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 帝國主義的瓦解: 分贓醜劇、戰爭賠款、軍備競賽、列強紛爭、革命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背景 | 誠品線上

一戰後, 帝國主義的瓦解: 分贓醜劇、戰爭賠款、軍備競賽、列強紛爭、革命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背景

作者 潘于真/ 胡元斌/ 主編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戰後, 帝國主義的瓦解: 分贓醜劇、戰爭賠款、軍備競賽、列強紛爭、革命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背景:,戰史╳戰場╳戰役╳戰將╳戰事時空縱橫,氣勢磅礴,史事詳盡極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戰史╳戰場╳戰役╳戰將╳戰事時空縱橫,氣勢磅礴,史事詳盡極具歷史性、資料性、權威性和真實性!【結束了戰爭和動盪的舊時期,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是關係人類命運的大決戰本書將帶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背景▎帝國主義的新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同盟國徹底失敗,協約國付出極大代價而獲勝。這場戰爭意味著帝國主義的暫時衰落,國際關係將發生新的變化。◎凡爾賽宮的分贓醜劇以《凡爾賽條約》為主的一系列條約基本構成戰後國際關係,主要是歐洲國際關係的新體系,通常稱為「凡爾賽體系」。帝國主義企圖透過國際聯盟製造和平幻覺,以鞏固巴黎和會所形成的「新秩序」。國際聯盟對日、德、義的侵略行動不但未加制止反而縱容包庇,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歐洲國家的革命浪潮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國家工人運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以及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1918~1923年間,歐洲掀起了革命浪潮,震撼著各國資產階級的統治。這一連串的群眾抗爭、武裝起義匯合成為衝擊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洪流、激化了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的全面危機。◎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1929年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突然崩潰,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迅速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蔓延,在經濟危機打擊下,人民的生活水準明顯下降,失業成了廣為流行的瘟疫。工人罷工此起彼伏、中小資產階級掀起陣陣抗議聲浪。▎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朝鮮爆發反日示威遊行「三一運動」雖然屬於自發抗爭,缺乏統一領導加上力量對比懸殊,最終失敗,但仍打擊了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迫使日本不得不撤換總督,將「武斷政治」改為「文化政治」,在經濟上做出某些讓步。◎土耳其的全民抵抗運動在鄂圖曼帝國的廢墟上,土耳其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並建立了新的民族國家。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贏得勝利的一種模式的典型代表。◎印度的驅逐殖民者抗爭1919年3月18日,殖民當局頒布一項由英國法官羅拉特為首制定的鎮壓印度民族運動的法案。該法案授予總督特別全權,可對認為有嫌疑的人加以逮捕、搜查,不經審訊予以監禁,被捕者不得請律師辯護,從而激起印度各階層人民的抗議,展開了大規模的反英抗爭。◎阿根廷民眾的罷工抗爭1919年1月初,布宜諾斯艾利斯工人舉行罷工時遭英國華森公司冶金廠資方雇傭的暴徒槍殺。1月7日,又一家工廠舉行工人集會時,遭到警察開槍鎮壓。9日,爆發全市總罷工,20萬工人為死難戰友舉行葬禮時又遭軍警射擊。工人壓抑的怒火徹底爆發,他們與軍警展開激烈的巷戰並獲得了勝利,控制該市好幾天。後來,軍隊調來大砲轟炸工人們占領的地方、炸毀了街壘、拘捕了罷工工人,起義於1月15日被殘酷鎮壓,死難達數千人。這一慘案在阿根廷歷史上被稱為「流血週」。當我們回首歷史,不應忘記戰爭帶來的破壞和災難,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和人民為勝利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本書特色:本書綜合海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密資料,在專家的指導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演變為主軸,貫穿了主要歷史時期、戰場、戰役和重要軍政人物,多角度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恢宏畫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潘于真 胡元斌潘于真,從小熱愛文學、世界史,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旅行家環遊世界,如今為了照顧孩子,雖不能常常出國旅遊,但可以寫下自己認識的世界各國人物,希望能以此激勵孩子們和更多讀者勇敢追尋夢想。胡元斌,專職編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帝國主義的新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凡爾賽宮的分贓醜劇 協約國恃強凌弱 德國承擔戰爭賠款 美日英的軍備競賽 列強之間的利益紛爭 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十月革命取得偉大勝利 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 歐洲國家的革命浪潮 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 共產國際的蓬勃興起 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朝鮮爆發反日示威遊行 中國愛國運動風起雲湧 印度進行驅逐殖民者抗爭 土耳其的全民抵抗運動 北非民族的解放抗爭 阿根廷民眾的罷工抗爭 德義日法西斯的產生 法西斯奪取義大利政權 納粹黨徒瘋狂控制德國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日本法西斯的發展過程 世界法西斯運動的濁浪 世界各國的基本局勢 內憂外患的中國政局 蘇聯建成社會主義國家 英國經濟束縛軍備發展 美國的國內國際關係 法國的戰爭應急措施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戰後, 帝國主義的瓦解: 分贓醜劇、戰爭賠款、軍備競賽、列強紛爭、革命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背景
作者 / 潘于真 胡元斌 主編
