就算告訴你,你的層次也不夠,所以聽不懂。你要遵循特定的心法展開自我的修煉,提升到某個層次之後,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會出現在你的心中。」這感覺很像RPG電玩,練等級練到一定程度,技能欄的某格就會打勾,你就可以使用法術,也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樣舉例,感覺反而讓宗教Low掉?

在講解宗教研究成果時,我常會用一句話來打破學生的執念,就是:「弄反順序了,是這個先的。」是宗教神秘主義的修煉理論在前,然後才有修煉的傳奇故事,再以此為本產生電玩。而且神秘主義的練等也沒電玩那麼理性,電玩是照公式跑的,但神秘主義的修煉通常不會有必然能成功的公式,有時靠機運,有時依賴天賦,有時則仰仗神恩,存在許多無解的奧義。

神秘派和感性派都重視內在體驗,但感性派對於提升自我的方法欠缺資訊,多數感性派甚至認為神人之間的差距是無法拉近的;但神秘派往往肯定人的上升可能,也有流派主張最後會修煉到和神融為一體。
整體看來,這三派對「創造一顆搬不動的石頭」都有自己的答案,因此這問題對「萬能之神」的攻擊,看來是失敗的,反而可能強化信仰。為什麼?

就無神論者或科學派看來,這大概是因為信徒們信到腦筋「控固力」了。但我又要把「弄反了,是這個先的。」這句話搬出來了。不是因為他們腦子有問題,而是正好因為他們和你(假設你是無神論者)有類似的大腦,所以他們才生出這樣的答案。這代表你就算沒有宗教信仰,也會有這種處理問題的態度。這理性、感性、神秘的思考模式,不專屬於信徒,也是普通人常見的思考模式。

像對於「為什麼這家餐廳會這麼好吃?」這類問題,我們也會有類似的三種切入面向,然後「腦補」到極限。

如理性派:「這家的廚師是某某大飯店出來的,他在那邊磨了十幾年,現在又來這種激戰區開店,這邊的客群對於口味的要求比較刁,所以他能生存這麼久,一定很好吃。」

感性派:「你有注意到這家店裡的氣氛嗎?感覺他們從上到下有著共同目標,是融合在一起的團隊。他們很快樂的準備每份餐點,也能把這快樂分享給客人,從餐點到服務都洋溢一種幸福的感覺。我不懂食物的口味,也不知道煮飯的技巧,但來到這邊,我就是覺得很開心。」

神秘派:「這店就強在這湯頭。這不是冷凍後加熱的,也不是今早熬的,而是從昨天或前天就開始用小火慢熬,照順序放入牛豬骨、魚貝類、蔬果,一直熬到爛,再過篩,才會有這種層次性,一般人喝不出來,但我們這些行家可沒那麼好騙過。我敢大膽的說這老闆是真貨。但還有一兩種味道我喝不出是什麼,可能用了某種罕見的岩鹽。」

多數人並不見得真屬某一派,可能融合兩三派,或是在某些領域理性,某些感性,偶爾神秘。而宗教只是人生的一個向度,存在某些現成的知識,信徒們就將人的三種思考習慣用在這個領域之中,也會讓宗教知識出現三個向度的發展。

自認是「無神論」的人,可能以理性角度質疑「神能不能創造一顆他搬不動的石頭?」卻也以感性態度面對追了十年漫畫的大結局,並且在神秘向度集中意志,「齋戒禁槍」以準備明天的大考。

不論你信不信神,這三向度分野都證明人都有某種「宗教性」。但這「宗教性」會偏向神秘或感性這一塊(也是本書「第一張臉」所探討的部分),但這就會漏接宗教中的理性部份。

我的看法是,因為宗教存在於人類文化中已有很長的歷史,你很難避免自己的思想中滲入相關的成分,像「神秘」或「感性」的思考向度,就多少是因為傳統宗教的支持,而能在當代理性社會中持續擴張或維持;但不能說這兩個向度的思維就一定是專屬宗教的。相對來說,許多宗教的理性部分也成為我們的生活理性,像「人生無常」和「機率問題」就是組很常被混淆的概念。

更何況,宗教並沒有核心定義,也就是我們找不到一種共通於所有宗教的特性,你在邏輯上沒辦法說「宗教就是XXX」(如「宗教就是怪力亂神」)。許多宗教學者(或宗教研究者)都發現一個「很毛」的現象,就是每個討論者對宗教都有一套定義,而且不見得有交集。大家爭論許久,往往不知道是在吵什麼毛。

