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 | Arthur Henderson Smith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 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華觀察:,孝敬父母,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勤勞節儉……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竟有人搖頭打臉!生活在中國54年的傳教 |
作者 | Arthur Henderson Smith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 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華觀察:,孝敬父母,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勤勞節儉……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竟有人搖頭打臉!生活在中國54年的傳教 |
內容簡介 孝敬父母,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勤勞節儉…… 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竟有人搖頭打臉! 生活在中國54年的傳教士明恩溥透過犀利的目光, 用西方視角揭露龍的傳人日常生活的性格百態。 東方與西方的激烈撞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是薪火相傳還是食古不化?讓明恩溥的文字來說話! ▎這都是我的命啊! 當其他民族遇到壓迫,會選擇離開故土、向外尋找幸福; 中國人則會像一棵向下扎根的大樹,繼續等待開花結果。 對於生活環境、人權問題、外面的世界是如何毫不理會, 因為對未來不抱有任何計畫,就不需要做太多無謂的掙扎。 中國占卜、巫術和算命由此蓬勃發展,一切都是天注定; 面對許多無能為力的事,順從、忍耐,找人聊聊就好…… 在西方人的眼裡是因循守舊,永遠都無法從落後中向前邁進, 但中國人在絕望之中還能保持樂觀,依然有其適者生存的道理。 ▎跟你說話是中國人賞你的恩賜 至華夏文明崛起,中國人便稱四周民族為蠻夷戎狄。 面對開始科學革命的西方人,中國人仍不放在眼裡。 中國人的優越感從何而來?細數有以下原因: ◎西方人不懂中文,不明白中國人都懂的風俗習慣 ◎西方人吃不慣中餐,容忍不了擁擠與太陽的炙熱 ◎西方人無法接受中國繁複的禮儀,舉止過於輕浮 因為對自身文化的優越感,導致無法看見他國優點, 無法意識自己的落後,就沒有更多進步的空間。 當西方文明充斥在中國大大小小的角落, 中國人仍會對其展現他們對外國民族的輕蔑。 ▎人人為自己,上帝為自己,我不得不顧及自己。 中國官員平時什麼也不做,災難降臨才會做更多事: 防範洪水並不是因為擔心人民,只是憂慮賦稅增加; 道路荒廢沒有人願意修理,非要等到花大筆錢造路; 停車就隨便停在路中間,砍樹就讓樹橫躺在路中央。 大家絕不會同心協力,總是擔心自己做得比別人多, 然而歷史上的關鍵時刻,有人起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 為了正義犧牲生命,這時才能顯現中國人的公共精神。 ▎中國需要認真面對的現實 儒家經典就像一張藏寶圖,跟著上頭指令走就能尋獲至寶, 儒學造就了一批品德高尚的士人,但許多人民仍缺乏良知, 遠看中國就像一幅春日暖陽下的美景,近看卻是殘破不堪…… 想要讓中國人釜底抽薪,從裡到外徹底改變需要些什麼? 就讓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為你一一說明,一一舉證! 魯迅:希望有人翻譯出這本書! 曾對此書中針對中國人性格的審視批判有所感,魯迅評: 「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 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本書特色: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以西方人的視角列舉中國人的性格特徵,結合多年生活於中國的經驗,推翻大家認定的傳統中華美德,並歸納整理中國人性格的弊病,真切地提出解決方針。儘管並不全然客觀,但仍值得後世研究拜讀。
作者介紹 [美]明恩溥明恩溥,原名亞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美國公理會來華傳教士。出生於康乃狄克州,1867年畢業於伯洛伊特學院。1872年,受美國公理會派遣來華,先後居住於天津、山東等地,兼任上海《字林西報》通訊員。1880年,在山東省西北部的恩縣龐莊開始傳教工作。1905年辭去教職,留居通州寫作。1926年返回美國。他在華生活54年,熟悉底層人民生活,熱愛中國,是最早向美國總統老羅斯福建議退還中國庚子賠款的人之一。著有多部關於中國的書籍,有:《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國鄉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 A Study in Sociology)、《今日的中國和美國》等。