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誌: 是你德, 是我德, 三三小德: 傳統德行的當代面貌 | 誠品線上

渣誌: 是你德, 是我德, 三三小德: 傳統德行的當代面貌

作者 人渣文本(周偉航)
出版社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渣誌: 是你德, 是我德, 三三小德: 傳統德行的當代面貌:在外跑跳,做人的道理要知道!人渣文本《渣誌》第三擊-→什麼是德行?清清楚楚做人,避免成為「假貨」的33則生存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外跑跳,做人的道理要知道!人渣文本《渣誌》第三擊 -→ 什麼是德行?清清楚楚做人,避免成為「假貨」的33則生存實戰帖。◎輕鬆讀,自然懂:多元角度解析「德行」在現代的內容與行動方法。◎看穿假貨:各章特闢「假貨」番外篇,戳破各種德行常見的誤知與錯用。◎認真生活,活出一種「厚度」:人渣文本寫給現代人最溫柔的叮嚀。道德,不應該設下聖人般的門檻。我們從小念到大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四維、三達德,在當代社會究竟還有沒有用?在東西方的倫理學發展史中,「德行」曾有過許多種定義。而在歷史的進程中,特定德行的實質內容更會不斷演化:孔子腦海中的「仁」,必然與我們現代口語所講的「仁」有所差別。但再好的德性只要成為標語,大家就會覺得好像有毒、有壓力,而這些傳統德行,卻是當代台灣人的「道德基因」。人一出生就屬於某個社群,並在接下來的人生不斷加入新的社群,每個社群都會傳達給你某些價值觀與道德原則。這些標準會影響身為一個人看待事情的立場,以及所選擇的人生目標。對於活在社群中的個人而言,任何行動都並非獨自一人做的決定,背後都有集體的智慧在支撐。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明顯的標準答案,人生就是個「追問」並「成就」個人轉屬答案的過程。這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與環境碰撞摩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在這過程中需要努力,也要學著放手,甚至逃避。適時盡己,就算落跑,也要認真跑。「當年在政治圈基層,我完全無法想像現在這個由網路影音文字內容主導的時代,但許多那時看不出用途的雜學,卻能在現代工作與生活中產生莫大的作用,所以任何『敦』出來的經驗,都有多元利用的可能。認真生活,活出一種『厚度』,你所儲存下來的,會是一輩子取用不盡的寶藏。」--〈德之三十二‧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人渣文本(周偉航)是個人類。臺灣哲學學者、作者及專欄家。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寫給每個人的性格補強計畫》、《渣誌:打手槍到死的99神功》、《渣誌:78個不正常的哲學問題》等。人渣文本在SOSreader的超小型媒體計畫:「渣誌:一人雜誌社」。SOSreader網址:sosreader.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導讀德之一 忠德之二 孝德之三 仁德之四 愛德之五 信德之六 義德之七 和德之八 平德之九 禮德之十 廉德之十一 恥德之十二 智德之十三 勇德之十四 恭德之十五 寬德之十六 敏德之十七 惠德之十八 溫德之十九 良德之二十 儉德之二十一 讓德之二十二 誠德之二十三 柔德之二十四 剛德之二十五 毅德之二十六 恕德之二十七 嚴德之二十八 慎德之二十九 定德之三十 靜德之三十一 敬德之三十二 敦德之三十三 中

商品規格

書名 / 渣誌: 是你德, 是我德, 三三小德: 傳統德行的當代面貌
作者 / 人渣文本(周偉航)
簡介 / 渣誌: 是你德, 是我德, 三三小德: 傳統德行的當代面貌:在外跑跳,做人的道理要知道!人渣文本《渣誌》第三擊-→什麼是德行?清清楚楚做人,避免成為「假貨」的33則生存實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346436
ISBN10 / 986934643X
EAN / 9789869346436
誠品26碼 / 2681602352001
頁數 / 315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德之九.禮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好四十歲,是不上不下的年紀,雖然不算「長輩」,但也有很多二十來歲的人把我當「前輩」,講起話來畢恭畢敬;一開始雖覺得沒必要,後來也聽習慣了。或許就像一些女士漸漸習慣其稱謂從「大姊姊」變「阿姨」那樣,不再反抗。

