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Artists
作者 | Romain Rolland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羅曼.羅蘭筆下的三大藝術家: 樂聖貝多芬×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世紀文豪托爾斯泰, 傳記文學創始人筆下的藝術巨人:,《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諾貝爾 |
作者 | Romain Rolland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羅曼.羅蘭筆下的三大藝術家: 樂聖貝多芬×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世紀文豪托爾斯泰, 傳記文學創始人筆下的藝術巨人:,《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諾貝爾 |
內容簡介 《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筆下的三大「英雄」貝多芬供人們欣賞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米開朗基羅留給後世的不朽傑作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托爾斯泰描述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藉以播送愛的種子。▎貝多芬──痛苦來自病痛的折磨自一開始,人生於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4歲,父親將他釘在大鍵琴前一連幾個小時,壓得他透不過氣;11歲,他進了劇院樂團;13歲,他當了管風琴手;17歲,他成了一家之主,擔負起兩個弟弟的教育重任……悲慘的童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痕。上帝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的權利。貝多芬的聽力問題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對於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但他卻寫出了大量的傳世之作,且多是歡樂的樂曲,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勝利的象徵。人們盡情享受他的音樂所帶來的歡愉,而他卻獨自一人忍受著無聲的折磨……▎米開朗基羅──痛苦來自充滿矛盾的靈魂首先,米開朗基羅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是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項作品便會獲得大筆酬勞,但他卻過著窮光蛋生活,僅靠一點點麵包和葡萄酒維持生命。他渴望愛情,在漫長的一生中寫出了大量火熱又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他驕傲固執,在藝術上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鬧翻,但他卻總在關鍵時刻選擇妥協。他藝術天分驚人,創作出大量驚世傑作,但他卻不得不為教皇奔波賣命,使計畫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溫暖,家人總是從他身上榨取金錢,但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卻使他出手大方。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人們對他像對上帝一樣敬重,無人敢挑戰他的權威,但他卻越來越虔誠,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他恨別人也被人恨,他愛別人但卻不為人所愛。最後,他使人產生宗教般的敬畏,他統治著自己的時代……▎托爾斯泰──痛苦來自所擁有的一切 他是貴族出身,地位優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極高的文學天賦,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看起來他是個什麼都不缺的人,然而其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悲天憫人,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他天性善良,為貧民的悽慘、農民的貧困而痛苦,他不忍擺脫家庭羈絆,為無法過苦行生活而苦惱……博愛精神使他無法忍受別人受苦,他希望所有人過得幸福。為了實現理想,托爾斯泰首先改變自身生活條件,他與農民一起勞動;在自己的莊園裡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便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甚至打算捐出所有財產,這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後,他以82歲高齡離家出走,最終孤獨地死在出走途中。他因幸福也因不幸而陶醉,他為死亡也為永生而陶醉。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就是對他的最好注解……【本書特色】本書為羅曼‧羅蘭為音樂家貝多芬、雕塑家兼畫家米開朗基羅、小說家托爾斯泰所作的傳記。在這三部傳記中,作者沒有對他們的生平做任何誇耀的敘述,也沒有像大多數傳記家們一樣追溯偉人的創作歷程,而是掌握了這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劃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作者介紹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西元1866~1944年),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史學家、社會活動家。20世紀初,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並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此奠定了他傳記文學創始人的基礎。胡元周胡元周,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前言 貝多芬傳 序言 貝多芬傳 海林根施塔特遺囑 書信集 思想錄 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附錄 米開朗基羅傳 序言 序篇 上篇 鬥爭 下篇 捨棄 結束語 死亡 托爾斯泰傳 序言 托爾斯泰遺著論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反響 托爾斯泰致甘地書 托爾斯泰著作年表
書名 / | 羅曼.羅蘭筆下的三大藝術家: 樂聖貝多芬×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世紀文豪托爾斯泰, 傳記文學創始人筆下的藝術巨人 |
---|---|
作者 / | Romain Rolland |
簡介 / | 羅曼.羅蘭筆下的三大藝術家: 樂聖貝多芬×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世紀文豪托爾斯泰, 傳記文學創始人筆下的藝術巨人:,《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諾貝爾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570320 |
ISBN10 / | 6263570326 |
EAN / | 9786263570320 |
誠品26碼 / | 2682330866006 |
頁數 / | 300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7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本書為羅曼‧羅蘭為音樂家貝多芬、雕塑家兼畫家米開朗基羅、小說家托爾斯泰所作的傳記。在這三部傳記中,作者沒有對他們的生平做任何誇耀的敘述,也沒有像大多數傳記家們一樣追溯偉人的創作歷程,而是掌握了這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劃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自序 : 前言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史學家、社會活動家。20世紀初,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並獲得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此,奠定了他傳記文學創始人的基礎!
