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Vilhelm Ludwig Charlier on Education
作者 | Carl Charlier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瑞典隆德大學副校長卡爾.沙利葉談人生: 衝突的忠誠、困境的功效、生活的節奏、時間的重要性, 布魯斯獎得主致每一位年輕人:,你是否因沒人陪伴而感到煩惱?你曾對信任的人 |
作者 | Carl Charlier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瑞典隆德大學副校長卡爾.沙利葉談人生: 衝突的忠誠、困境的功效、生活的節奏、時間的重要性, 布魯斯獎得主致每一位年輕人:,你是否因沒人陪伴而感到煩惱?你曾對信任的人 |
內容簡介 你是否因沒人陪伴而感到煩惱? 你曾對信任的人失去過信心嗎? 若你一直在為未來做著美好的規畫,可是突然一切都被撕碎, 你還能撿起這些生命的碎片,繼續用它們編織美好的東西嗎? 畢業後的迷惘、社交上的挫折、生活中的苦難…… 就讓卡爾‧沙利葉教授以溫柔的文字為你一一解答 ▎天文學家談與人相處的藝術 •為別人帶來陽光不僅是你的權利,還是你的責任 正如《聖經》中所指出的那樣:「小狐狸毀掉了整個葡萄園。」 「小狐狸」便是性格中的瑕疵,當你沒注意時,它們正在慢慢滋長。 我們都不願接近有瑕疵的人,只喜歡與使我們感到舒服的人在一起。 如果一個人沒有犧牲精神,那麼想讓別人喜歡上自己就是一種奢望。 •摩擦往往就是躁動不安的開始,它在尋找發洩的犧牲品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小狐狸」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吵架和拌嘴。 當我們接觸它們時才會發現,這一點在愛的氛圍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愛我們的人總是原諒、支持我們,這便給了摩擦和爭吵滋生的溫床。 陌生人與這些東西是絕緣的,我們也不可能要求陌生人去接受這些。 它是個潛在的、很微妙的險情,以至於我們常常沒意識到它的到來。 ▎天文學家談生活的節奏 •重複又重複的歷史,在陽光下沒有什麼事是新奇的 日升日落,同樣的過程在每個次日永無止境地重複著。 所有的河流最終都流入海洋,但是海洋永不會被灌滿。 日常生活中沒有什麼新奇的,我們不需要任何新穎的事情。 一直在發生的事情都是我們所需要的,且是我們應該需要的。 如同春種秋收、工作休息……那些偉大而必須的事物不斷重複著。 •我們不僅需要社交也需要孤獨 如何適當調節社交與孤獨的關係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毫無生趣的夥伴,又如何讓別人覺得你有趣? 若你自身不具備讓生活充滿生趣的能力,沒有什麼生活會永遠幸福。 偶爾留點個人空間才有機會反思自己,也才能夠成為他人的好夥伴。 此外,你更是自己的夥伴,唯有如此,你的內心世界才會得到發展。 ▎天文學家談困境的功效 接受每次拒絕就使地球的平坦變得崎嶇, 每絲刺痛喊出的既不是屈服也不是忍受,而是前進! 你可能讀過白朗寧的這些文字,但你一定不相信它們。 你會說世上一定有困境的存在,肯定有冷落、傷痛和艱辛, 忍受它們的痛苦無法言說,為何還要假裝在這其中發現樂趣? 當然,能夠讓心中充滿了希望與快樂是一件好事, 然而,忽略了生活的灰暗,便不利於擺脫困境了。 人生處於逆境的問題,打從世界誕生之時就存在, 既然無人能逃避,那我們就要做好迎接它的準備。 •學著適應現實世界,在此過程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即使在我們20歲時,生活也不是永遠充滿陽光的。 但年輕時的經驗若存在於記憶,我們將從中學習到經驗, 形成更真實,更深刻的自我認知,並調整行為適應現實。 我們應該學著適應現實世界,而非生活在幻想中的自我。 本書特色:瑞典知名天文學家卡爾‧沙利葉的教育理念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與今後步入社會的職業精神,更從年輕人的生理特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禮儀教育和自我覺醒意識培養等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觀點。希望藉由本書,讀者能夠更加深入了解沙利葉的教育思想。
