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家蒙田的人性教育: 兒童教育、父子情、學究氣、人與人的差異, 隨筆集中的教育思想 | 誠品線上

法國思想家蒙田的人性教育: 兒童教育、父子情、學究氣、人與人的差異, 隨筆集中的教育思想

作者 Michel de Montaigne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法國思想家蒙田的人性教育: 兒童教育、父子情、學究氣、人與人的差異, 隨筆集中的教育思想:,學習不是為了謀利和順應社會,而是為了豐富自身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為了形成自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學習不是為了謀利和順應社會,而是為了豐富自身 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為了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接受知識的灌輸 ▎蒙田的教育思想──從懷疑論的基礎出發 •批判學校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摧殘。 •反對書本教育、過度記憶、體罰方式和種種束縛。 •抨擊唯書和唯上的學究氣,宣導精神的獨立和自由。 •主張因材施教,給予最適合的教育,不應強迫和壓制。 ◎順其自然啟發孩子 強逼兒童從事不符合他們天性的事是極其艱難的。總有人花費漫長的精力,持之以恆教導兒童做他們難以辦到的事,往往會誤入歧途,結果竹籃打水。教育孩子的任務是如此艱鉅,我們應循循善誘,啟發他們從事最美好、最有益的事,盡量不要太過憂慮於臆想他們今後的發展。 ◎配合孩子的速度 老師應該允許學生跑在前面,這樣有利於判斷其速度,並決定如何放緩速度以符合學生的進展。一旦師生速度不協調,事情便會一塌糊塗。我們要能夠放低姿態遷就孩子的步伐並善加指導。如果學生的天賦和習性千差萬別,老師教導的內容和方式卻一成不變,那麼,可想而知,在眾多學生裡能有所成就者寥若晨星。 ◎柏拉圖的教學法 教師不應滿足於學生能夠說出學過的詞語,而是將含義和實質深入理解,在評分的時候,不應看他死記硬背了多少,而是看他是否將知識融入了生活。學生剛接觸新的知識時,老師應按照柏拉圖的教學法讓他觸類旁通、知行統一。吞了一點就倒出一點,這是生搬硬套、沒有吸收的表現。 ◎將論點轉化為思想 學生應該將哲學家們的論點掌握得得心應手,而不該死記硬背他們的教條。將那些學說出自何人統統忘掉都沒關係,但一定要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思想。真諦和理智是每人都有的,不用區分誰先說誰後說,也不用區分是柏拉圖說的,還是自己說的,只需他和我所見略同就好了。 ◎受教育時遠離家庭 父母會因自然而然的舐犢之情變得很遷就,即使是最理智的父母!他們狠不下心來責罰孩子的過失;他們不忍心目睹孩子所受的教育太粗魯、太受限、太危險。但是,老師在孩子面前的威嚴不應受侵犯,若是父母在一旁,教學就會礙手礙腳。另外,若孩子受到家庭過分的疼愛,或從小就有豪門貴族的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絲毫益處。 ◎要學會閉嘴和謙虛 我們要教導孩子謙遜懂禮、不能妄自尊大、不可以年紀輕輕就自以為是,為吸引關注就處處爭強好勝、用貶低別人和標榜自己來換取虛名。閉嘴和謙虛對人際互動有好處,儘管別人信口雌黃也莫要怒不可遏,因為聽到不合胃口的言語就怒容滿面是失禮的行為。要教導孩子提升自身涵養,自己不做的事,別人做了也不能說風涼話,沒必要和風俗背道而馳。 本書特色:本書節選了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在《隨筆集》中論述教育的主要篇章,內容豐富且能運用於現實中,其教育觀集中於〈論對兒童的教育〉、〈論學究氣〉、〈論父子情〉這幾章中,此外,讀者也將從〈論人與人的差異〉、〈論讀書〉、〈論切身感受〉這幾章吸取非常重要的教育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法]米歇爾‧德‧蒙田米歇爾‧德‧蒙田(西元1533~1592年),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作家,以《隨筆集》三卷享譽世界,對法蘭西斯‧培根、莎士比亞等影響極深,蒙田被視為寫隨筆的巨匠。于彩虹于彩虹,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論內心漫無目的時,怎樣轉移熱情 第二章 論無所事事 第三章 論說謊 第四章 論語速 第五章 論堅韌 第六章 我們的主觀意識決定了對好壞的判斷標準 第七章 論對懦夫的責罰 第八章 論學究氣 第九章 論對兒童的教育─致迪安娜‧居松伯爵夫人 第十章 以自己的水準來斷定正誤是荒唐的 第十一章 論友情 第十二章 論人和人的差異 第十三章 論判斷的猶疑不決 第十四章 論誇誇其談 第十五章 論切身感受 第十六章 論父子情─致德‧埃斯蒂薩克夫人 第十七章 論讀書 第十八章 論後悔

