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各位的假期, 都是前人的血跡: 投江割肉、起義抗暴、餓鬼道輪迴......節日吃喝玩樂, 背後是數不盡的辛酸苦澀!
作者 | 韓瀟/ 董俊焱/ 史小麗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你各位的假期, 都是前人的血跡: 投江割肉、起義抗暴、餓鬼道輪迴......節日吃喝玩樂, 背後是數不盡的辛酸苦澀!:,粽子其實與屈原無關?大凶忌日如何演變成熱鬧節日?隋朝 |
作者 | 韓瀟/ 董俊焱/ 史小麗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你各位的假期, 都是前人的血跡: 投江割肉、起義抗暴、餓鬼道輪迴......節日吃喝玩樂, 背後是數不盡的辛酸苦澀!:,粽子其實與屈原無關?大凶忌日如何演變成熱鬧節日?隋朝 |
內容簡介 粽子其實與屈原無關?大凶忌日如何演變成熱鬧節日? 隋朝人很懂玩,清明前夕都在比「誰的蛋蛋更厲害」? 文字版「數獨」,前人用〈九九消寒圖〉打發漫長冬季? 武則天最愛花朝節,種花賞花摘野菜,忙完再做百花糕! 連假太長不知道去哪旅遊?沒關係! 讓我們一起「仿古」,找回曾經的流行! ▎幽默春節冷知識,助你重新找回「年味」 ◎神明也有甜食控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祭拜灶神,飴糖、糖瓜等祭品不可少,據說還要越黏牙越好,這樣能堵住祂老人家的嘴巴,避免向玉帝打小報告。 ◎柏蒂全口味「餃」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諧音「相交子時」,又因形狀像元寶,也有招財進寶的意思;但你知道嗎?裡面可能有花生、銅錢、蔬菜…… ◎月餅和春聯都出自「他」 五代時期即有春聯的雛形,至宋代出現紙製的「春貼紙」。話說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訪,途經一戶養豬人家尚未貼春聯,便親筆御賜了一副,從此民間開始了貼春聯的習俗…… ▎文化皆順應四時而生,談談古代「黑科技」 每個節日都有與之相應的傳統習俗,由來比想像中還接地氣?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掛艾草,那是因為夏天蚊蟲很多; 九九重陽正值菊花盛開的季節,登高採菊能感受秋日氣息…… 別說數學和天文學都是西方引進的,時令曆法早已沿用千年! ▎民以食為天,論及節日怎可少了美食 未成年不能飲酒,「屠蘇」卻是古人年夜飯的標準配備? 「燒燒一碗來」在這一天不適用!寒食節只准吃生菜和杏酪? 吃「糕」就是升「高」,各種口味的花糕看得人口水直流…… 晚會盛宴×佳餚美酒×精緻甜點,過節不肥個三公斤不叫過節! 〔本書特色〕 節日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僅象徵了特定的文化意義和民族情感,伴隨而來的還有活動、美食與各種典故。本書將對曆法、節氣與傳統節日做重點闡述,向讀者呈現全面、真實而又豐富的民俗文化,並對今人應該如何過好傳統節日加以探索,脫離物質層面的局限,增加精神層面的旨趣。
作者介紹 韓品玉 主編韓瀟 董俊焱 史小麗 編著韓品玉,師範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從事古代文論及傳統文化研究。出版《明清萊陽宋氏家族文化研究》、《中華博物通考·雕繪卷》、《大學語文》四部、《傳承·創新》和《國學經典小故事》叢書。 韓瀟,專職編者。 董俊焱,專職編者。 史小麗,專職編者。
產品目錄 前言 一、節日與曆法 節日與歲時節令 節日與節日文化 古代曆法略說 陰曆 陽曆 陰陽合曆 物候與季節 二十四節氣的確立 「四時八節」與「按時把節」 時令的別稱 朔、望、晦 干支紀時 六十甲子 二、節日的發展與分類 節日的起源 傳統節日的發展、演變 節日的類型 節日的性質 節令食品 陰曆四節 古代的三元節 三、元旦與春節 古代的元旦與春節 新歲與過年 春節的來歷 過年的風俗 燃放鞭炮的起源 年獸的傳說 過年的期限 桃符與門神 春聯的起源與傳承 掛籤的來歷 吃餃子的風俗 飲屠蘇酒的習俗 拜年的風俗 穿新衣的風俗 四、正月裡的節俗 正月裡的節日 人勝節 古代的「社會」 鬧社火 正月十五 鬧花燈的來龍去脈 燈謎的起源與傳承 晦日送窮神 五、清明、寒食、三月三 先秦時期的上巳節 三月三 寒食節的來歷與風俗 清明節的風俗 三個節日的融合 六、春天的其他節俗 東郊迎春 「鞭春牛」的風俗 咬春與五辛盤 「二月二,龍抬頭」 花朝節 七、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風俗 插艾懸蒲 纏五色絲 贈香包 中國的詩人節 吃粽子、飲雄黃酒 龍舟競渡 八、夏天的其他節俗 夏至—夏天的到來 「入伏」與「出伏」 夏九九 熱在三伏 伏日風俗 九、夏秋之際的節日 六月六 七月七 中元節 十、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傳承與發展 中秋節盛行的原因 中秋節的風俗 中秋節的節令食品 中秋拜月、賞月 十一、九九重陽節 歲歲重陽 重陽登高 重陽賞菊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糕 菊花酒 九九老年節 十二、冬季的節俗 冬至大如年 「數九寒天」 九九消寒圖 古代的臘祭 臘八與臘八粥 小年(祭灶日) 除日與除夕 十三、父母與孩子的節日 節日文化的融合 兒童節 母親節 父親節 新興的父親節