李明良李明良,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前言一、中國人的衣食住行二、中國人孝悌為先 三、中國人知足常樂四、中國人的生命活力五、中國人的忍耐力六、中國人的勤勞七、中國人的節儉八、中國人的禮貌九、中國人的面子十、中國人的慈善十一、中國人的同情心十二、中國人的優越感十三、中國人的間接方式十四、中國人的責任感十五、中國人的誠信十六、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十七、中國人對精確的概念十八、中國人的惰性十九、中國人的因循守舊二十、中國人的固執與順從二十一、中國人的公共精神二十二、中國人的思緒二十三、中國人的猜疑二十四、中國人的人際糾紛二十五、中國人的崇拜二十六、中國的現實與需求
書名 / |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 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華觀察 |
---|---|
作者 / | Arthur Henderson Smith |
簡介 / |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 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華觀察:,孝敬父母,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勤勞節儉……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竟有人搖頭打臉!生活在中國54年的傳教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571556 |
ISBN10 / | 6263571551 |
EAN / | 9786263571556 |
誠品26碼 / | 2682345922001 |
頁數 / | 266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5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以西方人的視角列舉中國人的性格特徵,結合多年生活於中國的經驗,推翻大家認定的傳統中華美德,並歸納整理中國人性格的弊病,真切地提出解決方針。儘管並不全然客觀,但仍值得後世研究拜讀。
自序 : 前言
一百多年前,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在其所著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裡,列舉中國人性格特徵,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中國人的傳統性格。《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是西方人介紹與研究中國民族性格的最有影響的著作。這位博學、不無善意的傳教士力圖以公允的態度敘述中國。他有在中國生活22年的經驗為他的敘述與評價擔保,他看到中國人性格的多個側面及其本相的曖昧性。他為中國人的性格歸納了20多種特徵,有褒有貶,並常能在同一問題上看到正反兩方面的意義。
用新視角看世界的感覺,世界存乎於心,存在於解讀者的眼中。明恩溥以外族的眼光看待我們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事物,類似的如《馬可波羅遊記》(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等等,有一千個讀中國的人,就有一千個中國。解讀者所處時代的世界格局也影響著他的眼光和心態。
明恩溥的有些評價並不合理。比如他認為中國人思緒含混,不能嚴格遵守西方式的邏輯,用事實本身解釋事實;有些特性完全是相因的,比如說節儉持家、勤勞刻苦、頑強生存、能忍且韌、隨遇而安,再比如說漠視時間、不快不慢,還有漠視精確。有些特性看似是矛盾的,如仁愛之心和缺乏同情,但誰又能說這兩種矛盾的特質不是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呢?
明恩溥用局外人的身分尖銳指出,這個國度的烹飪水準極其高超,但普通百姓卻依靠簡單的稻米、青菜和魚過日子,絲毫也不敢浪費,為了省下5分錢早餐可以走上46里路;這個國度的讀書人文字工整有力,語言精闢,但普通百姓大多不識字,或文字掌握水準非常差,錯別字使用風行(搞不好把各地簡化字當成錯別字了);這個國度非常勤奮,皇帝天不亮就上朝理政,6點鐘歐洲還在熟睡,中國人已經趕完了早集,但是他只用一中午就做完了4個木匠半天的工作。
顯然,明恩溥看到的只是「一個衰老而略顯憔悴的古老文明」。