簡介 / 一戰後, 帝國主義的瓦解: 分贓醜劇、戰爭賠款、軍備競賽、列強紛爭、革命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背景:,戰史╳戰場╳戰役╳戰將╳戰事時空縱橫,氣勢磅礴,史事詳盡極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9836
ISBN10 / 6263329831
EAN / 9786263329836
誠品26碼 / 2682321695004
頁數 / 23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3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綜合海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密資料,在專家的指導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演變為主軸,貫穿了主要歷史時期、戰場、戰役和重要軍政人物,多角度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恢宏畫卷。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在盧溝橋悍然向中國守軍開炮射擊,炮轟宛平城,引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這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也是關係人類命運的大決戰。這場由德、義、日法西斯國家的納粹分子發動的戰爭席捲全球,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80%的20億人口受到波及。這次世界大戰把全人類分成了兩方,由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國與由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軸心國,進行對壘決戰。全世界的人民被拖進了戰爭的深淵,迄今為止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浩劫和災難。
  在這場大戰中,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和武器之多、戰場波及範圍之廣、作戰樣式之新、造成的損失之大、產生的影響之深遠都是前所未有的,創造了許多個歷史之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我們辨證地看待這段人類慘痛歷史,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災難,使人類文明慘遭浩劫,但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帶給戰後世界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促進了世界進入力量制衡的相對和平時期;促進了一些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促進了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促進了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軍事科技和理論的進步;促進了人類史上的一場偉大革命;促進了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深刻認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為20世紀人類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它結束了一個戰爭和動盪的舊時期,迎來了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回首歷史,不應忘記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破壞和災難,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和人民為勝利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我們應認真吸取這次大戰的歷史經驗教訓,為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發生,維護世界持久和平,不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而英勇奮鬥。
  這就是我們編撰本書的初衷。該書綜合海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資料,在專家的指導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進程為線索,貫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歷史時期、主要戰場戰役和主要軍政人物,全景式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恢宏畫卷。
  該書主要包括戰史、戰場、戰役、戰將和戰事等內容,時空縱橫,氣勢磅礴,史事詳盡,具有較強的歷史性、資料性、權威性和真實性,非常有閱讀和收藏價值。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8年11月11日,清晨的薄霧籠罩著法國東北部康比涅森林雷道車站。一輛列車靜靜地停在鐵軌上,列車兩旁,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挺立著荷槍實彈的法國士兵。
  這時,德國以外交大臣為首的代表團依次走上火車,來到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乘坐的車廂,他們將在這裡簽署停戰協定。身著戎裝的福煦元帥及其代表早已等候在這裡了。
  11時,簽字儀式完成,各戰勝國鳴放禮炮101響,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被刺殺為導火線,從1914年8月開始到1918年11月結束,歷時4年3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波及亞洲、太平洋領域,先後有35個國家和地區參戰,約占當時世界人口2/3的15億人被捲入戰爭。
  同盟國,協約國雙方動員軍隊達6503萬餘人,戰爭中損失3750萬餘人,其中陣亡853萬餘人;另外平民死亡1261.8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達1863億多美元。各交戰國經濟損失總計約1700億美元。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損失都無可估量。
  德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德國的工業產量在1910年即已超過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而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870年的13.2%上升至1913年的15.7%;同期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9.7%上升至12.6%,僅次於英國,也居世界第二位。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向帝國主義過渡,德國從1880年代起瘋狂進行對外擴張。1914年,德國殖民地面積達到290萬平方公里,人口1230萬人,但殖民地面積還遠不及英國和法國。為此,它不惜訴諸戰爭,試圖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奪取世界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1918年,交戰雙方經過3年多激戰,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極大。戰局互有勝負,相持不下。