商品規格

書名 / 法國思想家蒙田的人性教育: 兒童教育、父子情、學究氣、人與人的差異, 隨筆集中的教育思想
作者 / Michel de Montaigne
簡介 / 法國思想家蒙田的人性教育: 兒童教育、父子情、學究氣、人與人的差異, 隨筆集中的教育思想:,學習不是為了謀利和順應社會,而是為了豐富自身一個人所受的教育是為了形成自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70153
ISBN10 / 6263570156
EAN / 9786263570153
誠品26碼 / 2682327814003
頁數 / 23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3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節選了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在《隨筆集》中論述教育的主要篇章,內容豐富且能運用於現實中,其教育觀集中於〈論對兒童的教育〉、〈論學究氣〉、〈論父子情〉這幾章中,此外,讀者也將從〈論人與人的差異〉、〈論讀書〉、〈論切身感受〉這幾章吸取非常重要的教育觀。

試閱文字

自序 : 導言
  米歇爾‧德‧蒙田(西元1533~1592年),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作家,以《蒙田隨筆》三卷享譽世界。《蒙田隨筆》與《培根論人生》、《帕斯卡思想錄》並稱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對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等影響頗大。其本人被視為寫隨筆的巨匠。
  蒙田的母親是西班牙人的後裔,父親則是法國波爾多附近的一個小貴族。蒙田在37歲那年即繼承了其父在鄉下的領地,一頭栽進藏書室,過起了隱居生活。他逃避社會現實,嚮往自由恬適的生活,除了埋頭做學問,還積極從事寫作,自西元1572年開始一直到西元1592年逝世,在長達20年的歲月中,他用真誠的心,堅韌的毅力陸續寫出了百萬字的《蒙田隨筆》,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蒙田隨筆》內容包羅萬象,融知識和經驗於一爐,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蒙田以睿智的眼光、靈敏的判斷力,在書中品評大千世界、眾生百態,探索人生,叩問心靈,肯定人的價值和欲望,不迷信權威經典,不完全讚美人而是深刻的剖析人。書中充滿了人性自由、科學知識的人文思想,同時記錄了自己的精神發展歷程,甚至有時進行無情的自我剖析。
  他表達了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形式是人的形式」;人的價值應以「本身的品質為標準」。他充分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肯定:「我熱愛生活」,「我全身心的接受它並感謝大自然為我而造就的一切」。「我」即「人性」,蒙田將人性作為最崇高、最神聖的概念。
  他喜歡讓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他不治學,只不過是「漫無計畫、不講方法」的偶爾翻翻書;他寫的東西也不潤色,平易通暢,不假雕飾,不過是把腦袋裡一時觸發的想法記下來而已,純屬「閒話家常,抒寫情懷」。他的這種寫作心態和「結構鬆散,無條理」的風格,被狄德羅(Diderot)認為「是自然的表現」。經過四百餘年的時間考驗,歷史證明了蒙田與莎士比亞、蘇格拉底、米開朗基羅一樣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開創了隨筆式作品之先河,是「世上同類體裁中絕無僅有的」,也正符合四百年後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
  教育問題在《蒙田隨筆》中占有重要地位。蒙田的教育思想也從懷疑論的基礎出發,他批判了學校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摧殘;他反對書本教育、反對過度記憶、反對體罰方式和種種束縛;反對向兒童灌輸現成概念,宣導品德教育,素養教育;主張因材施教,每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有自己的特點,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順應孩子的發展和能力,給予最適合的教育,不應強迫和壓制。提倡在歷練中獲得知識。
  他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謀利和順應社會,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學習的好處是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和完善,增加自己的判斷力和實踐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儲存知識。一個人受的教育,進行的工作和學習都是為了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接受知識的灌輸。必須養成自己獨立欣賞、辨別和決斷的能力。他抨擊唯書和唯上的學究氣,宣導精神的獨立和自由。
  本書節選了《蒙田隨筆》中論述教育的主要篇章,內容豐富且具現實意義,其教育觀集中於〈論對兒童的教育〉、〈論學究氣〉、〈論父子情〉這幾章中,此外,我們也可從〈論人與人的差異〉、〈論讀書〉、〈論切身感受〉這幾章汲取一些零金碎玉但非常重要的教育觀。
  由於譯者水準有限,譯文中或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試閱文字

