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語典故中的戰爭大小事: 史記×左傳×三國志×戰國策, 穿梭於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 87個引人深思的歷史故事
作者 | 歐陽翰/ 周治/ 主編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那些成語典故中的戰爭大小事: 史記×左傳×三國志×戰國策, 穿梭於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 87個引人深思的歷史故事:,軍事故事×歷史事件×古人智慧,浩如煙海的成語典故,含義 |
作者 | 歐陽翰/ 周治/ 主編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那些成語典故中的戰爭大小事: 史記×左傳×三國志×戰國策, 穿梭於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 87個引人深思的歷史故事:,軍事故事×歷史事件×古人智慧,浩如煙海的成語典故,含義 |
內容簡介 軍事故事×歷史事件×古人智慧, 浩如煙海的成語典故,含義豐富的經典戰役 詳解出處、故事、含義、用法 跟著本書活學活用、邊學邊用、學以致用, 在實踐中快樂學習,掌握豐富的成語典故! ▎止戈為武 什麼才算真正的武功?不是打過多少勝仗,而是止息兵戈! 《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春秋時期,楚莊王用武力降伏了鄭國後就打算撤兵回國。援助鄭國的晉國軍隊趕到時戰爭已平息,晉軍統帥便準備撤軍,可是兩國的部將十分好戰,雙方還是打了起來。結果楚軍大獲全勝,一位將軍建議楚莊王:「我聽說戰勝了敵人要建築紀念物,讓子孫們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您也應該這樣做,就把晉軍屍首堆積起來,封土為丘,來紀念這次的勝利吧!」 楚莊王搖搖頭說:「你認識『武』字嗎?『武』是由『止』和『戈』兩字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這就是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多財富。現在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的屍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七種德行我一樣也沒有,拿什麼留給子孫,我們還是回國吧!」 ▎人自為戰 把軍隊置於死地,全軍為求生存便會殊死戰鬥,從而贏得生的機會。 《史記.淮陰侯列傳》:「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楚漢相爭時,漢將韓信用背水之陣的戰術大敗趙軍。戰後,韓信的部下問:「兵法上說預設戰場要依山傍水。這次,將軍卻令我們背水布陣,等於把軍隊置於死地,結果卻打勝了,這是什麼道理呢?」韓信回答:「這種戰法兵法上也講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而已。兵法上不是說軍隊陷於死地可以後生,置於亡地可以後存嗎?我不過是沒有拘泥於前人的經驗,而是採取了新的激勵士兵努力作戰的方法。」韓信接著說:「當時的形勢非得把軍隊放在前進即生,後退即死的境地不可,使每個人都奮力作戰,才能取勝。」 ▎簞食壺漿 形容老百姓對所擁護的軍隊的慰勞和歡迎。 《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戰國時,齊國和燕國是兩個大國。一次,齊宣王討伐燕國。由於燕國君苛政,燕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齊國軍隊攻打燕國時,燕國老百姓都用竹籃子裝著吃的、用壺盛著喝的來慰勞和歡迎齊軍。最後,齊軍取得了勝利。 本書特色: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千則典故,並詳解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用法。為了方便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得心應手。本書依每個典故的具體思想內涵歸類,包括詮釋、出處和故事等內容,具有啟迪性、智慧性。
作者介紹 歐陽翰 周治歐陽翰,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熱血青年,致力於打破大眾對古典文學僵硬、過時的刻板印象,主張若能從經典中汲取養分,就像「即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是一座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著有《當道德經成為必修課》、《當菜根譚成為必修課》、《當孫子兵法成為必修課》、《當忍經成為必修課》、《當三十六計成為必修課》等。 周治,專職編者。
