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舞鄧肯: 以復興為起點創新, 現代舞的奠基者 | 誠品線上

自由之舞鄧肯: 以復興為起點創新, 現代舞的奠基者

作者 盧芷庭/ 賴春紅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由之舞鄧肯: 以復興為起點創新, 現代舞的奠基者:回歸藝術表達的本質──情動於衷。她厭倦使芭蕾舞喪失意義的僵化訓練;她痛恨資本主義帶來的藝術精神消亡;她決定做個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回歸藝術表達的本質──情動於衷 她厭倦使芭蕾舞喪失意義的僵化訓練; 她痛恨資本主義帶來的藝術精神消亡; 她決定做個異端,來一次驚世駭俗的復興。 她是現代舞蹈之母──鄧肯! 「舞蹈能啟示一切蘊藏在音樂中的東西,鄧肯把肉體動作發展為靈魂的自然言語」──波特萊爾 ▎無師自通的天才,舞蹈的本質是感受 鄧肯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舞蹈天賦,她無師自通,但凡有感受便有舞蹈。她喜歡自由的動作、肢體的舒展,每一個骨節都是情感的延伸。6歲那年,她開始教街坊鄰居跳舞,成為年紀最小的舞蹈教育家,她知道,她就是為跳舞而生。 ▎藝術完成前的流浪,貧窮跟理想比之微不足道 為了藝術的追求,鄧肯舉家四處搬遷,到芝加哥、倫敦、巴黎、德國、希臘……每一次都落得身無分文,每一次都絕處逢生,每一次都找到新的藝術靈感來源,每一次都是累積,尤其是在歐陸的遊歷,讓鄧肯吸收了古藝術的動態美感,為她登上舞壇巔峰搭好了天梯。 ▎名滿歐陸成立學校延續理想,移居蘇聯求資源 鄧肯這顆鑽石總算被看見,藝術家說她是繆思,為她而創作,她終於等來名利雙收的一天,為了延續她的理想,她四處創辦學校,用低廉的學費招收貧苦而有天分的孩子,財務的漏洞越來越大,歐洲卻找不到贊助人幫助她的理想。蘇聯一紙友好的邀約,讓她不顧一切前往這個剛成立的新國家。 ▎反對一切社會道德,如舞般自由的生命 她向來藐視一切固定的規矩與道德,所以她總是穿著輕紗,若隱若現地起舞,她甚至未婚生子,她為了自己而活,而非迎合社會的規範。這也為她招致罵名,所幸人性的汙穢最終不敵藝術的聖潔,她對傳統的革命宣告成功。 ▎募款辦學,殘忍的紅圍巾 蘇聯斷了她的辦學援助,她賣房賣畫都難以填補財務漏洞,為了籌措學費,她開始巡迴演出。她在波士頓的演出中甩著紅布高喊「我是紅色的」,在反共意識強烈的美國引發軒然大波,她被撤銷美國籍,回到歐陸巡演。某天和朋友聚會完回到車上時,她的紅圍巾脫落並被捲進車輪底下,最終不幸身亡。 ★本書特色:鄧肯是史上第一位現代舞舞者,她反對芭蕾舞痛苦且無意義的訓練,認為舞蹈是感受與想法的表達語言,應該要注重內涵而非形式,追求自然舒展的肢體動作,為現代舞的蓬勃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鄧肯如其舞般自由、無拘無束的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盧芷庭 賴春紅盧芷庭,喜歡鋼琴、水彩畫、踏青、閱讀,是個充滿浪漫氣息的藝術生,嚮往優雅精緻的單身貴族生活,因此至今沒有戀愛的打算。賴春紅,專職編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成就與貢獻 地位與影響 走出舊金山 生來具有舞蹈天賦 倔強不屈的小學生 到芝加哥異地求生 開始正式舞臺生涯 不懈地追求 離開美國來到倫敦 暢遊巴黎藝術海洋 探索舞蹈改革之路 柏林之行刻骨銘心 過義大利趕到希臘 醉心探索舞蹈音樂 與黑格爾一見如故 首次進行俄國之旅 艱難中行進 開始創辦舞蹈學校 品嘗初為人母滋味 巡迴演出回到祖國 為了理想艱難抉擇 母愛湧動再生一子 逃離家庭甘作異端 失去孩子痛不欲生 紅色的鄧肯 平復傷痛重獲信心 面對世界大戰烏雲 舞起革命的馬賽曲 戰爭結束重建學校 奔赴紅色的蘇維埃 走入最後一次婚姻 美國之行充滿艱辛 最後的歲月 在俄進行巡迴演出 滿懷失望離開蘇聯 一代舞后意外去世 附錄 年譜 名言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由之舞鄧肯: 以復興為起點創新, 現代舞的奠基者