本書是羅曼‧羅蘭為音樂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雕塑家兼畫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小說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所作的傳記。傳記裡的三人,一是音樂家,一是雕塑家兼畫家,一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對名人們的生平做任何誇耀的敘述,也沒有像大多數傳記家們一樣追溯名人們的創作歷程,而是關注這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劃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承受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命運之歌。
貝多芬供大家欣賞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米開朗基羅留給後世的不朽傑作,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裡,描述了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描述了他們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諧,藉以播送愛的種子。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古典主義最偉大的音樂家,是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誰又能想像他在漫長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殘忍,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音樂的權利,他聽不到自己的音樂,人們都在盡情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歡愉的同時,他卻必須獨自忍受無聲的折磨!而就是這個人,寫出了那樣大量的樂曲,而且往往是歡樂的樂曲──從天國發出的,傳播到人們內心的歡樂!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是勝利的象徵。「唯其痛苦,才有歡樂!」這是貝多芬對世界的深刻感悟。
如果說貝多芬的痛苦來自病痛的折磨,那麼,米開朗基羅的痛苦來自他充滿矛盾的靈魂。
米開朗基羅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是佛羅倫斯的名門望族,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會獲得一大筆酬勞,但他卻過著像窮光蛋一樣的生活,只吃麵包,喝點葡萄酒,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他驚人的長壽,一生渴望愛情,寫出大量火熱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溫暖,總是一次又一次從他身上榨取金錢,利用他的名譽到處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卻使他出手大方;他驕傲固執,目空一切,他在藝術上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鬧翻,但他又軟弱可笑,總是在關鍵時刻選擇妥協投降,做出種種與他名譽不符的可笑舉動;他的藝術天分驚人,雄心勃勃,創作出《大衛像》、《叛逆的奴隸》、《摩西》等驚世傑作,但他又不得不為教皇奔波賣命,這個任務還沒完成,又有新的任務在催促著他,因此他計畫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他一生都在超負荷的工作,同時還要為那些沒完成作品忍受內心的譴責;到了老年,他已經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人們對他像對上帝一樣敬重,無人敢挑戰他的權威,但他卻越來越虔誠,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儘管米開朗基羅有各種缺點;儘管他一直沒能實現自己最偉大的計劃,但誰都不能否認他的藝術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精神,從「大衛」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嚴、人的意志;從「摩西」和「奴隸」身上看到了人與命運的抗爭……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是神靈,但他表現的卻是現實中人的苦惱和感情!