多數人認為是宗教的「東西」,其「信徒」卻不覺得是在信教。我不是說什麼新興宗教或「LoveLive!」的歌迷,像是國內某知名的佛教山頭,就不覺得他們是宗教,而是「佛學」,更接近思維的訓練。有些自認是宗教的,卻沒那麼宗教,像過去有種伊斯蘭學派叫「穆太齊賴」(Muʿtazila),就理性到讓人覺得他們是出來消滅宗教的,但他們也曾受到伊斯蘭帝國領導人的獎助,甚至一度是主流宗派。

某些宗教有明顯可見的器物、場所和儀式,你一眼就可以辨認他們與其他團體不同,但有些宗教完全不具備外在形象,只是在家中打坐修行。有人說宗教必定有神佛鬼魔之類的「超自然實體」,但氣功類宗教就常不具備這部分的論述。所以當你說「宗教就是XXX」時,總會隨手把某些可能是宗教的現象或團體排除出去,而讓這種定義變得不對勁。

「家族相似性」這個概念於此可以派上用場:宗教沒有核心定義,而像是一個大家族,A宗教和B宗教有發展關係,B又和C很像,C又和D交換了一些文化基因……這個大家族的成員直到Z,而Z和Y有點像,但和A完全沒有任何共通的特質。不過,他們同屬於一個家族,彼此之間存在某種「關係」。關係太遠的,或許就不算宗教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可以用來說明圍棋和體操為什麼都是運動(sport),但宗教真的沒有核心概念嗎?來想想還有沒有其他標準,像是:

「科學以外的都算宗教?」那這樣宗教範圍也太大。而且,你知道科學很可能也沒有核心定義嗎?也有學者主張要靠家族相似性來確認科學學門。

「有提及神奇或古怪力量的都算宗教?」第一次看到火車的人,也覺得那很神奇,我建議你也可以Google一下「貨物崇拜」(cargo cult)這個詞,再想想身邊的動漫阿宅們,還有熱衷追逐於演藝偶像的人們。他們也算宗教嗎?如果這些算宗教,那毛澤東和他的快樂朋友們呢?

這是否讓你覺得一團混亂?

哲學的第一步工作是「定義用詞」,不過我們在探討宗教的理論部分時,在這第一步就碰到重大困難。但不用擔心,我之所以會故意一開門就製造你的困擾,有以下幾個目的。

首先,「宗教的範圍」與「宗教和其他人類領域的關聯性」,都比你想像得廣泛與複雜。宗教沒有明確的邊界,代表它可能從各種角度滲入我們的生活,也可能深深影響你的思維模式。即使你自認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你的這種狂熱態度也很可能是從宗教人士身上學來的,你或許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堅定什麼,只是相信自己應該這麼堅定,這種堅定能帶來某種正面的報償。

第二,你並沒有那麼瞭解宗教。即使你信一個宗教信得很虔誠,你也不見得瞭解這宗教的所有面向,更別說是瞭解其他宗教了。保持謙虛的態度很重要,至少是在知識層面你應該更謙虛,不應隨便說出「宗教就是怎樣怎樣」,或「宗教不是怎樣怎樣」。就像很多人自許是科學家,但對於「到底什麼是科學」的理解卻很淺薄。

第三,不管鬼神是否真的存在,只要有信仰宗教的人們,這些人就會創造出許多宗教理論與現象供我們參考、討論。所以我討論的重點可集中在能客觀觀察的人文現象之上,而不論及神鬼的存在。神鬼太過高超,難以企及,但「人」總是馬上就可以拖出來打,或是好好呵護的。

以上三點,就是本書後半部分討論的起點。

「那你認為神可以創造一顆他搬不動的石頭嗎?」

不行。這答案簡短,但你應該可以推知我是哪一派的。不知道的話,請倒回去從頭再看本節一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宗教不死,反而壯大的理由很簡單:
如同科技,宗教也始終來自於人性。

本書從粗淺的個人體驗出發,走過近千超自然體驗個案中的代表案例。有些個案描述可能略嫌恐怖,或許你將因此不敢在深夜回頭,但我們仍將全力前行——即便有什麼會抓著我們的腳踝。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