作者 / 盧芷庭 賴春紅
簡介 / 自由之舞鄧肯: 以復興為起點創新, 現代舞的奠基者:回歸藝術表達的本質──情動於衷。她厭倦使芭蕾舞喪失意義的僵化訓練;她痛恨資本主義帶來的藝術精神消亡;她決定做個異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7467
ISBN10 / 6263327464
EAN / 9786263327467
誠品26碼 / 2682260094005
頁數 / 26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鄧肯是史上第一位現代舞舞者,她反對芭蕾舞痛苦且無意義的訓練,認為舞蹈是感受與想法的表達語言,應該要注重內涵而非形式,追求自然舒展的肢體動作,為現代舞的蓬勃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鄧肯如其舞般自由、無拘無束的人生。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導讀 序
  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西元1877~1927年),美國女舞蹈家、編導、教師,現代舞的先驅,被譽為「現代舞之母」。
  1877年5月26日,生於美國舊金山。少年時期學過舞蹈,由於生活貧窮,加入奧古斯丁‧達利的舞蹈團,在美國各地演出。
  鄧肯6歲就能教朋友跳舞,並表現出對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的反感,她立志把自己的舞蹈建立在自然的節奏和動作之上,去解釋和表演音樂家的作品,她不屑於為生活而去跳低級的商業化舞蹈。
  21歲時她被迫去英國謀生,在不列顛博物館潛心研究了古希臘藝術。受古希臘藝術的影響,鄧肯創立了一種動作自然、形式自由的舞蹈。
  1904年至1913年鄧肯數次訪問俄國,她的表演對俄羅斯芭蕾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震撼了俄國藝術界。
  1913年以後,她的創作轉向悲壯的、英雄的題材──貝多芬、華格納、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這其中有她創作和表演的最著名的作品《馬賽曲》、《斯拉夫進行曲》、《國際歌》、《第六交響曲》等。
  1921年,鄧肯應邀去蘇聯辦學,同時在德國、法國設有舞蹈學校。她曾謳歌過蘇聯十月革命。
  1922年,她與蘇聯詩人葉賽寧結婚,後又與之分手。
  1927年9月14日,鄧肯在尼斯因意外事故去世,享年50歲。著有《論舞蹈藝術》和自傳《我的生平》。

成就與貢獻
  鄧肯從古代雕塑、繪畫中找到了她認為理想的舞蹈表現方式。她從古典音樂中汲取靈感,追求「可以透過人體動作神聖地表現人類精神」的舞蹈。她認為:技巧會玷汙人體的自然美,動作來源於自我感覺,舞蹈應該自始至終都表現生命。因此,她在倫敦的表演,使觀眾耳目一新,在整個歐洲受到人們的歡迎。
  而她的自由舞也絕非以「興之所至的意志」來作為基礎。她的舞蹈創作基本上源自4個方面:自然主義、古典音樂、古希臘精神和革命主義熱情。
  熱愛健美、自由的古希臘精神與鄧肯要在自然中追求的理想不謀而合。她在古希臘瓶畫的姿態中,發現了她浪漫主義精神的理想形態。鄧肯根據希臘文化創作的代表作品有《伊菲革涅亞在奧利斯》、《酒神巴克斯》、《復仇女神》等。

地位與影響
  作為一個舞蹈家,鄧肯獲得了成功。她成為美國現代舞蹈的奠基人,並以自己創辦的舞蹈學校,傳播推廣了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動作,影響了世界舞蹈的發展。