作者介紹 [瑞典]卡爾‧沙利葉卡爾‧沙利葉(Carl Charlier,西元1862~1934年),瑞典天文學家、教育家。曾任瑞典隆德大學天文臺臺長、天文學教授和隆德大學副校長。1924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的詹姆斯‧克雷格‧沃森獎;1933年被太平洋天文學會授予布魯斯獎。在職業生涯的後期,他將艾薩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譯成了瑞典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月球上的沙利葉環形山、火星上的撞擊坑、小行星8677 沙利葉、沙利葉多項式。王瀠萱王瀠萱,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人生新起點 第二章 學習的目的 第三章 學會學習 第四章 同窗友誼 第五章 與人相處的藝術 第六章 忍受苦難 第七章 時間的重要性 第八章 生活的節奏 第九章 困境的功效 第十章 體育鍛鍊 第十一章 學院精神 第十二章 隨遇而安 第十三章 衝突的忠誠 第十四章 紀律價值 第十五章 成功的人生 第十六章 婦女的進步 第十七章 快樂泉源 第十八章 畢業之後 第十九章 生活的目標
書名 / | 瑞典隆德大學副校長卡爾.沙利葉談人生: 衝突的忠誠、困境的功效、生活的節奏、時間的重要性, 布魯斯獎得主致每一位年輕人 |
---|---|
作者 / | Carl Charlier |
簡介 / | 瑞典隆德大學副校長卡爾.沙利葉談人生: 衝突的忠誠、困境的功效、生活的節奏、時間的重要性, 布魯斯獎得主致每一位年輕人:,你是否因沒人陪伴而感到煩惱?你曾對信任的人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571433 |
ISBN10 / | 6263571438 |
EAN / | 9786263571433 |
誠品26碼 / | 2682345919001 |
頁數 / | 26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4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瑞典知名天文學家卡爾‧沙利葉的教育理念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與今後步入社會的職業精神,更從年輕人的生理特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禮儀教育和自我覺醒意識培養等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觀點。希望藉由本書,讀者能夠更加深入了解沙利葉的教育思想。
自序 : 導言
卡爾‧威廉‧路德維希‧沙利葉(Carl Vilhelm Ludwig Charlier,西元1862~1934年),瑞典天文學家、教育家。西元1862年4月1日,沙利葉出世在厄斯特松德,西元1887年在烏普薩拉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在該大學和斯德哥爾摩天文臺工作過,任天文學教授。西元1897年起擔任瑞典隆德大學天文臺臺長、天文學教授和隆德大學副校長。
他曾對銀河系中的恆星及其位置和運動進行了廣泛的統計研究,並嘗試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種星系模型。他還提出了兆天文單位(100萬倍地日間距離,地球到天狼星距離的2倍,約15.813光年)來計算恆星距離。
沙利葉對純統計學也有著深厚的興趣,並對瑞典統計學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他數名在大學、政府和企業工作的學生都成為了統計學家。
他的研究與銀河系結構有關,他還根據約翰‧海因里希‧朗伯的研究發展出一種宇宙理論,由此產生的朗伯-沙利葉等級宇宙論,越大的空間區域所包含的物質密度相應越低,該原則的引進避免了出現觀察不一致的奧伯斯悖論。
1924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的詹姆斯‧克雷格‧沃森獎;1933年被太平洋天文學會授予布魯斯獎。