列夫‧托爾斯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是貴族出身,地位優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他是巍然聳立的文學高峰,他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俄羅斯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精彩地譜寫了俄羅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每一個都讓人們點點頭說:「是的,俄羅斯人就是這樣的。」總之,他是一個普通人看來什麼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他因城市貧民的悽慘處境感到震驚,為農民的生活貧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為自己不忍心擺脫家庭羈絆去過苦行生活而苦惱……總之,他的博愛精神使他無法忍受他人受苦受難,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首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莊園裡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他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變本加厲,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財產,這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之後,他以82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後孤獨地死於出走途中。
羅曼‧羅蘭說:生活是嚴酷的,對於那些不安於平庸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鬥,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可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這大概就是對於托爾斯泰行為的最好注解。
內文 : 上篇 鬥爭
[一] 力量
米開朗基羅於1475年3月6日生於卡森蒂諾的卡普雷塞。
這裡,土地崎嶇不平,「空氣清新溫和」,岩石和山毛櫸遍布於嶙峋的亞平寧山脊。不遠處,便是阿西斯的聖方濟各看見基督在阿爾佛尼阿山上顯聖的地方。
其父是卡普雷塞和丘西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個脾氣暴躁且「害怕上帝」的人。其母在他6歲時辭世。他們共兄弟5人:李奧納多、米開朗基羅、博納羅托、喬凡‧西莫內和西吉斯蒙多。
出生之後,他被送到塞蒂涅阿諾的一個石匠的妻子那裡餵養。後來,他開玩笑地說,他的雕塑家志向源於這石匠妻子的乳汁。然後,他上學了:他只喜歡素描。「因為這個,他被父親及叔叔伯伯們瞧不起,並且常挨他們的毆打,因為他們對藝術家這一行懷有仇恨,覺得家裡有一個藝術家是一大恥辱。」(孔迪維語)因此,他自幼便懂得了人生的凶險,並嘗到精神上的孤獨。
但他的固執戰勝了父親。13歲時,他到佛羅倫斯畫家中最大最好的多梅尼科‧吉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的畫室當學徒。他最初的幾件作品獲得極大的成功,據說老師竟因此而忌妒起他這個學生來。一年後,師徒便分開了。