內文 : 論父子情─致德‧埃斯蒂薩克夫人
  尊敬的夫人,若非遇上稀奇的事(事情也以稀為貴),我不會停下正在進行的事業。因為這件事業如此稀奇,和通常的方法大相徑庭,我樂在其中。
  數年來,我陷入了孤寂低落的鬱鬱寡歡,這種情緒十分違背我的個性;首先我萌生了一種寫作的渴望。但是,苦於沒有素材,於是我把自己當作寫作的主題。這樣一部書在文體上標新立異,線索上也別開生面。這部書可能由於新奇而備受矚目;由於如此的主題散漫,細碎,最好的能工巧匠也不能讓其融為一體。
  所以,夫人,在開始說我自己以前,我必須表達我對您的敬意。我願意開篇就這樣做,因為在您的眾多德行中,您的舐犢情深非常突出。您的丈夫德‧埃斯蒂薩克先生英年早逝,您放棄了許多高門大族的提親,矢志不渝、守身如玉,這麼多年含辛茹苦養育孩子,至今仍不能鬆心。因為您的嚴謹和福澤,日子一切都好;知道您的事蹟的人,都和我一樣的想法,您是當今這個時代傑出的母親楷模。
  感謝上天,讓夫人您的辛勞獲得如此善報;由於您的愛子德‧埃斯蒂薩克先生前程萬里,可以確信當他成年之後,優秀的他會感恩和報答您的。可是,他現在還太小,無法全部體諒您對他春暉一般的關愛。我無法當面向他坦陳一切,他終會看到這篇文章,但願他從文章中得到一份可靠的證明;也許他的內心能激發更大的波瀾。法國沒有誰能像他一樣受益於母愛,他日後對您最好的報答,就是自身的善行和美德。
  如果談到最原始的自然規則,或說在動物和人身上普及且長遠存在的某些天性(這點可能是有爭辯的),照我的愚見,每個動物在保命和避險的天性之外,排在第三位的感情就應該是對後代的關愛。這似乎是大自然為了萬物生息繁衍,對我們的託付。如此說來,子女對父輩的愛沒有想像的不是那麼深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還有一種看法是亞里斯多德提出的,那就是真誠待人的人,付出的愛會比收穫的愛更多;給別人好處的人總比受到好處的人愛得更深切;作品假如有思想,對作者的愛一定沒有作者對作品的愛更多。特別是我們對自身都很珍視,自身是由行為和工作構成的,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包含在自己的作品裡。施恩的人進行了一件純真美妙的工作,受賜的人只得到了好處,好處比不上純真美妙。純真是持久的,讓人內心得到滿足,而獲得的好處很簡單就消失了;也不見得留下長久或溫馨的回憶。我們越是付出艱辛得到的東西,就越覺得珍貴;施恩要比受賜更難。
  人與動物區別在於我們有理性,所以我們更容易擺脫天性規律的桎梏,可以用自由意識和判斷能力去處理事情,我們應該適當向大自然做出妥協,可是不是任憑自己被天性所控制。我們要用理性控制天性。
  我個人對那些不經理性而自然產生的思想,表示十分的疏離。有人抱著剛落生的嬰童十分激動,而我對一個心智未開、身體未定型、不怎麼可愛的小東西,很難萌生感情。隨著我們對他們逐步熟悉,才會萌生一種真實的合適的感情;他們假如值得愛,天性和理性相互糅合,才會逐漸產生真正的父愛。他們假如不值得愛,即使父子天性,我們還是以理性為主。
  通常情況下,事情是完全悖逆的;我們對嬰孩的哭喊、玩鬧和幼稚,比他們成人後安分守己的行動更有興趣,好像我們愛孩子僅僅把他們作為娛樂,作為寵物,而非當成一個人。有些父親在孩子幼年間花大量的錢添置玩具,可對孩子成人後的需求卻不大方。再說重一點,當我們快要撒手塵寰之時,瞧著他們齊家創業、生活美滿會出現一種嫉妒,讓我們對孩子斤斤計較。他們緊隨我們身後,似乎嫌棄我們擋路,我們會非常氣憤。因為,說真的,他們的生存,會傷害我們的生存,這是無能為力的客觀規律;倘若我們懼怕這一點,還是不要當父親。
  我覺得,當他們年富力強時,禁止他們插手我們的財產,分攤我們的事務,這是殘忍和偏執的,既然教養孩子是為了他們活得更好,就不能讓他們艱辛度日。
  倘若有人告訴我,一位深明大義的貴族抓著自己的財富不鬆手,唯一的理由是由此換得兒孫的尊崇和對他的懇求;當他年老體衰之時,這是他保持家庭威信的唯一法寶(亞里斯多德曾言,不僅是晚年,任何種類的無力,都讓人慳吝)。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同時也是一劑藥,醫治一種我們必須預防的病症。一個父親僅僅由於孩子有求於他而愛他──這也算得上是愛的話──已經非常可憐了。
  應該用自己的美好品德、樂觀、慈祥和善行而博得尊崇。奇珍異寶化成了灰也有價值,高才大德者的遺骨也能受到我們的敬重。一個人一輩子光風霽月,風燭殘年也不會成為真正的朽物,他仍然會得到尊崇,尤其得到兒孫尊崇,要求他們不忘恩情,只能用理性的教育,而不能用利益相勸誘,也不能用淫威相逼迫。
  教導溫順的內心渴望榮耀和自由,我認為教育中的粗魯及體罰是錯誤的。我覺得逼迫行為中一種束縛的感覺;我認為:用理性、嚴謹和謀略做不到的事,也不能訴諸武力。
  我從小到大都處在這樣的教育環境,我知道自己幼時僅受到兩次輕輕的鞭打。我也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我的女兒已經六歲了,無論教導她還是責罰她,母親都溫言細語,苦口婆心。當她的過失讓我失望時,通常有很多原因,不是我的教導方式的錯,我確信我的方式是合理的。
  我對男孩的教導要更細心,男孩天生好逞強,更豪爽;我喜愛他們靈活聰明,心胸開闊。我認為鞭笞產生不了作用,無非讓內心更加軟弱或更加頑固。
  一個衰朽臥床的父親,已不能處理日常事務,死死控制著一大筆錢財,不論對自己,還是對親人都是不好的。假如他深明大義,能做的就是脫掉衣服躺在床上:沒必要脫到內衣,可以保留一件溫暖的睡袍;其餘所有身外之物,要自覺自願的按照血緣及感情分發給應該得到的人。
  他將大自然褫奪他繼續享有的東西分發給孩子們,這是理所當然的;否則會引發歹心和妒忌。查理五世做的最受稱讚的事,就是他領悟的這個道理:當披在身上的皇袍太重了,阻礙走路了,就要理性的自己脫下;當挪不動雙腿了,乾脆躺下來。當他治國力不從心了,他就將大政方針、威信和權柄移交給兒子。

