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黑科技: 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 | 誠品線上

中國古代黑科技: 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

作者 齊欣/ 崔希棟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國古代黑科技: 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中國古代有哪些發明?你是不是只記得國中課本上的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事實上,古人比你想得還厲害!屹立千年不倒的木造房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有哪些發明? 你是不是只記得國中課本上的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 事實上,古人比你想得還厲害! 屹立千年不倒的木造房屋、世界上第一口超過一公里的深井、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鑄幣機…… 中國古代究竟還有多少黑科技?! 【現代橋梁不可承受之重】 1970年代末,一批超重大型設備需要從北京永定河上通過,但由於載重量巨大,幾座新橋都不能勝任。經多方測試,運輸部門決定讓一座古橋來完成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承載著429噸重量設備的超長車輛從橋上經過時,橋的拱券最大下沉量為0.52毫米,這是那些新橋所不能承受之重,而這座已經有800年橋齡的古橋卻舉重若輕、巋然不動。這座橋,就是聞名中外的盧溝橋。 【能用八面來風的中華硬帆】 西方軟帆在順風時,船速很快,而一旦風向轉變,帆的作用便微乎其微。中華硬帆卻可以利用側向風,甚至斜逆風,通過帆與舵的配合,對來風與水流或迎或拒,走「之」字形航跡,充分利用了八面來風,不減航速,揚帆前行。 【黃帝靠指南針打贏蚩尤?】 相傳,在距今約4600年前的河北省涿鹿一帶,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進行了一場大戰。戰爭曠日持久,持續三年,濃霧、大風和暴雨,經常使得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方向。於是,經過不懈努力,黃帝發明了在戰場上指示方向的指南車,憑藉指南車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部落,生擒了蚩尤。 【最早的機械鐘】 水運儀象台以水為動力,但並非只是簡單地用水衝擊水輪,而是通過精巧的機械設計,利用流量穩定的水流實現等時精度很高的回轉運動,進而計時。水運儀象台的杠杆擒縱裝置——「天衡」系統,與現代鐘錶的擒縱器作用相似,被英國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為「很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本書重新描繪了的一個精彩科學世界:在這裡,你一定會驚嘆,華夏文明幾千年孕育的科技成果琳瑯滿目。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齊欣,崔希棟齊欣,中國科技館科研管理部主任,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研究、科技館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及科普服務標準化研究等工作。發表論文20餘篇,編著科普圖書三本。崔希棟,中國科技館古代科技展覽部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工學學士和教育學碩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發掘地下的「寶藏」 第一節 採礦史上的一面「旗幟」——銅綠山古礦井 第二節 石油鑽井之父——深井開採井鹽技術 第二章 點石成金,鑄金成器 第一節 豐富多彩的青銅文化——青銅冶鑄 第二節 點石成鐵——生鐵冶煉技術 第三章 農耕民族的智慧 世界上最早、最先進的耕地機——耕犁 種子條播種機的始祖——耬車 世界上最早的揚穀高科技產品——扇車 第四章 水力的妙用 筒車 連機水碓 水轉連磨 水碾 船磨 第五章 古代人的「水泵」 利用杠杆原理的「水泵」——桔槔 曲軸轉動的「水泵」——刮車 輪軸原理的「起重機」——轆轤 利用鏈傳動原理的「水泵」——井車 高揚程的「水泵」——高轉筒車 齒輪和鏈傳動裝置的「水泵」——翻車 第六章 霓裳錦衣的國度 纖纖玉蠶,吐絲作繭——蠶與絲 熱湯引緒,化繭成絲——腳踏繅絲機 