在職業生涯的後期,他將艾薩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譯成了瑞典文。1934年11月5日,他在隆德去世,享年72歲。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月球上的沙利葉環形山、火星上的撞擊坑、小行星8677 沙利葉、沙利葉多項式。
沙利葉的教育理念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今後步入社會的職業精神,更能從年輕人生理特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禮儀教育和自我覺醒意識培養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觀點。
沙利葉任職的隆德大學(瑞典語:Lunds universitet),建於西元1666年,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為斯堪地那維亞最大的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機構。隆德大學為瑞典頂尖學府,名列世界第六十大、歐洲前二十大學府。其位於瑞典斯堪尼省的隆德市,所在的城市約十萬人口左右。隆德大學的建立可以溯及西元1425年,方濟各會在隆德大教堂比鄰設立的中世紀大學(Studium Generale)。在瑞典於西元1658年與丹麥的和平協定下獲得斯堪尼省之後,現今的隆德大學則在西元1666年建立。
隆德大學有10個學院,包含另外在馬爾摩和赫爾辛堡設有的分校區,以及航空學院。2013年的統計下,全年學生共有47,700人,其中約6,400人為國際學生,分別在50個科系中的800個課程學習。隆德大學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也是全球U21聯盟成員。
2016年6月,隆德大學與瑞典科學委員會,已在隆德共同完成同步輻射實驗室四期MAX IV的建設,用於研究粒子加速物理。此外,一所正在建設中的跨領域科研機構,歐洲散裂中子源,也預計在2025年全面完工。
隆德大學自建校以來一直以隆德大教堂附近的隆德公園(Lundagård)中心,另有一些學院系所散布在隆德市的不同地點,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一個帶狀地帶,這個帶狀地帶從公園向北,穿過大學醫院並繼續向北,一直到市的東北周邊地區,在最周邊的就是工程學院的大校園,該院在瑞典又稱為隆德工學院。
隆德大學先進、開放的教育理念培養出很多基礎人才,如:菲爾茲獎、沃爾夫獎獲得者數學家拉爾斯‧霍爾曼德爾(Lars Hörmander)、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曼內‧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貝蒂爾‧奧林(Bertil Ohlin)、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醫藥學家蘇恩‧伯格斯特龍(Sune Bergström)、斯德哥爾摩學派的創始人經濟學家克努特‧維克塞爾(Knut Wicksell)、《長船》作者本特松(Bengtsson)、在位時間最長的瑞典首相的政治家塔格‧埃蘭德(Tage Erlander)等等。1999年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nan)獲該校榮譽法學博士。
內文 : 第六章 忍受苦難
在隆德美麗的大教堂裡,有一扇彩色玻璃窗,上面每扇窗格子都代表著《聖經》中某位著名人物。當我第一次來到這所大教堂時,立即被其中的一扇窗所吸引,而且從此以後每次來此參觀,我的目光無不流連在那個地方。畫面上是一個叫作提摩太的小男孩跪在媽媽的身旁聽候教導。充滿童真與渴望的男孩提摩太令人想起了約書亞‧雷諾茲爵士的作品《小薩姆爾》(Infant Samuel)中的一個人物。
如你所知,提摩太是聖‧保羅的一位年輕的朋友。在《新約》全書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兩封使徒書信就是聖‧保羅寫給這位年輕人的。聖‧保羅愛他如子,也確實一次又一次的稱他為自己的兒子。