假如你睿智理性,要順應時代,卸下你那老馬的轡頭,
不要等到將來一腳踏空,倒臥不起,淪為笑料。
──賀拉斯

  不趁早明智的抽身,不服老勉力維持,會讓軀體和心靈都受到過度的損壞(內心和軀體是平等的,有時內心占到一半以上),這樣的過錯讓古往今來太多偉人名譽掃地。我以前熟悉很多有名望的人物,他們年富力強時聞名遐邇,但是美名又飛快跌落。為了他們的榮耀,我很想勸他們一句,已不能建立豐功偉績的年紀,真應該儘早歸隱,樂享安逸。
  我曾經和孩子進行了一次坦誠平和的對話,想培養他們對我赤誠直率的感情──天性純良的人想做到是不困難的;當然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有凶殘的猛獸,假如人蛻變成了那番模樣,也只好像面對猛獸一樣避之唯恐不及了。
  還有一種風俗我很厭惡,就是禁止孩子稱呼自己為父親,代替的是另一種古怪的更為尊崇的稱謂,似乎普通的稱呼有損我們的威嚴。不准成年的孩子和父親有密切的情感,要求父親維持一種莊嚴肅穆,居高臨下的作風,覺得這樣能夠威懾孩子們敬服,這也是錯誤的,荒唐的。這無異於一場荒謬的鬧劇,在孩子看來父親是討嫌的、好笑的。對一個熱血已經冰涼,還做出一副睥睨乖張的表情,就像田地裡的稻草人,只會惹得容光煥發,朝氣蓬勃的孩子們的恥笑。在我可以讓人畏懼的年紀,我寧願讓人尊敬。
  老年人有如此多的弊病,可同時又力不從心;他很可能被遺棄,他最好的福報就是子孫的溫暖和愛護,趾高氣揚、咄咄逼人再也不應該做為武器。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