產品目錄 前言 前徒倒戈 驕兵必敗 金城湯池 弭兵之會 地利人和 巧退秦兵 號令如山 鳴鼓而攻 大樹將軍 短兵相接 兵不厭詐 哀兵必勝 拔旗易幟 兵不血刃 兵貴神速 步步為營 長驅直入 城下之盟 出其不意 簞食壺漿 堅甲利兵 減灶之計 厲兵秣馬 令行禁止 柳營試馬 披堅執銳 旗鼓相當 強弓勁弩 秋毫無犯 如火如荼 深溝高壘 師直為壯 四戰之地 孫子練兵 所向無敵 天下無敵 投鞭斷流 吳起養兵 先禮後兵 先聲奪人 偃旗息鼓 揚長避短 用兵如神 斬將刈旗 招兵買馬 枕戈待旦 直搗黃龍 暗渡陳倉 出奇制勝 網開三面 同心同德 唇亡齒寒 退避三舍 同仇敵愾 止戈為武 一鼓作氣 老馬識途 圖窮匕見 完璧歸趙 紙上談兵 因勢利導 聲東擊西 傷弓之鳥 畫蛇添足 樂極生悲 人微權輕 一言九鼎 困獸猶鬥 項莊舞劍 約法三章 破釜沉舟 舌卷齊城 投筆從戎 拔幟易幟 多多益善 泰山鴻毛 李廣射虎 運籌帷幄 堅壁清野 人自為戰 胯下之辱 匹夫之勇 彘肩斗酒 老當益壯 民生凋敝 調虎離山 七擒七縱
書名 / | 那些成語典故中的戰爭大小事: 史記×左傳×三國志×戰國策, 穿梭於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 87個引人深思的歷史故事 |
---|---|
作者 / | 歐陽翰 周治 主編 |
簡介 / | 那些成語典故中的戰爭大小事: 史記×左傳×三國志×戰國策, 穿梭於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 87個引人深思的歷史故事:,軍事故事×歷史事件×古人智慧,浩如煙海的成語典故,含義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570122 |
ISBN10 / | 6263570121 |
EAN / | 9786263570122 |
誠品26碼 / | 2682330870003 |
頁數 / | 20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1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千則典故,並詳解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用法。為了方便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得心應手。本書依每個典故的具體思想內涵歸類,包括詮釋、出處和故事等內容,具有啟迪性、智慧性。
自序 : 前言
典故,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每一個典故大致由出處、故事、含義三部分組成。中華文化淵源流傳,每一個典故的背後,都有一個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
典故在今天得到很多人的喜愛,家族不斷壯大,是因為它語言凝煉、涵義豐富,每個典故的背後都包含著一個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發人深省、或耐人尋味、或沁人心脾的故事。
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的《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典故依據字典解釋: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偏重書面化、正規化,是正統文學的一個分支。典故運用很精鍊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瞭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麼意思、說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連繫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彙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構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確理解,必須認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一是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人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藥,但她吃得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二是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三是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羔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數不勝數。