書名 / | 你各位的假期, 都是前人的血跡: 投江割肉、起義抗暴、餓鬼道輪迴......節日吃喝玩樂, 背後是數不盡的辛酸苦澀! |
---|---|
作者 / | 韓瀟 董俊焱 史小麗 |
簡介 / | 你各位的假期, 都是前人的血跡: 投江割肉、起義抗暴、餓鬼道輪迴......節日吃喝玩樂, 背後是數不盡的辛酸苦澀!:,粽子其實與屈原無關?大凶忌日如何演變成熱鬧節日?隋朝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572737 |
ISBN10 / | 6263572736 |
EAN / | 9786263572737 |
誠品26碼 / | 2682365505000 |
頁數 / | 20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1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節日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僅象徵了特定的文化意義和民族情感,伴隨而來的還有活動、美食與各種典故。本書將對曆法、節氣與傳統節日做重點闡述,向讀者呈現全面、真實而又豐富的民俗文化,並對今人應該如何過好傳統節日加以探索,脫離物質層面的局限,增加精神層面的旨趣。
自序 : 前言
節日,是一年當中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表達了特定的文化意義和民族情感。華人自古以來就注重節日,每逢重要的節日,總會趁機慶祝。節慶,也就是節日慶典,說白了就是如何過節。如今,我們既有古代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日,又有現代才設立或流行的現代節日,節日種類繁多,習俗豐富多彩。其中,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精神情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提起節日,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春節,還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此外,不同季節也有一些與季節相關的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對應的節日習俗,如清明時節,回鄉祭祖;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幫小朋友掛上桃木劍,繫上五彩繩;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每逢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這些熟悉的畫面,感受到濃郁的節日文化氛圍。
本書擬對華人傳統節日做重點闡述,盡可能向讀者呈現全面、真實而又豐富的民俗文化,並對當今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過好傳統節日加以探索,讓傳統節日脫離物質層面的局限,增加精神層面的旨趣。
內文 : 三、元旦與春節
1. 古代的元旦與春節
古代的元旦,即新年的第一天,又稱「新年」,人們俗稱為「過年」。古代的元旦是指農曆正月初一,現在則指西曆一月一日。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節日。
元旦一詞源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規定以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元」是一年的開始,「旦」則是早的意思,「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但古代過元旦的日期並不統一,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復為正月初一,此後延續兩千多年。在元旦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包括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舊布新、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豐富多彩,且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開始採用世界通用的曆法——西曆,將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而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實際上,人們仍然重視農曆的正月初一,將這一天稱為「過大年」或「過年」,而將西曆的一月一日稱為「陽曆年」(或「洋曆年」)。