日前有學長(自然是比我老)問我對某位年輕友人的評價如何,我想了許久,才想出個:「他對我們這種年紀的人,也是用平輩口氣說話。」

這個評語讓學長略感興趣,我也是說出口之後,才覺得有各種詮釋的空間。但這的確是那位年輕朋友的特質,和其他同齡者有明顯不同。但這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你如果已經出社會十幾二十年,甚至更久,碰到社會新鮮人是用平輩語氣對自己說話,或許也會和我同樣有種「新鮮感」,因為這狀況很罕見。台灣年輕人雖然常被說沒有禮貌,但是進到職場環境,就算沒人教,也都會自動切換成「標準語」或「敬稱」模式。就算「很熟」、「很親」,兩個年紀差了一輪以上的社會人,溝通上仍常有某種代間的無形隔閡。

台灣並未如韓國那樣有「全國學長學弟制」,依年齡嚴格劃分交談語彙,台灣人使用的國語,也沒有像日本那麼複雜的敬語格,但我們仍會透過語意上的細微差別,在人我之間架構出一個年齡位階。

最常見也省力的方法,就是運用代稱,像「老師」、「大哥大姊」、「長官」、「學長學姊」之類的。許多人會稱之為「禮貌」,少了這種稱謂上的「禮貌」,像是改用「你」、「ㄟ」,就會出現強烈的「平輩感」。

那,講話有平輩感,會是個道德問題嗎?

在社會多元開放的今日,這種用語特質並不見得只有負面評價,甚至會是具吸引的人格表徵。像我就認為,在一堆唯唯諾諾的小朋友中,這種平輩感別有一番清新氣息,會讓我覺得這傢伙頗有自信,甚至是有趣。

有些人認為對長輩講話有平輩感,就是「沒禮貌」,而禮貌是個道德問題,因此這會是錯誤的行為模式。但中國古代的「禮」,與一個龐大的社會制度直接相關,需要透過執禮者來運作這個系統。

這個禮法制度系統相當細膩,其原理是來自於內心的道德關懷,不過至少在形式與規則部分是和當時政治經濟體制直接相關的,若這個體系消亡,原有禮法的形式就會失去意義。雖然其精神仍值得參考,但或許應該轉換成更符應現實需求的形式。

講得好像很深奧喔?簡單來說,在現代世界裡,古禮已經不合用了,與其做一些表面工夫,叫一些無啥意義的稱謂,不如發自內心關懷對方。所以講話雖然「沒大沒小」,但如果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真切關心,就會比滿口深奧的敬語要來得有道德價值。

我們的社會已不採宗法制度,法律也和繁複禮儀脫勾,因此我們的「禮」在形式面上已嚴重退化,只剩社會潤滑劑的作用,是用來耍「假掰」,以避免和陌生人發生衝突。不信的話,想想你「自發性」的有禮貌,是否正好是身邊陌生人最多的時候。

在西方倫理學的視野中,「禮」並非德行,沒禮貌的人會被看成是對於文化習俗缺乏認知,而不是道德本質上的壞人。像是當你參加歐洲上流社會晚宴,可能連叉子都不會拿,因為你搞不清楚正確的用餐禮儀,但這種「不懂」在道德上是應該被包容的,反而是瞭解狀況的人有教育你的道德義務。

在台灣社會中使用平輩語氣與長輩溝通的人,通常會被看做是「nonsense」,是「之前沒人教」、「沒有好好學」、「觀念不夠」,但這種看法顯然是種偏見。像是最前面提到的那位出社會不到一年、講話都是平輩語的年輕朋友,我認為他並非「沒觀念」,而是正好反過來。他其實很有觀念。

因為這種語氣是刻意為之的。還在讀大學時的他,反而非常「有禮貌」,在和年長者溝通時會架構出一個藏在語言中的身分落差。但他現在的工作環境充滿威脅,至少對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是極度不友善的。

所以他必須武裝自己,這種表面的「沒觀念」就是他氣勢十足的武器,在第一手就逼迫對手把他當個人來看,再用表現證明自己的實力。

我認為這種操作算是成功,因為他讓一些四十歲、「不上不下」的大叔和阿姨們很認真的記住了這號人物。至少和同儕相比,他已超車不少。這就夠了。

●德之二十八.慎

某次演講的最後,有聽眾問我「最難做到的道德行動是什麼?」我當時的答案是「超義務行為」,例如「為他人犧牲自己的生命」。但在回程時反覆思考,我認為多數人都會願意為自己的親人犧牲,不少人更會基於瞬間的道德直覺而出手拯救不認識的人。