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千則典故,並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方便快捷、得心應手。一書在手,盡覽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浩如煙海的典故大家庭中,很多典故雖然大家用慣熟習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平時在閱讀、寫作等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釋義。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讓我們活學活用、邊學邊用、學以致用,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掌握豐富的中華典故吧!
本書精選中華典故故事,並根據具體思想內涵進行相應歸類,每個典故包括詮釋、出處和故事等內容,具有啟迪性、智慧性和內涵性。
內文 : 弭兵之會
弭兵之會反映了春秋末期諸侯割據、爭做霸主的矛盾衝突。比喻透過會議、談判化干戈為玉帛。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宋向戌善於趙文子,又善於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又「子產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
春秋時期,衛國的衛獻公殺掉寧喜,公子鮮出奔晉國時,衛國大夫石惡正奉寧喜之命與各國大夫在宋國開弭兵之會。那時各國諸侯召開會議,像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各個諸侯都親自與會,因為當時列國爭端主要是諸侯的兼併戰爭。而諸侯在兼併戰爭中,必須依靠他們的手下,只好把新取得的土地分別賞賜給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夫,因此真正從兼併戰爭中得到好處的實際上是諸侯手下的大夫。他們從戰爭中得到了土地,透過盤剝農民累積了大量的財富。後來大夫的勢力愈來愈大,絕大多數的諸侯反而做了掛名國君,正如周天子做了掛名天子控制不了諸侯一樣。
在經濟進一步發展中,為了擴張各自的勢力,這些大夫之間也進行兼併戰爭。列國的戰爭由此演變成大夫的兼併戰爭。前來參加會議的也是各國大夫,如:晉國趙武、楚國屈建、宋國向戌、魯國叔孫豹、衛國石惡、蔡國公孫歸生、陳國孔奐、鄭國良霄等。從此以後,列國的戰爭變成大夫和大夫之間的戰爭了。這次會議實際上是晉國和楚國分配勢力的會議。晉、楚兩國可以說是南北兩個集團的領袖,都有獨立的勢力範圍。魯、衛、鄭、曹、邾、莒、滕、薛等是在楚國的勢力範圍內;蔡、陳、許、沈(河南省汝陽東)等是在楚國的勢力範圍內;其餘像宋、齊、秦等大國,誰也不屬誰,可以說是獨立自主的諸侯國。
三大國中,宋國是會議的發起人,當然參加大會。但齊、秦兩國都沒參加會議。大會一致決議:原來受晉國保護的國家也得朝聘楚國,而原來受楚國保護的國家也得朝聘晉國;凡是破壞盟約先出兵的,各國就共同去攻打它。這樣,一向被中原諸侯視為「蠻族」的楚國,便正式被承認為霸主,猶如晉國是霸主一樣。而楚國屈建仍覺得不滿意,他對宋國向戌說:「兩個盟主怎麼行得通呢?到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呢?請你先跟晉國說明白,歃血為盟的時候,必須讓楚國在先。」向戌只好去見趙武。他見了趙武,難於開口,只好由他手下的人傳話。趙武一聽,如果答應他,晉國的地位就降低了;如果不答應他,這個「弭兵之會」大概就將變成「開戰會議」了。但楚國的態度如此強硬,非占上風不可。趙武雖想屈服,卻又怕授人話柄。
晉國大夫想出個好主意,他對趙武說:「霸主靠德行服人,武力是次要的。我們只要有德行,即便讓楚國占了上風,諸侯依然會佩服我們。再說這次會合各國大夫原本為了平息戰爭,不打仗,大家都有利。為爭先後排名次而打起來,豈不喪失了弭兵之會的意義?只要大家有利,退讓一步又有什麼關係呢?」這番話說中了趙武的心事。因為當時晉國的六家大夫(趙氏、范氏、智氏、中行氏、韓氏、魏氏)內部競爭非常激烈,無法兼顧跟楚國相爭。於是,趙武答應了楚國的要求。
衛國石惡和各國大夫訂完盟約,正要回去,忽然聽到衛獻公殺了寧喜的消息。由於石惡是寧喜的同黨,所以他無法回去了,只好隨趙武到晉國去。
鄭國大夫良霄回鄭國後,根本不把鄭簡公放在眼裡。不久,鄭國國內其他的公子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殘殺,良霄也死在內亂之中。周景王二年,鄭簡公拜子產(又名公孫僑)為大夫。子產是一位比較開明的政治家,他執政以前,就已經受到了許多人的崇拜。西元前563年,鄭國有一批奴隸起來暴動,殺了幾個有權有勢的大夫,要求當時執掌鄭國政權的子孔燒毀丹書。子孔想用暴力鎮壓,將起事的人全殺掉。子產阻止他說:「千萬不能這樣做啊!您乾脆依照眾人的要求把丹書燒了吧!」子孔說:「如果眾人反抗就屈從他們,那不等於是由眾人執政嗎?國家還治得了嗎?」子產說:「眾怒難犯。在這危急時刻,如果您堅持獨斷專行,可太危險了。在我看來,不如燒了丹書,安定人心要緊!」子孔不禁心虛起來,聽從了子產的勸告,在倉門外把丹書燒了。一場暴動,就這樣平息下來,很多奴隸獲得了自由。人們都盛讚子產的精明能幹。