而古代的春節則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節。《聊齋誌異.偷桃》篇中說:「童時赴郡試,值春節。舊例,先一日,各行商賈,綵樓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余從友人戲矚。是日遊人如堵。堂上四官,皆赤衣,東西相向坐。」其描寫的就是清初淄博一帶立春節的風俗。
2. 新歲與過年
新歲,即新年。過年,除了指時間上度過了正月初一這一天,還有歡度新年之意,表示人們忙前忙後過春節。春節指傳統的農曆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歲」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出現的「歲」字,字形像一把斧頭。在先秦時期,「歲」是指一種斧類砍削工具,可以用來收割農作物。同時,人們要在收穫的季節裡宰殺牲畜來祭祀神明,因此,「歲」也是一種祭祀的名稱。由此,歲收之「歲」與歲祭之「歲」合而為一,成為特定的時間標記,「歲」字也延伸為年歲之「歲」。新歲,就是今天所說的新年。
「年」也是一個象形字,同樣源於農作物的生長週期,其甲骨文字形是一個人背著成熟的農作物的形象。《說文解字》中的「年,穀熟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引申為春種秋熟、寒來暑往的週期,即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因此,過年可以理解為古人慶祝豐收的節日。
3.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華人的新年,民間直接稱為「過年」。在國人心目中,過年是一年當中的第一件大事。細細推究起來,春節的來歷卻有些複雜。
從節日的時間看,現在的新年——春節,實際上就是古代的「元旦」,即農曆正月初一。自一九一二年將西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後,才開始將農曆的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
從節日的名稱看,現在的過年來自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節。古人所謂的「春節」實際上是指立春節,而「過年」則是指農曆的元旦。立春為「四時」之始,表示冬季的結束和春季的來臨,自古就是一個重要的農事節日,有演春、迎春、鞭春、抱春、咬春、嘗春、躲春等習俗。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用「春節」來指稱古代的元旦,而「立春」則作為一個獨立的農事節日一直流傳到今天。
從節日的性質看,現在的過年來自古代的臘祭。臘祭,或稱「大蜡」(祭名,古代年終合祭農田諸神,以祈來年不降災害)、「臘日」、「臘歲」,是中國古代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動。臘祭的時間為臘日,即冬至以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時固定為臘月初八。古人在臘日祭祀祖先、眾神,同時慶賀一年的豐收,其規模相當於現在的春節;後來,臘祭改為只供「五祀」——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再後來,臘祭又與佛教中的釋迦牟尼得道日融合,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節日。而原來臘祭中的祭祖、祭眾神等內容,則轉移到了春節當中。
4. 過年的風俗
過年是民間對新年的俗稱。傳統的新年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爺開始的,這一天又被稱為「過小年」。祭灶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很普遍,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人們先在灶臺旁更換灶王爺的神像,然後擺上桌子,向灶王爺進香,並供上飴糖、糖瓜等祭品。過了小年以後,人們便開始馬不停蹄地忙年。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開始打掃房間,俗稱「掃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之意,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氣都掃出門。掃完塵,人們便開始置辦年貨。
除日這一天,人們則要忙著貼春聯、福字、年畫,張燈結綵迎接新年。在這一天的夜晚,先要請神祭祖;然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俗稱「團圓飯」;一起守歲至子夜;接下來燃放鞭炮,拜年賀節,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等,一直忙到大年初一旭日東升。