  此時,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美國遠征軍尚在大量組建訓練之中。德軍統帥部力圖抓住擺脫兩線作戰困境和大批增援美軍尚未到達歐洲的時機,在西線發動決定性的進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敗英法聯軍,奪取戰爭勝利。
  德軍在西線共集結194個師,編成4個集團軍群,總兵力約400萬人,擁有火炮5000餘門、飛機3000架、坦克近200輛。與之相對抗的西線協約國軍隊,有186個師,分屬於法國和比利時的4個集團軍群及英國遠征軍,總兵力500萬人,火炮16000餘門、飛機3800多架、坦克800輛。
  稍後美國遠征軍大批抵達歐洲,有14個師55萬人參加夏季作戰。3月至9月,雙方進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系列進攻和反攻戰役。
  德軍從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後發起5次大規模進攻戰役。這幾次戰役雖然給了英法聯軍以沉重打擊,攻占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德軍並未實現各次戰役的預期目標,在協約國軍頑強抵抗下被迫停止進攻。
  其新占領地區形成3個巨大突出部,使戰線拉長,提供了協約國軍隊實施反攻條件。經過這5次進攻,德軍折兵百萬,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補充16萬兵員,實際只能拼湊到6萬人。它再也無力發動新的攻勢了。
  另一方面,增援美軍大批到達,雙方兵力對比發生了更加有利於協約國的變化。
  從7月18日起,協約國軍隊轉入反攻,接連發動3次戰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個突出部,將德軍驅逐回其春季攻勢出發地,牢牢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1918年9月26日,協約國軍隊在西線向德軍發起總攻。德軍全線潰退,敗局已定。
  與此同時,在巴爾幹戰場,協約國軍隊於9月15日向保加利亞軍隊發動進攻。保加利亞軍隊在9月29日投降。
  在中東戰場,英軍在10月1日占領大馬士革,大敗鄂圖曼帝國軍,相繼占領敘利亞全境和美索不達米亞等地,迫使鄂圖曼帝國於10月30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在義大利戰場,義軍於10月24日向奧軍發起進攻。幾天後奧軍全面崩潰。奧匈帝國於27日向協約國求和。
  10月28日,奧匈境內各被壓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維也納爆發總罷工和遊行示威,要求奧皇退位。
  11月3日,已經瓦解的奧匈帝國投降,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
  德國的崩潰是必然結果。它缺乏人力,最後一次徵兵把14歲的孩子和60多歲的老人都徵去了。由於協約國實施海上封鎖,糧食和其他補給消耗殆盡。
  11月3日,德國開始了「十一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和自由派製造的國內動亂震撼了政府。
  11月9日,德皇倉促逃往荷蘭。
  11月8日,天主教中間派領袖馬蒂亞斯‧埃茨貝格爾率領其他的德國代表來到康比涅的協約國司令部外。
  他們會見了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他用兩天時間考慮了投降要求:
  德國必須交出重炮和飛機、5000輛卡車、5000輛火車頭和15000節車廂;大型軍艦和大多數潛水艇要停泊在各協約國港口,駐紮在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土耳其和俄國的德國軍隊必須立即撤出;萊茵河西部領土上的軍隊必須撤走。
  埃茨貝格爾和他的同胞們同意這些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同盟國集團的徹底失敗,協約國集團付出極大代價而獲勝。
  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所組成。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由3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成,協約國集團為取得大戰的勝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只有美國和日本掠獲不少實際利益。
  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無論是從同盟國方面講,還是從協約國方面講,都意味著帝國主義的暫時衰落,國際關係將發生新的變化。

凡爾賽宮的分贓醜劇
  1919年1月18日,英法美義日等32國家和地區的首腦、外交官上千人,匯集到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15公里處。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的大花園,園內樹木蔥蘢,花紅草綠,使人頓有美不勝收之嘆。
  這次,來到這裡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的首腦和外交官,他們將在這裡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與戰敗國簽訂和平條約,建立國際聯盟,並策劃武裝干涉蘇俄和匈牙利革命。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召開的具有世界規模的締約會議。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後改為「四人會議」,即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義大利首相奧蘭多。
  但因義大利在大戰中作用不大,幾乎沒有什麼貢獻,加上本國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邊。實際上這次會議又變為「三人會議」,他們是巴黎和會的三巨頭,也是主宰者。32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的名額和權利都是不平等的,德奧等戰敗國不允許出席和會,蘇維埃俄國也被排斥在外。
  各個戰勝國對和會各有打算,都想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掠奪野心,同時想方設法抑制對手。
  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又曾遭受1870年普法戰爭戰敗的屈辱,它處心積慮設法削弱和肢解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並確立自身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
  英國仍持傳統的「大陸均勢」策略,既要大大削弱德國的競爭能力,以利維護自身在世界範圍的霸權地位,又不願德國被肢解或過分削弱,以利於抗衡法國,制約蘇俄。
  英法兩國從一開始就捲入戰爭,不僅損失慘重,而且整個國力遭受重創,使它們在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的角逐中處於相當孱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