先禮後兵
「先禮後兵」意即先以禮節相待,後用強硬手段或武力解決。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郭嘉諫曰:『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東漢末年,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起義軍的管亥部隊圍困,情況緊急。他派人衝出重圍,向劉備求援。剛結束戰鬥,徐州太守陶謙又派人來告急,說徐州被曹操兵馬圍住,請求劉備去解燃眉之急。
劉備率領關羽、張飛和趙雲,衝入曹軍,殺出一條血路,長驅直入徐州城內。陶謙將劉備請入府衙,取出徐州牌印,讓給劉備,說:「目下國事紛亂,朝綱不振,你是漢室宗親,正該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情願將徐州相讓……」
劉備推辭說:「我功微德薄,今來相救本是出自大義,怎敢有吞併之心?」
二人互相推辭,沒有結果,府吏們相勸說:「今日兵臨城下,首先應該商議退兵之計,讓位之事可留待日後再議。」劉備贊成說:「我先給曹操寫封信,勸他退兵,若他不答應,再與他交戰也不晚。」
劉備寫道:「目前國內憂患無窮,董卓的餘黨沒有肅清,造反的農民到處都是。你應該以朝廷為重,不要圖報私仇,你如果撤回徐州之兵,以救國難,那是天下的幸事!」
曹操看完信,火冒三丈,大發雷霆,罵道:「劉備是什麼人?膽敢來教訓我!將送信的人給我斬首,全軍上下馬上攻城,我看他劉備到底有什麼能耐?!」
曹操手下有一位謀士,名叫郭嘉。他是深謀遠慮的人。他看曹操怒不可遏,便好言相勸說:「不能這樣,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是很合乎禮節的。我們千萬不能魯莽,也應用好話去安撫他,鬆懈他們的鬥志,然後再攻城,就會易如反掌了。」曹操聽從了郭嘉的意見,款待送信的使者,又給劉備寫了一封回信。曹操正在與使者閒聊的時候,忽然有流星馬前來報告,說呂布的軍隊已經攻破兗州,正在進攻濮陽,曹操頓時驚恐萬狀,大聲喊道:「兗州危急,我們無家可歸了,馬上撤出徐州!」
郭嘉下達了撤軍的命令,然後對曹操說:「我們可以賣個人情給劉備,就說看在他的面子上我們退軍了!」
曹操會心地點了點頭,又重新寫了一封信給劉備。
止戈為武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止戈為武」,作為成語,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的並不多,但它卻包含了一個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說,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武功呢?不是打過多少勝仗,而是止息兵戈。
這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楚莊王用武力降伏了鄭國後,就打算撤兵回國。援助鄭國的晉國軍隊趕到時,戰爭已基本平息,晉軍統帥荀林父認為,沒有必要與楚軍再交戰,也準備撤軍。可是兩人的部將十分好戰,結果雙方終於打了起來。
楚軍襲擊了晉軍的中軍,荀林父準備不足,防禦也有漏洞,在楚軍的攻擊下,造成自己一片混亂。荀林父看楚軍來勢凶猛,一時難以抵抗,就下令說:「快上船過河,先過河的有重賞。」結果軍中士卒爭先恐後登船。先上船的人用戰刀砍斷正在攀舷的士兵手指,一時弄得哀聲震天,士氣大減。駕馭戰車的軍土從陸路慌忙退卻,而馬車又陷在泥坑裡,結果當了楚軍的俘虜,晉軍損失慘重,屍橫遍野,剩下的殘兵敗將趁著天黑渡河才逃了出來。
楚軍獲得全勝,將士異常自豪。一位將軍建議楚莊王說:「我聽說戰勝了敵人要建築一個紀念物,將來給子孫看,使他們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應該這樣做。就把晉軍屍首堆積起來,封土為丘,來紀念這次對晉國的勝利吧。」
楚莊王搖搖頭說:「你哪知道啊?你認識『武』字嗎?在甲骨文裡,『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字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這就是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多財富。現在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的屍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七種德行我一樣也沒有,拿什麼留給子孫,我是沒有武功的。我看,我們還是回國吧。」
楚莊王沒有修築紀念物以表彰這次戰功,很快就班師回國了。
成語「止戈為武」就是由此而來。後人用它表示透過正義的戰爭平息戰禍,最後求得和平。而「武」字的創立正是凝聚了祖先非凡的智慧和對軍事或戰爭行為目的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