明恩溥是位誠實、細心的觀察家。讀者在閱讀中不難發現這一點。然而,誠實與細心並不意味著客觀與準確。因為文化與時代的偏見與局限,對於任何一個個人都是無法超越的,尤其是一位生活在100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士。西方文化固有的優越感、基督教偏見,都不可避免的影響著明恩溥在中國的生活經驗和他對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印象與見解。基督教普世精神、西方中心主義,構成明恩溥觀察與敘述中國的既定視野。中國人的性格形象映在異域文化背景上,是否會變得模糊甚至扭曲呢?辜鴻銘說「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樸的」,「比如那個可敬的明恩溥先生,他曾著過一本關於中國人特性的書,但他卻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作為一個美國人,他不夠深沉」。(《春秋大義》「序言」)
美國傳教士眼裡的中國人的形象,並不具有權威性。它是一面鏡子,有些部分甚至可能成為哈哈鏡,然而,問題是,一個美國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國人,一個中國人就能了解中國人嗎?盲目的自尊與脆弱的自卑,懷念與希望,不斷被提醒的挫折感與被誤導的自鳴得意,中國人能真正的認識自己嗎?《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已經出版整整100年了。一本有影響的著作成為一個世紀的話題,誰也繞不開它,即使沉默也是一種反應,辜鴻銘在論著與演說中弘揚「中國人的精神」,明恩溥的書是他潛在的對話者,回答、解釋或反駁,都離不開這個前提。林語堂的《吾國吾民》,其中頗費苦心的描述與小心翼翼的評價,無不讓人感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的影響。《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已成為一種照臨或逼視中國民族性格話語的目光,所有相關敘述,都無法迴避。
一個在中國生活了22年的人,並不能完全保證他有能力寫出關於中國人特性的書,正如一個在銀礦裡埋頭苦幹了22年的人,並不足以證明他有資格撰寫出有關冶金學或複本位制的論文。中國是一個極大的整體;一個還未考察過她的一半以上省分且只是在其中兩個省居住過的人,當然沒有資格對這整個國家做出概括。
我們不能盲信明恩溥的觀察與敘述都是事實,但也不必懷疑其中有事實有道理。讀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來判斷。了解自己既需要反思也需要外觀。異域文化的目光是我們理解自己的鏡子。照這面鏡子需要坦誠、勇氣與明辨的理性。魯迅先生一直希望有人翻譯這本書,在他逝世前14天發表的〈「立此存照」(三)〉中,先生還提到:「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翻譯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氣質》來。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內文 : 一、中國人的衣食住行
在開始談這個問題的時候,必須指出這樣一個前提:這裡斷言中國人「漠視舒適方便」,不是用東方的標準來衡量,而是以西方的標準。我們的目的,只是要說一說這兩個標準存在哪些根本上的差異。
我們首先來說一說中國人的服裝。在談及中國人輕蔑外國人時,我們已經談到,西方的服裝樣式是中國人接受不了;而我們也要說說我們的感受,我們也接受不了中國人的著裝習慣。我們感到十分奇怪的是,中國人把頭部前面一半頭髮剃光,讓這個最應該受保護的地方暴露在外面。這樣一種反常的打扮習慣,居然會出現在這個偉大的民族身上。之前我們說過,由於中國人是在以性命的逼迫之下接受了這個習慣,那麼,現在我們就不必再去注意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了。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樣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中國人自己已經習慣了,並不覺得難受,連再戴上明朝的帽子他們或許都極其不情願了。
中國人一年四季都光著腦袋,也同樣不考慮是否舒服,特別是夏季。在夏季,烈日當空,人人都只是舉著扇子在太陽底下走來走去,也有極少一部分的人是撐著傘遮太陽。只要哪個中國的男人戴起了帽子,就一定會招致身邊人的反感。不過我們發現,中國的婦女會戴上頭巾,而要求完美的外國人認為,這種頭巾純屬裝飾,絲毫沒有遮陽的效果。按照中國人的觀念,在炎炎夏日,隨身攜帶一把扇子,就已經足夠應付那些可怕的高溫了。於是在夏日的天空下,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眾多苦力光著手臂,使勁的拉著沉重的鹽船逆著水流往上走,他們同時還使勁的搖著扇子。哪怕是路邊的乞丐,也時常會搖晃著一把破扇子。
中國文明令人不解的現象之一,便是這個民族據說是最早從事畜牧業的,那麼,他們應該在利用這一天賜條件上顯現出先進的創造性,但他們卻從不知道把毛紡線打成衣服。儘管這個國家的西部地區出現了毛紡織的手工作坊,令人遺憾的是,這個例外沒有在整個國家普及。然而,他們大片的山野森林之中,到處漫遊著嬉戲的羊群。
人們相信,古代還沒有引進棉花的時候,衣服是用其他的植物纖維織成的,如燈心草。然而如今,這個國家的製衣主要依靠的就是棉花。這個國家的有些地區冬季非常寒冷,那裡的人們往往要穿上好幾件衣服才能禦寒,小孩子穿的衣服更多,他們被包裹得像一個圓球,摔倒之後,甚至都爬不起來了。然而,我們從未聽到過一個中國人抱怨這種笨重的著裝有什麼不舒服。換作是我們盎格魯–撒克遜人,只要有一點束縛,我們就會絞盡腦汁的甩掉它。