大年初一,人們全天拜年串門,團聚小飲,共敘友情。從正月初二開始,人們又忙著走親訪友,同時排練節目,準備「鬧十五」,節日的氣氛絲毫不減。這種喜慶熱鬧的氣氛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雖然各地過年的風俗不盡相同,但忙碌、熱鬧、喜慶是共同的主題。
5. 燃放鞭炮的起源
燃放鞭炮是中華民族過年的主要傳統節俗之一。
鞭炮,相傳起源於漢代。最初的鞭炮是將竹子砍成一節一節的,稱為爆竹,放在火中燒烤,竹節內蓄積的空氣受熱爆炸,發出震耳的響聲,人們相信這樣可以驚退山魈(ㄒㄧㄠ)。山魈是一種傳說中的山中怪獸,又叫「山蕭」、「山臊」、「山繅(ㄙㄠ)」等,別稱「山鬼」。古籍中記載的山魈,狀貌不一,或謂「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或謂「獨足反踵,手足三歧」,總之,樣貌醜惡,十分可怕。如果人們不小心遇上牠,就會得病,不治而亡。後來,人們終於發現了山魈的「剋星」——紅紅的火光和巨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在火堆中燃燒竹子,用竹子的爆裂聲嚇退山魈。《荊楚歲時記》中就說:「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唐代發明了火藥,宋代出現了用捲紙包裹火藥令其爆裂作響的鞭炮——「爆仗」,漸漸代替了最初使用的竹子。
燃放鞭炮是舊時過年必不可少的習俗。當除夕之夜的子時降臨,家家戶戶鞭炮齊鳴,在震耳欲聾的響聲中辭舊迎新。鞭炮的巨響象徵舊的一年已經過去,無論這一年是碩果纍纍還是艱難崎嶇,人們都要與它告別,並要振奮精神,跨入新的一年。宋代王安石寫過一首〈元日〉詩,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習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6. 年獸的傳說
年獸,相傳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怪物,頭上有角,形貌猙獰,大小和形狀有點像牛。牠生性凶殘,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來捕食牲畜,甚至吃人,使辛苦一年的人們不得安寧,深受其害。因此,人們就把除夕叫做「過年關」。
有一年除夕之前,人們如同往年一樣,紛紛到山上躲避年獸的侵害。從村外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他手持拐杖,頭髮花白,衣著破爛。大家都顧著逃命,無暇顧及這個可憐的老者,只有一個老婆婆給他東西吃,並提醒他趕快到山上避難。老人笑了笑,說自己有辦法把年獸趕走,使牠再也不來傷害村民。他在門上貼上大紅色的紙,屋內點起燈,使屋子明亮起來,還在院子裡燒起火,把竹子扔到火裡,發出劈哩啪啦的巨響。除夕之夜,年獸來了,突然看到紅色的燈光和燃燒的火焰,嚇得身體發抖;又聽到火堆裡的竹子發出的巨響,嚇得匆匆逃竄,再也不敢來了。從那以後,人們便總結出年獸害怕的三樣東西——紅色、火光和響聲。於是,每到除夕之夜,人們聚在一起,貼紅對聯,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就這樣一直等到過了子時,年獸就不敢來了。等躲過了年之後,第二天早晨人們便互相道賀。
一直到現在,人們在過年的時候,會闔家團坐在一起,貼對聯,放鞭炮,守歲,大年初一早上則要拜年。
7. 過年的期限
人們所說的過年,並不單單指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還包括初一的頭一天——「除日」。除日是上一年的最後一天(臘月三十或二十九),俗稱「年三十」。在除日的晚上(即除夕),一家人要團圓守歲,吃年夜飯,飲屠蘇酒,燃放鞭炮,辭舊迎新……可見,過年的活動在除日已經開始。
實際上,民間傳統的過年期限持續的時間更長,一般從上一年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過去北京有一首民謠叫〈臘月忙年〉,歌中唱道:「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買酒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民謠不僅寫出了臘月忙年的熱鬧景象,也指出了傳統新年的主要期限為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一。
年前(臘月)為準備階段,家家戶戶忙著置辦年貨,掃塵祭灶,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任務。年後(正月)則為慶賀階段,人們忙著拜年,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如趕廟會、鬧社火等,要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有的地方甚至一直過到二月初二「龍抬頭」。民間俗語「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說的就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