弦隨輪轉,眾機皆動——水轉大紡車 手經指掛,穿梭打緯——原始腰機 劄劄機杼,助力織布——漢代斜織機 靈機一動,巧織經緯——大花樓提花機 第七章 牆倒屋不塌的祕密 驚豔7000年的美——榫卯 既堅且美,靈動蓬勃——斗栱 獨特的中式建築之美——木架結構 第八章 跨越古今的橋梁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梁的由來 江山多嬌,橋梁嫵媚——橋梁的類型 跨越山水,跨越古今——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第九章 由鄭和下西洋說起 舟船起源 中國古代造船技術四大發明 中國古代三大船型 超前軼後、冠絕古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第十章 奇妙的車輛 指南車 記里鼓車 獨輪車 舂車 磨車 第十一章 古人的醫療與健身 老中醫的透視眼——望、聞、問、切 小穴位,大健康——針灸與按摩 菲爾普斯的新「紋身」——拔罐 「嘗」出來的醫療資料庫——中藥 古人的體操運動——八段錦 第十二章 仰觀天象 古人眼中的夜空 古人的宇宙觀 古代的天文儀器 第十三章 古代的「鐘錶」 立竿見影——圭表 一寸光陰一寸金——赤道式日晷 「一刻鐘」的由來——多壺升箭式銅壺滴漏 最早的機械鐘——水運儀象台 第十四章 張衡地動儀 世界掀起復原張衡地動儀的熱潮 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 最新研究的張衡地動儀的復原模型 第十五章 古人對光的探索 墨子與小孔成像 潛望鏡 透光鏡 第十六章 音樂中的知識 戰國編鐘 扁鐘與圓鐘的區別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第十七章 生活中的物理 迴旋的競逐——走馬燈 觥籌間的戲謔——公道杯 倒轉的乾坤——倒灌壺 布衾中的氤氳——被中香爐 漣漪間的迴響——龍洗 第十八章 古代數學成就 算籌 算盤 《九章算術》 圓周率 隙積術 賈憲三角 出入相補原理 畢氏定理 雉兔同籠 縱橫圖 第十九章 好玩的益智玩具 變化無窮的七巧板 奧妙趣味的九連環 不可思議的華容道遊戲 第二十章 造紙術 無紙時代 神奇紙,中國造 竹香幽幽紙綿長 防蟲印花巧思量 第二十一章 印刷術 印刷術的前驅技術——印章和拓石 是技術,更是藝術——雕版印刷流程 提高印刷效率——活字印刷術 第二十二章 火藥 煉丹爐中的發明 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 集束火箭的代表——一窩蜂 世界上最早的有翼火箭——神火飛鴉 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 中國火藥、火器的西傳 第二十三章 指南針 端朝夕的司南 人工磁化的指南魚 腹中藏磁的指南龜 懸針定向的縷懸法指南針 浮針定四維——羅盤 出海遠航——指南針與航海 第二十四章 瓷器的王國 瓷器的前身——陶器 由陶到瓷——陶瓷製造工藝的飛躍 青瓷如玉 白瓷如雪 彩瓷如畫 第二十五章 連接東西的絲綢之路 古代絲路的魅力歷史 中西方科技的傳播和交流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國古代黑科技: 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
作者 / 齊欣 崔希棟
簡介 / 中國古代黑科技: 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中國古代有哪些發明?你是不是只記得國中課本上的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事實上,古人比你想得還厲害!屹立千年不倒的木造房屋、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164577
ISBN10 / 9865164574
EAN / 9789865164577
誠品26碼 / 2681919053004
頁數 / 22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本書重新描繪了的一個精彩科學世界。
在這裡,華夏文明幾千年孕育的科技成果琳瑯滿目:你一定會驚嘆,一根根細細的絲線穿梭在經緯之間,竟會被編織成華美的綾羅綢緞;一件件古人用來觀測星空的精致儀器,竟能破解自然運行的奧祕,描繪遙遠天體的奇妙。在這裡,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盡數呈現:技術的革新不斷為我們的衣食住行帶來便利。在這裡,科學家們對浩瀚宇宙「可上九天攬月」式的登攀令人讚嘆,對藍色海洋「上窮碧落下黃泉」式的探索令人感動,對個體粒子「不破樓蘭終不還」式的捕獲令人敬佩。
親愛的讀者朋友,希望通過閱讀本書,你能感受科學原理的美妙,驚嘆技術應用的巨變;探秘精巧機器的神奇,體會世間生命的多彩;領略前哲探究的艱辛,享受科技創新的夢想……