說到中國人冬天穿得笨重,就不得不說到中國人的內衣。我們認為,如果沒有棉毛織內衣經常換洗穿著,日子根本就沒法過。這種需求,中國人彷彿可以省略。他們沉重的棉衣掛在身上,好似掛著許多布袋子,任憑冷風從縫隙中吹進來凍徹他們的肌膚,但他們不予理會,儘管他們也承認這種著裝很不舒服。一個66歲的老頭子抱怨自己凍僵了,於是我們送給他一件外國內衣,我們叮囑他每天都必須穿著,避免受凍。沒過幾天,他居然扔掉了這件內衣,他說這件衣服實在是「燒得慌」。
中國的鞋子普遍都是用布做成的,容易滲水,遇水就溼。天氣一冷,腳底就像踩在冰塊上。實際上,中國有一種油靴就是用來防潮的,但是,太貴了,沒有多少人能買得起。雨傘也是這樣。這些東西都屬於奢侈品,中國人壓根就沒有意識到這是必需品。哪怕風吹雨打,全身溼透,中國人也不認為換上乾燥的衣服是件重要的事情。在他們看來,用身體捂乾溼衣服其實也是個好辦法。儘管中國人羨慕外國人的手套做工精良,但是他們自己卻從來不打算製作一副類似的。他們也知道有一種連拇指的手套,然而,哪怕是在北方,也極少能看見這種手套。
外國人覺得,中國服裝最惱人的特點之一,便是沒有口袋。任何一個普通的外國人都需要許多口袋。他需要在外衣的上面口袋放記事本,襯衫口袋放鉛筆、懷錶和牙籤等小物品,其他方便的地方還要放小刀、鑰匙串和錢包。一些外國人還要帶上小梳子、折疊尺、開塞鑽、小指南針、折疊剪刀、彈子、鞋扣、鑷子、小鏡子、自來水筆等,而在外國人看來,這很正常,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他日常生活裡都會用到這些小物品,而且一個也不能少。至於中國人,這樣的東西很少,或者要用的話,也不是用口袋來放置這些東西。他們的手帕,都塞在胸口,而他帶在身邊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他有重要文件,他就仔細的綁在腿上,然後繼續趕路。如果他穿著外褲,他就把文件塞在褲腰帶上,而文件遺失自然在所難免,甚至時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文件之類的東西還可以放在捲起的長袖子裡,帽子也被充分的利用了。許多小東西找不到存放的地方,中國人就會把它捲起來架放在耳朵上,如錢幣和銀票。要保證隨身攜帶的東西不遺失,主要靠褲腰帶,帶上繫著小錢袋、菸袋菸桿,以及諸如此類的小東西。如果帶子一旦鬆開,東西也就掉了。鑰匙、木梳和一些古錢,都繫在外衣那些固定的鈕扣上,每次脫衣服還得注意,防止弄掉了這些小物品。
如果說在我們看來,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外套令人難受的話,那麼,他們的晚上睡覺時候的著裝就更加不用多說了,因為他們睡覺根本就不會穿著任何衣服。在中國,不分男女,通通都沒有睡衣。孔子說過:「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然而,據說這是指孔子齋戒時穿的長袍,不是普通的睡衣。至少可以斷定,現代中國人是不會仿效他而穿上夜袍的,並且也沒有人願意齋戒。新生兒的皮膚對溫度的細微變化十分敏感,可是即使是新生兒,他們也是隨便的塞在被子下面,一有人來看,母親就會掀開被子。這種荒唐的做法簡直令人驚訝,難怪中國會有那麼多嬰兒還沒滿月就死於驚厥。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有的地區的媽媽居然用兩個沙袋給孩子當尿布用。光是這種想法,就足以使西方的母親談虎色變。被這種怪異的重物墜著,這個可憐的孩子完全動彈不得,猶如一隻「背著」大號鉛彈的青蛙。流行這種習慣的地方,形容一個人孤陋寡聞,就常用還沒有脫掉「土褲子」這一俗語。
住房條件與服裝一樣,對於我們所要求的舒適,中國人也不太在意。為了確立這個論題,我們暫且不談窮人的安身立命的居所,因為他們是被迫如此居住的,但是我們要談論的是他們在現有的居住條件下的改善。他們不注意在房屋四周種上樹木來遮蔭,寧願隨便搭起一個涼棚。假如涼棚都搭不起,那麼,完全可以很容易的在附近種上幾棵遮蔭的樹,但是哪怕是這種很簡單的事他們也不會做,他們喜歡種一些類似石榴樹這樣的裝飾性灌木。當院子裡熱得令人無法忍受時,他們就走到路上坐著,實在是不行的話,他們又回到自己的房子裡去。朝南的部位是主要出入口,但很少有房子對著南門再開個北門。實際上這樣設置所帶來的對流空氣,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散去那些三伏天的熱氣。假如你去問他們,為什麼這麼方便的事情他們不願意去嘗試一下,他們一貫的回答就是:「我們歷來就沒有北門!」
在北緯37度以北的地區居住的中國人,通常都在「炕」上睡覺。炕都是用磚坯壘起來的,中間是用來燒火加熱的。假如不燒火,外國人睡在上面,就會覺得是睡在冰窖裡。如果火燒得太大,他又會因為太熱而在後半夜熱醒過來,這種燒烤的煎熬實在令人無法忍受。不管怎樣,要想整夜保持一個適宜的溫度非常難。而全家人就是這樣年復一年的躺在這種炕上。壘土炕的材料又容易招致蟲子的大批出沒,就算是每年換磚坯,也不能保證這些不受歡迎的「客人」會不再出現,有時候,牠們甚至占據了整個房屋的牆壁。
到處都有動物的侵害,對此,大多數中國人都已習以為常,但是,即使他們知道這些害蟲會傳播疾病,他們也不會想到要去防治這些害蟲的。除了為數極少的城裡人掛著帳子驅避蚊子之外,據我們所知,其餘地方就幾乎沒有人使用蚊帳了。蒼蠅和蚊子確實讓人討厭,用芳香植物熏一熏就能驅趕牠們,但對中國人而言,這些蟲子還不至於那麼令人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