  鄧肯在世界觀上既接受柏拉圖、叔本華、尼采、盧梭的觀點,又接受惠特曼的影響。其主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鄧肯畢生從事舞蹈改革與創新,她的實踐和理論對當時和後來的舞蹈藝術發展都有很大影響。
  她的舞蹈是革命性的,與一直統治著西方舞壇的芭蕾舞大相逕庭,充滿了新鮮的創意。
  羅伯特‧亨利曾說:「看到她以後,使我想起惠特曼的偉大聲音,我從她的舞姿中發現了深奧的哲理。看她跳舞時,使我興奮的不僅是她的表現之美,而是她對於將來的人們所給予的純粹美的人生意義。」
  她令俄國舞蹈家福金「高興得發狂」,他說:「我從她的舞蹈中看到了我正在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我向同伴們所要求的表現性、單純性和自然性。芭蕾一點也不美」。
  鄧肯不單是復活了古希臘精神,而且是超越了它,把「最高的智慧蘊藏在最自由的肉體之中」。
  波德萊爾曾說:「舞蹈能啟示一切蘊藏在音樂中的東西,鄧肯把肉體動作發展為靈魂的自然言語。」

試閱文字

內文 : 走出舊金山
  所謂女性美,乃由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鄧肯
生來具有舞蹈天賦
  1877年5月26日,伊莎朵拉‧鄧肯出生於美國西部的舊金山。
  舊金山坐落在洛磯山脈和太平洋之間,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這裡聚集了大量的新大陸移民,德意志、愛爾蘭、法蘭西等各種血統的移民以及非洲的難民、亞洲的勞工,占據了城市80%的人口。
  各種文化傳統、社會背景和生活方式,在這裡交雜、融合,使得城市的人文關係和社會思潮異常活躍。
  鄧肯的母親是一位擁有愛爾蘭血統的移民音樂家,靠當貴族家庭的音樂教師為生。她每天的音樂教學使得鄧肯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和音樂打上了交道。
  可以說,鄧肯的性格在還是胎兒時就定了,她在娘胎裡便開始跳舞。肚子裡的鄧肯一聽到音樂,就把媽媽的肚子踢得凸凸凹凹,這讓媽媽經常痛苦地對旁人說:「哦!我的這個孩子一定很不正常,也許,我會生下一個怪物。」
  她一生下來,似乎就開始手舞足蹈。母親此時不由得大叫:「瞧!我沒說錯吧,這孩子是個瘋子。」
  後來,小鄧肯就成了全家和朋友們的開心果:他們給她穿上衣服,放在桌子上,然後演奏音樂曲子,於是她便隨著起舞。
  不幸的是,小鄧肯還在襁褓中時,父親和母親便離了婚。鄧肯和一個姐姐、兩個哥哥與母親生活在一起。
  漸漸長大的小鄧肯發現自己沒有爸爸,一次,她好奇地問姨媽:「我為什麼沒有父親?」
  姨媽回答說:「你曾經有過。但他後來變成了惡魔,並毀了你母親的一生。」
  從此以後,小鄧肯總是把自己的父親想像成圖畫書中有角、有尾巴的惡魔。當別的孩子談到他們父親的時候,她則一聲不吭。
  這個家庭非常貧困。當她5歲的時候,住在唐人街第23街的一所小房子裡,因為沒有錢付房租,無法再住下去了,只好搬到了第17街,但很快的,他們的錢又無法付房租了,怎麼懇求房東都不寬限他們,一家人又只好搬到第22街,可是又沒有住多久,就又搬到了第10街。鄧肯幼年時一直過著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
  鄧肯的母親是一位天主教徒,有著極其堅強的毅力、博大的愛心和對目標的執著追求,而現在,她獨自帶著4個孩子,生活非常艱難。
  為了孩子們都能夠生活得很好,母親經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於是,鄧肯和哥哥姐姐們的童年過著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
  鄧肯看到,那些富家子弟們雖然每天都穿得漂漂亮亮,但是由保姆和家庭老師寸步不離地伺候著真是悲哀極了,因為她覺得他們沒有自己過得自由自在。