老中醫的透視眼——望、聞、問、切
提起中醫,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老中醫,他們通過長年累月的實踐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各個身懷絕技。古書云:「望而知之謂之神。」意思是指,大夫們只要看到病人,就能清楚地說出疾病的位置、發病的階段,甚至還能夠判斷疾病的發展,就好像安了「透視眼」一樣,能把病人看穿。實際上,老中醫能做到對病人的「透視」,並不是僅僅用眼睛觀察,在實際診療的過程中是要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才能準確瞭解病人的情況。
望診是通過看患者的神態、面色、身體、舌象,以及分泌排泄物的異常變化,而進行診斷。聞診是通過聽患者的聲音、呼吸、咳嗽、呃逆、噯氣,甚至是說話時的語
調、音色、語速和語氣,而進行診斷。問診是大夫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的一種方式,大夫通過問患者身體感覺的冷熱、出汗的情況、疼痛的部位及方式、二便的情況、睡的品質以及月經帶下的情況等,而進行診斷。切診是大夫通過觸摸患者脈搏來獲取疾病資訊的一種診斷方法。

纖纖玉蠶,吐絲作繭——蠶與絲
蠶是自然界中非常神奇的一種昆蟲,中國古人在5000多年前就發現了蠶能吐絲的祕密。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千古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直被用來比喻犧牲自己造福他人的高尚情操。但是,你知道嗎,春蠶吐盡蠶絲之後並沒有死去,而是變為了蠶蛹,為破繭而出做著準備。那麼,蠶是如何長大的?它吃什麼?
蠶的一生十分短暫,只有40~60天的時間,要經歷從卵、幼蟲、蛹、蛾(成蟲)四個不同的生長階段。蟻蠶出生不久就開始吃桑葉,吃的多,長的快,從蟻蠶長成一條成熟的蠶,體積要增大400~500倍,體重要增加10000倍,經過四次蛻皮後才成為熟蠶。這時候,蠶的胸部和腹部開始呈半透明狀,不再進食桑葉,頭部高高昂起,開始吐絲,三四天後繭子就結好了。蠶結繭後,經過10~15天的時間,就會變成蛹,繼而羽化成蛾,破繭而出。雌蛾與雄蛾交尾產卵,然後慢慢死去。卵隨後發育成蟻蠶,開始新的生命迴圈。
蠶的真正價值在於「絲綸吐盡為人用,留得輕身一對飛」。一粒蠶繭,從頭到尾可以抽出一根長約800~1000m的繭絲,蠶絲纖維具有自然閃亮、柔軟舒適的優點,被世人譽為纖維皇后。
傳說,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的是軒轅黃帝的妃子西陵氏,即嫘祖。她偶然發現了在桑樹上吃桑葉的蠶蟲,而且蠶蟲會吐絲結成繭,於是她摘下蠶繭,抽出蠶絲,織成衣服穿在身上。並且,她開始栽桑養蠶,向人們傳授和推廣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方法,從而結束了古人以樹葉、獸皮為衣的蠻荒時代,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隨後,蠶絲業逐漸在中原地區興盛起來。人們為了紀念嫘祖「養成絲綢,做天蠶以吐經綸,始衣裳而福萬民」的功德,將她尊稱為「蠶神」

驚豔7000年的美——榫卯
時間推回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長江下游流域有一塊凸起的高地。這裡,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吸引了一個氏族部落來此定居。他們就地取材,斫木蓋房,用石器將木料鑿製成帶有凹凸結構的構件,並將這些構件進行拼插,搭建起底下架空、中有圍廊、上鋪葦席的乾爽通透的房屋。
這塊高地就是位於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遺址。1973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出土了大量帶有榫頭或卯眼的榫卯構件。可見,這種榫頭和卯眼咬合的方式已經成為當時結構房屋的技術關鍵。
那麼,何為榫?又何為卯呢?榫卯,是為了使竹、木、石製等構件有效連接,在構件上人為地鑿製凸起的榫和凹陷的卯,利用榫卯結構的相互咬合以實現構件連接的工藝。在咬合過程中,榫與卯的大小和位置必須相互配合、嚴絲合縫,構件連接起來才能牢固穩定。同時,由於不使用鐵釘等進行硬性連接,好處有二:一來鐵釘等金屬件的使用往往會破壞木材纖維,而且時間久了,金屬的腐朽會加劇木材的劣化,不利於結構的長久維持。二來也是耐震的關鍵,鐵釘等的使用會使建築整體結構處於剛性聯結,一旦地震襲來,結點處由於非常牢靠反而會最先被破壞,從而導致整體結構的瓦解。而使用榫卯工藝,整體結構處於柔性聯結,地震波的外力會通過榫卯處的震盪衰減很大一部分,結點也許會脫節,但不至於被破壞,這就保證了整體結構的安全。榫卯是古人非凡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靈魂。

悠久的井鹽開採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井鹽的國家。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戰國末年,時任秦蜀郡太守的李冰在今天的雙流地區開鑿了史上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開啟了中國鑿井製鹽的歷史。
唐代及以前,人們以挖水井的方式挖掘鹽井,都是大口淺井。到了宋代,當淺層的鹽滷資源逐漸枯竭以後,大口淺井便無法滿足開採的需要,一種新的開採方式隨即應運而生,這便是衝擊式鑿井法(又叫頓鑽鑿井法)。人們用這種方法開鑿出來了一種叫作卓筒井的小口徑的深井,井口直徑與當地的楠竹粗細相仿,但井深可達數十甚至數百公尺。這種技術使得人類得以從更深的地層獲取鹽滷資源。
明清時期,井鹽的開採技術發展得更加完備,從鑽井、採滷、輸滷、製鹽,形成了一整套的井鹽生產工藝,為鹽業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時,食鹽作為重要的民生資源和稅收來源,由國家嚴格管控。但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民間私鹽開採也屢見不鮮。人們發現,採用小井開採,方便且容易避人耳目,於是在民間小井開採井鹽悄然興起。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曾提到「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者易,不可窮詰」,也反映了當時私鹽開採屢禁不止的現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重新描繪了的一個精彩科學世界:在這裡,你一定會驚嘆,華夏文明幾千年孕育的科技成果琳瑯滿目。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