聖‧保羅贏得了與他共同生活和工作的那些人的無限尊敬與愛慕。他好像沒有親戚,在我們熟悉他活動的這些年裡,他總是到處奔波,建立教堂,然後將這些教堂留給其他人管理。雖然沒有自己的家庭或親屬,但是他卻能夠隨遇而安,廣結朋友。幾乎沒有人能像他這樣倍受愛戴。他總能在與他共事的那些人的內心占有一席之地。這一點在他周圍的年輕人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我們有很多動人的文章來展現他們彼此之間的情感。他說他渴望見到他們,希望他們幸福,他從未停止過為他們祈禱,他將這些年輕人分派出去,按照他的精神意旨去將他的工作繼續進行下去。在這些年輕人中,提摩太似乎一直是他最賞識的一位。他以主教的身分被派去管理一些教堂。我們說的聖‧保羅寫給他的兩封信就是一些關於教堂管理建議的信件。在信中,聖‧保羅強調人格的重要性要高於一切。我們從聖‧保羅德信中得知,提摩太是由他的母親友尼基(Eunice)和他的祖母羅以(Lois)撫養長大的,她們似乎是聖‧保羅最親愛的朋友,提摩太受到了她們最細心的照料。聖‧保羅說:「從孩提時你就已經開始了解《聖經》中的神聖文句了,學習這些能夠使你睿智,得到救贖。」
學習展示自己,得到上帝的認可,成為問心無愧的神職人員。
因此,作為基督耶穌的好士兵,你要忍受困苦。
這些句子節選自寫給提摩太的第二封信,這封信被認為是聖‧保羅寫過的最後一封信。這封信是在一種特殊嚴肅的場合下寫的,它包含著一位老者對一位他愛之如子的年輕人的深切而衷心的建議。這封信充滿悲傷,因為此時聖‧保羅正在獄中,並且他知道自己離死神不遠了。他相信自己不久將被處死,而我們也知道,他當時的預感是正確的。在他所寫的最後這一封信中,他談及了自己對所愛的提摩太最深切的期望。我想我們都會為此事實所感動,這是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所愛之人擁有的,他並沒有要求提摩太要多有才華;而是要求他擁有其他一些世界上還沒有給予很高評價的才能。
父輩們為了能夠給予子女財富和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辛苦的工作。他們在辦公室裡埋頭苦幹,失去了健康,放棄了人生中很多進步和提升的機會。而孩子們卻會以一種只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的方式,以一種消耗精力、意志,毫無目的的方式盡快的揮霍掉從父輩那裡輕而易舉就得到的錢;或者說,這些錢從未給予美德一個發展的機會。幾年前,人們非常關心羅斯福(Roosevelt)先生關於美國百萬富翁的警句,「誰的兒子是傻瓜,誰的女兒又是公主」,不勞而獲必定會滋生自私的品性並伴隨著一大堆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年輕人的父母並不富有,他們成長過程中對錢有著完全自私的想法,而對錢真正的用途和價值卻了解很少。
我可以講更多關於縱容孩子的父母對其孩子滿懷期望的事情,他們都可期待同一件事情──安逸的生活。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風吹雨打,不用走泥濘、崎嶇的道路,不必攀登艱難的高峰。他們必須走在陽光下,睡在花床上。艱難、困苦、磨難都給別人的孩子;奢侈安逸都給自己的孩子。
但是,聖‧保羅給予他所愛的年輕人什麼樣的禮物和福祉呢?一種安逸、奢侈的生活?這位偉大的門徒是多麼藐視這種想法啊!取而代之的是他要求年輕人們應該學會怎樣忍受困苦。
我們生活中的「困苦」不可能僅指身體上的折磨,或許根本不是,儘管這種忍耐是造就聖‧保羅偉大品格的一個因素。他告訴我們,他被鞭打過,被石頭扔過,遭受過船隻失事、寒冷、飢餓和赤身裸體。沒有什麼事情能使他氣餒,沒有什麼阻礙他不去克服,他無所畏懼,甚至是面對死亡。他工作的偉大成就歸因於他非凡的身體承受能力以及強大的道德力量。與他相比,即使在我們之中看起來最優秀的人也顯得那麼微弱和無用。這種不顧身體不適,這種無所畏懼,這種依靠內心素養非外界支持的特質,即使我們可能永遠不會被召喚去承受危險與困苦,我們難道看不出這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嗎?然而,我們知道,有多少人會因為早餐不合胃口而破壞了一整天的心情,因為多雲的天氣而意志消沉;因為身體不適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性情和行為!年輕人值得去培養的一種讓身體承受「困苦」的特質──能夠忍受身體不適,漠視奢侈和安逸,不依靠外界條件。