  多年以後,鄧肯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覺得童年自由的生活是她最初舞蹈的靈感來源,她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因為我創作的舞蹈都是表現自由的,而我童年的生活就是無拘無束、放縱不羈的。
  我的母親、姨媽、姐姐和哥哥們,從來沒有對我說「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而別的孩子呢?卻因為了各種「不許」而帶來了童年的苦難。
  在童年這段自由的日子裡,鄧肯最喜歡和姐姐一起去海灘玩。她凝望著起伏的海浪,還有長尾巴魚偶爾躍出海面,這神祕的潮汐洋溢出了生命的氣息。
  從這時起,鄧肯自己悟到了關於運動、舞蹈的最初的觀念
  鄧肯卓越的舞蹈天才是與生俱來的,從一開始,她就在她的舞蹈中追求動作的自由、身體的舒展。
  在海灘上,她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她的手臂、軀體在陽光的召喚和濤聲的指引下,開始了舞動。她彷彿一縷陽光,用金色的翅膀拍打著雲朵;她彷彿一朵浪花,融入宇宙的旋律。所有的夢想都順從自然的旨意。美是天使,自然是上帝。
  鄧肯的舞蹈中充滿著對自由的嚮往,在浪潮最激盪的一剎那,鄧肯奮力騰空,雙膝猛然收縮,跪倒在海水中,兩臂高舉向天。奔湧的浪花一哄而上,簇擁在她周圍。鄧肯感覺自己就好像變成了在海中誕生的女神維納斯。
  由於鄧肯擁有上天賦予的舞蹈才能,當她還不到6歲時,她的舞蹈天賦就顯露出來了。
  有一天,母親回家發現鄧肯召集了六七個街上的孩子,他們很小,還不會走路。鄧肯讓他們坐在自己面前的地板上,教他們揮動手臂。母親走過去問她在做什麼?鄧肯認真地回答說這是自己辦的舞蹈學校。母親覺得很有趣,就坐在鋼琴前面為她彈奏樂曲。後來,這個「學校」繼續辦了下去,而且大受歡迎。
  鄰居的小女孩們都來了,他們的父母給小鄧肯一點錢,讓她教她們。於是,鄧肯成了世界上年齡最小的「舞蹈教師」。鄧肯感到很自豪,她能為母親分憂解難了。
  唐人街上熙熙攘攘,走來走去的都是黃皮膚、黑頭髮的東方人,兩邊都是絲綢、油鹽、稻米等小商品店和一些當鋪。在這裡,氤氳著一種古老文明所賦予的堅忍與寧靜,這裡的人處事泰然,待人誠懇。
  有很長一段時間,小鄧肯都喜歡去唐人街走走,這時的她留著一頭金髮,愛穿一雙爛布鞋,她長得瘦瘦的,以至於身上的白色長袍顯得非常寬大。有時,她會在頭髮上別一個很舊的髮簪,讓人一看就知道她不是有錢人家的子女。
  小鄧肯每次走過唐人街,街坊們都要稍稍停下手中的工作,看一眼這個哪怕把她塞進髒亂的地方,也不會對她的氣質改變多少的漂亮小女孩。
  小鄧肯總是去街北的一家絲綢店,望著櫥窗裡的幾塊中國刺繡。
  去看的次數多了,那位慈藹的中年店員終於走過來問小鄧肯:「小妹妹,妳想買嗎?」
  小鄧肯說:「非常想,但我買不起,所以只好天天來看。」
  婦人無奈地一笑,又招呼別的顧客去了。直到顧客全走光了,而且快到了打烊的時間,她發現小鄧肯竟然還趴在櫥窗上看著那些刺繡。
  工作看見她可愛的樣子,便問:「小女孩,妳叫什麼名字?」
  「伊莎朵拉‧鄧肯。」
  「看得出妳很喜歡它們。妳選一幅吧!」
  「不要,看看也好的。我沒有錢。」
  「妳幾歲了?」
  「下個月就滿7歲。」
  「多乖的孩子,這樣吧,阿姨送妳一幅做生日禮物,妳選吧!」
  小鄧肯的臉上漾開了笑的漣漪,甜甜的,散發著童真的芬芳。她的手指著其中的一幅:「阿姨,我要那幅,幾條金魚在水中快樂地嬉戲、追逐,我甚至聽得見牠們的笑聲呢!」
  「好的,就這幅了,送給妳。」
  「不,我不能白拿您的。我會跳舞,我跳個舞給您看,好嗎?」
  「好哇,太好了!」
  小鄧肯就在櫃檯前的一小片空地上擺開了架勢。她一隻手伸向前方,另一隻手別在身後,腦袋倚著手臂,定一定神。
  突然,一個俯衝,好像是躍入碧濤,她的整個身體像一條小魚兒,時而穿花繞石,擺尾暢遊,時而露出水面,躊躇四顧。多神氣啊!