他已對繪畫感到厭惡,他渴望一種更了不起的藝術。他轉入洛朗‧德‧梅迪西在聖馬可花園開辦的雕塑學校,梅迪西親王對他很感興趣:他讓他住在宮殿裡,允許他與他的兒子們同桌共餐;童年的米開朗基羅身處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埋首於古代收藏品之中,沐浴在柏拉圖門徒們──瑪西爾‧菲辛、伯尼維埃尼、昂吉‧波利齊亞諾──博學和詩意的氛圍之中;陶醉於他們的思想之中,由於沉湎於古代生活裡,他的心靈充滿了古代精神:他變成了一位古希臘雕塑家。在「非常喜歡他的」波利齊亞諾的指導下,他完成了《半人半馬怪與拉庇泰人之戰》。
這座只有不屈不撓的力與美占主導的淺浮雕,反映出少年米開朗基羅的勇敢心靈及其粗獷的雕刻人物手法。
後來,他與洛倫佐‧迪‧克雷蒂(Lorenzo di Credi)、布賈爾迪尼、格拉納奇(Francesco Granacci)及托里賈諾‧德‧托里賈尼一起前往卡爾米尼教堂去臨摹馬薩喬(Masaccio)的壁畫。他常常譏諷、嘲笑不如他靈巧的同伴。有一天,他把矛頭指向虛榮心很強的托里賈尼,後者一拳打破了他的臉。之後,他還對打架的事大吹大擂,他對貝韋努托‧切利尼講述道:「我握緊拳頭,猛力地向他的鼻子打去,只覺得他的鼻梁骨全都被擊碎了,軟塌塌的。就這樣,我給他終生留下了一個印記。」
信奉異教並未澆熄米開朗基羅的基督教信仰。這兩個敵對的世界在爭奪他的靈魂。
1490年,教士薩伏那洛拉開始狂熱地宣傳《啟示錄》。教士35歲,米開朗基羅15歲。他看到這位矮小瘦弱的布道者被上帝的精神啃嚙著。教士用他那可怕的聲音從布道臺上對教皇發出猛烈抨擊,把上帝那把鮮血淋淋的利劍高懸於義大利上方,米開朗基羅被嚇得渾身冰涼。佛羅倫斯在顫抖。人們紛紛奔上街頭,像瘋子似的又哭又喊。最富有的公民,如魯切拉伊、薩爾維亞蒂、阿爾比齊、斯特羅齊等,紛紛要求加入教派。博學者、哲學家,如比克‧德‧米朗多爾、波利齊亞諾等也不再堅持自己的道理。米開朗基羅的哥哥李奧納多加入了道明會。
米開朗基羅絲毫未能逃過這恐懼的傳染。當預言者宣稱新的塞努斯(神之劍)、那個小醜人法王查理八世臨近時,米開朗基羅嚇壞了。他做了個夢,快嚇瘋了。
他的一位朋友、詩人兼音樂家卡爾迪耶雷,一天夜裡,看見洛朗‧德‧梅迪西的影子出現在他眼前,衣衫襤褸,半裸著身子;死者命令他告訴他的兒子彼得,說他馬上就會遭到驅逐,永遠回不了祖國了。卡爾迪耶雷把自己的夢幻告訴了米開朗基羅,後者鼓勵他把這事如實地講給親王聽;但卡爾迪耶雷害怕彼得,不敢去說。隨後的某天早上,他又跑來找米開朗基羅,驚魂未定地對他說,死者又出現了:穿著同樣的衣服;並像卡爾迪耶雷一樣,躺下來,一聲不響地盯著他,輕輕地吹他的臉頰,以懲罰他沒有服從命令。米開朗基羅把卡爾迪耶雷臭罵了一頓,並迫使他立即徒步前往位於佛羅倫斯附近卡爾奇的梅迪西的別墅,半道上,卡爾迪耶雷碰上了彼得:他叫住彼得,把他的夢幻講給彼得聽。彼得哈哈大笑並讓侍從們把他趕開了。親王的祕書比別納對他說道:「你是個瘋子。你認為洛朗最喜歡的是誰?是他兒子還是你?就算他要顯現的話,那也是向他而不是向你!」卡爾迪耶雷遭此辱罵和嘲諷之後,回到佛羅倫斯;他把他此行的遭遇告訴了米開朗基羅,並且說服了後者,說佛羅倫斯馬上便要大難臨頭了,嚇得米開朗基羅兩天之後便倉皇出逃了。
這是他第一次被迷信嚇得發神經,後來,在他的一生中,還發過不止一次,儘管他對此頗覺羞慚,但卻無法克制自己。
他一直逃往威尼斯。
他一逃出佛羅倫斯那「烈火」,馬上便心裡踏實,安下心來。他回到博洛尼亞過冬,完全忘了那位預言者及其預言。
世界之美又使他振奮起來。他讀彼特拉克、薄伽丘和但丁的作品。1495年春,在狂歡節的宗教慶典和黨派鬥爭激烈之際,他又來到佛羅倫斯。但是,他此刻已擺脫了周圍的那份你撕我咬的狂熱,所以,因為要向薩伏那洛拉派的瘋狂表示一種懷疑,他便雕刻了那被其同代人視為一件著名古代作品的《睡著的愛神》。不過,他在佛羅倫斯只待了幾個月,然後,他去了羅馬,而且直到薩伏那洛拉(Girolamo Savonarola)死之前,他一直是藝術家中最具異教精神的一個。就在薩伏那洛拉焚燒那些被視為「虛榮與異端」的書籍、飾物、藝術品的同一年,他完成了《醉了的酒神》、《垂死的那多尼斯》和巨大的《愛神》。他的哥哥、僧侶李奧納多因信仰那個預言者而被追逐。危險紛紛聚集在薩伏那洛拉的頭上,米開朗基羅並未回佛羅倫斯來捍衛他,薩伏那洛拉被燒死,米開朗基羅沉默不語。在他的信件中,毫無這一事件的痕跡。
米開朗基羅雖一言未發,但卻雕成了《哀悼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