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有另外一種更加重要的「忍受困苦」。這就是從我們所能擁有的東西中尋找幸福,而不是奢求我們不能有或不該有的任何東西。學習把做一件應該做的,卻是困難重重且令人厭煩的事情當成是理所當然。我們總是會對那些得不到的東西蠢蠢欲動。但是,如果那些並不屬於我們,我們就應該把精力放在我們所擁有的或可能擁有的事情上,並盡力把它們做到最好。
假設情況不允許你生活在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群內或按照你最喜歡的方式生活──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很多畢業生的身上──除了極力重視你現在擁有的朋友,在周圍的環境中尋找最好的朋友,還剩下什麼了呢?假設你無法選擇那種你夢想中最適合你的生活,無法選擇能讓你感到最快樂的地方,那麼請你記住,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取決於你是否適應環境和是否能夠在不可避免的複雜環境中發掘出新的成長動力。這在很大意義上講就是「忍受困苦」。假設你一直在為你的未來做著美好的規畫,可是突然一切都被撕碎,那你怎麽辦?你還能撿起這些生命的碎片,改變方式,繼續用它們編織美好的東西嗎?你能那樣做嗎──不是以一種冷淡的、堅忍剛毅的態度去做,而是以一種歡快的、平和的心態去做。若能如此,你就學會了「忍受困苦」,與聖‧保羅所忍受的相同的精神。
有時侯,想像一下我們通向幸福的所有外部支柱,如金錢、地位和有影響的朋友都被剝奪了,然後問問自己,沒有了這些我們還能創造怎樣的生活。那麼,我們就會發現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對我們來說是有好處的。我們都相信──儘管我們通常表現得似乎不相信──樹立堅強而高尚的人格是生命的宗旨。但是,除非情況所迫,我們幾乎沒人為自己提供獲得那些美德的機會,而那些美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有利於樹立高尚的人格!沒有什麼能比奮鬥、磨難和困苦更有利於提高品格的了。
我記得最近收到了一封信,來自我認識的一個年輕女士。作為有錢人家唯一的女兒,她享受著優越舒適的生活,她知道自己很可能將繼續享有這些。但是這個事實令她很擔心,她寫道「對於我們這些生於富貴之家的人們,能做些什麼來補償所缺少的奮鬥精神呢?」 她很焦慮。一定有什麼東西可以平衡這種缺失,然而生來富貴的人們中能認知到這一點的會有幾人呢!
當我想到一些毫無目的、懶散而又真有才能的女孩時,我經常對自己說:「如果能使她靠自己的能力獲得想要得到的生活是何等的福氣啊!」對於另一位過分熱衷享樂、缺少真誠和人格深度的女孩,我很遺憾的說:「除非發生重大悲痛的事,恐怕沒有什麼能打動她,使她認清生活的現實。」只有付出重大代價才能獲得教訓是多麼悲哀啊!
一百多年前,當阿多奈拉姆‧賈德森要作為最早的傳教士團隊中的一員去印度之前,他向布拉德福的安‧哈瑟爾廷(Ann Hasseltine)求婚,在給她父親的信中寫道:
現在我來詢問您是否會同意在這早春之際與您的女兒分離,並從此再也見不到她;您是否會同意她離開您,前往異國他鄉,承受一個傳教士生活的困難和磨練;您是否會同意她置身於大海的危險之中;遭受印度南方氣候的致命影響;各種物資缺乏與精神苦惱;生活下降,種族迫害,也或許會死於暴力。
確實是一封不同尋常的信!阿多奈拉姆‧賈德森和他的妻子安也的確遭受了很多預測到的苦難。但是如果他們沒有去經歷,那些黑暗中的土地上將不會見到光明。如果不是有一些具有英雄氣概的人準備將命運握在自己的手中,並全身心的投入,對文明和信仰精神的祈求也就不會傳到地球上這麼偏遠的地方去。
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對於任何一個年齡階段都是一個致命的習慣,尤其在年輕時期。相反,要培養遠離奢華與安逸的獨立精神,學習聖‧保羅在了解自己擁有面對和處理生活中各種困難、險阻或危險的能力時所感到的快樂。
我們發現菲利普斯‧布魯克斯的思想與聖‧保羅寫給提摩太的真摯的話語有著驚人的相似:
不要祈禱安逸的生活!祈禱成為更強的人!不要祈禱與你的能力相當的工作;祈禱擁有勝任工作的能力!那麼你做的工作就不會是個奇蹟,而你將成為一個奇蹟。每天你都會對自己感到吃驚,對上蒼賜予你的豐富生活感到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