  小鄧肯收回最後一個姿勢,只見店鋪門口已經被觀眾圍得水洩不  通了。她害羞起來,趕快從老闆那裡拿了刺繡,在人群中找了一條縫鑽了出去。
倔強不屈的小學生
  7歲時,小鄧肯終於走進了學校。開學的第一天,老師讓學生們寫一篇作文,介紹各自的家庭,寫完就唸給她聽。
  鄧肯把她的生活情況照實寫了下來,然後唸給老師聽。但沒完沒了的「搬家」,讓老師聽煩了,她拍案而起,罵鄧肯是搗蛋鬼,故意用惡作劇耍弄老師,並把鄧肯送到了校長面前。
  校長冷冰冰地說道:「叫她母親來領人。」
  鄧肯的母親來了。當她讀著女兒的這篇作文時,忍不住痛哭失聲,她告訴校長和老師:「我發誓,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真話。我們就是這樣流浪的。」
  這時,全家住在三樓的兩間四壁空空的房間裡。有一天,鄧肯聽見前門鈴聲響,到前廳開了門。
  來人是一個相貌端正、頭戴禮帽的紳士。他說:「請問,是鄧肯太太家嗎?」
  小鄧肯回答:「我就是鄧肯太太的小女兒。」
  那位陌生紳士突然把小鄧肯抱在懷裡,淚流滿面,不斷地吻她說:「這就是我的翹鼻子公主嗎?」
  小鄧肯非常驚訝,睜大了眼睛看著他問:「你是誰?」
  陌生人流著淚回答:「親愛的寶貝,我是妳的爸爸呀!」
  鄧肯一聽,一下子心花怒放,連忙跑進屋去,告訴母親:「媽媽,這下好了。爸爸回來了!爸爸回來了!」
  母親猛地站起身來,臉色慘白,全身發抖。她像生怕被別人抓住一樣撲進隔壁房間,猛地反鎖上了房門,歇斯底里地叫喊道:「叫他走開,叫他走開!」
  鄧肯從狂喜到驚慌再到恐懼,但她馬上冷靜下來,走到前廳,很有禮貌地對爸爸說:「很抱歉,家裡人不太舒服,請您改天再來。」
  後來,爸爸又來了好幾回。但他再沒要求見其他人,只是帶著鄧肯一起出去玩,買冰淇淋和點心給她吃。
  鄧肯漸漸了解到,爸爸是一個詩人,他非常英俊而且富有。讓他變心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詩人艾娜‧庫爾勃利絲,她在一所公共圖書館當管理員。爸爸帶鄧肯去過那裡。
  有一段時間,爸爸沒來看鄧肯。鄧肯著急地去詢問艾娜。艾娜說:「他破產了,不知道去了哪裡,我也在到處找他呢!你爸爸這個人就這樣,誰也拗不過他。」
  鄧肯後來再也沒有見過爸爸。

活動