仔細比對各種道德要求之後,我認為對於凡人來說,最難做到的是「慎獨」。慎獨的意思是在只有自己一人的狀況下,仍小心注意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甚至比在他人面前更加專注。

有些人認為不用別人「盯」就能把事情做好,是來自於天生個性,但人類「天性」正好與此相反,是很需要別人盯的。一生下來就擁有「自律」特質的人非常的少(往往會成為資優生),普通人要有如此表現,需要經過辛苦的自我道德訓練。

這難在哪呢?依知名的心理學實驗,在有眼睛監視的狀況下,人類行為的確會更加符合道德規範;甚至只要是「假的眼睛」,例如佛塔上畫的大眼,或是沒接電的監視器,也都能產生相同的效果。

這代表你會害怕他人的眼光,是種天生的、內建的反應機制,那要在沒人看到的狀況下仍保持同樣表現,就會是一大挑戰了。因為受到基因的影響,在自然狀況下,多數人要做到人前人後一致,就必定得經過一番磨練。

古人常以宗教心態來補強這方面的不足。「舉頭三尺有神明」這種說法,就是其中的東方代表,而在西方,也有全知全能神的概念,這些神會知道你在幹嘛,不論你躲到哪,祂都會知道。透過這種宗教式的想像,人創造出隨時監視自我行動的眼睛,並規訓自己的外在行動。

但這樣的想法在當代倫理學中並不討喜,因為對於不信神的人就沒什麼效果。雖然「因眼睛而改變行動」是人的天生特質,而「就算沒眼睛也覺得有眼睛在看自己」也是天生特質(同樣是演化出來的),但後者明顯比較弱,這也讓我們經常在沒人看到的狀況下選擇墮落。

要改變這種惡行,就只能透過一連串的心靈強化訓練,像是練習在獨處時保持思考的習慣。許多人之所以有自我控制上的困難,就是一沒人看到,就進入放空狀態,或是讓一些惡習(不自覺的滑手機、抽菸)佔滿時間。

要直接改變耍廢的習慣沒那麼簡單,但你可以讓自己在這些時段中進行一些腦力活動,像回憶這時段之前所發生的人事物,或是否能把方才聽到的話再復誦一次。就算你外表還是在放空或滑手機,你也已讓獨處時間產生比較正面的效用。

如果沒辦法思考,就觀察他人。這不見得是要在獨處的時候,平常就可以練習觀察身旁人物的一舉一動,看看他們思考與行動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又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樣的意義。只要你建立這種習慣,就算隻身前往沒有人認識你,可以盡情耍廢、放任惡習的空間(如咖啡店或人多的公共場所),你也會自然進入觀察狀態,將獨處(沒人認識你或在意你的時候,也是種獨處)的時間做最有效的利用。

還有,如果你是人家盯才會動的人,那建立照表操課的習慣就很重要。這是我們在「毅」那邊提過的方法:你要習於依工作清單來執行,每天開工就是一一把待處理業務做完、畫掉。這種流程做久了,自然就會產生內在價值(樂趣),你每畫掉一行,就會有一行的爽度。這時推動你做事的就不是外在規約,而是自我價值實現,也就能在沒人看到時保持同樣表現。

但如果照表操課,全都快快做完之後,還是會耍廢,那又該怎麼辦呢?

不怎麼辦,人都是要休息的,都做好做滿了,那就休息、放鬆啊。你可以把與人共處的某些時段定位成休息、放鬆的階段。許多人把「人前」時間當成認真工作與行動的階段,卻把「人後」當成休息時段,這樣反而會讓人前部分更累人,人後部分更頹廢。不如試著反過來,人後先拚命把事情搞定,人前的時刻以輕鬆的精神狀態與他人互動。

記得那些總是一派悠哉,但考試出來永遠電爆全班的同學嗎?雖然看來讓人惱火,但你仔細想想,就知道他們在自我控制面上,是有下過真功夫的。

「慎」這種德行,不只是要逼自己在沒人看到的時候格外認真,而是透過訓練注意力的方式,讓自己在獨處時自然就會集中精神,久而久之,你在孤單時就能展現出戰鬥力。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這種能力是要硬練才會有的,別把他人在相關表現上的成功當成是天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